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玉奇临证经验集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二章 专病论治

第一节 胃痛

胃痛,又称胃脘痛病,是以上腹部近心窝处经常发生疼痛为主症的病证。《素问·六元正纪大论》说:“木郁之发,民病胃脘当心而痛。”《外台秘要·心痛方》说:“足阳明为胃之经,气虚逆乘心则痛,其状腹胀归于心则痛甚。谓之胃心痛也。”指的都是胃脘痛。胃为五脏六腑之大源,主受纳腐熟水谷。胃痛的发生常与寒邪客胃、饮食伤胃、肝气犯胃、脾胃虚弱有关,以上皆能引起胃受纳腐熟之功能失常,胃失和降,而发为疼痛。胃痛往往兼见胃脘部痞满、胀闷、嗳气、吞酸、纳呆、胁胀、腹胀等症状,甚则可见呕血、黑便、呕吐等证。常反复发作,不易痊愈。中医学胃痛范畴包括现代西医学中糜烂性胃炎、萎缩性胃炎、胃食管反流病、胃十二指肠溃疡等病以上腹部疼痛为主要症状者。

一、治胃当先治脾,治脾必和胃,治胃必健脾

国医大师李玉奇教授通过60余年的临证,结合前贤的思想及理论,认为脾胃为病,病在血分而不在气分。脾胃往往同时俱病,因脾乃一身后天之本,统约四脏,为十二经之根本,十二经脉皆注于脾胃,为后天宗气所主。胃可化生水谷精微,然其有赖于脾为其运行津液,脾气旺则血荣而津润;脾气弱则血枯而形衰;脾气虚则运化失调而形瘦。故论脾胃运化,功在脾,胃为用,所以临床辨证多论脾而不言胃。医家每见胃疾先行补脾,调其脾气以和阴阳,原因是阳根于阴,阴根于阳,孤阴不生,孤阳不长,求之阴阳互根,脾胃相依之机理。故治胃当先治脾,治脾必和胃,治胃必健脾。脾阳不足多宜补之,胃阳有余多宜泻之。脾胃为病,虚证乃气虚阳虚,治以温阳益气,健脾化湿。实证为血壅气滞,治以凉血化瘀,行气导滞,最终达到祛腐生新,祛湿化痰,清热生津之目的。清亦是补,补亦是清。脾胃为病,又常涉及肝、脾、胃之彼此偏盛、偏衰、偏寒、偏热。治脾胃病必结合治肝,非单治胃而能奏效。

二、以痈论治萎缩性胃炎

李老从事脾胃病治疗多年,对于各种西医常见病引起的胃痛,有其一套独特而行之有效的方剂。尤其是对于萎缩性胃炎引起的胃痛,李老从张仲景治疗五痨极虚之证不用大补气血之剂,反以用大黄 虫丸攻坚破积,悟出其旨在化瘀而后生新,得此启示顿开茅塞,故敢于跳出框庭之外另立“以痈论治萎缩性胃炎”之说,以痈论治的宗旨意在补气于脾,化腐于胃,调和阴阳,逐瘀生新。即从本治于血,从标治于气。十多年来运用这种学术观点治疗数千例萎缩性胃炎均收到了满意效果,并将此理论用于阻断癌变的研究。(详见本书“萎缩性胃炎以痈论治”学说部分)。

三、典型医案举隅

(一)胆汁反流胃炎、胃痛(脾虚胃热证)医案
于某,女,53岁。初诊时间:2005年9月5日。
主诉:胃脘胀痛连胁3月余。
病史:患者3个月来自觉胃脘胀痛连及右胁,食后尤重,伴乏力、肩背放射痛,时有呕吐、烧心、反酸、嗳气,消谷善饥,口干口苦,喜热饮,夜眠尚可,二便正常。2005年8月18日于医大一院做胃镜示:浅表性胃炎伴胆汁反流。平素易怒善激,很少吃肉食。
现症:面色少华,形体适中。舌质红,苔黄微腻,脉沉弦。
西医诊断:胆汁反流胃炎。
中医诊断:胃痛。证型:脾虚胃热。
治法:疏肝行气,健脾和胃。
方药:救胃化滞汤加减。
香附15g 橘核20g 黄连15g 乌贼骨20g
桃仁15g 莪术10g 当归20g 防风15g
槟榔20g 厚朴15g 白扁豆15g 水红子15g
麦芽15g 山药20g
6剂,水煎服,每日1剂。
二诊症见:患者自诉两胁痛,胃仍有胀感,烧心。舌体薄质红,苔薄黄,脉沉弦。
治法:清热健脾,解毒消痈。
方药:清热救胃汤加减。
黄连15g 连翘20g 蒲公英20g 乌贼骨20g
败酱20g 香附15g 沉香5g 川楝子15g
白扁豆15g 麦芽15g 水红子15g
6剂,水煎服,每日1剂。
按:
病人平素易怒善激,反复的情志刺激使气机升降乖戾,时而郁滞不通,时而疏泄太过,气不下行而逆于上,故见胆汁反流入胃,灼伤胃络,出现呕吐、烧心、反酸等症状。疏泄太过,克脾犯胃,脾虚津少,相火偏旺,而见多食易饥。方中黄连苦寒清热泻胃火,扁豆、麦芽、山药平甘以健脾化湿,补脾益肾,补泻并用调和肝脾;香附、橘核、防风抑肝扶脾;桃仁、莪术、当归活血通瘀止痛;槟榔、厚朴利水而行腑气,疏通上下,调畅气机。但患者二诊时,因复感情志刺激,症状发生了变化,遂调整治疗方案,加连翘、败酱等清热之品,加强了清热解毒的力度,从而达到祛腐消痈的目的。李老曾特别强调:任何一种疾病的病机看似简单,却纷繁复杂,往往虚实夹杂,寒热并见。如临床中常见胃脘郁热之征,但喜食热饮,切不可妄投温补以助邪,或因惧怕损伤胃阳,而不敢使用清热之品,这种做法只能敛邪留瘀,临证当仔细辨证分析。
(二)巴瑞特食管、胃脘痈(胃脘郁热证)医案
胡某,男,71岁。初诊时间:2004年12月13日。
主诉:胃脘胀痛10年,加重1年。
病史:患者10余年前即发作胃脘痛,伴有两胁胀、反酸、嗳气。曾服中药治疗,症状时轻时重。近1年症状加重,于医大一院做胃镜示:食管裂孔疝,Barrett食管。病理示:食管重度炎症伴肠化,轻重度异型增生。既往高血压病史10年,现服心痛定10mg,1日3次。糖尿病史3年,饮食控制,血糖控制良好。冠心病史3年。平素喜食咸菜。
现症:胃脘烧灼样痛,食后尤重,伴胁肋胀,肩背放射痛,时反酸、烧心,偶有嗳气,食欲良,小便正常,大便质稀,1日1次。无恶心、呕吐。查:面色少华。剑突下轻压痛。舌体稍胖,舌质紫绛,少苔,脉沉弦。
西医诊断:巴瑞特食管。
中医诊断:胃脘痈。证型:胃脘郁热。
治法:疏肝理气,清热化瘀。
方药:救胃解郁汤加减。
威灵仙20g 射干15g 苦参15g 半枝莲10g
槐花20g 三棱10g 莪术10g 川楝子15g
香附15g 沉香5g 苏子15g 白芥子15g
乌贼骨20g
6剂,水煎服,每日1剂。
二诊症见:患者自述胃疼胃胀较前减轻,仍有反酸、烧心,大便质稀。查:面色微黄,精神状态强于从前。舌质黯绛,少苔,脉沉弦。复查胃镜示:①食管炎,②浅表糜烂性胃炎(中度)。病理示:A.轻度浅表性胃炎。B.贲门萎缩性胃炎伴肠化。
方药:威灵仙20g 射干15g 苦参15g 槐花20g
半枝莲10g 三棱10g 莪术10g 沉香5g
乌贼骨20g 苏子15g 乳香5g 白蔹20g
白芥子15g 山药20g 莲子肉20g
6剂,水煎服,每日1剂。
按:
患者胃脘胀痛病史10余年,经胃镜检查示:食管裂孔疝,Barrett食管。病理示:食管重度炎症伴肠化,轻中度异型增生。从现代医学角度来看,此病为癌前病变之一。然从中医望、闻、问、切,患者面虽少华,但神气尤在,食欲可,无明显消瘦,舌有瘀象,脉弦却无盛实之象,说明正尚可敌邪,暂不危及生命。但须嘱患者引起高度重视,定期复查胃镜,做好早期诊断,预防及治疗。患者有反流病史,胃脘连及两胁背部疼痛,饮食偏嗜,导致长期胃酸刺激引起食管及贲门黏膜糜烂变性。加之既往高血压病,冠心病,糖尿病病史,种种因素影响胃肠消化道的正常功能。故在检测各项指标的前提下,予以疏肝利胆,清热解郁,调和五脏,方可解其症结。方中威灵仙、射干专治食管咽喉疾患,可消肿化滞,通关除碍;半枝莲、苦参、槐花清热解毒燥湿,又可逆转肠化;三棱、莪术,破血消瘀,攻坚痼疾,使沉疴得起;反酸乃胃中之痰邪作祟,故以乌贼骨、白芥子、苏子消痰除瘀,配川楝子、香附疏肝解郁,调畅气机;伍沉香降气消痰,引邪出于下焦,使痰随气而走,气畅则痰自消。
(三)糜烂性胃炎、胃脘痈(胃脘郁热证)医案
王某,女,56岁。初诊时间:2006年3月1日。
主诉:胃脘胀痛1年余,加重3个月。
病史:患者1年前无明显诱因出现胃脘胀痛,食后尤重,曾口服多种药物症状时轻时重,近3个月上症加重,并自觉体重明显下降,故为求系统治疗收入院。
现症:胃脘胀痛,食后尤重,伴反酸,嗳气,食欲不振,消瘦,大便干燥。查:面色少华,形体偏瘦。舌薄质淡绛,无苔,脉弦数。2006年2月8日做胃镜示:慢性浅表-糜烂性胃炎(重度),十二指肠球炎(轻度)。病理示:轻度浅表性胃炎伴轻度肠化。
西医诊断:糜烂性胃炎。
中医诊断:胃脘痈。证型:胃脘郁热。
治法:清热解毒,健脾消痈。
方药:救胃润燥汤。
茯苓20g 薏苡仁15g 地榆15g 黄连10g
连翘20g 扁豆15g 麦芽15g 莱菔子15g
香橼15g 三七5g 槐花15g 蒲公英15g
败酱草15g
6剂,水煎服,每日1剂。
二诊症见:患者自觉胃痛减轻,仍有食后胃胀,时有吐酸、烧心,食欲改善,大便3日一行。舌薄质绛,无苔,脉弦数。
方药:吴茱萸5g 黄连15g 红豆蔻15g 蚕砂15g
射干15g 乌贼骨20g 水红子15g 扁豆15g
麦芽15g 火麻仁15g
6剂,水煎服,每日1剂。
按:
患者因劳累而得此病,必先耗伤脾气,虽胀痛较剧,邪势明显,然亦当先调脾,恢复脾之运化功能,则可使阳气升而阴火降。方中茯苓、薏苡仁健脾清热利湿,补脾而不滞脾;扁豆、麦芽健脾消食,助胃腐熟消导;配地榆、槐花、黄连清热燥湿;连翘、蒲公英、败酱草解毒消痈共清热毒以救困解郁。二诊吐酸、烧心并重,从症状判断,患者之病势正处于进展期,故加以药物干预热毒之势而不减,这并非指药不对证,而是提前将病情拖进邪正相持阶段,故嘱患者坚持用药病情即可发生逆转。李老治疗萎缩性胃炎以清热消痈见长,但这并不意味着有热即排斥温补之药物,擅以寒温相佐,调其偏胜与不足,且尊崇经方而不泥古。取左金丸之方意,根据患者病情调整黄连与吴茱萸之用量,治疗胃火郁热吞酸嘈杂之症临床疗效十分显著。左金丸本用于肝火犯胃之证,《医宗金鉴》云:“然必本气实而土不虚者,庶可相宜。”患者胃气不降已引动肝火,脾虽本虚,然食欲尚已恢复,加之方内佐以扁豆、麦芽、水红子之健脾消积之药辅佐胃气故无可顾忌。这正是用方之妙,妙在变通其法而宗其意。
(四)糜烂性胃炎、胃脘痈 (胃脘虚寒化热证)医案
初诊:严某,女,24岁。初诊时间:2006年4月17日。
主诉:胃脘胀闷1年,加重伴恶心二月余。
病史:患者1年前无明显诱因出现胃胀痛、堵闷感,于当地医院查肝胆脾B超示:胆囊结石,并行胆囊摘除治疗。术后患者仍时觉胃脘胀闷不适,近2个月加重并伴有恶心,食欲不振,经多方用药治疗效果不明显,遂来诊。2006年3 月2日于医大一院做胃镜示:浅表性胃炎伴胆汁反流。
现症:胃脘堵闷、胀痛,时恶心、口吐清涎、烧心,伴嗳气、食少纳呆、肠鸣、腹泻,1日2次。查:形体瘦小,面色少华,舌质淡绛,苔白,脉弦数。
西医诊断:糜烂性胃炎。
中医诊断:胃脘痈。证型:胃脘虚寒化热。
治法:疏肝健脾,化痰解郁。
方药:救胃化滞汤加减。
苏子15g 白芥子15g 藿香15g 砂仁20g
香附15g 川楝子15g 厚朴15g 桃仁10g
黄连10g 海螵蛸20g 山药20g 莲子肉20g
6剂,水煎服,1日2次。
二诊症见:患者自述胃脘堵闷减轻,伴胃胀、嗳气,手脚心湿冷,后背酸痛,无汗出。舌淡红,苔白,脉弦细。
方药:柴胡15g 桂枝10g 槟榔片20g 厚朴15g
莱菔子15g 山药20g 黄连10g 竹叶15g
生姜3片
6剂,水煎服,每日1剂。
按:
患者胃胀堵闷1年,加重伴恶心2月余。因其为年轻育龄女性,故首当排除妊娠之可能。患者形瘦,可见素体脾胃虚弱,加之因胆囊结石行胆囊切除术后1年,伤损元气,故脾阳虚之症亦显。症见恶心,口吐清水痰涎,食欲不振,肠鸣、腹泻等。李老云:症见呕者,多气逆为患,且以寒呕居多,温化痰饮,行气导滞则呕恶自除。方中每用藿香、砂仁、白芥子温胃化痰,香附、苏子、厚朴、沉香行气导滞以降逆,临床每用必效。若见热呕者多伴有高热神昏,目赤鼻煽等症,见此症方可用清热凉血之品先清其毒,再予降逆止呕,临床当详辨之。患者胆囊切除术后1年,肝气尚未条达,瘀滞未清,故治疗仍要兼顾疏利肝胆,调和少阳枢机,郁滞除则气血通达,既无不通之痛亦无不通之气逆呕恶。
(五)出血糜烂性胃炎、胃脘痈(胃脘瘀血证)医案
胡某,女,74岁。初诊时间:2005年3月18日。
主诉:胃脘痛反复发作50年,加重1个月。
病史:患者胃脘痛反复发作50年,未予系统诊治,1个月前胃脘连胁疼痛难忍,遂于来诊。自述喜食咸菜及素食,平素爱生气。1982年行十二指肠息肉切除。2003年因急性阑尾炎行手术治疗。胃镜示:①食管炎。②出血糜烂性胃炎。病理示:胃贲门黏膜慢性胃炎,局部糜烂伴黏膜鳞状上皮中-重度非典型增生。(2005年2月3日于沈阳铁路中心医院)。
现症:胃脘灼痛,无明显规律,伴胃部及两胁部堵胀感,肩背放射痛,时恶心、嗳气频作,无呕吐、反酸及烧心,时有虚汗出,口干不欲饮,口苦,食少纳呆,夜眠差,大便质稀,1日1次。查:剑突下压痛。舌体薄,质红绛,舌中有裂纹,苔白舌根黄,脉弦数。
该患证属情志不调,气郁伤肝,肝木失于疏泄,横逆而犯胃,故见胃及两胁堵胀感;克犯脾土,脾失健运,则大便稀溏;肝气郁结,日久化热,邪热壅遏,故胃脘灼痛,痛势急迫;肝胆互为表里,肝胆经布于两胁,散于肩背,肝热夹胆火上乘,故见口干口苦,肩背放射痛;热壅肉腐,瘀血内停,故渴而不欲饮;气机不利,肝胃气逆,则见恶心、嗳气频作;热邪耗伤胃气,故见食少纳呆;热迫津液外泄,则自汗出;热扰神明,症见夜寐不佳;舌脉亦为肝郁热结之征。
西医诊断:出血糜烂性胃炎。
中医诊断:胃脘痈。证型:胃脘瘀血。
治法:清热健脾,活血消痈。
方药:祛腐消痈汤。
苦参10g 槐花20g 白蔹20g 三七5g
败酱草20g 茯苓20g 薏苡仁15g 黄连10g
芦根20g 白茅根20g 神曲10g 麦芽10g
6剂,水煎服,每日1剂。
二诊症见:患者自诉胃脘部仍有堵胀感,右胁肋痛,口苦,但均较前改善,大便仍干。舌薄质绛中有裂纹,苔微黄,脉弦略数。
方药:用胁痛汤加减。
黄连15g 姜黄15g 郁金15g 川楝子15g
白及20g 白蔹15g 沉香5g 半枝莲10g
莱菔子15g 苏子15g 麦芽15g 水红花子15g
火麻仁15g 白花蛇舌草15g
6剂,水煎服,每日1剂。
按:
该患此病因饮食偏嗜,加之郁怒伤肝而得,情志反复刺激,病情迁延,病程日久,就诊时胃部出血糜烂较重,尤其病理所示已为癌前病变。湿热瘀血阻滞为本,胃脘胁肋疼痛为标,故急需驱邪以固护胃气,待病势和缓再予疏导解郁化滞。方中苦参清热燥湿解毒,专清肠胃湿热,槐花清热凉血止血,二者相伍共为君药;芦根清热生津除烦,白茅根清热凉血止血,与黄连、苦参、槐花相须为用,加强清热之力,二药性味甘寒,又防苦寒碍胃;败酱草清热解毒破瘀排脓,三七止血散瘀,消肿定痛,白蔹清热解毒,生肌散结,三药一破瘀,一散瘀,一生肌,取其祛腐生新之意,共为臣药;茯苓、薏米健脾利湿,神曲、麦芽消食化滞,益脾气助胃气,扶正固本以避免寒凉药味太过更伤中气。
(六)萎缩性胃炎、胃脘痈(胃脘虚寒证)医案
韩某,女,50岁。初诊时间:2005年10月27日。
主诉:胃脘胀痛1年,加重半月余。
病史:患者于1年前无明显诱因出现胃脘胀痛,于医大一院做胃镜示:食管息肉,予电切治疗,未予特殊用药。近半月余症状加重,遂来诊。自诉喜食油炸,辛辣,腌制食品,三餐不规律。自觉工作压力大,平时经常因小事生气。2005年10月12日于医大一院做胃镜示:浅表萎缩性胃炎。病理示:慢性重度胃炎,表浅糜烂,上皮轻度异型增生。
现症:胃脘胀痛,空腹尤甚,伴反酸、嗳气,无恶心、呕吐,时汗出、乏力、口苦易饥,喜热饮,小便正常,大便质稀,一日3~4次,便中无黏液脓血。舌质淡,薄白苔,脉沉细。
西医诊断:萎缩性胃炎。
中医诊断:胃脘痈。证型:胃脘虚寒。
治法:疏肝解郁,温中健脾。
方药:救胃导滞汤加减。
香附15g 苏子15g 茴香5g 白豆蔻15g
厚朴15g 桃仁15g 砂仁20g 乌贼骨20g
沉香5g 山药20g 莲子肉20g 吴茱萸5g
黄连10g
6剂,水煎服,每日1剂。
二诊症见:患者自述胃胀痛明显好转,略感乏力,大便1日1次,成形。舌薄质淡绛,苔薄白,脉弦细。原方减吴茱萸,加槐花10g。6剂,水煎服,每日1剂。
按:
患者平素饮食不节,食伤脾胃,脾胃阳虚而致寒,气血涩滞而成郁,故温中行气可化之郁结。然患者平时易怒善激,肝气疏泄失常,又易于郁滞化热,故当先暖脾温胃,散其寒邪,行其郁滞,以通利气机而除胀。待脾胃之气渐充,正常行使运化之能,务当除邪,莫闭邪留寇。一味温补,助邪而错失驱邪良机。胃脘虚寒证多病势表浅,然患者胃镜示已出现上皮轻度异型增生,故邪在里,乃为虚寒郁遏所致,所以虚寒已解,必当以清除郁热为要务,尽早阻断病势的发展及蔓延。方中黄连、厚肠止利,配以吴茱萸、小茴香既可温中散寒行气,又可佐其寒凉之药性,黄连与吴茱萸药量比为2:1,本意出于左金丸,但本方中取其肝气犯胃、热为寒遏之证,此为李老对于左金丸新的领悟。
(七)萎缩性胃炎、胃脘痈(胃脘虚寒化热证)医案
朱某,女,50岁。初诊时间:2003年10月10日。
主诉:胃脘不适4月余。
病史:患者于4个月前即出现胃脘不适症状,未予重视,今为求系统治疗遂于来诊。2003年6月24日查胃镜示:食管炎,萎缩性胃炎。
现症:胃脘不适,莫可名状,嗳气则舒,无反酸烧心,食纳欠佳,二便正常。舌淡绛,苔薄黄,脉弦细。
西医诊断:萎缩性胃炎。
中医诊断:胃脘痈。证型:胃脘虚寒化热。
治法:疏肝解郁,消食和胃。
方药:救胃化滞汤。
香附15g 橘核20g 白芥子15g 莱菔子15g
桃仁15g 莪术10g 白芍20g 白蔹20g
神曲15g 麦芽15g 檀香5g 蚕砂15g
射干15g
6剂,水煎服,每日1剂。
二诊症见:患者自诉胃脘部隐隐作痛,症状较前改善,食欲改善,二便正常。舌淡绛,苔薄白,根部黄腻苔,脉沉细。复查胃镜示:浅表萎缩性胃炎。病理示:慢性中重度胃炎伴局部萎缩。
方药:救胃化滞汤加减。
苦参15g 芦根20g 槐花20g 蚕砂15g
射干15g 桃仁15g 当归20g 白及20g
白蔹20g 三七5g 香附15g 橘核20g
檀香5g
6剂,水煎服,每日1剂。
按:
患者以胃脘不适为主诉,胀、痛均不明显,嗳气得舒,故可辨为肝气郁滞之证。气郁化热,久而致痈,故随病势发展热象亦显。香附、橘核抑肝扶脾,通畅气机;佐以白芍柔肝缓急,平抑肝阳;白芥子、檀香温中化痰,降气快膈;桃仁、莪术活血通瘀止痛;白蔹、射干清热解毒,消痈散结,祛腐生肌;莱菔子消食理气;神曲、麦芽健脾益胃,配以蚕砂和中化湿佐之,固护脾胃之气。胃部无痛感多提示少酸,胃黏膜出现萎缩之征象,故当服用6付药后患者出现胃脘隐痛之征,多为内壅之邪得以表散外出,病趋向愈,示为顺证,莫当之病进之势。
(八)萎缩性胃炎、呕吐(胃脘郁热证)医案
徐某,女,67岁。初诊时间:2005年11月28日。
主诉:呕吐2年。
病史:患者于2年前因饮食不慎晚饭后出现呕吐,伴吞酸,此后每于晚饭后即出现呕吐,频繁发作,于辽宁中医研究院查胃镜示:胃窦浅表萎缩性胃炎,胃黏膜脱垂。病理示:慢性萎缩性胃炎轻度。经用药无明显改善,遂来诊。既往有冠心病10余年,一直口服丹参片。类风湿30余年。60年代头受外伤,70年代腿受伤,80年代腰受伤,一直口服阿司匹林10余年。平时喜食油炸烧烤类食物及白酒,性格急躁。
现症:晚饭后食入即吐,伴恶心、胃胀痛、反酸、烧心、口干、汗出。自诉怕热喜凉,食欲尚可,大便干燥,4~5天一行。查:面色少华,舌红,少苔,脉弦。
西医诊断:萎缩性胃炎。
中医诊断:呕吐。证型:胃脘郁热。
治法:理气和胃,养阴清热。
方药:救胃导滞汤加减。
木香15g 砂仁20g 香附15g 乌贼骨25g
郁金15g 沉香10g 黄连15g 瓦楞子20g
连翘20g 白术15g 柴胡15g 炙甘草15g
茯苓20g 麦冬20g 党参15g 五味子10g 6剂,水煎服,每日1剂。
二诊症见:患者自诉恶心呕吐明显好转,仍觉口干,大便干燥有所缓解。舌红,少苔,脉弦。原方减党参,加石斛20g。6剂,水煎服,每日1剂。
按:
患者平素饮食不节,加之长期服用阿司匹林,脾胃受损,毒邪蕴热,阻滞气机,胃气逆而上冲发为呕吐,久吐之后必伤津耗气,故治疗以健脾理气,养阴清热为法,阴平阳秘,气顺郁解则呕逆自除。方中柴胡、木香、香附、郁金、沉香疏肝理气解郁,五味药虽同为理气之品,然各司其职。柴胡和解少阳枢机,治疗肝郁;香附行气调经,专治肝胃不和之症;木香顺气通腑,解胃肠之郁滞;沉香降气温中,温肾纳气;郁金活血行气,凉血破瘀。诸药理气通郁,宣通三焦气机,功同而效不同。乌贼骨、瓦楞子咸涩,制酸止痛;白术、炙甘草、茯苓、麦冬、五味子、党参健脾益胃养阴,取其益气生津之意,固护胃阴以防邪之深入而传变。
(九)萎缩性胃炎、胃脘痈(胃脘郁热证)医案
赵某,女,57岁。初诊时间:2005年4月18日。
主诉:胃脘胀痛4年。
病史:患者胃脘胀痛4年,于医大一院诊断为“浅表性胃炎”。口服多种药物症状未见改善,遂来诊。2005年4月于医大一院做胃镜示:浅表萎缩性胃炎。病理:慢性中重度萎缩性胃炎,表浅糜烂,重度肠上皮化生。既往2000年患甲状腺功能亢进,服用多种药物及他巴唑3年。
现症:胃脘胀痛,嘈杂,食欲欠佳,口干,乏力,时自汗出,夜眠欠佳,小便色黄,大便干,3~4日一次。舌体薄质绛,舌面少苔,脉沉细数。
西医诊断:萎缩性胃炎。
中医诊断:胃脘痈。证型:胃脘郁热。
治法:清热养阴,化瘀解毒。
方药:养阴清胃饮加减
苦参15g 槐花20g 白及20g 白花蛇舌草20g
地榆15g 皂角刺10g 三七5g 半枝莲10g
茯苓20g 石斛20g 沉香5g 薏苡仁20g
6剂,水煎服,每日1剂。
二诊症见:患者自述胃脘仍有胀感,但较前改善,食欲欠佳,大便干燥。舌体薄,质淡绛,少苔,脉细略数。原方去茯苓、薏苡仁,加山药20g、槟榔20g、厚朴15g、火麻仁15g。6剂,水煎服,每日2次。
按:
该患平素情志郁怒,肝气郁滞,加之长期用药,邪郁体内,故症状及舌脉均表现为胃脘郁热之征象。方以苦参、槐花、地榆清热凉血以除郁;白花蛇舌草、半枝莲加强清热之力,解毒以消痈;皂角刺、三七活血破瘀清瘀,白及消肿生肌敛疮,一散一收以祛瘀生肌;茯苓、薏苡仁健脾利湿,淡渗消肿;石斛清热养阴润燥;沉香降气以通腑。方中诸药以清热解毒之力强,配以消痈散结,调气通腑之品,重在祛瘀生新,破滞除郁以疏导气机而决非峻猛攻逐,这正是李老用药的精粹所在,驱邪莫伤正,脾胃既伤,元气亦损,更妄谈逐邪。

(白 光 谢 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