杂病治验录:张静生临证经验集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一章 学术精华

第一节 学术思想初探

张静生教授从医四十年来,致力于中医内科疑难病的研究,特别是重症肌无力及冠心病的临床与实验研究工作。擅长治疗冠心病、高脂血症、高血压病、心肌炎、心律不齐、血管神经性头痛、癫痫、重症肌无力、运动神经元病等疾病,并形成了自己独到的治疗理念。张静生教授治学严谨,主张辨证与辨病相结合,强调治病求本,理论联系实际。尤其推崇李东垣的脾胃学说和朱丹溪的滋阴论,并兼融两家之长,注重脾胃阳气和肝肾阴精在疾病发生、发展、演变中的作用,临床上多从培补脾肾入手治疗疑难病及老年病,逐渐形成了益气养阴之辨证论治特点。

一、师古意而不泥其方

张老认为医学是至精至微的一门学问,中医学更是一门以实践为基础的医学。要想学好中医,做好中医,必须熟读经典,博采众家。《黄帝内经》乃中医理论体系之核心,系临床各科之理论基础。《伤寒论》和《金匮要略》为中医辨证论治的典范,是后世制方的准绳。此三部经典可谓医书之圣,乃学医必读,务须精读深透,悟其精髓,方能触类旁通,辨证有法,临床有据。学不好经典,治学就会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中医古籍浩如烟海,要精研医术,必须博览群书,广泛猎取历代医家专长,领悟其道,然后归纳总结,从繁就简,提纲挈领,总结精华,灵活运用于临床,方可古为今用,成为富有经验的临床家。在学习古训的同时又要不断吸收现代科学的新知识,利用现代高科技手段和研究方法,发扬创新,做到师古而不泥古。更重要的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取百家之长,弃自己偏执之短,真正做到常读常新。要坚持“宗古方宜活而不离其轨,师古意当变而不泥其方”之原则。在师从古人辨证论治的基础上,以临床为基础,疗效为标准,精钻业术,敢于质疑,总结经验,探索规律,大胆创新。以重视实践,求真务实为行医宗旨,在实践中继承中医,在实践中发展中医,推动中医跟上现代的步伐。

二、治病求本,审因论治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说:“治病必求于本”。疾病是正邪相争,阴阳盛衰错综复杂的过程。在一系列相互对立统一的矛盾对峙中,必然有一方处主导地位而起关键的作用。“治病求本”就是为了在复杂的病变中把握疾病的本质,抓住主要矛盾进行治疗。治病求本,是中医临床的精髓、核心。审因论治是中医诊断治疗疾病的常识,抓住病机,就抓住了病变的实质。审因的过程就是辨证的过程,辨证论治就是通过临床现象分析、总结、推理,以判断病理本质,为用药提供依据。辨证论治是中医药学的灵魂,是中医治病之根本。
在临床上,张老集东垣、丹溪、清任之所长,在疾病的辨证施治过程中尤其重视气、阴与瘀血的作用。张老认为,气是人体生命活动的动力源泉;阴是人体生命活动的物质基础;瘀血乃疾病发展到一定程度的病理产物,又为致病因素。这三者相互关联,相互影响,对疾病的发生、发展及转归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中医素有“痰瘀同源”、“痰瘀同病”之说,二者皆为津液所化,互生互助,相互影响。对于疾病发展过程中常出现的瘀血、痰饮等病理产物,临床上要详审这些病理变化的来龙去脉,即从何而生,发展趋势及危害,抓住主要矛盾。比如痰瘀相兼者,应看是因痰致瘀,还是因瘀停痰,探求其形成的原因,以明确治瘀治痰的缓急、主次;或者通过调整脏腑功能,如运脾化湿,以绝生痰之源,通过治痰之本、治瘀之标,而消除其病理因素。

三、提倡小方、经方,善治疑难病症

提倡小方、经方治大病,反对大处方,主张处方每味药在5~15g,药味在8~12味之间。小方一则减轻患者的经济负担;二则减少药物的毒性;三则节约药材。指出遣方不以罕见邀功,用药不以量重取胜。小方看似平淡,但临床必须辨证准确,明辨病机,才能治愈疑难病症。在药味少、药量轻的前提下,要取得较好的疗效,医者必须有精深的学识、高超的医术,才能切中病情,虽四两之力,可拨千斤之重,神奇往往寓于平淡之中。

四、传承与创新并举

中医的生命在于传承与创新。张老强调,中医学不是一门孤立的学科,涉及哲学、天文、地理等诸多方面,必须涉猎广泛,才能真正通晓其医理。继承是创新的前提,而创新是继承的延伸,张老认为现代科技发展是中医理论自我完善和发展的有益补充和巨大推动力,主张在继承和发掘整理传统中医理论的基础上,运用现代科学技术手段研究中医。要打破传统观念的束缚,继承而不泥古,创新而不离宗,发挥中医辨证论治的优势,多途径整体调整机体的病理状态,并能将现代医学的研究成果有效地运用于临床,运用现代医学的手段弥补中医诊断的不足,做到学贯中西,博古通今,才能在学术上取得突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