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总序
荣跃明
在有着传统背景的作家和文学批评家看来,无论什么人的任何文字都可以在网上随意发表,如果这种东西也是文学,那么,作家和批评家历经艰辛成长以及因此形成的创作或批评就失去了意义。随着网络文学影响力的日渐扩大和研究的不断深入,现在已很少有人质疑网络文学也是一种文学形态。一方面,网络文学以网络新媒体作为传播媒介,具有新媒体特征,如传播效率高,具有互动性等;另一方面,在网络文学创作、传播和阅读的完整过程中,传统文学批评已经被点击排名、网文分类、作者分级和作者与读者互动等技术方案所取代。换句话说,文学批评对网络文学发展几乎没什么影响,这些都是网络文学不同于传统纸媒文学的显著特征。那么,网络文学需不需要批评?网络文学应该如何评价?至今这些问题仍充满争议。事实上,不是网络文学需不需要批评,现实情况是文学批评根本无法介入网络文学创作、传播和阅读过程。那么,问题出在哪儿?或许,我们应当换一种方式,从传统的文学观念和思维方式中摆脱出来,以一种新的认知框架来重新审视网络文学,即把文学创作、传播和阅读看成是文学生产过程,以获得对于网络文学新的理解和认知。
一、文学生产的传统结构
在文学生产的传统结构中有三类主体:作家(生产者);期刊、出版社编辑和评论家(传播者);读者(消费者)。这三类参与主体共同参与了文学生产过程,并构成文学生产场域。
作为文学生产过程,传统文学生产结构中,传播环节居于核心地位。一方面,传播者决定什么样的创作可以发表、出版和传播;另一方面,评论家的评论,既为文学编辑提供选择标准,也为读者理解作品提供框架和方向。如果用符号学的观点来解释文学生产结构各个环节的特点以及作家、评论家、读者各自承担的功能和角色,那么,作家是编码者,评论家是一个解码者,而读者则根据批评家的解码,进行二度解码。
对于作家和作品而言,批评家如何看待,是作家和作品能否成功的关键因素。因此,在传统文学生产结构中,批评家具有无比崇高的神圣地位。
文学生产传统结构中,传播环节具有社会化和组织化双高的特点。这种双高特点源于传播环节是国家文化体制的一部分。一部文学作品首先要在报刊上发表或在出版社出版。而报刊和出版社这样的传播机构,包括刊号、书号等的使用和安排,都要受法律规制和政府管理,而规制方法必然影响批评话语的形态。作家作为生产者,当然有写作自由,但能否为社会承认,并非由作者本人决定,而由传播环节来决定。
所谓文学生产领域的意识形态主导权问题,在传统文学生产结构中,主要是在传播环节中来落实和解决。因为,传播环节的社会化和组织化程度最高,既是规制的对象,同时也是意识形态领导权的实施者。批评家的这种双重身份在传统的结构中得到了统一。
二、当前文学批评的困境
当前,文学批评基本上处于一种失语状态。说它失语,并不是没有人在做文学批评,而是说文学批评本身与文学创作的关系发生了变化,特别是在网络文学中,文学批评已经对文学创作和读者的文学阅读没有多少影响了。由于文学生产基本结构的变化,目前的文学批评家大都不是职业批评家,其职业身份发生了变化。大部分批评家其职业身份是大学教师。在现有薪酬制度中,完全依靠写批评文章谋生,经济上没有独立的可能。因此,许多批评家实际上是大学中文系教师,其主业是教学,然后才是写文学评论。这种变化带来了对于文学批评存在发展的重要影响,即作为兼职的大学教师,其所做的文学批评工作,一般不能进入大学考核体系和学术评价体系。由此带来另一个变化,身为大学教师的批评家,在大学评价体系中日益追求所谓的学术规范,其写作日益转向纯理论研究,很少看文学作品,极端的甚至完全不看小说。文学批评与文学创作的相互疏离已经是一个基本现实。
批评家的职业发展困境当然缘起其职业身份的变化,但是,还有更重要的原因:当前创作有了新的传播平台和手段,创作空前繁荣。现在每年上线发布的长篇小说,据说已达到了万部之多。如此海量规模的作品,无论是对批评家还是读者,都存在着注意力分配问题,即选择什么作品阅读。一方面,以互联网为传播平台的文学生产,逐步形成了类型化发展;另一方面,文学作品销量和文学网站作品的点击排行榜直接取代了文学批评。
网络文学生产对作者和读者关系进行了重构,这种重构的核心变化是作者与读者原有的主客体关系转变成了一种互动关系。有不少研究者以粉丝理论来解释这种互动关系。在粉丝理论的解释框架中,作者与读者之间的互动可以有多种不同模式,两者共同参与了作品的创作过程。
在以传播新技术为基础的文学生产新业态中,技术方法直接取代了批评,无论是作品的按题材或形态进行归类,还是以作品点击排名引导读者对作品的阅读选择,都有成熟的技术解决方案,其中,类型化分类方法是一种核心技术。这种技术环境使批评家成为多余。
在文学生产新业态中,文学批评日益丧失了权威地位。因此,批评家走向两个方向:一是身为大学教师的批评家日渐沉浸于纯理论研究;二是一些批评家索性自己写起了小说。上述两种倾向都导致了批评权威的丧失,同时也加速了文学生产意识形态主导权的旁落。
三、当代文学生产的结构转型
网络文学兴起于20世纪90年代初期,到新世纪,网络文学已经成为文学生产的强大主体,无论是规模数量,还是内容的丰富性,都是传统文学生产所无法比拟的。现在一些经典文学刊物年发行量已下降到一二十万份左右;而一部网络小说动辄可以达到几百万、上千万甚至上亿的订阅量。当然,在许多批评家看来,网络文学不算是严肃文学,规模数量很大,但优秀作品并不多;而知名作家的作品一般也不会在网络上首发。但网络文学的读者主要是年轻一代,他们已经是支撑当前文学发展的主体力量;同时,网络文学发展对年轻一代的思想观念、审美意识和价值取向的影响和形塑,已经不容忽视。
网络传播新技术不仅极大地扩大了文学的有效传播,更重要地是解放了文学生产力,空前扩大了文学创作规模。年轻一代在阅读中不仅通过与作者互动参与创作,更多的人直接投身创作,因为网络技术去中心化的特点,直接撤除了文学创作的门槛,文学创作成为年轻一代表达自我的一种重要形式,当代文艺青年已成为推动文学繁荣发展的重要动力。
事实上,不只是文艺青年成为文学繁荣的主体力量,在文学生产新形态中,资本的力量无孔不入,处处有其身影。某种意义上说,资本介入文学生产,其影响不仅仅是在文学观念、审美意识和价值导向方面,而且是在更大程度上改变了文学生产方式。资本的逻辑总是把经济效益放在首位,其次才是考虑社会的主流价值,资本对于社会主流价值的态度是宁愿选择一部平庸作品,也绝不因为价值观或政治正确问题在经济上冒风险。所以在资本参与的文学生产中,平庸化是一种普遍倾向。但是资本参与的文学生产过程也带来了新的对于文学理论和批评都十分重要的新命题,即文学生产的专业化和分工,这种趋势当然是由资本介入文学生产所推动的。资本因其逐利本性,会去发现生产过程中的风险和最大赢利点,并自发地将这些点区分开来,把这些生产环节转变成为一道道生产工序,并力图把不可控的风险点排除在外,牢牢抓住最大赢利点,而专业化分工在提升审美形式和艺术表现力等与所谓美学艺术或文学本质的概念内涵以及操作技术等方面,发展出了许多新的形式。
传统文学的发展,是历经长时间的反复阅读和阐释形成经典,即通过反复的批评,去不断发现一部优秀作品中甚至连作者本人都未曾意识到的新意蕴。而网络文学的生产方式使文学经典化的方式发生了根本变化,它不再依靠文学批评来推动作品的经典化,而是在经济利益驱动下,通过一部作品在不同艺术样式体裁上的多次传播,来实现作品的经典化,这是完全不同于传统方式的文学经典化模式。
在网络文学生产新形态中,文学不光只有小说、诗歌等文本形式,还形成了一种称之为超文本的形态,文学可以成为所有艺术的源头,可以转化为不同的艺术样式,戏剧、电影、音乐、舞蹈,等等。文学借助于超文本形式在文化中无所不在。文学超文本形态的出现,其背后是资本的参与和IP的形成,而IP是更为根本的因素。网络传播新技术在中国的迅猛发展和广泛应用,极大地推动了网络文学和网上文娱产业的发展,由网络文学创作形成的IP热潮表明,对于不同形式和业态的文化发展而言,IP意味着内容资源的资本化,正是借助于IP,网络文学作品得以在不同的艺术样式中进行两次甚至是更多次的跨界改编和传播。
当前文学生产已经形成了全新的结构形态,其特点是一个多主体的六面体结构,包括:作者、传播者、读者、技术、资本和法律政策。这样一种新结构形态中各个结构因素都有不同于传统结构因素的新特点,而且由于结构因素的增加,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结构因素相互之间构成的关系更为复杂,这对如何评价和引导文学发展,或者说如何把握文学生产的意识形态主导权,带来了全新的挑战。
四、文学批评话语的重建
马克思说,艺术是人类感性地把握世界的一种方式。对于任何人尤其是青少年来说,文学是人认识和理解世界不可或缺的重要方式,是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形成和发展的重要基础。文学创作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坚守,在新的文学生产形态中,有了全新的含义,这就是重建文学批评的话语力量,真正发挥文学批评的价值引领作用。
重建批评话语必须从文学生产新结构形态的实际出发,准确把握新结构形态的特点;而组建文学批评家协会、建立文学评论基金、搭建文学批评传播平台等措施要发挥作用,不能局限在传统纸质媒体上,必须要进入新媒体,特别是要根据当前青少年一代文学阅读注重互动性的特点,更有针对性地推进文学评论建设,而且还要在网络文学读者中发现批评家、培育批评家。
另一方面,文学理论要从文学内部研究,进一步转向全方位的研究,把文学看成是文化现象,不仅研究其内部结构,同时也要系统全面地研究文学生产的各种外部关系。总之,文学理论要为批评话语提供观念基础和理论方法,必须在文学生产新现实基础上,为重建文学批评而重新出发。
当前,网络传播新技术极大地解放了文学生产力,但文学批评未能跟随创作进入新媒体,实际上是被边缘化了。而重建文学批评话语本质上就是重新夺回文学意识形态主导权。文学批评要在文学生产活动中发挥应有作用,要有使命担当,承担起引导文学健康发展的重任,这需要从两个方面同时展开批评话语的重建。一是批评话语如何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导向;二是根据批评对象发生巨大变化的现实,探索如何在网络传播平台上实现文学意识形态主导权。
基于上述思考,我们组织编选了《网络文学研究文丛》,这套文丛将陆续推出有关网络文学的研究文献汇编、网络文学类型研究、网络文学中外比较研究,以及与网络文学发展有关的各种专题研究。我们希望通过组织编选这套文丛,反映当前网络文学研究的最新动态,深化拓展当前的网络文学研究,同时也为推动网络文学评价体系的构建尽绵薄之力。
是为序。
2018年7月于沪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