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辑 论两京内外——千年繁华尽在此地
开封 永远的“清明上河图”
开封——洛阳——伊川——安阳——沁阳
波声拍枕长淮晓,隙月窥人小。
无情汴水自东流。只载一船离恨向西州。
竹溪花浦曾同醉。酒味多于泪。
谁教风鉴在尘埃。
酝造一场烦恼送人来。
——苏轼·《虞美人》
故事·STORY
虞美人
农历十一月,天气微凉,冷风四起,苏轼与挚友秦观在秦淮河上摆下了一桌离别宴。席散人去,苏轼归卧船中,久久不能入睡。他听见秦淮河上涛声阵阵,有如隔船拍打在他的枕畔一般,时间不知不觉就到了天亮。天亮前,从船篷缝隙中可隐约窥见一弯残月。苏轼静静地躺在船上,思绪繁复。很快,他的船就要从秦淮河到达泗州,然后沿着汴水向西,最后进入应天府。
无情的汴水自开封流出,就和友人离去的方向一样,自己却载着满满一船的离愁别恨,独自向西,逆流而上。想起当年与秦观同游的情形,苏轼更加辗转反侧。那一年,他与秦观一起在竹席花浦中同行同醉,互相切磋学问,而今却不知何年何月才能相见。对于十分赏识秦观的苏轼来说,这次别离真是一场逃不开、解不去的烦恼。
历史·HISTORY
史上那些年
说到汴水,就不得不提开封。开封素有“七朝都会”之称,古时也曾叫作大梁、东京、汴京、汴梁,而其名正是源自汴水。看见今天的开封,我们的孩子也许无法想象,在北宋时期,它曾是世界上面积最大、人口最多、城市建设最为繁华的都城,也是现如今世界上唯一一座中轴线从未变更过的都城。
要追溯“开封”这个名字,还得从春秋时期说起。那时,郑庄公在此选择了一块地方,修筑粮仓,建造城池,并将它取名“启封”,意思是“启拓封疆”。但到了汉代,为了避汉景帝刘启的名讳,这个地方被正式更名为“开封”。
可能大部分孩子第一次听闻开封的大名,是在各种演绎包青天的电视剧里,但开封城闻名于世,并非始于宋朝。历史上,战国时期的魏,五代时期的后梁、后晋、后汉、后周,北宋和金都曾定都于此。甚至连夏朝也曾在开封一带建立都城,史称老丘。
开封有明确历史记载的第一次建都,是在战国时期。公元前364年,魏惠王迁都大梁,并将黄河水引入圃田泽,又开凿鸿沟,将圃田水引入淮河。水利的兴盛,使得魏国逐渐强大,而首都大梁的繁盛也逐渐与秦国的咸阳、楚国的郢都并列,成为当时最发达的都城之一。
公元960年,赵匡胤在开封城北的陈桥驿发动了兵变,北宋建立,开封城开始逐渐取代洛阳,成为有着“东京梦华”之称的世界级中心城市。
那个时候的开封,人口超过百万,经济繁荣,富甲天下,史书曾以“八荒争凑,万国咸通”“万国舟车会,中天象魏雄”来描述当时的景象。而北宋画家张择端的名作《清明上河图》,则清晰地描绘了东京汴梁的繁华景象。
清明上河图
如果没有《清明上河图》,我们也许永远都无法如此直观地了解开封竟然有这般辉煌的过往。在张择端的笔下,汴梁的集市之貌,随着长卷的慢慢展开,一一映现在我们眼前。
清明上河,是当时北宋的一种民间风俗,人们在这个日子里纷纷出来赶集,参加各种商贸活动。而《清明上河图》就像一张巨型的宽幅照片,真实记录了这一场景。图中,路上的马帮、河中的舢板、朱漆未落的小桥、农家小院树上的鸦雀窝、人头攒动的集市,都彰显着当时世界上最大都市的大气与包容。
开封的大都市气息,不仅被画家生动再现,更是被当时的词人们精心描绘了下来。北宋的周邦彦,就用他的词记录了汴梁城的灯箫盛景。他的《解语花·上元》如是写道:
“风销焰蜡,露浥红莲,花市光相射。桂华流瓦。纤云散,耿耿素娥欲下。衣裳淡雅,看楚女,纤腰一把。箫鼓喧,人影参差,满路飘香麝。
因念都城放夜。望千门如昼,嬉笑游冶。钿车罗帕。相逢处,自有暗尘随马。年光是也。惟只见,旧情衰谢。清漏移,飞盖归来,从舞休歌罢。”
千年之前的开封,仿佛就这样被画家和词人定格在了时间的缝隙中,向我们讲述着大宋的繁盛、开封的辉煌。那时的开封,就如今天的纽约一样,或许有一千个人会说出它的一点瑕疵,却仍然有无数人将它作为梦想之地、希望之地。
趣味故事·INTERESTING STORY
开封铁塔的传说
很久很久以前,在开封城的一座山上,有一个深不见底的泉眼。这汪泉眼整日整夜地向外淌着污水,污水流到山下,污染了城里的水源,使开封城的老百姓都生病了。
老这么生活在污水和疾病之中可不行,大家一致决定,要堵死这汪害人的泉眼。但说来也怪,无论人们用什么办法,都无法堵住这汪泉眼,扔进泉中的石头和磨盘瞬间就不见了踪影,用来堵死泉眼的沙袋刚放在里面,就被激流冲得千疮百孔,一点儿用处也没有。
开封铁塔
正在人们一筹莫展的时候,开封城中忽然来了位白发老人。他拿着一件用楠木雕成的小塔,当街叫卖起来。而在此之前,开封城中便早有传言,只有在泉眼上造个铁塔,才能镇住妖邪,祛除疫病。但开封城里的人根本就没有见过铁塔,更不知要从何建起。这白发老人一出现,人们顿时争相围观起来。只见老人手中托着的那件木塔,一头粗,一头细,层层叠叠,玲珑剔透。听闻开封城里的百姓需要造塔镇妖,为民除害,白发老人当即放下木塔,乐呵呵地飘然而去。
老人走后,大家将木塔拆开仔细研究起来,终于搞明白了塔的结构。但光掌握理论还不够,实际施工起来,问题全来了。刚造的一层、两层还没问题,但层数高起来之后,材料却运不上去了,这着实令工匠们大伤脑筋。
就在大家伤神不已的时候,白发老人又出现了,他看着进展缓慢的工程,有些生气。工匠们看见老人生气了,正想辩解一番,但老人二话没说,一把夺过木塔,往地上一扔,又使劲踩了几脚,直到木塔被踩进土里才转身而去。
工匠们看见他的这种行为,一时间都愣住了,直到一个小工匠指着木塔说:“我们是不是先把塔挖出来看看?”人们这才回过神来,赶紧把塔挖了出来。他们小心翼翼,一层层地把木塔从土里扒出来。扒着扒着,大伙不禁豁然开朗,如果造塔的时候,在塔身外用土垒成一级级土堆,那运送材料不是就方便多了吗?
想明白了这个道理,工匠们的热情立刻高涨起来。大家先在泉眼上盖了第一层,然后用土把它埋了起来,这样就形成了第一个坡道,方便运料。接着盖第二层、第三层……一直盖了十三层,封顶后,又从最上面那一层将封好的土堆一层层剥开运走,一座巨塔就矗立在开封的夷山上了。
自从夷山造塔以后,那个泉眼再也不冒污水了。而这座塔便是闻名中外的“铁塔”,又被誉为天下第一塔。
据说,人类的第一座塔就是用这种笨办法,花了好多年的工夫盖起来的。后来,人们盖的塔越来越多,越盖越聪明,才由堆土堆演变成为搭脚手架的施工方法。
风景·SCENERY
带着孩子边走边看
开封市位于河南省的中东部,曾是北宋时期的国都,威名远扬,一幅《清明上河图》也只能将它描述一二,而不能窥得全貌。现在,时过千年,当我们带着孩子踏上开封的土地,向他娓娓讲述包拯惩恶扬善的故事时,依然能感受到北宋的有识之士对开封城的无限向往和钟情。
包公祠
“开封有个包青天,铁面无私辨忠奸。”说起开封府,最有名的还是黑脸包公。包公在北宋时期曾任开封府尹,一生为官清廉,不畏权贵,执法如山。其事迹不但被当时的百姓广为传颂,更被文人墨客写成了各种剧本,呈现在舞台之上。因此,包公祠成了许多游客抵达开封的第一站。
包公祠位于城西南的包公湖畔,是为纪念包公而建的祠堂。它由大殿、二殿、东西配殿、半壁廊、碑亭组成。整个祠堂古朴庄严,祠内有包公铜像,龙、虎、狗铜铡,包公断案蜡像,开封府题名石碑和一些记录着包公生前诸事的文物史料。
开封府
看罢了包公祠,怎能不顺道游览一下开封府?开封府就是当年包公办案的地方,它位于开封市包公湖的北岸,正与包公祠隔湖遥相呼应,形成了“东府西祠”的壮丽景观。此府虽为现代修建,但依照的是北宋时期的营造法式,其以正厅、议事厅、梅花堂为中轴线,辅以天庆观、明礼院、潜龙宫、清心楼、牢狱、英武楼、迎宾馆等五十余座大小殿堂,完整再现了当年开封府的盛景。
清明上河园
画家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举世闻名,但光看展览馆中的复制图,并不能使孩子真正体会宋时开封城的繁华。不过没关系,因为我们可以带着孩子去清明上河园,让他们亲自体验一下“穿越”到宋朝究竟是什么感觉。
清明上河园位于开封市龙亭湖西岸,这是一个以宋代文化为主题,以《清明上河图》为蓝本,并完全按照宋朝的营造法式建造而成的民俗风情游乐园。在这里,孩子可以非常直观地了解宋代民间文化。
在清明上河园中,我们可以看到几乎和宋时一模一样的酒楼、茶肆、当铺,还有汴绣、官瓷、年画等现场制作。而到了晚上,还有大型晚会《东京梦华魂》可以观看。我们也可以和孩子一起,换上宋装,手持宋币,尽情感受宋代人的生活。
大相国寺
大相国寺是开封的另一著名景点,位于开封市的中心,始建于公元555年,原名建国寺,唐睿宗时期改名,是举世闻名的佛教寺院。北宋时候,大相国寺因深得皇家崇敬,曾多次扩建,僧人多达千余人,是当时全国的佛教活动中心,《水浒传》中“鲁智深倒拔垂杨柳”的故事,据说就发生在此地。如今,大相国寺经过数次重修,尚保存有天王殿、大雄宝殿、八角琉璃殿、藏经楼及千手千眼佛等殿宇古迹。
1.包公祠
2.清明上河园
3.开封府
4.大相国寺
■诗词延伸
凝碧旧池头,一听管弦凄切。
多少梨园声在,总不堪华发。
杏花无处避春愁,也傍野烟发。
惟有御沟声断,似知人呜咽。
——韩元吉·《好事近·汴京赐宴闻教坊乐有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