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量化动量选股系统的实用指南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序言

有效市场假说认为,过去的价格不能预测未来的成功。但事实是,过去的价格确实预测了未来的预期表现,这通常被称为“动量”效应。动量是任何人都能理解的一种简单策略的缩影,这一策略就是买入赢家股。动量可谓是一个公开的秘密。买入过去的赢家股,有关这种做法的记录至今已延续了200多年,而且令有效市场假说(Efficient Market Hypothesis, EMH)蒙羞。那么,为什么并非人人都是动量投资者呢?我们认为有两个原因:一是本能的行为偏差导致许多投资者成为了反动量交易者;二是对于想利用动量的专业人士来说,市场的约束使利用动量成为一项颇具挑战性的事业。

只要人类出现系统的预期误差,价格就有可能偏离基本面。一般来说,在价值投资背景下,这种预期误差似乎是对坏消息的反应过度导致的,而就动量而言,预期误差出乎意料地与对好消息的反应不足有关(有人认为这是一种反应过度,虽然不能排除这种可能,但总体证据更支持反应不足假说)。因此,那些认为行为偏差推动了价值投资因而获得了长期超额收益的投资者相信,行为偏差是推动长期动量可持续性的关键机制。总之,价值和动量代表的是同一行为偏差硬币的两个面。

但为什么动量策略未被更多的投资者利用和加以套利呢?正如我们将要讨论的,错误定价机会被消除的速度取决于利用这一机会的成本。抛开一系列非零的交易成本和信息获取成本,利用长期错误定价机会的最大代价是资产管理人的职业风险担忧。由于投资者通常会委托专业的人士代为管理资本,职业风险就产生了。不幸的是,投资者将资金委托给专业的资金管理人后,在评估管理人的表现时,通常依据的是后者相对于基准的短期表现,这就对专业的资金管理人造成了扭曲的激励。

一方面,由于预期的长期表现较高,资金管理人想利用错误定价机会;但另一方面,他们又受到了掣肘,因为他们对错误定价机会的利用不能导致预期表现偏离标准基准太远或偏离时间太长。总之,像动量这样的策略可能奏效,因为它们有时会大幅偏离被动基准(passive benchmarks),从而产生“职业风险”溢价。遵循这样的推理,只需要假定以下内容为真,我们就可以相信动量策略或能带来超额收益的策略在将来是可持续的:

● 投资者继续遭受行为偏差的影响;

● 委托他人投资的投资者是短视的表现追逐者。

我们认为,我们在可预见的未来可以信赖这两个假设,而且,我们相信市场总会为流程驱动、专注于长期、严守规则的投资者留下机会。

假设我们已经做好了成为动量投资者的准备,而且我们已经深刻地认识到了这一事实:为了获得可持续的超额收益,我们必定要经历一段痛苦的旅程;那么此时我们需要解决这一简单的问题了:如何构建有效的动量策略?我们在本书中概述了多年来我们为构建动量选股策略而开展的研究。我们的探索得出的结论就是量化动量策略,也可将其总结为买入具有最高质量动量的股票的策略。提前申明,我们并没有声称我们设计出了 “最佳”或者“保证”有效的动量策略,但我们认为,我们的程序是合理的、以证据为基础的,而且其一致性和逻辑均合乎行为金融学的解释。我们为何以及如何开发这一程序,与此相关的信息也是极为透明的。我们希望读者对我们的假设提出质疑,对结果进行逆向工程操作,并对程序的改进提出宝贵意见。读者可通过AlphaArchitect.com随时与我们联系,我们很乐意解答各种问题。

我们希望读者能喜欢量化动量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