颠覆性思维:为什么我们的阅读方式很重要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2章 有反应的阅读者

我们的社会正经历着日新月异的变化,要培养社会变化需要的读者,首先要求读者要有反应。

如果只要求学生做到正确理解、完整复述、准确总结,那么无论是书籍还是诗歌、评论文章、电影或其他文本,提供的不过是一项待完成的任务。只有学生将文本与自己的经历联系起来,文本才能有意义,才能引起学生更细致的关注、反思和分析。当文本有了意义,并在学生的思想、社会、情感和实际世界中发挥作用,学生才可能不仅仅是进行简单的文字解码、背诵、重复,甚至毫无意义的记忆。只有文本对学生有了意义,我们才能培养出有反应的读者。

但是,只有文本在情感和思想上对学生产生触动,才算有意义。因此,读者要关注的不仅是文本,还包括文本对其产生的影响。读者必须有反应。换句话说,必须意识到自己对文本的反应。

注意到自己的反应

班基(一年级学生):你们要读《三个小猪的故事》(The True Story of the Three Little Pigs)。这是最有趣的书。我喜欢读。

沙荣(二年级学生):小时候,妈妈经常读《小熊可杜罗》(Corduroy)给我听。我也不知道自己为什么那么喜欢这本书。可杜罗没有家,我很伤心。后来,它有家了,我很开心。

科林(七年级学生):这个故事让我想起什么了吗?比如?

RJ (九年级学生):这个故事让我想起自己了吗?我不知道这是什么意思。

当读者注意到自己的内心活动和情感,或提出文本激发的问题,那么他所做的就不只是意义解码、词语背诵或者记忆文本。相反,他打开了心扉,与文本互动,应邀走进了小说的世界,或者如果他读的不是小说,也可以意识到文本进入了自己的世界,并且利用文本体会自己的经历。

有反应的读者能意识到文本对其产生的影响以及引发的反应——愉悦、好奇、惊讶、反感、疑惑、犹豫,或其他可能的反应。他对各种可能保持警醒,注意到内在的联系,并加以思考。看到教师眉头紧锁,学生注意到,他们会因此心中没底,并为此感到焦虑,同样,有反应的读者也会注意到,他们会因为小说人物的蹙眉不悦而引发自己内心的犹豫,并为此感到困惑。无论是哪个情形,读者都会停下来问自己:“从我的反应中——或焦虑或困惑中,我能了解现实世界(皱眉的教师)或故事中(皱眉的人物)发生了什么?”

我们认为,对小孩子来说,听别人讲故事,有这种反应再自然不过。他们能意识到自己的好奇心,也想知道接下来会发生什么。三只小熊会找到金发姑娘吗,金发姑娘出了什么事?他意识到自己的焦虑。菊花最后会喜欢她的名字吗?甚至这些非常简单的故事也能唤起他们的情感,引发他们的期待。即使小孩子不会清楚表达,也能意识到自己心中的波澜。我们担心的反倒是年纪更大的读者,他们似乎学会了完全不顾自己的反应,或者将反应降至更低的层次。正如萨姆休斯顿州立大学的一名学生所说:“我的反应是什么?这重要吗?”

有反应的读者在阅读时既用脑,也用心。他不是简单地收集事实或努力记住信息,这些都是无意义的。他在做的是搞明白其中的道理。就好比每天面对周围的世界,他观察、留意并且搞明白背后的道理。在餐厅吃午饭的时候,他不会随意收集信息,不会清点现场学生的人数,不会计算男女生比例,也不会估算高、中、矮身材学生的比例。如果做这些有用的话,倒是可以观察、留意、收集并且记住这些信息。但是如果没有任何理由就这么做,就像是在简单地完成任务。就像是要求学生解读毫无意义的单词,而目的只是证明他有能力将书面上的文字变成声音。与这些恰恰相反,有反应的学生环顾餐厅,获取并弄懂那些只对他有意义的信息。

这名学生可能会走进餐厅,感觉到“有些不一样”。如果是这样,说明他正在留意自己的反应。他接着会环顾四周,注意到自己的感觉可能是因为看到很多空桌子,数量多得有些不同寻常。他可能因此纳闷“这是怎么了?人都去哪了”。意识到空荡荡的房间激发起的奇怪感受,会让他有动力随之提出问题,并且努力观察,找到可能的答案。意识到自己的反应,会引导他探寻根源——换句话说,探寻这间屋子或在阅读时探寻文本。观察到教师皱眉头,学生意识到自己因此感受到不舒适;环顾餐厅,他感受到了情况有些奇怪,然后试图找出原因;同样,在阅读书面文字时,他感受了问题触发的反应,随之试图弄明白自己的反应有何意义。

留意其他读者的反应

除此之外,有反应的读者可能,也应该会对其他读者的想法和反应作出回应。在没有文本的情况下,学生只局限于自己的认识和洞察。有了文本,则可以与作者或其他文中角色互动。但是如果与集体合作,或班级内的小组,或整个班级,读者则能获得对同一篇文本的集体智慧。

同一篇文本,在不同的大脑中会被给予不同的解读。每个人都是不可复制的,每个人都能从独一无二的个性和个人经历的角度,给同一篇文本赋予独特的期待和希望。因此,每个人对文本的理解都是唯一的。受到个人风格的影响,每个人的解读哪怕只有轻微的差异,也彼此不同。文本拓宽和丰富了个人经历,与他人交流则进一步拓宽和丰富了个人有限和狭隘的视野。

因此,课堂讨论十分重要。讨论可以帮助我们突破狭隘的个人观点,看到文本的不同方面。倘若不与他人的解读进行比较,我们也无法更多地了解自己。帕特里西娅·帕拉克(Patricia Polacco)有本书叫《欺凌》(Bully)。顾名思义,这是一本关于校园欺凌的书,旨在唤起读者的同情心。书末向读者提出一个问题:“你会怎么做?”

这个问题让读者讨论受害者或目击者如何回应欺凌。讨论最初是围绕主人公应该回到校园,还是应该忍气吞声,转去另一所学校。不难想象,有些学生义愤填膺地认为,主人公应回到学校,与欺负自己的人对峙。也有人说,安全和明智的做法是离开那所学校,去一个更加舒适的地方。每个人在理解文本时都带着自己的个人经历、语言背景、价值观和世界观。有些人可能就是校园欺凌的受害者;有人可能对同学施过暴行;有其他人可能目击过校园欺凌,却选择视而不见;有少数人可能目击过此类事件,也试图进行干预。读者对故事有不同的解读。听取别人不同的反应,也让自己的理解更加丰富和敏锐。如果不了解其他读者的反应和想法,每个读者只会囿于自己的世界里。

带着情感与思考去阅读

如果读者没有任何反应,不让文本唤起自己的情感或激发自己的思考,那么很难说他是在阅读。目光掠过纸张,从文本中收集未被消化的信息,准备回答复述问题,甚至记忆其中部分内容,这些都无法比拟带着情感和思考去阅读书面上的文字,审视自己的内心世界,从文中寻找自己反应的根源,并且与其他读者分享看法和理解。相比之下,后者更加丰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