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其书其人
年纪略大、资历较深的太极拳研习者,或许还会知道《太极合编》这本书,因为这本书的出版发行,在当时影响甚大。
《太极合编》,陈炎林编著,初版由上海地产研究所于1943年6月分册出版,1949年上海国光书局出版两册线装本。年近九旬的太极拳大师、太极拳史论专家吴文翰先生曾撰文介绍说,当时“书价十分昂贵,金圆券16圆(当时可买四担白米)一部,从中可以得知此书在读者心目中的地位”(《武魂》2005第12期:《书价昂贵的〈太极拳刀剑杆散手合编〉》)。本书后来多次再版。2002年,日本的武术专业出版社“福昌堂”出版了著名武术家笠尾恭二据本书编译的《太极拳总合教程》。
《太极合编》在读者心目中,为什么如此重要呢?
当时的各派太极拳因其姿态的优雅、技击劲道的高妙、养生作用的善巧、适应人群的广大等优势,而渐渐风行国内。尤其在北平(京)、上海、南京、广州、杭州等大都市,中上层社会人士学练太极拳蔚为风气。正如原书《叙》云:“近人之言拳术,莫不首崇太极,教者非太极不传,学者非太极不习,大有舍此无由之慨。”在此氛围中,有志的研习者,都渴望在拳史上、理法上、技术上得到系统的提高,以期登堂入室。
但是当时的太极拳界,如江湖武林一样,在很大程度上存有保守意识。亦如其《叙》云:“吾国习惯,技术非子不传,子若不肖,技术中绝。”社会上所谓传者,除对极少数入门弟子外,也仅是传手(外形)不传口(内理),传架不传招,传招不传劲,传劲不传意……。在这种思想意识笼罩下,虽也有几部太极拳论著出版,也总是有些浅显不全,不解学者的饥渴。当然,此前还有些经典的太极拳拳论流传,但初学者多感语焉不详,深奥难解,如非亲得口授的圈内人,即使用功甚久,悟性、文化甚高,亦恐不得其门而入。
正是在这种背景下,让人感觉面目一新的这部探真指要的力作《太极合编》出版了。有志斯道者,或可拾级而上,知其门、登其堂、入其室。这是读者所渴求的口味,也正是其引起读者重视的原因。
此外,其作者及出版情况,也是引人重视的话题。原来在此书中,作者并未提及其师承关系,只是让人直觉其为杨氏太极拳某代的入门弟子,其中似乎回避着什么。后来,有人从文字内容及图例看出,此正是杨式太极拳名家田兆麟初传南方的拳理、拳式与拳法。
关于田兆麟,据路迪民《杨式太极拳三谱汇真》介绍:“田兆麟先生(1891—1960),字绍先,生于北京。……在他十三岁那年,进杨府向老先生(杨健侯1839—1917)及二位公子杨少侯(1872—1930)、杨澄甫(1883—1936)学习太极拳神功秘术。整整七年,尽得杨门大、中、小拳架绝技真传。先遵师命正式拜在杨少侯门下,后来在杭州又受命复拜杨澄甫为师。1912年,在南京的全国南北武术擂台赛中代表杨家参赛,一举成名。此后南下访武交友,曾到杭州浙江国术馆及民间执教多年。杭州沦陷后,全家到上海定居授业,与上海武术界佟忠义、王子平等名师挚交颇深。1956年,与几位前辈同任全国首届武术大赛裁判。门徒遍及沿海省市及南北各地。田师拳艺,秉承健侯、少侯、澄甫三人,推手、散手,阶及神明。”
由是人们得知,《太极合编》作者陈炎林,应是田兆麟的弟子。人们还认为,因田兆麟文化水平较低,此书是他口授拳艺而委托陈所整理的,是杨氏太极拳秘传内容的外泄。书中亦多处提到 “尝见前辈精于杨派太极拳者,多谙练此法,但均视珍秘,不愿轻易传人,洵属可惜”,即暗示此意。人们评说,从小处言之,外泄者或不义;但大处言之,却是有益世人健康和国术发展的义举。因而此书更可以说是名家亲传,普遍受重于广大学者。
从书中内容可看出作者耗力非浅。正如其《叙》云:“著者不敏,以历年研究所得,汇成此编,非敢管窥蠡测,炫奇矜异,盖欲世之同志,共起提倡,保存高深之国粹耳。”
但不知何因,作者陈炎林却如神龙见首不见尾,不久即销声匿迹。关于作者与此书的情况,至今人们还所知甚少,仅见吴文翰先生撰文云:“作者陈炎林,名公,中医伤科医师。他的太极拳是跟田兆麟先生学的,书中介绍的太极拳行功拳式,刀、剑、杆套路,都是田兆麟壮年时期的功架,拳理部分大半源于杨健侯赠与田兆麟的《太极拳谱解》,图例是按田兆麟的弟子石焕堂等人的拳照勾描出来的。”
《太极合编》探真指要,编撰不易。此前诸书无如此探真指要者,或因保守;此后诸书亦无如此探真指要者,或因不得真传,或因学力、勤力不足。所以我们说,这本书至今仍不失其重要性,或者说更显示其重要性。
当下我国的太极拳活动固然开展得广泛而踊跃,甚至影响海外。但真正的太极拳研练者,却是一喜一忧,喜不掩忧。他们大多认为,现在的太极拳活动,明显存在着两种偏差:一种是健身操式的运动,泛泛推广各种简编套路,热衷于集体表演,甚至只求表面整齐而不求其正确,个中人称之为“买椟还珠”;另一种是崇尚太极拳技击术的高妙而急于求成,往往以太极招、少林劲为归宿,个中人称之为“歧路亡羊”。如此行径南辕北辙,长远的后果,当然是皮之不存,毛将焉附。如真正珍视太极拳,重视太极拳活动,首先应当跳出“买椟还珠”“歧路亡羊”的迷途,认真研习传统太极拳的真理、真功,全面提高太极拳活动的水平。
为促进太极拳活动的深入发展,为使优秀的太极文化不至丢失,为增加太极活动的营养与后劲,迫切需要借鉴经典的太极拳著作。因此在面世七十年后,《太极合编》更显示其重要性,而整理出版新版本正应其时。
为此,我们特选上海国光书局1949年1月版《太极合编》进行整理。原书为浅近的文言文,竖排繁体字,旧式句读,无分段。为方便现代人的阅读研习,我们在篇首增加导读,并改为横排简体字,施以现行标点,适当分段或增加章节序号。原书文字不敢擅动;原插图为照片钩描,很是传神,仍留原貌;书后原附其编选的拳论若干篇,与通行本不尽相同,或因所据版本不同,或以己意参之其中,为方便参学亦作整理,而文字仍如其旧。如有不妥,敬请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