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教育技术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四节 现代教育技术与教育发展

一、现代教育技术与教育教学改革

传统的教育系统包括教师、学生和教材三大要素。现代的教育系统由于技术的广泛参与,增加了教学媒体这一要素。根据系统论的观点,这几个要素并非简单、孤立地拼凑在一起,而是彼此相互联系、相互作用而形成有机整体。现代教育系统功能的多元化意味着技术给教育模式的创新带来了机遇,也为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提供了很好的机会。

1.现代教育技术促进教育观念的变化

现代教育技术是当代教育改革的制高点。抢占了这个制高点,就可以带动教育领域各方面的发展,包括教育思想、教育观念、教学内容、教材形式、教学手段和方法、教学模式、教学理论以及教育体制等都将产生深刻的变化。在课堂教学中,教师由原来处于中心地位的知识讲解者、传授者转变为学生学习能力、个性、创造性和实践能力建构的帮助者、指导者以及促进者;学生由原来的被动接受者转变为主动参与者,并成为知识的探索者和建构的主体。现代教育技术对传统教育观念的冲击,表现为人们对传统的学校观、教学观、师生观、教学媒体观和教学方法观的认知改变。

2.现代教育技术引起学习方式的变革

以多媒体与网络技术为核心的现代教育技术在教育教学中的应用,将引起人类学习方式的重大变革。重大变革主要表现在:以往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的课堂学习方式逐步转变为以学生为主的探索性学习方式;学生的学习时间和空间可以从学校转移到家庭和工作单位;学习资源载体多样化,教学信息显示方式多媒体化,学习内容组织结构非线性化,学习信息传输网络化,学习过程的互动性、运行独立性等,使得学生的学习方式和学习活动更加灵活多样;教学媒体由教师讲解的演示工具转变为帮助学生学习的认知工具,既作为感知的对象又作为认知的手段。

3.现代教育技术实现教学方法的创新

现代教育技术为新的教学模式的产生提供了条件和依据,赋予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更广泛的选择余地和更丰富的创作空间。现代教育技术使教学方法由原来单纯的基于归纳、演绎的讲解转变为基于情景创设、主动探索、协作学习、会话商讨和建构等教学方法的综合应用。

4.现代教育技术为构建新型的教学模式提供理想的环境

以计算机为基础的现代教学媒体具有优化教育、教学过程的多种特性,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与创造性,从而为学生创新能力和信息素养的培养营造最理想的教学环境,而这样的环境正是建构新型教学模式必不可少的。

二、现代教育技术与教师专业化发展

当前,教师专业化已经成为世界教师教育的发展目标和行动总则。1966年,国际劳工组织和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颁布了《关于教师地位的建议》,它对教师专业化做出了明确的界定:应把教师工作视为专门的职业,这种职业要求教师经过严格、持续的学习,获得并保持专业的知识和特别的技术。美国也在1986年先后发表《国家为培养21世纪的教师做准备》和《明天的教师》两份报告,重点也是关于教师专业化的问题。

而我国“普九”(普及九年制义务教育)任务已基本完成,高等教育正在加快发展,教师在教育质量和数量上都有了较大的发展。过去仅仅为了满足基础教育对教师数量的要求,而现在开始有条件满足基础教育和职业技术教育对高素质教师的需要,教师专业化的时代已经来临。

为了提高我国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水平,促进教师专业能力发展,2004年12月,教育部正式颁布了《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标准(试行)》。这是我国中小学教师的第一个专业能力标准,它的颁布与实施是我国教师教育领域一件里程碑式的大事,标志着我国的教师教育信息化走向一个新的阶段,对我国教师教育的改革与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2013年10月,教育部启动实施“全国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将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作为教师资格认定、资格定期注册、职务(职称)评聘和考核奖励等的必备条件,列入中小学办学水平评估和校长考评的指标体系。

现代教育技术是促进教师发展专业技能和自我完善的重要途径。在信息化社会中,教师理所当然地应该成为“数字化生存”的带头人——应该能够应用信息技术开展有效的教学,应该能够应用信息技术进行研究,寻求解决教育教学过程中所遇问题的方法,应该能够利用信息技术进行合作,塑造出开放、融洽、互动的协作风格,应该能够利用信息技术进行学习,成为信息化条件下的终身学习者,实现知识、技能、伦理的自我完善,这是信息化社会中教师专业发展的内在要求。

三、现代教育技术与学生成长

1.现代教育技术是促进学生信息素养提升的重要保障

信息素养包含技术和人文两个层面的意义:在技术层面上,信息素养反映的是人们搜索、鉴别、筛选、利用信息的能力以及有效地在教学过程中使用信息技术的技能;在人文层面上,信息素养则反映了人们对于信息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它建立在技术层面的基础之上,涉及独立学习、协同工作、个人和社会责任等各个方面的内容。可以说,现代教育技术包含了信息素养的成分,信息素养是现代教育技术的基础。在教育领域中,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要在信息社会中立足,具备竞争力,都必须具备良好的信息素养,而良好的信息素养有赖于现代教育技术的开展和学习。也就是说,学习和研究现代教育技术能有效地提高信息素养。

2.现代教育技术是促进学生科学思维能力培育的重要手段

(1)利用现代教育技术营造和谐的氛围,为思维训练提供良好的环境。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强调,学生学习活动是在一定的情境下进行的,而且学习环境中的情境必须有利于学生对所学内容的意义建构。因此,教师要努力创设合理的情境,特别是尝试用多媒体网络创设情境,让学生融入情境中,使其在宽松和谐的氛围中自由地主动进行思考、探索,激活学生的思维。

(2)利用现代教育技术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传统的教育以传授知识、发展技能为主要目标,教学方式单一,抑制了学生学习潜力的开发,抑制了学生主动思考、主动探索和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现代教育技术在教学领域的应用,使教学信息的组织实现了非线性化,使教学信息的呈现方式日益多元化,学习者可以自由地选择不同的学习途径,获得不同的学习效果,这对发散思维能力的提高大有裨益。

(3)现代教育技术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形象思维。形象思维就是以表象为思维材料而进行的思维。在培养形象思维方面,多媒体CAI课件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CAI课件中广泛地采用动画、影像、图片等多媒体形式,为发展学生的观察、联想、想象能力直观形象地提供了素材和着眼点。

(4)现代教育技术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直觉思维。直觉思维就是以科学概念和科学表象结合而成的、具有整体功能的知识组块为思维材料而进行的思维,是指人脑不借助于逻辑推理而综合运用已有知识、表象和经验知觉,以高度省略、简化、浓缩的方式洞察事物的实质,并迅速做出猜测、设想或突然领悟的思维。直觉思维是一种瞬间做出快速判断却并非凭空而来的毫无根据的主观臆断,是建立在丰富的实践和深厚的知识积累基础上所做出的直观判断。直觉思维最重要、最本质的特征是:要善于把握事物之间的关系,而不考虑事物的具体属性。现代教育技术的最大特点是直观地利用动态方式表现对象之间的空间结构关系,即将难以直观表达的语言文字、抽象的道理、复杂的现象,通过动画的形式形象具体地表现出来,从而大幅减轻了学生的发现难度,是训练学生直觉思维的理想手段。

(5)现代教育技术有利于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逻辑思维是以概念、判断、推理的形式来反映客观事物的运动规律,是对事物的本质特征和内部联系的认识过程。计算机网络环境下的“自主学习”,是学生利用计算机生成的学习软件和信息资源库,通过人机交互把学习者和发现材料有机地联系在一起。同时,学生通过多媒体信息的演示、讲解、练习、检测和反馈评价的过程,主动地获取知识。学生在学习中通过“学习-总结-叙述-输入”这一过程,在分析推理过程中认识事物的本质,学生的逻辑思维得到训练。

作为未来教育的主力军,师范生应自觉加强现代教育技术理论的学习,通过大量、多方面的实践环节促进自身现代教育技术技能的全面提高,为未来的教师职业生涯做好准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