航天技术先锋:北京空间机电研究所火箭和航天器技术的发展与成就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1.1 苏联第1颗人造地球卫星上天引发了中国的“卫星热”

1957年10月4日,社会主义国家苏联把第1颗人造地球卫星(以下简称人造卫星或卫星)送上天,在国际社会引起了强烈震动。该卫星重83.6kg,近地点高度228.6km,轨道运行周期96.17min,轨道倾角65°。当时世界上分为两个阵营,作为社会主义阵营的中国人民无不欢欣鼓舞。

党中央对此很重视,分管科学技术的聂荣臻副总理向时任中国科学院党组书记、副院长的张劲夫交代,要科学院密切关注有关情况。[2]

1957年10月13日,中国科学院、中华全国自然科学专门学会联合会、中华全国科学普及学会组织召开了“关于苏联成功发射第1颗人造地球卫星的座谈会”,与会者有许多在京和各领域的著名科学家。在会上,科学家们就苏联成功发射人造地球卫星的意义、影响及需要解决的重大问题各抒己见。

中国科学院力学研究所所长钱学森在会上对苏联成功发射世界上第1颗人造地球卫星给予了高度评价。钱学森说:“这一颗卫星的重量和体积看来并不惊人,但是,作为一个科学技术工作者来说,我们必须把注意力转到发射这颗卫星的工具上去……火箭连续将卫星送入近圆形轨道,可以看出来,这一工作有非常精确的控制和遥测系统。所以苏联发射人造地球卫星的成功,也标志着苏联的科学技术工作者在自动控制和计算技术方面的高度成就。”

中国科学院地球物理研究所所长赵九章以《苏联人造地球卫星是在宇宙空间升起的一颗福星》为题发言,他说:“正当全世界劳动人民及进步人士准备欢庆伟大的十月革命40周年之际,传来了人类征服星空的福星——人造地球卫星发射的消息,这是苏联的卓越科学家们继和平利用原子能和洲际导弹发射以后又一项伟大的科学成就。它标志着人类认识自然领域的扩大,它为人类凿开了宇宙空间活动的第一关。”[3]

中国科学院力学研究所副所长郭永怀在座谈会上也发了言。他说:“我觉得这件事是在进入原子能时代以后的第二件大事,对整个人类都有影响。人类一向是在第2度空间活动的动物,现在有了人造地球卫星的成就,就如同爬高有了梯子一样,以后去宇宙活动已经不是梦想,可以实现了。”[3]

钱学森还在位于中关村的中国科学院作了《喷气技术与人造卫星》的科普报告,接着又在政协礼堂和一个剧场各作了一次规模更大的报告,报告通俗易懂,形象生动,听者众多。他先讲了发射人造卫星的重大意义,讲社会主义的优越性,然后讲航天知识。

钱学森的报告引起了轰动,北京好多单位,特别是各军兵种,都想请钱学森去做报告,纷纷来人、来信、来电话。他分身无术,于是力学所赶紧招募志愿者,一批年轻研究人员报了名,组成了以林鸿荪为首的庞大报告团,去各部门作报告。这项活动搞得轰轰烈烈,影响很大。在北京和周边地区基本上做到了家喻户晓。[2]

钱学森、赵九章等人还向中国科学院副院长张劲夫、裴丽生建议,人造卫星应该列入《1956—1967年科学技术发展远景规划纲要》,这将会使力学、自动化、喷气技术、地球物理、天文、应用数学、高能燃料、高温合金等一系列科学技术被带动起来。

中国科学院应苏联科学院的要求,从1957年10月起,由中国科学院地球物理研究所等单位在全国范围内组织对苏联卫星进行观测,并成立了人造卫星光学观测组和射电观测组,两个组分别由紫金山天文台台长张钰哲和中国科学院电子研究所筹备委会副主任陈芳允担任召集人,负责组织、指导北京、南京、上海、昆明等地人造卫星的观测和研究工作。按照中国科学院吴有训副院长的要求,由筹备电子研究所的陈芳允等几位科技人员做了一个卫星无线电信号接收装置,可以对卫星的无线电多普勒频率进行测量,并和紫金山天文台的同志一起计算出卫星的轨道参数。该方法成为以后我国发射人造卫星所采用的跟踪测轨主要技术之一,陈芳允于1999年成为“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获得者,[4]如图1-1所示。

图1-1 “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获得者陈芳允20世纪50年代的照片

北京大学周培源教授组织北京大学、北京师范大学等学校的地球物理系、地理系的师生,利用现有的教学仪器以及中国科学院器材局提供的秒表、经纬仪、计时仪、旧望远镜等,集中在北京天文馆广场进行人造卫星观测,并进行轨道计算和轨道预报。

上述活动是我国第一次有关人造卫星的有组织的、大规模的科研活动,上述台站的观测数据一方面送往苏联,另一方面送往紫金山天文台进行轨道数据分析。

为了帮助中国进行卫星观测,苏联专家谢戈洛夫专程来到中国,在北京举办为期一个多月的人造卫星光学观测训练班,参加人员都是各高等院校的地理系讲师,共计40余人,谢戈洛夫还帮助中国专家编写了一本有关人造卫星知识的讲义。后来,苏联又赠送给中国一架天文望远镜。

一位曾经参加过卫星观测的中国专家后来回忆说,每当静静的夜晚,我们举起望远镜看到苏联卫星经过北京上空时,心就扑通扑通跳个不停。星空好像有一股巨大的吸引力,既使我们激动,又使我们为没有自己的卫星着急。

苏联的人造卫星很快点燃了中国人的激情,成为社会上最时髦的话题。报刊纷纷登载有关人造卫星的文章,广播电台经常广播有关人造卫星的稿件,北京天文馆编排了“人造地球卫星”节目,用星象仪演示了人造卫星的运行,许多青少年前往观看。

自此,中国掀起了一股“卫星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