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闪闪的红星》——把小英雄潘冬子推向世界
1974年,由八一电影制片厂摄制的中国儿童红色电影《闪闪的红星》,让人们记住了机智勇敢的少年英雄潘冬子,记住了“我胡汉三又回来啦”的恶霸地主胡汉三。这部电影改编自作家李心田1971年出版的同名小说(原名《战斗的童年》),这也是“文革”中出版的为数不多的有特色的文学作品。
《闪闪的红星》书封
故事发生在红军抗击日寇时期。20世纪30年代的中国,有一个名叫柳溪的小山村,处在恶霸地主、汉奸胡汉三的统治下。潘冬子的父亲响应号召参加了红军,家里只剩下母亲与冬子相依为命。冬子的母亲也是抗敌积极分子,从小耳濡目染的冬子虽然只有11岁,也决心长大参加红军。一天,汉奸胡汉三带领日军捉拿冬子妈,形势危急,为掩护其他群众撤退,冬子妈英勇牺牲。目睹妈妈被杀害的惨状,冬子决心用自己的力量为母亲报仇。他暗中帮助游击队送盐送信,机智勇敢地与敌人周旋。通过与敌人的斗争,冬子渐渐成长,也终于替母亲报了仇。
《闪闪的红星》出版后,中央人民广播电台连续广播了这部小说,少年英雄潘冬子的故事一下子就传遍全国,不久又被译成英、日、法、越等文字,传至国外。
除上述图书之外,1966—1976年出版的图书还有:
反映工业题材的有:李云德的《沸腾的群山》,周良思的《飞雪迎春》,李良杰、俞云泉的《较量》,刘彦林的《东风浩荡》等;
反映农村、农场生活的有:克非的《春潮急》,谌容的《万年青》,毕方、钟涛的《千重浪》,郑加真的《江畔朝阳》等;
反映知青生活的有:郭先红的《征途》,张抗抗的《分界线》,汪雷的《剑河浪》等;
反映战争生活的有:郑直的《激战无名川》,黎汝清的《万山红遍》,前涉的《桐柏英雄》,孟伟哉的《昨天的战争》等;
反映空军生活的有:杨大群的《彝族之鹰》,齐勉的《碧空雄鹰》,王忠瑜的《鹰击长空》等;
反映渔民生活的有:姜树茂的《渔岛怒潮》,黎汝清的《海岛女民兵》,单学鹏的《渤海渔歌》等;
反映公安战线反特斗争的有:龚成的《红石口》,尚弓的《斗熊》等。
其中不少作品被改编成其他艺术形式广为发行。比如连环画,就有不少精品,例子也举不胜举。被改编为电影的也不少,比如《海岛女民兵》被改编为《海霞》上映,《闪闪的红星》被王愿坚、陆柱国改编为同名电影,《桐柏英雄》改编得稍晚一些,电影《小花》上映时,文革已经结束了,中国进入了新的历史时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