营利抑或非营利:民办高校分类管理的政策与实践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序言

改革开放40年来,中国的教育取得了巨大成就和历史性的变化。这40年,是不断改革和创新的40年,变革贯穿始终。我国高等教育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国际交流和文化传承等方面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同时亦发展成为世界上最大规模的高等教育。在这个过程中,我国民办高等教育获得了长足的发展,同样发挥着重要作用,取得了一系列成绩,可以概括为以下三个方面。

一是民办高等教育逐渐获得了社会的认可。随着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观念的转变,我国民办高等教育从最初的社会认可度很低,无明确的法律地位,发展到今天民办高校数量不断增加,民办高等教育成为我国整体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二是民办高等教育质量不断提高。民办高校从无到有,从单体办学到集团化办学,从相对低质量办学到逐步向高质量转型。三是有关民办教育的政策法制不断创新和发展。从1982年《宪法》第十九条赋予我国民办教育正式宪法地位到1997年国务院制定和颁布《社会力量办学条例》明确国家对社会办学“积极鼓励、大力支持、正确引导、加强管理”的十六字方针,从2002年颁布的《民办教育促进法》提出“合理回报”原则到2010年《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提出“分类管理”要求,从2016年《民办教育促进法》修订到相关新法新政的密集发布,无不体现了我国民办高等教育政策法制的创新及其适应性变革和发展,无不体现出我国推动和促进民办高等教育发展的重要原则和精神。

走过改革开放40年的中国教育已经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中国民办教育也将在分类管理政策法制背景下踏上新的征程。《营利抑或非营利:民办高校分类管理的政策与实践》一书,是在我国《民办教育促进法》修订后,民办高校即将做出营利性或者是非营利性路径选择之际出版,恰逢其时。该书系统梳理了我国民办教育相关政策法制,并分析参考了美国私立高等教育的相关政策及其实践。在政策分析的基础上,展开民办高校路径选择的实践调研,研判民办高校举办非营利性高校还是营利性高校的整体趋势,分析民办高校做出路径选择的深层次原因,最后提出分类管理背景下推进民办高等教育发展的相关对策。可以说,此书紧密结合当前社会发展的实际需要,具有较高的应用价值,希望能够给民办教育的关注者提供一些参考。

“凡是过去,皆为序章”。习近平总书记在民营企业座谈会上指出:“我们要不断为民营经济营造更好发展环境,帮助民营经济解决发展中的困难,支持民营企业改革发展,变压力为动力,让民营经济创新源泉充分涌流,让民营经济创造活力充分迸发。”希望我国民办教育能够在分类管理的背景下迸发新的活力,探索有中国特色的民办教育发展模式,推动我国高等教育事业的现代化发展。

秦惠民

北京外国语大学特聘教授、国际教育学院院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