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合作组织国家的习俗文化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三节 姓名性格

一、姓氏文化

(一)姓氏的起源

《百家姓》是一篇成文于北宋初年的文章,采用四言体例对中国的姓氏作了基本的收录,与《三字经》《千字文》一起,是中国传统的启蒙读物。人们熟知的“赵钱孙李,周吴郑王”是《百家姓》的前三排。我国的姓氏文化可以追溯至5000年前的氏族公社时期。那时的姓氏深受图腾崇拜的影响。据有关史料记载,氏族部落信奉图腾,并将所信奉的图腾作为该氏族的族号,由于各个氏族的图腾和族名、祖先的名字基本一致,就逐渐演化为将图腾的名称作为各个氏族成员的姓氏。另外,中国古代的姓氏还深受母系社会的影响。在母系社会,人们的姓氏基本随母姓,因为妇女在社会生产中占据主导地位。人们猜测,“姓”字拆分开来就是“女”“生”,且目前还在沿用的许多姓氏如“姚”“姬”等都是女字旁,可能也与母系社会有关。

(二)姓氏的来源

战国时期后,特权阶层几尽消失,普通百姓也有了姓。姓氏的来源主要有以下十二种:第一,以氏为姓。这主要来源于前述所说的母系社会。第二,以国家名称为姓,如某个朝代划分的诸侯国,宋、鲁、韩、赵、吴国等。这些诸侯国名被子孙后代继承沿用。第三,以邑名为姓。邑可以看作是古代的一种行政区划,诸侯国可以将属地分封给士大夫,受赏赐的士大夫的后人便以此邑名为姓,如崔、苏、郭氏。第四,以居住地为姓。根据考证,神农氏由于居住在姜水,故以姜为姓。第五,以官职为姓。如“司马”姓,在西周是重要的官职。第六,以技艺为姓。如现代的“陶”姓,则代表着陶艺。第七,以谥号为姓。根据《风俗通义》记载,周厉王之子静,死后谥号为“宣”,其支氏子孙则姓“宣”。第八,改姓。根据史料记载,改姓多是由于赐姓或者避讳。如南明王朝根据郑成功的贡献赐其“朱”姓,以及古代皇帝为了避免平民百姓与其姓氏相同,会命令与皇帝同姓的平民百姓改成其他姓氏。第九,以动植物为名的姓氏。古代的氏族部落信奉的图腾包括一些动植物,如梅、马、金、花等姓氏就明显有动植物的痕迹。第十,以顺序为姓氏。古代以伯、孟、仲、叔、季来划分长幼次序,以这些顺序为姓者即源于此。第十一,以祖先的字号为姓氏。如根据《国语·晋语》,上古时代,黄帝的二十五个儿子获得了十二个不同的姓氏,分别为:姬、酉、祁、已、滕、箴、任、荀、僖、姞、儇、依,其后裔皆沿用了这些姓氏。第十二,少数民族姓氏。现代也有很多姓氏是直接来自少数民族的姓氏,如独孤氏、慕容氏、拓跋氏等。

二、性格文化

从本质上来说,中国人的性格还是受到了儒释道的影响。南怀瑾先生在其著作《论语别裁》中总结:“几千年的中华文化,最后沉淀出儒、释、道三家。儒家的特点在于修身进取。儒家所提倡的仁义、孝悌、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等观念已经成为了中国人的文化性格中最根本的东西。儒家教育人们如何修身,怎样做事,告诉中国人如何处理各种各样的社会关系。”尽管不是所有的中国人都特意学过儒家思想,但是还是在无数辈人的言传身教中潜移默化。自汉朝以来,儒家思想一直统治华夏民族的思想,让华夏民族养成了重人伦、崇道德、尚礼仪的民族性格。孔子曰:“君君臣臣父父子子。”除了明确君臣父子的职责以外,也说明了身体发肤受之于父母,从报父母之恩到报君王、国家之恩,因此报恩是中国人普遍的性格之一,有恩必报也是中国人的优秀品德之一。注重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关系和伦理道德观念,这种精神一方面培养了中国人毕恭毕敬的性格,另一方面也限制了部分人天性的发展,甚至达到“愚忠”“愚孝”的地步。孔子主张“为人谋而忠,与朋友交而信”,这种理念也培养了中国人忠信仁义的高尚品格。

道家的特点在于虚静自守。道家与儒家互补,崇尚柔弱,主张虚静的智慧。《道德经》中“致虚极,守静笃”的意思就是把虚和静的功夫做到位。道家认为,虚静能产生无限的智慧,静养生命,虚静才能真正做到以柔克刚,也只有通过虚静,我们才能体悟大道。所以道家主张,虚静是修道第一法、养生第一法,也是提升我们精神境界的第一法。佛教的特点是随缘安然。

佛教给予人们最大的益处在于教人们看破和摆脱人生的烦恼。人的烦恼来自自身的贪、嗔、痴。生气,是因为你不够大度;郁闷,是因为你不够豁达;焦虑,是因为你不够从容;悲伤,是因为你不够坚强;惆怅,是因为你不够阳光;嫉妒,是因为你不够优秀。这些烦恼的根源都在自身,因此每一次烦恼的出现都是一个给我们寻找自己缺点的机会。缘起性空是佛教最根本的教义。世界上的事物既非凭空而有,也不能单独存在,必须依靠种种因缘条件和合才能成立,一旦组成的因缘散失,事物本身也就归于虚无。世间没有独存的东西,也没有常住不变的东西,一切都是因缘和合而生。

中国人的性格有八个显著的特点。第一,逆来顺受,顺而不从。尽管中国人的性格本质上很顺从,但是这种顺从不是无底线的,而是顺而不从,害怕权威,却不屈服于权威。第二,家族文化根深蒂固。中国人“家庭”的观念不仅包括小家,也包括大家,即国家。正是中国人舍小家为大家的信念,最终成功抵抗住了日本人不断发起的侵略战争,守护自己的祖国家园。第三,崇尚和平。中华文化具有很强的包容性,爱好和平,很少甚至从不主动发起战争,只有在被迫受到侵略时进行反击,自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没有主动侵略过其他国家,反而是在不断发展自己的同时,尽力帮助其他弱小的国家或地区。第四,心灵淳朴,善解人意。站在对方的立场换位思考,不为别人制造麻烦。第五,中庸之道。道家的阴阳理论贯穿中华民族发展的始终,阴不离阳,阳不离阴,阴阳结合。中国人没有绝对的是非对错,认为做人做事都要给自己留有一丝余地,辩证地看待问题。第六,坚韧不拔。中国的发展道路曲折,历经过无数的战争和灾难,依然凭借着超强的忍耐力坚持下来,最终成长为一个大国。第七,崇尚节俭。勤俭节约是大多数中国人从小便接受的教育,“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便是在饮食方面的典型表现之一。第八,积极乐观。《易经》的“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表达这一精神。正是这样一种积极乐观的精神使得中国在面对大灾大难时坚信艰难的时刻总会过去,积极乐观向上就会看到美丽的彩虹。

但是细分下来,每个行政区划,大到省市,小到县乡,受到自然地理环境因素、历史事件、饮食习惯、当地风情等的影响,无不具备各自的性格特点。本部分将按照地理分界线对以秦岭—淮河为界限的南方人、北方人的性格进行介绍。由于中国幅员辽阔,无法覆盖全部省市及自治区,因此只以部分地区为例进行说明。

北方人的性格特点是厚重、幽默,豪爽、率真。东北地区的人具有典型的北方人的性格特点。众所周知,东北人是热情、奔放的,待人接物具有浓厚的重感情倾向。东北人这种火热的感情逻辑底色的生成,主要与地域自然环境有关。东北地处寒温带,冬季漫长,限制了人的活动范围,使人处于封闭半封闭状态。另外,由于地域辽阔、自然隔离,与外界交流较少,而外来客人或多或少能带来一些外界信息,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人们的好奇心,在肆虐的大自然面前,人们感到势单力薄,需要依靠群体的力量,需要温暖与关怀,所以东北人对外人有一种天然的亲和力,真诚欢迎外来客人,热情接待他们。东北地广人稀,资源丰富,食物比较充足,这也为东北人热情的性格奠定了基础。东北人笃信“在家靠父母,出门靠朋友”。有了朋友天下都是他们的家,朋友来到了自己家里就是自己的亲人。他们性格粗犷的特征表现为富有生命的冲力,情绪易激动,耿直痛快,说话直白。

南方人的性格特点则是精明、灵秀,勇于闯荡。以上海人为例,上海市作为全国经济发达的城市,虽然发展历史较短,但是发展迅速,已经跻身为与新加坡、香港、巴黎、北京、东京、迪拜并列的一线强市的行列。上海汇集了全世界几乎各个国家的移民以及中国国内几乎所有行政区划的居民。由于上海是一个移民城市,因此上海人与这个城市一样具有极强的宽容性和兼容性。但是在上海这个城市,仅仅有宽容是不够的。要生存,要发展,就要有竞争,就要当仁不让。他们宽容而不谦让的个性,集中表现为追求个性自由,捍卫自我权益,不轻易干预别人的事情。上海人对发生在身边的种种事情都见怪不怪,接受度非常高,但是涉及自身利益的事情则会寸土必争,锱铢必较,集中表现为只管自己的事情。上海人各自有各自的事情,习惯了自我需求、自我完善、自我保护的生活方式,有着固定且封闭的生活圈。另一方面,上海人是考究且精细的,非常会管理自己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