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调动与激励学生:唤醒每个内在学习者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译者序

 

翻译《如何调动与激励学生》这本书是受北京市十一学校校长李希贵之托。本书的作者罗伯特·J. 马扎诺是美国教育界的专家,研究教育已有49年之久,出版了几十本聚焦教学策略的书籍,这本书就是其中之一。 2017年4月,我同十一学校的几位领导赴美国亲自拜访马扎诺博士,参加在科罗拉多州丹佛市马扎诺研究中心举办的“基于标准的评价”工作坊。三天的学习紧张而充实,众多教育工作者投入到自由而专注的学习研讨中。工作坊内,一群为教育而痴狂的人济济一堂,但来自美国本土之外的教师只有我们一行,而且是不远万里从中国而来。马扎诺博士,包括研究中心的同事都因我们深受感动,于是我们得以受邀,来到马扎诺博士的办公室与他进行面对面的深入交流。马扎诺博士的办公室不大,除了一张工作台、一个小沙发和圆桌外,其余地方都罗列着教育类的书籍,包括他出版的所有刊物。环顾四周,我惊奇地发现书柜上还整齐地摆放着一列棒球帽,博士说除了教育,这也是他的爱好之一。马扎诺博士非常亲和,对我们提出的问题有问必答,还为我们带去的教学设计提供了指导性意见。他平时工作一半的时间是同美国各个学区的管理者交流,深入各个学校之中做第一线的研究,获得教学的第一手资料,而另一半时间则是在研究中心深入沉淀,将这些第一手的资料转换为极具实践性的理论。他把自己的理论体系通过书籍转化为面向一线教师的清晰且可操作的方法策略与工具,没有太多生涩的理论词汇,全部简洁易懂可操作,这本《如何调动与激励学生》就是他2017年和同事刚刚完成的作品之一。

虽然已过古稀之年,但马扎诺博士思想的活力与光芒让人钦佩,在他身上,我看到了一位沉潜于教育研究,又时时充满创新的研究者形象。他强调教育的目的并不仅仅是传授知识和技能,更是通过唤起学生内在的动力和激情,帮助他们成为有创造性的人,给自己的生活,也给这个世界带来价值。这点同中国的教育情景、同十一学校一直以来的思考和探索不谋而合。当我们逐渐意识到“填鸭式”教育给学生带来的弊端之后,各个学校都在转型,从应试教育到素质教育,直至全人教育。十一学校作为教育改革的先头部队,更是走在前列。但是身为教育过程中的具体执行者,怎样在课堂中转变传统的教学方式,落实指向学习目标的教学策略是所有教师心中的疑惑。而这本书,恰好在这个时候出现,探讨教育理论、聚焦教学策略。书中介绍了一个基于学生需求和目标的框架,这个框架包含六个层次的需求,可以切实而又针对性地帮助一线教育工作者在课堂上给学生带来持续的学习动力和热情。理论之余,书中还提供了丰富的活动和实践工具,帮助教师与每个需求层次的学生建立联系。我相信这也是为什么李希贵校长在拿到这本书时会激动不已,迫不及待地想要尽快地将其翻译成中文,供全校教师研读的原因之一。

作为译者,能够最原汁原味地保留作者的想法并传达给读者是我们的愿望,因此在翻译这本书时,我们找来了数位身在一线、具有多年教学经验的教师。这些教师或是拥有翻译专业硕士学位,或是海外求学归来,因此在翻译的过程中能够最大程度地把这些教学理论通过自身的教学实践翻译出来传达给读者。

翻译过程的具体安排如下:第一章由陈桢楠老师翻译,第二章由陶若婷老师翻译,第三章由张玲和邱芳两位老师共同翻译,第四章张春晨老师和我共同翻译,第五章由庞欢老师翻译,第六章由谢丹阳老师翻译,第七章由田甜老师翻译。此外,还要感谢林森老师在百忙之中协助我对本书的部分章节进行了细致的审校。

中国青年出版社对本书的出版予以高度重视,肖佳编辑不仅帮助译者同出版社领导探讨出版的各项细节和要求,还亲自参与到翻译过程中的多项讨论,为我们的翻译工作提供了很多宝贵建议。此外,多位工作人员参与服务了本书的校对、出版、付印等过程,在此对他们的辛勤工作致以感谢!

由于马扎诺博士的最新研究成果在业界备受关注,因此虽然本书的英文版也才出版不久,但同仁们对中文版的渴望亦极为强烈,所以留给译者的时间有限。本书的译者们在繁忙的教学活动中都投入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翻译此书。虽然我们已经竭尽全力地以“信、达、雅”为标准来还原作者的本意,也合作进行了多轮的审校和精读,但仍然难免有疏漏之处,如读者发现任何不理想之处,还望能不吝赐教,我们将予以及时纠正。

最后,我想与读者分享一位美国教师说过的一句话:“学校就是最好的教学工具。”无论您是学校里的一线教师、管理人员还是校长,希望《如何调动与激励学生》这本书能够让您有所启发,走进学生内心,让学生受到真正的激励与鼓舞!

 

吴洋

2017年11月于十一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