航天技术先锋:北京空间机电研究所火箭和航天器技术的发展与成就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序言

今年是北京空间机电研究所建所60周年纪念日。60年来,该所在火箭技术和航天器技术方面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

研究所在火箭技术方面取得了突出的成就。1960—1987年,研究所共研制了3代16种型号近200枚探空火箭(包括核试验取样火箭),飞行高度从8km至320km,为火箭探空、火箭核试验取样、火箭气象探测、火箭生物飞行试验、长征1号末级火箭高空点火试验等作出了贡献,并为研制长征1号运载火箭奠定了技术基础。

1965—1967年,七机部第八设计院(现北京空间机电研究所前身)在王希季总工程师的领导下,创造性地把探空火箭技术和导弹技术结合起来,提出了我国第1枚运载火箭的技术方案并完成了初样研制,为长征1号首飞发射我国第1颗卫星——东方红1号的成功奠定了坚实的基础。王希季总工程师由于在长征1号运载火箭和核试验取样火箭研制方面取得的杰出成就,1999年被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授予“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这是王希季院士的光荣,也是北京空间机电研究所的光荣。

1966—1968年,七机部第八设计院提出了我国返回式卫星技术方案,为返回式卫星的成功发射、运行和回收奠定了技术基础。

1970年至今,该研究所承担了我国所有返回式卫星回收系统的研制任务。1976—2016年,在我国发射成功的23颗返回式卫星中,除1颗因其他系统故障未能返回外,其余22颗返回式卫星都成功地返回和回收,回收系统圆满地完成了预定的任务。

1967年3月—1968年4月,七机部第八设计院提出了曙光1号载人飞船方案论证报告,为后续的神舟号飞船回收着陆打了一定的基础。

1986—1991年,北京空间机电研究所勇敢地、主动地承担了中国载人航天技术发展途径研究与多用途飞船概念研究任务。他们提出的多用途飞船方案是返回舱居中的三舱方案,对以后神舟号飞船的发展产生了积极的影响;他们提出的中国载人航天应以飞船起步的技术发展途径,被国家高技术领域中的航天领域专家委员会和航空航天工业部所采纳,为中国载人飞船工程的立项作出了重要贡献。

1992年中国载人飞船工程立项后,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决定把北京空间机电研究所李颐黎等13名同志借调至北京空间飞行器总体设计部参加载人飞船总体室的研究工作。李颐黎等13人积极服从组织安排,和总体室的同志一道发扬“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特别能攻关、特别能奉献”的载人航天精神,圆满地完成了“飞船的返回总体技术与返回轨道技术”和“飞船应急救生轨道与接口分析”两项院级关键技术的攻关任务,为飞船的研制作出了贡献。他们与总体部的同志一道优化了神舟号飞船的总体方案和返回方案,为神舟5号到神舟7号飞船的圆满成功作出了贡献。

北京空间机电研究所从1992年至2018年承担了神舟号载人飞船回收着陆分系统的研制任务。他们攻克了“神舟号飞船特大型降落伞技术”“神舟号飞船着陆缓冲技术”等关键技术,研制出高可靠性的神舟号载人飞船回收着陆分系统。在神舟号飞船的6次载人航天飞行任务中,回收着陆分系统工作正常,使14人次的航天员安全着陆。

我相信《航天技术先锋——北京空间机电研究所火箭和航天器技术的发展与成就》一书的出版,对于宣传我国火箭和航天器技术取得的伟大成就,大力弘扬载人航天精神,增强“四个自信”,将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对中国航天技术和航天史的普及也将起到一定的积极作用。

中国工程院院士

神舟号载人飞船首任总设计师

二〇一八年八月十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