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 供应链的基本理论
供应链的定义
1.4.1 供应链的定义
供应链的概念是20世纪80年代初提出的,但其真正发展却是在90年代后期。对于供应链的定义,目前尚未形成统一的定义,许多学者从不同的角度出发给出了许多不同的理解。
早期的观点认为供应链是制造企业中的一个内部过程,它是指把从企业外部采购的原材料和零部件,通过生产转换和销售等活动,再传递到零售商和用户的一个过程。传统的供应链概念局限于企业内部的操作层上,注重企业自身的资源利用。
有些学者把供应链的概念与采购、供应管理相关联,用来表示与供应商之间的关系,这种观点得到了研究合作关系、JIT关系、精细供应、供应商行为评估和用户满意度等问题的学者的重视。但这样一种关系也仅局限在企业与供应商之间,并且供应链中的各企业独立运作,忽略了与外部供应链成员企业的联系,往往造成企业间的目标冲突。
后来供应链的概念注意了与其他企业的联系,注意了供应链的外部环境,认为它应是一个“通过链中不同企业的制造、组装、分销、零售等过程将原材料转换成产品,再到最终用户的转换过程”,这是更大范围、更为系统的概念。例如,美国的史迪文斯(Stevens)认为:“通过增值过程和分销渠道控制从供应商的供应商到用户的用户的流就是供应链,它开始于供应的源点,结束于消费的终点”。马士华认为:“供应链是围绕核心企业,通过对信息流、物流、资金流的控制,从采购原材料开始,制成中间产品以及最终产品,最后由销售网络把产品送到消费者手中的将供应商、制造商、分销商、零售商、直到最终用户连成一个整体的功能网链结构模式。”
这些定义都注意了供应链的完整性,考虑了供应链中所有成员操作的一致性,注重了供应链中成员的关系。
最新的关于供应链的概念更加注重围绕核心企业的网链关系,如核心企业与供应商、供应商的供应商乃至与一切前向性的关系,与用户、用户的用户及一切后向性的关系。此时对供应链的认识形成了一个网链的概念,像丰田、耐克、尼桑、麦当劳和苹果等公司的供应链管理都是从网链的角度来实施。哈理森(Harrison)将供应链定义为:“供应链是执行采购原材料、将它们转换为中间产品和成品,并且将成品销售到用户的功能网”。这些概念同时强调供应链的战略伙伴关系问题。菲利浦(Phillip)和温德尔(Wender)认为,供应链中战略伙伴关系是很重要的,通过建立战略伙伴关系,可以与重要的供应商和用户更有效地开展工作。
在以上研究分析的基础上,我国国家标准GB/T 18345—2001《物流术语》给出供应链的定义:“生产及流通过程中,涉及将产品或服务提供给最终用户的上游与下游企业,所形成的网链结构。”
总之,供应链是指产品在达到消费者手中之前所涉及的原材料供应商、生产商、批发商、零售商以及最终消费者组成的供需网络,即由物料获取、物料加工,并将成品送到用户手中这一过程所涉及的企业和部门组成的一个网络。
1.4.2 供应链的结构模型
根据供应链的定义,其结构可以简单地归纳为如图1-6所示的模型。典型的供应链中,厂商先进行原材料的采购,然后在一家或多家工厂进行产品的生产,把产成品运往仓库做暂时储存,最后把产品运往分销商或顾客。为了降低成本和提高服务水平,有效的供应链战略必须考虑供应链各环节的相互作用。
图1-6 供应链的网链结构模型
从图1-6中可以看出,供应链由所有加盟的节点企业组成,其中一般有一个核心企业(可以是产品制造企业,如我国的海尔;可以是大型零售企业,如美国的沃尔玛;也可以是第三方物流企业,如我国的远成物流有限公司),节点企业在需求信息的驱动下,通过供应链的职能分工与合作(生产、批发、零售等),以资金流、物流或服务流为媒介实现整个供应链的不断增值。
供应链上集成了物流、信息流、资金流等要素。并且,这些要素常常是跨部门、跨企业,甚至是跨行业的。物流的价值和价值增值由上游企业流向下游企业,需求信息则由下游企业流向上游企业。
对于一个具体产品或产品大类的供应链,情况可能十分复杂,是一个复杂系统,存在多个行为主体、多渠道、多层结构和多个决策点。
1.4.3 供应链的类型
供应链的类型见表1-6。
表1-6 供应链的类型
下面介绍供应链的一般分类标准。
1.按制造企业供应链的发展过程分为内部供应链和外部供应链
(1)从结构上讲,内部供应链是指企业内部产品生产和流通过程中所涉及的采购部门、生产部门、仓储部门、销售部门等组成的供需网络。
最初的供应链概念局限于企业的内部操作,注重企业内部各部门的协调,通过团队精神和运行机制,以争取更满意的企业利益目标。
(2)外部供应链则是指涵盖企业的与企业相关的产品生产和流通过程中所涉及的供应商、生产商、储运商、零售商以及最终消费者组成的供需网络。
外部供应链是新的供应链的概念,注重与外部资源、与其他企业的联系,注重供应链的外部环境,偏向于供应链中不同企业的制造、组装、分销、零售等过程,即将原材料转换成产品给最终用户的转换过程,外部供应链是更大范围、更为系统的概念。
2.根据供应链存在的稳定性分为稳定的供应链和动态的供应链
(1)基于相对稳定、单一的市场需求而组成的供应链稳定性较强。
(2)基于相对频繁变化、复杂的需求而组成的供应链动态性较高。
(3)在实际管理运作中,需要根据不断变化的需求,相应地改变供应链的组成。
3.根据供应链容量与用户需求的关系分为平衡的供应链和倾斜的供应链
(1)当供应链的容量能满足用户需求时,供应链处于平衡状态,见图1-7。
图1-7 平衡的供应链
(2)当市场变化加剧,造成供应链成本增加、库存增加、浪费增加等现象时,企业不是在最优状态下运作,供应链则处于倾斜状态,见图1-8。一个供应链具有一定的、相对稳定的设备容量和生产能力(所有节点企业能力的综合,包括供应商、制造商、运输商、分销商、零售商等)。
图1-8 倾斜的供应链
4.按供应链的主导主体控制能力分为盟主型供应链和非盟主型供应链
所谓盟主型供应链,即某一企业成员在供应链中占有主导地位,对其他企业成员具有很强的辐射能力和吸引能力,通常称该企业为核心企业或主导企业。
盟主型供应链相对于非盟主型供应链,是比较典型的一种供应链类型。从供应链的主导主体分析,可以将供应链划分为制造企业主导供应链、商业企业主导供应链和第三方物流企业主导供应链等形式。
5.按供应链的功能模式(物理功能和市场中介功能)分为有效性供应链和反应性供应链
(1)有效性供应链也称物质效率型供应链。是以最低的成本将原材料转化成零部件、半成品、产品,并以尽可能低的价格有效地实现以供应为基本目标的供应链管理系统。此类产品需求一般是可以预测的,在整个供应链各环节中总是力争存货最小化,并通过高效率物流过程形成物资、商品的高周转率,从而在不增加成本的前提下尽可能缩短导入期。选择供应商时着重考虑服务、成本、质量和时间因素。
(2)反应性供应链也称灵敏反应型供应链。主要体现供应链的市场中介的功能,即把产品分配到满足用户需求的市场,对未预知的需求做出快速反应的供应链管理系统。此类产品需求一般是不可预见的,需要做到因商品脱销、降价销售和存货过少时所造成的损失最小化,因此,生产系统需要准备足够的缓冲生产能力,存货需准备有效的零部件和成品的缓冲存货,同时,需要以多种方式投资以缩短市场导入期。在选择供应商时主要考虑速度、灵活性和质量因素。
(3)在供应链管理设计中,功能性产品强调有效实物供给,创新性产品强调市场灵敏反应,无论是提高物质效率过程或提高市场灵敏反应过程都需要相应投资。根据企业产品及市场战略创建供应链管理体系,应当能够提高设计的针对性,强化信息流、物流同期化程度,重点提高供应链实物效率过程或市场灵敏反应过程,实现和增加供应链给客户带来的附加价值。
(4)有效性供应链和反应性供应链的比较,见表1-7。
表1-7 有效性供应链和反应性供应链的比较表
1.4.4 供应链的特征
供应链的特征,如图1-9所示。
图1-9 供应链的特征
1.复杂性
供应链是一个复杂的网络系统。首先,受不同外部经济环境、不同行业、不同生产技术和不同产品的影响,会产生不同形态结构、不同行为主体构成和采用不同控制方式的供应链。其次,因为供应链节点企业组成的跨度(层次)不同,供应链往往由多个、多类型甚至多国企业构成,所以供应链结构模式比一般单个企业的结构模式更为复杂。因此,对某一企业来说,要找到最优的供应链发展战略,其本身就是一项很具有挑战性的工作。
2.动态性
供应管理的目标,既要满足消费需求,又要实现系统成本最小化。然而,消费需求和成本结构参数都是随着时间不断变化,这增大了供应链管理的难度。另外,还受行业竞争的制约。最后,原材料供应商、制造商、物流者和分销商等合作伙伴的组成结构和行为方式,也需要不断优化组合。
3.面向用户需求
供应链的形成、存在、重构,都是基于一定的市场需求而发生,并且在供应链的运作过程中,只有用户的需求拉动才是供应链中信息流、产品流、服务流、资金流运作的驱动源。
4.交叉性
节点企业可以是这个供应链的成员,同时又是另一个供应链的成员,众多的供应链形成交叉网状结构,增加了协调管理的难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