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精装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十三章 宠辱若惊

宠辱若惊a,贵大患若身b。何谓宠辱若惊?宠,为下得之若惊,失之若惊c,是谓宠辱若惊。

何谓贵大患若身?吾所以有大患者,为吾有身。及吾无身d,吾有何患?

故贵以身为天下,若可寄天下e。爱以身为天下,若可托天下。

◤注释

a宠辱若惊:得宠或受辱就感到惊恐不安。若,就,则。b贵大患若身:重视大的祸患就像重视身体一样。贵,重视。c得之若惊,失之若惊:得到宠辱感到惊恐,失去宠辱也感到惊恐。d及吾无身:如果我没有自身。及,若,如果。e故贵以身为天下,若可寄天下:以自身为贵,是能够寄托天下的关键。寄,寄托,交付。

◤译文

得宠与受辱一样,都会引起内心的惊恐,重视大的祸患,就像重视自身一样。为什么说宠辱会使人惊恐呢?就受到惊恐的程度而言,得宠的时候容易惊喜难安,失宠的时候难免惊慌恐惧,所以宠辱都是对身心安宁的扰动。

为什么重视大的祸患就像重视自身一样?我之所以会有大的祸患,是因为我有自身。如果我连自身也可以舍弃,那我还有什么祸患呢?

所以,能够看重自身并以这种态度看待天下的人,可以把天下交付给他。能够爱惜自身并如此爱惜天下的人,可以把天下托付给他。

宠辱皆惊

“宠辱若惊,贵大患若身。”无论得宠或者受辱,都感觉惊恐不安。重视自身就像重视祸患一样。得到宠幸则会感觉意外,因而战战兢兢、诚惶诚恐,受到侮辱会有伤自尊,变得恼怒。这两种情况都会使独立的人格受到影响。

宠则得意,辱则失意。日常生活中,人们对于宠辱毁誉总是看得太重,甚至看得比自身还重。在老子看来,因荣辱得失而改变自我,是因为太看重名利得失,或惊恐不安或惊喜若狂,种种失态,全是内心的欲望使然。

有荣辱观念,是因为以自身为贵。以自身为贵,就是以大患为贵。以自身为贵,必生名利之心。有名利之心,必生贪念。有了贪念,必有大患。患,即心外之物成串。外物成串,身心岂能不累,岂会安宁?为了身外之物不择手段,祸患能不产生?

“宠辱不惊,看庭前花开花落。去留无意,知天上云卷云舒。”这副对联体现了人们对平淡生活的羡慕之情。其实,经历了绚烂和荣耀,寂灭和卑微之后,才能真切感受到平淡之可贵,平凡之可爱。久历风波,遍尝荣华才能归于平淡。

现实人生,甘于淡泊知足常乐的毕竟很少。在人际关系上,不因荣辱而保持道义的,实在很少。“势利之交,难以经远。士之相知,温不增华,寒不改弃,贯四时而不衰,历坦险而益固。”而世人荣辱成败,是非得失往往极为介怀,故而“身宠亦惊,身辱亦惊”,真要做到宠辱不惊,很是不易,那是历经富贵生死,脱胎换骨之后才有的境界。

“宠,为下,得之若惊,失之若惊。”得意时受到荣宠,失意时遭遇羞辱。为什么这样呢?正是因为人有身体,而利害得失,总会引发切身之痛,进而宠辱皆惊。受辱而惊,是谁都不愿意的。那么受宠呢?获得丰厚的物质回报或精神奖励,则会令人趾高气扬,到处显摆。

“何谓贵大患若身?吾所以有大患者,为吾有身。及吾无身,吾有何患?”我之所以有大的祸患,是因为有身体存在。大的祸患来自人的身体,因此防止大患,应该先忘记自身。这句话可以理解为贵身思想,即重视自身。

人有七情六欲,以及生老病死。人有大的祸患,是因为人有身体。有了身体,就有了自我。有了自我,因为利益相关,分别心也就出现,烦恼随之而来。

庄子说:“虽富贵不以养伤身,虽贫贱不以利累形。”身在富贵安享尊荣,若是保养过分了,反而会伤害身体,对身体不好,所以应该避免因享乐而伤身。身处贫贱奔波劳碌,过分贪求利益,也会损害身心健康,所以应该避免因逐利而累己。只有到了忘我的境界,不贪不恋,无身无我,不以己身为贵,才会不受制约、束缚、拖累。超越了功利、荣辱、得失,乃至生死,哪里还有祸患呢?

“故贵以身为天下,若可寄天下。爱以身为天下,若可托天下。”一个人,如果心怀天下,不辞劳苦,那就可以把天下交付给他。因为他会以天下为重。一个人,如果爱惜天下和爱惜自身一样,那就可以把天下托付给他。以爱己之心爱天下之民,必然会分权与民,也会让福利予民。老子认为,贵身的人“为腹”而不“为目”,只求生活安稳,而不追求声色娱乐,这样的人才能不因荣辱毁誉而使自身受到损害,才可以担当天下的大任。

老子提倡“贵身”,就是让人们看重生命与人格,爱惜自己的羽毛,对于荣辱之类淡然处之,做到无私无欲,清静无为,知足不辱,知止不殆。这一章论及了荣辱、贵贱、得失的辩证关系,说明过分看重“自我”会引发不测之灾,丧身之祸。对于统治者而言,只有把人民看得和自己一样重要,才能得到爱戴。这体现了老子的贵民、爱民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