带着孩子,跟着宋词去旅行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隆中 这里的“茅庐”名冠天下

黄州赤壁——襄阳——隆中——荆州——宜昌

过隆中、桑柘倚斜阳,禾黍战悲风。

世若无徐庶,更无庞统,沉了英雄。

本计东荆西益,观变取奇功。

转尽青天粟,无路能通。

他日杂耕渭上,忽一星飞堕,万事成空。

使一曹三马,云雨动蛟龙。

看璀璨、出师一表,照乾坤、牛斗气常冲。

千年后,锦城相吊,遇草堂翁。

——王质·《八声甘州·读诸葛武侯传》


宋词故事·STORY

读诸葛武侯传

偶有一日,词人王质拜访古隆中时,看见桑柘偎倚在斜阳里,禾黍摇摆于秋风中,不禁感慨良多。当初若是没有徐庶作保,为刘备引荐诸葛亮,恐怕日后也不会再有诸葛武侯的鼎鼎大名。

那一年,刘备三顾茅庐,亲自请诸葛亮出山,辅佐自己成就大业。有了诸葛亮的辅佐,刘备得到了荆州,继而又挥师入川,从刘璋手里夺取了益州,形势一度对蜀汉十分有利。

只可惜,由于荆州的统帅关羽在军事和外交上的一系列失误,导致荆州被孙权反夺,以至于北伐的通道只剩下川陕一路。然而,蜀道难,难于上青天,军粮因此转运不及。刘备死后,诸葛亮虽屡次出师祁山伐魏,都徒劳无功。

后来,诸葛亮不幸病死于五丈原,蜀汉复国的希望一夜之间化作泡影。此后,司马家族执掌魏国军政大权,诛杀异己,使曹氏一族再无回天之力。

或许,正是由于诸葛武侯的逝去,使得司马氏集团如同蛟龙遇见了云雨,竟然发展壮大,灭了蜀、魏、吴,建立了统一的晋朝。


历史·HISTORY

史上那些年

读罢《三国志·蜀书·诸葛亮传》后,词人王质的心情久久无法平静,在王质及后世的许多文人心中,隆中是个神圣的地方;而诸葛孔明,则是久存此地的“神”。或许,每个读书人的心中,都存在着一个梦想,那就是,自己能和诸葛亮一样,在谈笑之间,便将天下大势尽收掌中。

据《三国志》记载,诸葛亮在隆中的草庐之中,度过了10年的隐居生活,直到刘备将他请下了山。诸葛亮下山之后,隆中便成为一个梦想的载体,一段历史的象征,被人们供奉起来,一代又一代,长达千年。

但在这千年之中,隆中的命运并非一帆风顺,在《三国志·诸葛亮传》中,裴松注引王隐的《蜀记》,是隆中故居里最早有记载的碑文,距今大约1700年。其中提道:“今我来思,觌(dí)尔故墟。”也就是说,当时的隆中故居,只剩下一片残垣断壁。

这种状况直到东晋时期才有所好转。当时,荆州刺史别驾习凿齿曾写过一篇《诸葛武侯故宅铭》,文中说,隆中故居早已与西晋时期不同,而是建立了祭拜诸葛亮的祠堂,整个故居面目一新,与当时盛行的庙宇并无两样。

而到了唐代以后,隆中故居的建筑规模有了很大的发展。唐光化三年(900年),唐昭宗李晔封诸葛亮为武灵王,赐建庙堂于隆中,并立“唐改封诸葛亮武灵王庙记”碑于其中。

武侯祠

北宋时,隆中故居继续得到维修,苏轼也曾游历到此,并写《隆中山》诗一首。诗中提到“山中有遗貌,矫矫龙之姿”等句,说的正是当时隆中供有姿态雄伟、栩栩如生的诸葛亮塑像。

南宋之后,尽管兵戎不断,但隆中的武侯祠依然保存完好。而南宋文人吟诗赋词之时,更是屡屡提及诸葛亮之名。陆游诗中就曾如是写道:“《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程珌更是在他的《水调歌头·登甘露寺多景楼望淮有感》中直言不讳:“三拊当时顽石,唤醒隆中一老,细与酌芳尊。”


趣味故事·INTERESTING STORY

三顾茅庐

汉朝末年,黄巾军起义,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孙权拥兵东吴,大大小小的军阀林立,天下大乱。此时,想成就大业的刘备听闻有个人叫诸葛亮,十分有才,若能得到他的襄助,就像获得了千军万马一般的力量。

于是,刘备就带着礼物,和关羽、张飞一起去往隆中,请诸葛亮出山辅佐自己。然而,当刘备一行到达隆中的时候,诸葛亮却恰巧出门了,他只得失望地回去。

但诸葛亮实在太有名了,刘备见不到此人,实在心有不甘。不久之后,他又带着关羽和张飞,再次来到隆中,想要拜见诸葛亮,然而,不巧的是,这一次诸葛亮又外出闲游去了。张飞一见,心下十分生气,一边高声嚷嚷,一边催着刘备回去。刘备无奈,却又不想放弃,只好一边安慰张飞,一边给诸葛亮留下一封信,表达自己对他的敬佩之情,并在信中写明自己拜访的缘由。

数日之后,刘备决定再去请诸葛亮出山,为了显示自己的诚意,他斋戒沐浴了三天。但正当他准备出发时,关羽和张飞却不干了,他们气呼呼地告诉刘备,诸葛亮也许只是徒有虚名,未必像传说中那么厉害,刘备实在不用如此自贬身份,一而再、再而三地去吃闭门羹。

三顾堂

然而,刘备听完两个结拜弟弟的抱怨,却没有退缩。他将张飞和关羽责备了一番,又对他俩讲明必须请诸葛亮出山的道理。接着,刘备第三次带着张飞和关羽,来到诸葛亮家中。

来到诸葛亮家门前时,已是晌午时分,诸葛亮正在午睡,刘备不敢惊动他。三人一直站在草庐门前,直到诸葛亮醒来才进入屋内,坐下谈话。交谈之间,诸葛亮被刘备的诚意深深打动,他精辟地为刘备分析了当时的形势,提出了首先夺取荆、益作为根据地,对内改革政治,对外联合孙权,南抚夷越,西和诸戎,等待时机,两路出兵北伐,从而统一全国的宏伟蓝图。

刘备和诸葛亮的这次谈话就是著名的《隆中对》,而刘备请诸葛亮出山的这个过程,则被后人称为“三顾茅庐”。


风景·SCENERY

带着孩子边走边看

隆中风景区位于襄阳市南漳县和谷城交界处,距襄阳市大约有13千米。这里是三国时期著名人物诸葛亮青年时代的隐居之地,历史上著名的“三顾茅庐”和“隆中对”的故事就发生在这里。


隆中十景

隆中(即古隆中)十景早在明代就已形成,十景即草庐亭、躬耕田、三顾堂、小虹桥、六角井、武侯祠、半月溪、老龙洞、梁父岩以及抱膝石等众多景点。进入古隆中山口时,会看见一座三门石坊,正中雕刻着“古隆中” 三个大字,背阴写着“三代下一人”,意思是说,诸葛亮是夏、商、周以后近2000年来唯一的非凡人物,也是中华民族智慧的象征。

古隆中山峦叠翠,溪水潺潺,罗贯中曾如是描写此处:“山不高而秀雅,水不深而澄清;地不广而平坦,林不大而茂盛。猿鹤相亲,松篁交翠。”走过石坊,会看见一块大约10亩的田地,传说这就是诸葛亮当年躬耕过的地方。

隆中对

据闻,刘备在第二次来到茅庐之前,曾在这边的桥上遇到过诸葛亮的老丈人。他当时看见老人仙风道骨,还以为是诸葛亮本人,当即滚鞍下马,上前问候,而这座桥,后来便被唤作“小虹桥”。

不过,隆中最有名的建筑还是武侯祠,它坐落在隆山的东山梁之上,是供奉诸葛亮的祠宇。祠外飞檐斗拱,祠内各位三国英雄的塑像英姿勃发,面目非凡。


隆中书院

隆中书院内用沙盘、雕塑以及声光电形式解析了诸葛亮所处的历史背景、三顾茅庐和隆中对的细节。家长带着孩子来到这里,只需花五六分钟时间,就能完整了解《三国演义》中诸葛亮在襄阳的诸多典故。

隆中书院的正厅叫作静砺堂。堂前立有一尊诸葛亮年轻时的塑像,羽扇纶巾,风华正茂。堂内则悬挂着书法大家启功先生手书的“奋进”二字。中堂之上,则立有诸葛亮的《诫子书》片段:“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韬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


水镜庄

水镜庄是古隆中的核心景区之一,它位于南漳县城南,距离襄阳市37千米。这里是汉朝末年的名士水镜先生司马徽的隐居地。公元206年,刘备在襄阳遭难,水镜先生便是在此向他推荐诸葛亮,而后才有三顾茅庐之事。

隆中书院

水镜庄

水镜庄背倚玉溪山,这里背山靠水,别有一番洞天。在庄内的山腰之上有一处天然石室,名曰“白马洞”,洞内刻有“洞天福地”的字样。山洞深20米,宽10米,净高有4米以上,或许,这正是当年水镜先生消暑纳凉的好地方。

■诗词延伸

隆中三顾客,圯上一编书。

英雄当日感会,余事了寰区。

千载神交二子,一笑眇然兹世。

却愿驾柴车。

长忆淮南岸,耕钓混樵渔。

忽扁舟,凌骇浪,到三吴。

纶巾羽扇容与,争看列仙儒。

不为莼鲈笠泽,便挂衣冠神武,此兴渺江湖。

举酒对明月,高曳九霞裾。

——张孝祥·《水调歌头·为总得居士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