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儿女英雄传》——“十七年文学”中最早的一本
《新儿女英雄传》是“十七年文学”中最早的一本,故事也朴实得跟主人公牛大水和杨小梅一样,他们与白洋淀地区老百姓一起,在共产党员黑老蔡的号召下,组织雁翎队抗击日本侵略者。“人物的刻划,事件的叙述,都很踏实自然,而运用人民大众的语言也非常纯熟。”这是郭沫若对这部作品的评价。1942年毛泽东的《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发表之后,解放区涌现出了一批以普通农民为形象、以抗日斗争为内容的作品。这部作品与《洋铁桶的故事》《吕梁英雄传》共同开创了红色经典文学先河,它们不仅传奇色彩浓厚,故事紧张生动,还充满了浓郁的乡土气息。
《新儿女英雄传》作者之一的袁静出身书香继世之家,其曾祖父袁绩懋为道光二十七年一甲进士第二名,翰林院编修、刑部主事,曾祖母左锡璇亦是一位文学才女,曾外祖父曾咏是清朝翰林,祖父袁学昌为光绪五年举人,祖母曾懿为清末著名女中医暨女诗人,二伯父袁励准为末代翰林,做过宣统皇帝的老师,父袁励衡是民国初年银行家,姐姐袁晓园是中国第一位女外交官并创立“袁氏拼音方案”。
这个仕宦名家之女就读于北平中法大学、冯庸大学及北平艺术专科学校,16岁参加革命,21岁加入中国共产党,35岁时,与孔厥合写的这部长篇小说《新儿女英雄传》在解放区文学界引起轰动,影响了几代热血青年。
孔厥自幼喜好文学,14岁即在《少年》杂志发表作品,抗战时期任《抗战日报》编辑,1938年到延安,入鲁艺学习,并从事专业创作,后任《人民日报》副刊编辑、文化部电影局编剧、北京通俗读物出版社编辑。
《新儿女英雄传》在解放区文学界引起轰动,影响了几代热血青年。两个人参加革命的经历使他们合作起来,“人物的刻划,事件的叙述,都很踏实自然”,亦是自然。
1956年,由新凤霞主演的《刘巧儿》上映,这部由袁静的剧本《刘巧告状》及陕北说书艺人韩起祥的《刘巧儿团圆》改编而来的评剧艺术片,传遍了神州大地,并推动了中国第一部《婚姻法》的宣传普及。
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的《新儿女英雄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