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1 2019年我国消费品工业发展概况
高卉杰 贾丹[1]
摘 要:2019年,受国内外多种因素的影响,我国消费品工业总体增速呈现延续放缓态势,累计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4.63%,增速较2018年降低1.13%,出口和利润增速大幅下滑,固定资产投资行业分化突出。消费品工业企业逐步向“服务型制造”发展方式升级,产业结构不断优化,新动能领域保持高速增长,行业整合步伐加快,世界级品牌企业加快涌现。各子行业呈现分化增长,轻工行业实现了势头稳、效益升的良好运行态势,领跑整个消费品工业;食品和医药行业增势有所减缓;纺织行业主要经济运行指标均呈现放缓态势。展望2020年,全球经济将面临收缩风险,消费品工业将依然曲折前行,“逆全球化”风潮、中美经贸摩擦、新冠肺炎疫情等制约经济增长的不确定性风险因素仍不容忽视。
关键词:消费品工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智能化;新常态
Abstract:In 2019, influenced by various factors at home and abroad, China's consumer goods industry continued to slow down on the whole, the cumulative industrial added value increasing by 4.63% year on year, 1.13 percentage points lower than that of 2018.The growth rate of export and profit declined significantly, and the fixed asset investment industry was sharply differentiated.The enterprises of consumer goods industry have gradually upgraded to the development mode of “service manufacturing”, the industrial structure has been constantly optimized, the new growth drivers have maintained a high speed, the pace of industrial integration has accelerated, and the emergence of world-class brand enterprises has been accelerated.The sub-industries show differentiated growth.The light industry has achieved a good running trend of stable momentum and rising benefits, leading the whole consumer goods industry.The growth in food and pharmaceutical industries has slowed.The main economic indicators of textile industry are slowing down.In 2020, the global economy will face the risk of contraction, and the consumer goods industry will continue to make tortuous progress.Uncertain risk factors such as “anti-globalization” trend, economic and trade frictions, and other threats to economic growth should not be ignored.
Keywords:Consumer Goods Industry; Intelligence; Supply-side Structural Reform; New Normal
一、2019年消费品工业面临的国际、国内环境
(一)国际环境
纵观2019年的国际环境,风险和挑战不断。在全球产业链、供应链、价值链紧密相连的情景下,地缘冲突、金融市场动荡、大宗商品依赖度加重、数字经济发展不均衡、单边主义和保护主义抬头等问题频出,尤其是2018年的中美经贸摩擦,对2019年全球贸易和全球制造业的影响远远超过预期,世界经济持续低迷,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等机构多次下调全球经济增长预期。联合国发布的《世界经济形势与展望2020》显示,由于贸易局势及投资的大幅缩减,全球经济增速在2019年降至2.3%,为10年来的最低水平。德国安联集团旗下信贷保险公司裕利安怡的研究结果表明,2019年全球商品和服务贸易量仅增长了1.5%,远低于2018年的3.0%。世界经济下行压力通过全球产业链影响传导到我国消费品工业,使我国消费品工业发展因全球不确定性而受阻,而我国私人消费的稳步增长在一定程度上抵消了这一影响。
另外,自2019年5月以来,中美经贸摩擦再度升级,美国不断对中国输美商品加征新的关税,关税措施覆盖大约5500亿美元的中国商品,对我国消费品工业出口造成较大影响。
展望未来,全球以信息网络、智能制造、新能源和新材料为代表的技术创新浪潮,正在推动新一轮产业变革,世界制造业发展格局面临重大调整,全球价值链重构已经拉开序幕。受此影响,我国消费品工业生产制造方式、组织形态、商业模式和技术创新路径逐步向数字化、智能化转型,同时,2019年12月13日中美贸易达成第一阶段经贸协议也使未来我国消费品工业看到一丝曙光。
(二)国内环境
在全球经济显著放缓的背景下,2019年中国经济增速下行压力明显,但在国内“六稳”政策和相关领域推出的一系列改革措施的作用下,我国经济运行总体平稳。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19年我国GDP总值达99.09万亿元,同比增长6.1%;全国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5.7%;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为41.16万亿元,同比增长8.0%;全国固定资产投资(不含农户)达55.15万亿元,同比增长5.4%,增速明显领先于世界其他主要经济体。海关总署数据显示,2019年我国货物贸易进出口总值为31.54万亿元,同比增长3.4%。其中,货物贸易出口额为17.23万亿元,增长5%;进口额为14.31万亿元,增长1.6%;贸易顺差达2.92万亿元,扩大25.4%。
在我国经济长期向好的趋势下,2019年我国政府进一步推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深入实施“三品”战略,积极化解产能过剩问题,促进新业态、新模式快速发展。这一系列积极举措,使社会消费品零售(同比增长8.0%)、消费升级类商品和国际市场开拓增势良好。例如,消费升级类商品,全年限额以上单位化妆品类、通信器材类、体育娱乐用品类、家用电器和音像器材类商品零售额增速分别比限额以上社会消费品零售额增速高8.7%、4.6%、4.1%、1.7%;对欧盟、东盟、“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进出口同比分别增长8.0%、14.1%、10.8%。随着国内关于减税降费、优化营商环境等政策的出台及产业发展新趋势的出现,我国消费品工业企业开拓发展的信心得到了显著增强。以5G、智能制造、工业互联网为代表的新一代信息技术发展正在推动大型消费品工业企业逐步实现柔性化、数字化和智能化生产。受上述因素的综合影响,2020年我国消费品工业将保持稳中趋缓的总体形势。
二、2019年消费品工业发展状况
(一)总体呈现延续放缓态势,下行压力凸显
受国内外多种因素影响,2019年1—12月,我国消费品工业累计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4.63%,增速比2018年低1.13%,比同期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低1.07%(见图1-1)。从总体趋势上看,消费品工业自2015年以来一直处于缓步下滑的波动态势,经过2017年的短暂回暖后,2018年再次回落,降至6%以下的中低速运行区间。与同期规模以上工业总体增长水平相比,我国消费品工业与规模以上工业的增长趋势基本相同,仅2015年和2017年略高于规模以上工业的增速水平。
图1-1 消费品工业增加值历年变化趋势
(二)GDP占比下降,对国民经济发展的支撑力度降低
近年来,我国产业重心从制造业逐步向服务业转移,同时随着消费需求向定制化、个性化和体验消费的快速转变,我国消费品工业受到日益严峻的市场考验,整体对国民经济发展的支撑力度有所降低。自2015年以来,我国消费品工业增加值的GDP占比呈持续下降态势(见表1-1),年均贡献率为10.32%。
表1-1 自2015年以来消费品工业增加值的GDP占比
从细分行业来看,轻工(不含食品)、食品、纺织等传统行业增加值的GDP占比均有所下降,医药等附加值相对较高行业增加值的GDP占比有所提高,医药产业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进度不断加快,产业规模持续扩大。
(三)固定资产投资行业分化突出,新动能领域保持高速增长
近年来,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等新一代信息技术的创新和发展推动着企业的数字化、智能化转型,同时受国家淘汰落后产能的力度持续加大、消费升级逐步推进、培育发展新动能等因素影响,医药、酒、饮料和精制茶等行业的制造业投资出现较快增长,均高于制造业3.1%的增速水平。其中,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投资增长16.8%,连续5年两位数增长;医药制造业投资增长8.4%;酒、饮料和精制茶制造业投资实现由负转正,增长6.3%。
然而,部分轻工(含食品)、纺织、烟草行业投资增速显著低于制造业整体水平,在2015年以来投资低增长的基础上,呈现下滑趋势,多数行业在2019年投资增长由正转负。轻工(不含食品)、纺织主要行业投资增长逐年下降趋势尤为明显,投资压力日益加大。其中,家具制造业投资下降0.7%,比2018年低23.9%;造纸及纸制品业投资下降11.4%,比2018年低16.5%;纺织业投资下降8.9%,比2018年低14.0%。食品和烟草行业投资也呈现出不同程度的下降,农副食品加工业、食品制造业投资分别下降8.7%和3.7%,分别比2018年低8.7%和7.5%,烟草制品业投资下降0.2%,比2018年略低1.5%,如表1-2所示。
表1-2 消费品分行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情况
(四)出口增速大幅下滑,各细分子行业均出现下降
全球经济增长动能持续弱化,全球制造业持续收缩,美国对华加征关税,这些不利因素对我国消费品工业出口产生较大影响。2019年,我国消费品工业共实现出口交货值3.51万亿元,累计出口交货值同比增长1.59%,较2018年同比下降3.39%,增速比全部工业出口交货值同比略高0.29%,如表1-3所示。
表1-3 2015年以来消费品工业出口交货值同比增长情况
消费品工业各细分子行业出口交货值同比增长均呈现了不同程度的下降。其中,食品行业出口交货值同比增长3.27%,较2018年下降2.00%,降幅最小;轻工(不含食品)行业累计出口交货值同比增长2.10%,较2018年下降3.46%;纺织行业累计出口交货值同比增长由正转负,为-2.46%,较2018年下降3.96%;医药行业累计出口交货值同比增长7.07%,较2018年下降4.26%;烟草行业累计出口交货值同比增长3.00%,较2018年下降9.99%,降幅最大。
(五)利润增速下滑,营业成本增长低于工业整体水平
2019年,消费品工业共实现利润总额1.97万亿元,同比增长4.23%,虽然为2015年以来最低水平,但增速比全部工业水平显著提高7.53%。其中,轻工(不含食品)较2018年显著提高4.40%;烟草首次由负转正,较2018年显著提高5.90%;食品较2018年下降3.03%;医药、纺织利润水平均降至5年来最低水平,医药连续3年呈下降态势,近5年来首次降至个位数,纺织行业首次呈现负增长,较2018年呈现大幅下滑,下降19.8%,如表1-4所示。
表1-4 2015年以来消费品工业利润同比增长变化
随着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深度推进,“三品战略”、消费品工业企业“三去一降一补”取得明显成效,企业生产成本控制能力明显增强,有效缓解了企业在转型过程中面临的市场压力。2019年,消费品工业主营业务成本同比增长1.83%,为近5年来最低水平,低于全部工业整体水平2.24%,如表1-5所示。其中,纺织行业主营业务成本增长呈逐年下降趋势,2019年首次由正转负,较2015年下降6.46%。
表1-5 2015年以来消费品工业主营业务成本同比增长变化
(六)行业整合步伐加快,世界级品牌企业加快涌现
在工业增长放缓和转型期阵痛的双重压力下,消费品工业企业调整幅度明显增大,兼并重组步伐加快,根据《关于做好2019年重点领域化解过剩产能工作的通知》,消费品工业积极推进重点领域“僵尸企业”出清,如保利集团与中丝集团实施重组。2019年,消费品工业企业共计15.46万家,新增企业数量同比下降3.94%,比2018年高2.43%。其中,轻工(不含食品)、食品、烟草、医药、纺织各细分行业企业数量均呈现不同程度的下降,同比下降分别为0.69%、9.58%、8.62%、0.89%、4.81%。
2019年,具有国际影响力的消费品工业企业持续增加、实力不断增强。在财富500强上榜企业中,中国企业上榜数量(129家)首次超美国(121家)。其中,在纺织行业中,中国华润有限公司排名80、中粮集团有限公司排名134、恒力集团排名181、山东魏桥创业集团排名273、新兴际华集团排名475;在食品饮料行业中,万州国际排名66、茅台排名122;在医药行业中,中国医药集团排名169。在全球最具价值品牌500强排行榜中,中国消费品工业相关企业上榜11家,比2018年多4家,分别为华为、茅台、五粮液、洋河、格力、伊利、海尔、苏宁、联想、哈尔滨啤酒、蒙牛。
(七)产业结构持续优化,行业发展继续提质增效
2019年,我国消费品工业产业转移与转型升级持续并进。纺织业向中西部转移升级仍是主旋律,以园区、集群模式为主要承载,国内纺织业、轻工业迅速发展。截至2019年年底,我国已构建近40个全国纺织产业转移试点园区,重点培育了30家轻工业绿色智慧产业集群。
在产业转移的同时,消费品工业企业积极引进新一代信息技术,通过技术创新、渠道创新、品牌创新等途径实现转型升级,构建智能化、绿色化、服务化和国际化的新型消费品工业制造体系,为实现智能节能型家电、环保多功能家具、绿色食品和纺织等领域的快速发展创造契机。
另外,伴随产业转移和转型升级,消费品工业生产继续加快。2019年12月,消费品工业PMI(采购经理指数)为51.4%,高于整体制造业(50.2%);并且食品、酒、饮料和精制茶、纺织服装服饰、医药等行业企业的生产指数位于55.0%以上的较高景气区间。随着生产形势总体向好及产业转型升级、行业集中度的提升,消费品工业整体发展呈现提质增效局面。
(八)智能制造产业链初现,迈向智能制造蹄疾步稳
我国消费品工业积极融入全球经济体系,承接产业国际转移,发展智能制造和工业互联网,推动5G、AI、区块链等技术与制造环节深度融合,初步形成一批以云计算、人工智能、生物医药等为代表的先进制造业龙头企业,智能制造产业园区如雨后春笋般接连涌现。《世界智能制造中心发展趋势报告(2019)》显示,目前我国共有智能制造产业园区537个,为消费品工业智能制造发展打下了坚实基础。
三、消费品工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一)国内外宏观经济环境使消费品工业下行压力加大
2019年,国内外宏观经济环境的变化,给我国消费品工业企业生产造成了明显的负面冲击。全球范围不确定性显著升温,经贸摩擦蔓延升级,叠加中美经贸摩擦的加剧,造成我国消费品工业外部经济形势较为艰难。国内方面,去杠杆、环保限产及投资、消费和出口下滑导致我国实体经济供需均面临下行压力;同时,汇率风险、地方债务风险、国企债务风险及互联网金融风险给我国实体经济带来诸多不稳定因素,消费品工业受到的国内外宏观环境压力日益加大。
(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有待进一步深化
2019年,按照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的“让老百姓吃得放心、穿得称心、用得舒心”的要求,消费品工业企业大力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增强创新发展内生动力,围绕“品种丰富度、品质满意度、品牌认可度”将“三品”战略专项行动推向深入,积极稳妥去产能、培育发展新动能、发展先进制造业,将消费品工业的质量标准体系建设推向了新高度,但在加快转型升级、提供有效供给水平、化解产业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矛盾方面还有待进一步深化。
从满足需求来看,随着我国居民消费升级步伐的加快,部分消费品已不能满足居民消费层次、消费品质、消费形态、消费方式和消费行为等方面的变化。智能健康管理设备、高端医疗器械、医疗机器人、高端健身训练装备等中高端产品急需加速发展。从供给质量来看,随着医疗、养老、教育、文化、体育等领域消费需求的不断提升,有效供给不足与消费结构升级之间的矛盾依然突出,产品和服务供给有待进一步优化,质量水平也有待进一步提升。从深化改革来看,随着轻工、医药、纺织等领域新业态、新模式的不断涌现,相关的知识产权、监管、营商环境等问题亟待改善。
(三)新常态下转型阵痛持续
2019年,消费品“三品”战略深入实施,我国消费品工业品种、品牌、品质不断提升,生产制造类企业加快转型升级已成为行业高质量持续发展的大趋势。然而,由此带来的挑战也不可避免,消费品工业整体亏损企业数仍持续增加,同比增长14.23%,比2018年高4.45%,比全部工业亏损企业数同比增长率高2.76%,如表1-6所示。相比亏损企业数同比大幅增加,亏损企业亏损额同比增长则有所放缓,消费品工业总体亏损企业亏损额同比增长8.06%,比2018年低19.66%。除纺织行业亏损企业亏损额同比增长较2018年大幅增加外,其余行业均呈现不同程度的下降,尤其是食品行业首次扭亏为盈,亏损额同比下降3.66%。近年来,轻工、食品、医药、纺织等行业企业兼并重组步伐加快,一些不符合要求的中小企业或“僵尸企业”将加速市场出清。
表1-6 消费品工业亏损情况比较
(四)多数企业仍面临较高的生产成本压力
低制造成本和完善的制造体系是我国自加入WTO以来制造业得以快速发展的重要支撑。但是,近年来我国低制造成本优势正在快速消失。据统计,2019年我国规模以上制造业企业就业人员年平均工资为72088元,是2015年的1.4倍。随着国内要素价格的上涨、环保成本的提高及制造环节内外竞争的加剧,部分消费品工业的多数企业面临较高的生产成本压力,部分中小企业生产经营困难加大。
(五)企业自主创新能力仍显不足
当前,多数中小消费品工业企业缺乏自己的研发机构,自主创新能力较弱,产业结构不合理、装备水平落后、中低端产能过剩,特别是部分主导产业还停留在生产经营的初级阶段,缺乏精深加工项目,产品附加值偏低,难以形成核心竞争力,有的企业主要靠买服务、买技术,以及搞中低端生产、贴牌、来样加工等进行生产经营。特别是,我国纺织服装行业仍存在低端商品严重供大于求、高端市场被国际知名品牌占领的问题,多数企业没有核心技术和核心能力,长期处于为国际品牌作嫁衣的地位。
(六)数字化、智能化水平有待提升
目前,整个产业界已经认识到新一代信息技术对企业转型升级和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发展的积极作用,但大量消费品工业企业,尤其是中小企业,仍处于数字化和信息化的初级阶段,很多消费品工业生产制造类企业信息化仅覆盖财务、人力资源管理等业务,而核心业务的自动化、智能化程度依然较低。
四、2020年消费品工业展望
新冠肺炎疫情在全球的迅速扩散,使原本低迷的全球经济雪上加霜,这将对全球产业链带来一定冲击,对跨境经济和市场信心产生巨大影响,为全球经济复苏带来不确定性。展望2020年,在新冠肺炎疫情影响、地缘政治、经贸摩擦等诸多不确定因素的综合影响下,我国消费品工业增长面临一定压力,增长趋势放缓。
(一)2020上半年展望
1.新冠肺炎疫情的暴发或将使消费品工业增速降至新低
新冠肺炎疫情集中暴发及持续过程中,虽然提供与疫情相关的卫生健康与医疗保障的医药行业保持了较高的景气度,但食品、纺织服装、烟草、玩具、家具、造纸等大多数消费品需求和供给都受到较大冲击,尤其是轻工、纺织、食品各行业工业增加值、利润、出口交货值均呈现大幅度下降。另外,随着新冠肺炎疫情的发展,我国消费品工业的大量外贸订单有可能被取消或推迟,使消费品生产、消费领域受到的创伤进一步加剧。
2.我国消费品工业预计成为全球消费品工业增长的重要支撑
从新冠肺炎疫情的发展情况来看,我国疫情得到了明显控制,随着我国消费品工业复工复产节奏的逐步加快及相关支持政策效果的逐步释放,我国消费品工业有望在2020年上半年有所回升。同时,国外新冠肺炎疫情或将给我国消费品工业,尤其是纺织业,带来增长契机。国外新冠肺炎疫情导致其对防疫物资的需求进一步加大,预计未来这种趋势还将持续,我国作为最早一批控制住新冠肺炎疫情的国家,已向多国提供物资援助,或将成为全球防疫物资最大供应国,2020年上半年或将在一定程度上支撑全球消费品工业的增长。
(二)2020年全年展望
1.2020年我国消费品工业预计呈现先抑后扬的走势,全年工业增加值预计仍处于5%以下的低速增长水平
虽然2020上半年尤其第一季度受新冠肺炎疫情冲击较大,消费品工业相关指标均显著下滑,但疫情期间我国政府出台的一系列援企政策和举措的作用逐步显现,市场信心将在疫情过后逐步提振。另外,国际新冠肺炎疫情蔓延给消费品工业带来增长契机,疫情期间被抑制的市场需求将集中释放,2020下半年消费品工业增速有望回升,但预计全年消费品工业增加值同比不会高于2019年4.63%的水平。
2.新技术、新业态对产业的改造升级将成为核心变量
展望2020年,5G、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等新一代信息技术的加快渗透和普及应用,以及国家相关政策的积极支持,我国消费品工业生产制造企业在更加注重对员工健康、安全与环境管理的同时,科技创新引领制造升级步伐有望继续加快。例如,以格力混改、美的数字化转型为代表的龙头企业升级改造将会带来全产业链(制造、渠道、供应链)效率的提升;桂林智慧谷、佛山泛家居创意园、佛山梦工厂等通过“互联网+”技术和智慧运维平台打造新型智慧园区,使其运行更加智能化。
3.新兴产业发展为消费品工业带来新的契机,有望打造世界级领先集群
在新兴产业方面,我国具备稳定、快速发展的制度优势,可以实现快速落地推广,进而升级打造全球领先的产业集群,尤其是在智能家电、医疗保健、绿色纺织等领域,如廉江中国小家电产业基地、当涂县智能家电特色产业集群、北京健康智谷移动产业园等。在绿色纺织方面,如由绍兴市柯桥区人民政府与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共建的“世界级纺织产业集群先行区”,大力支持纺织产业创新发展,推进新型材料、新型纤维、绿色染整等新技术的研发应用,形成了全产业链的现代纺织体系和“产品+市场”“产业+城市”的独特发展模式。
4.消费品工业产业链结构有望优化重构
当前,世界各国高度重视制造业发展,全球产业链加速重构。中美经贸摩擦不断升级、新冠肺炎疫情等因素将对全球产业链和供应链产生深远影响。在此次战“疫”中,政、产、学、研各界均深刻认识到打造完备工业体系、构建高效完整供应链网络的重要性,提升国际产业中数量规模、质量效益、科技创新等全方位优势和领先地位刻不容缓,急需打造基础深广、高端领先、中端厚实、不断延伸的产业链,助推消费品工业高质量发展。从全产业链控制和产业链关键环节控制方面入手,实施关键核心技术产品攻关、创新全产业链协同发展,一手抓产业生态主导型大企业(集团)培育,一手抓“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成长,促进产业链上下游联动发展。未来,消费品工业有望在这些方面持续发力,使产业链结构进一步优化重构。
5.供需两端齐发力,产业与消费“双升级”步伐将加快
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主线下,我国经济的高质量发展需要供需双方协调推进,产业升级和消费升级是互相支撑、互为前提的。2019年12月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指出,财政政策、货币政策要同消费、投资、就业、产业、区域等政策形成合力,引导资金投向供需共同受益、具有乘数效应的先进制造、民生建设、基础设施短板等领域。因此,2020年我国消费品工业产业和消费双升级步伐将加快。
五、消费品工业发展建议
(一)持续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深入实施“三品”战略
一是要巩固“三去一降一补”成果,推动更多产能过剩的消费品工业相关企业加快出清,促进消费品工业生产制造类企业和服务业的联动发展。二是要推动企业加快自主创新,注重利用技术创新和规模效应形成新的竞争优势。三是持续深入开展消费品工业“三品”专项行动,继续实施增品种、提品质、创品牌战略,改善供给质量和效率,提高行业对市场新形势的适应性,更好地满足不断扩大和升级的国内市场需求。
(二)采取有力措施,防范中美经贸摩擦长期影响
一是分类施策,出台补贴性政策。例如,对出口受影响的企业,以降低物流成本、流动资金贴息等方式适度给予财政补贴,加大企业出口创汇补贴额度,提高出口信保保费补贴;对从美国进口先进、高端产品和原料的企业加大退税力度,稳定企业信心。二是加快“走出去”的步伐,鼓励企业组织全球化生产。坚持企业主体、深化改革、互利共赢、风险防范的原则,以“一带一路”建设为统领,支持有条件的企业根据自身的条件与目标国的市场需求,在国外寻求优质并购项目,带动优势产业的产能、技术、管理理念的输出,深化国际产能合作,提升企业开展“全球化生产”的能力。三是多方施策稳出口。例如,改善出口型消费品工业企业金融服务、降低通关成本、加大对中小企业开拓海外市场的支持力度,增强出口竞争力;开拓“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市场,充分发挥跨境电子商务对扩大出口的作用。四是加大指导培训和咨询服务。针对重点龙头消费品工业企业和外贸出口企业,加大国际贸易规则、“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新兴市场国家国情、市场需求分析研判及咨询、指导与培训,提供涉美贸易法律救济等服务。
(三)强化政策引导,着力打造世界级先进产业集群
一是推进消费品工业领域集群协同联动发展。建立由相关主管部门、各省区市、重点园区、重点企业、行业协会等共同构成的集群培育协作工作机构,加强各省级部门协同、省市县三级联动。二是编制世界级消费品工业集群地图,培育形成差异化的世界级产业集群。重点围绕人工智能、大数据、5G、生物医药等新经济模式,设计产业集群发展路径与策略,尤其是世界一流园区要充分发挥引领、辐射作用,带动周边城市共同打造点、线、面多层次的区域性产业集群,提升产业集群的影响力。三是打破行政壁垒,推动传统消费品工业打破区域限制,开放协同发展,推动企业与企业之间、企业与政府之间、政府与政府之间的对接合作,避免集群内重复建设和恶性竞争。四是聚焦优势企业,着力培育具有世界影响力的消费品工业知名企业。推动相关政策重点向培育先进消费品工业知名企业集群倾斜,推动要素资源向集群内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品牌企业和优势企业流动,加速整合全球产业链关键资源,重点培育具有全球影响力的消费品工业领域“独角兽”企业。
(四)推进智能制造,鼓励自主创新,培育发展新动能
智能制造是制造业提质升级的重要途径。一是加快推进“现代优势产业集群+人工智能”,推进传统消费品工业企业运用物联网、大数据、柔性制造等现代技术,加快数字化、智能化改造升级,推进在重点领域集成应用数字化技术、系统集成技术、智能制造装备,有效提高生产效率和产品品质。二是打造新型智能制造标杆企业,开展智能制造新模式试点示范,在相关行业积极推广,并引导中小企业推进自动化改造,建设云制造平台和服务平台。三是加强消费品工业企业智能制造产业链资源协同,降低生产成本,加快形成世界级消费品工业企业培育与发展的新动能。四是提升消费品工业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加大智能技术和产品的研发和生产,做优做强一批“专精特新”企业。
(五)大力拓展消费市场,增强内生动力
一是以改善民生为导向加快培育新一代消费热点和投资增长点。提高消费品质量,增加养老、托幼、教育、健康等领域优质供给,促进消费转型升级,拓展“互联网+生活服务”,积极应用新技术、新业态、新模式,捕捉、引领、创造新的消费热点。二是鼓励发展网络消费、智能终端消费,释放新兴消费潜力。引导电子商务企业以数据为纽带,精准匹配网络消费新需求,打造网络新品牌,促进网上品牌品质消费。三是加强国内品牌价值的全社会引导,强化媒体宣传与推广,提升国内自主品牌的整体形象和市场认可程度,宣传普及健康、科学的消费方式,主动创造市场新空间。
(六)扩大有效投资,增强发展后劲
一是围绕中高端消费需求的发展方向引导和布局投资,尤其是在医疗、养老、文化、体育、娱乐等高成长性和抗周期性行业加大投资引导。二是持续加大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营商环境建设力度,进一步加大降成本力度,提高消费品工业企业盈利能力,增强投资积极性。三是加强中小企业融资支持,发挥财政资金的引导作用,通过投资补助、资本金注入、设立基金等多种方式给予资金支持。四是针对国际环境不确定因素增多等情况,积极引导消费品工业企业开拓国际市场,扩大出口渠道,提高产品质量和生产效率,增强产品的国际市场竞争力和占有率。
(七)建立应对突发事件的长效管理机制,提升防治管理水平
消费品工业相关管理部门应当针对新冠肺炎疫情暴露出来的短板和不足,抓紧补短板、堵漏洞、强弱项,夯实行业基础,增强内生动力。一是强化消费品工业企业风险意识,建立重大风险研判、评估、决策、防控协同机制等。二是完善消费品工业应急物资保障、管理、储备、采购供应等体系,有效防范和应对各类风险。
[1]高卉杰,国家工业信息安全发展研究中心工程师,北京科技大学博士(后),主要研究方向为消费品、中小企业等;贾丹,国家工业信息安全发展研究中心工程师,中国科学院大学硕士,主要研究方向为消费品、中小企业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