蹲下来,用孩子的高度看世界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今日的“游戏力”,明日的“能力”:“你很会玩”是一种高度的赞美

Trends in International Mathematics and Science Study (TIMSS)国际评比中国台湾学生四年级与八年级的“数学”和“科学”成绩出炉(2016):中国台湾表现高居全球第三至六名,然而,“学习兴趣”和“自信”却是倒数第二至六名。这样的新闻时有所闻,说要怪罪体制也不是一两天的大事,但从生命最初的起点思考:无论国籍,人人都曾经是孩子,我们的孩子在成长过程中到底被抹杀了什么?我们拥有如此成绩,为何无法让我们由衷地乐于学习?

Jivan自出生以来,我们来回居住在中国台湾与荷兰;因为自身的工作与在大学教书的婆婆不谋而合,这样的渊源让我对于两地教养的观念深感兴趣,不断思索自己该用什么样的态度陪伴儿子成长;跨地区观察与几番讨论后,我更加确信,学习成果要好,“享受学习”和“充满学习动机”是关键。要“放手让孩子去玩”,荷兰人相信,当孩子能投入于“玩”时,便能够培养出种种能力,连带影响成年后的生活态度与思维。

“Have fun”或“play”,都是“玩”,但大不同!

荷兰人说的“玩”,是have fun/plezier habben (荷兰文“玩”的意思,并不单指中国台湾人偶有负面意味的play/spelen;想要have fun,重点就在你要自己去探寻how to have fun/hoe plezier te hebben (荷兰文“如何玩得开心”的意思!Jivan还在爬行阶段时,荷兰籍公婆和先生就任他在花园爬、在草地爬、在充满狗毛屑的地板上爬,一开始我极为头痛,这么不干净、没有加安全措施又杂物一堆的环境,加上极度好动又好奇的小男孩,我是一刻都无法将视线离开他!但一段时间过后,我发现,儿子在开放的自然空间接受众多的刺激,透过触觉、视觉、嘴巴,逐渐建立起他的小小世界,他会静下来寻找树叶飒飒从哪个方向的树梢传来,会将手伸进湿软的泥巴或享受捏碎干燥叶片的触感与声音,还吃过围绕牛群富含高蛋白的苍蝇……他完全不需要我为他特别设想要玩什么玩具,或布置一个舒适干净且无菌的空间,甚至自己摸索出该如何应对小危险──学会自己下阶梯,也知道爬在石头地上会痛,所以出现泰山式用脚掌爬的姿势。每每只要把他一放下地,八个多月的Jivan就能够马上去找他爱拔爱摸的花草,去最多木头和石块可以敲打的角落,或是拿来与妈妈分享他找到的东西,“啊啊啊啊”地若有所语,然后把东西塞到我的手上。

你知道吗?当卸下所谓的细菌啊、病毒啊的防备心和所有觉得麻烦的假想樊篱,尽可能地让孩子尝试与探索后,你会发现,他不只会玩,他还知道他要“玩什么、怎么玩他会开心,也玩出认识世界的能力”。这是荷兰孩子从小就培养出的have fun and enjoy himself/plezier hebben en daar van genieten的“游戏力”。

公婆和我分享:“我们居家的生活空间本来就不需要为了一个孩子做改变,他就是需要适度的碰撞来学着什么地方有什么、什么地方要小心、什么地方不能过去。”我想是的,每一个人生活的空间本来就需要是安全的,大人们提供原有的安全环境是要由孩子自己来认识,他在自由中竭尽所能地探索、学习,并领悟其中的乐趣,而非被圈住、被制止,或把“危险”“肮脏”灌输在他的意识中。这样的自由不是置之不理或放任,而是在一定的限度里碰撞,我们仍是随时注意,但必要时才出手,让孩子自己体悟到那一条底线;我的公婆因为孙子而唯一调整的居家环境,就只是把花园里一株有毒的花挖除。

对荷兰大孩子而言,我的荷兰亲友们和我分享他们孩子千奇百怪“玩”的经验:从在森林里拣选合适的树枝搭树屋,分组后,在自家社区中随机按电铃到邻居家煮饭看谁能成功,参加社团24小时帆船的挑战活动,或被放到不认识的地区然后自己找路回家……这是“玩”吗?这就是学习,是各种能力的培养!在这之前的规划与安全考量,也会是学习的一环,包括请求大人们提供什么样的协助。而在中国台湾的同龄孩子,知道建筑力学与结构吗?能分辨盐巴与糖吗?知道热锅中有水滴不能倒油吗?有勇气乘风破浪忍受飢寒与睡意侵扰吗?能在惊慌失措时还冷静问路、看地图、寻求协助吗?

How to have fun? 自己去找啊!找到就是源源不断的内在动机!

 

所以“How to have fun”是你必须要了解怎么样你会快乐(How),做什么事情是你最享受的(What),这其中包含了你对自己和该事物的认知,并涉及到其他方面的学习;荷兰父母放手让孩子“玩”,是让孩子去摸索,玩着玩着,他们便开始知道自己喜欢什么,如果喜欢节奏敲弹,就“玩”音乐;喜欢阅读文字,就“玩”文学;如果喜欢观察验证,就“玩”科学;如果喜欢机械引擎,就“玩”车……因为喜欢做,也就充满内在动机并享受过程,因为你知道你擅长什么,自信也就由内而生,这一切都是自发的。

即便到了入学的年纪,除非是孩子学习能力真的表现不佳,父母亲也不知还能如何帮助孩子,不然,他们大多仍不会替孩子安排学科或术科的补习(也是因为荷兰补习只有家教性质,所以费用非常高。当年我公婆的做法,是要求八九岁的孩子必须选一项运动与音乐学习,接着就把选择权交给孩子,因为有了玩乐的经验, Ra也就知道自己想进一步学什么、对什么有兴趣,并渴望学习;而赋予选择权,也让他们学着对自己所选负起责任。这就像山水画中的“留白”,孩子在探索阶段因为父母提供了有条件让其自由玩乐的留白空间,而非大人与社会建构在新一代身上的期望,才养成日后与其他学生迥异的面对人生交叉点却徬徨的态度。

“玩”在荷兰孩子成长过程中的重要性也就可想而知了,幼童时期的“玩”,是某种内在潜力的激发,他们靠“游戏力”而玩出觉察力、思辨力,玩出为自己自信下决定的能力。

幼童时期的玩力,分流进入不同能力认同的中学。

但,荷兰的孩子都知道怎么为自己选择吗?当然不是。这也是荷兰社会在反思的一个议题:荷兰学生在小学毕业后,就必须选择读什么样的中学,中学将会影响大学与未来的出路。荷兰中学分成读四年的VMBO,读五年的HAVO,和六年的VWO与GYMNASIOM;而只有读六年的中学,才有资格进入“学术研究型”的大学。

这就导出下个问题,在12岁就要面临分流的荷兰学子,他们难道就已“玩”出自己人生道路的方向了吗?答案也是否定的。即使大人必须相信有选择和判断的能力,但面对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关键时,老师的建议、父母的期望、学生小学毕业考(CITO)的成绩表现、学生的兴趣是会同时纳入分流考量的,甚至有中学的校长单独面试学生。声音不会只有一个,孩子的成长当然也就不会盲目的顺从或被迫走入自己不擅长又无法脱身的领域。最重要的是,整个社会对于那些读四五年制中学而无法进入一般大学的孩童是不会看不起或是贬低他的能力的,因为学业表现已不代表一切,他们只是玩出和学业成绩优异的孩童不一样的能力。

我在荷兰进行硕士研究时,就读的是学术研究型大学,我的同学和朋友都来自那些读六年制中学的学生,他们皆来自于社会第一阶段分流中“靠脑的精英一族”。以学生为例,除了高中有的英、数、自、社等科目外,还要念古希腊和古拉丁文,他们“玩”吗?玩啊!中学时期的他们,课业压力是很大的,但因为幼童时期的游戏力,让他们学会分配时间,因为当意识到fun已经have了,他们就会思考接下来有什么正经任务必须要去完成,时间的掌控也就从中学会分配了(When),他们懂得用自己享受做的事情来调剂生活,而且会拿捏尺度。西方许多中学是课后比课堂辛苦,你必须自主安排学习的速度和时间,就我自己高中在加拿大就学的经验,课后才是课堂所学的内化与输出,我要整理教师传授的新知,并以其提供的多种作业缴交的方式择一呈现自己消化后的理解,所以课后花的时间是课堂的好几倍时间,荷兰中学课堂与课后的状况亦是如此。

中学六年完成后,更有让学生非常紧张、倍感压力的“全国毕业考”。许多人只看见他们大学招收学生没有如指考或联考的入学成绩要求,但他们高中毕业的门槛都是相当严格的, 50%在校成绩、 50%全国考试成绩来决定是否能毕业,没有通过需留级,也有人一直无法考过而选择暂停升学。这又是一次学习能力的检视与自省。

进入大学后是加倍的努力,但国家补助你继续have fun!

只要通过中学毕业考,大学选择哪一所、哪一系的确没有门槛。中学分流至“用脑精英组”并通过考验的六年制学生,若自己依照喜好与能力选择进入学术研究型大学,他们绝对会比中学加倍用功,因为没有入学门槛,完成大学第一年后只要成绩没有达到该系的要求就会被刷掉,甚至排后几名的会直接被刷掉,第二年再继续刷,每一年他们都想尽办法让自己留在安全的范围内。我的荷兰朋友告诉我,当年他入学时有近百位同学,毕业时只剩下不到四十人。

既然压力这么大,与我们的学生相比,根本是有过之而无不及,一定没时间玩,对吧?错了,玩!而且国家补助鼓励你玩。荷兰大学生的“玩”,绝非我们认知中“很爱玩”的那种带有点负面评价的;“玩”对荷兰大学生而言除了有抒压,还有社交能力的培养、新生活的体验、视野的开拓。他们如何玩呢?荷兰多数的大学生会被父母鼓励从家里搬出去,自己在外面租房子以训练独立的。但除了必须的学费、生活费、房租等开销,他们哪来的钱去have fun?1986年至2015年间1,荷兰政府每个月给予已搬出父母家的大学生约260欧元的零用钱,让他们自行思考如何运用这笔钱去have fun。有人选择去旅游体验不同的国情文化,有人买摄影器材培养其他专长与兴趣,我还认识一个非常喜欢研究金融趋势的人,他把这笔钱投资在房地产上,毕业后一年就买了自己的房子。当然有人也用这笔钱吃喝玩乐,没有人会说什么2,这笔钱本来就是政府用来给大学生体验生活,投资在荷兰新一代的“游戏力”上的,而在维持课业一定水准之余懂得适度have fun,也是这个国家维持高运转的竞争力与富有生气的原动力。如果只是一直钻研于书本,荷兰的父母甚至会非常担心地问:“你为什么不去找点fun?”“你这样的生活不健康。”他们相信have fun的力量是正向的,会让人身心有所收获,即便只是压力的舒缓。

因此,荷兰大学生就好比适度拉放的橡皮筋,懂得怎么创造生活中的乐趣,也能拿出学业高表现;不同于大多数我们的学生,从小一路被紧绷地拉扯着,从众地不知道该如何停下追求分数的步伐去玩出属于自己的能力与兴趣,在要求高表现时,忽略了能够源源不绝向前的内在动机,橡皮筋只有越来越紧、越近极限,一旦进入大学,整条橡皮筋总算被解放似的瘫软下来,多数人不知道怎么享受自我,不知如何让自己尽情have fun后仍不觉得空虚。

“很会玩”是一种高度的赞美!

记得,如果在荷兰,有人对你说“你很会玩哦”(You really know how to have fun!/Jij weet echt goed hoe je jezelf moet vermaken),那绝对是一种高度的赞美,因为他认为你不只是一位懂得取悦自己、享受生活的人,还是一位让人觉得“和你做朋友很有趣”的不乏味的人,并且肯定你拥有良好的生活态度也具有某种专长。

若是身为新一代父母的我们,能够让孩子从小learn how to have fun and enjoy themselves,那么下一代将能发展出对标准答案作答以外的各种生活能力,并且充满求知欲,他们除了能自发去探索新事物,也能够拥有“等待”的能力,可以是等待母亲喝杯咖啡,或长途旅游等待抵达。怎么说呢?因为“等待”已经不是一件无所事事的虚度光阴的无聊事,孩子会想办法让自己有得玩,去找乐子,把等待的时光转换成享受自己或投入喜欢事物的片刻。

有几次我问了必须等我办事情的Ra“你会无聊吗”,他总是带着笑回应“我从来都不觉得无聊”。就觉得能够“让自己不无聊”不只是一种心态,更是一种能力。

若有天我们麻烦孩子,“等我一下哦!你自己可以吗”时,他能自信地回答“呀!我自己会找事情做哦!妈妈您先忙”。那么,我们的孩子也会是一群快乐的世界公民。

“游戏力”太重要了!


1 2015年后进入大学就读的学生,已因为政策改变而被取消这项福利,但因首批学生目前才陆续要进入社会,对荷兰未来的影响待追踪。

2 但如果大学无法毕业,所领的零用钱必须全数归还,所以,学生除了好好利用这笔钱外,更想着一定要毕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