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教学设计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一、马克思主义产生的历史必然性

恩格斯曾经指出:“每一个时代的理论思维,从而我们时代的理论思维,都是一种历史的产物。”《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0卷,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82页。任何理论,都是以一定的社会经济、政治和科学文化条件为前提,为表达和满足一定的社会需要而产生的。毛泽东指出:“由于欧洲许多国家的社会经济情况进到了资本主义高度的阶段,生产力、阶级斗争和科学均发展到了历史上未有过的水平,工业无产阶级成为历史发展的最伟大的动力,因而产生了马克思主义的唯物辩证法的宇宙观。”《毛泽东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300页。毛泽东的这段论述,概括地说明了马克思主义形成时代的主要特征,也说明了马克思主义产生的客观可能性和历史必然性。创立于19世纪40年代的马克思主义是它所处时代的产物,是资本主义向社会主义转变时代的无产阶级世界观和方法论,是这一时代精神的精华。

(一)马克思主义产生的社会条件

马克思主义的产生,归根结底根源于经济事实之中,它是以资本主义机器工业的大生产为物质前提的。

18世纪中期,随着蒸汽机发明、广泛使用而导致的产业革命,扩展到社会生产各个领域,迅速改变了整个社会生产的面貌。到了19世纪40年代,各主要生产部门都以机器工业代替了以手工技术为基础的工场手工业,形成了工厂制度。它首先带来的是人类生产力取得了飞跃性的发展。对此,马克思和恩格斯持以高度赞扬的态度,认为“资产阶级在它的不到一百年的阶级统治中所创造的社会生产力,比过去一切世代创造的全部生产力还要多,还要大”《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36页。。资本主义机器大工业对工场手工业和分散的小生产的取代,使人类的实践活动,特别是物质生产活动在深度和广度上都达到前所未有的水平,人的能动性得到了空前的发挥,资产阶级以其所创造的巨大生产力“第一个证明了,人的活动能够取得什么样的成就”。

社会物质生活实践一方面证明了唯心主义的荒谬,另一方面也为克服旧唯物主义的机械性、形而上学性和不彻底性提供了根据,从而也为科学地揭示历史主观和客观、主体和客体的关系,揭示历史发展的规律性和真正的动力,把唯物主义推进到更高阶段提供了客观的需要和可能。

生产力的巨大发展,必然带来社会关系,特别是生产关系的重大变革。在生产关系领域,资产阶级以生产资料的私人占有代替了封建地主阶级的私有制,以商品经济关系代替了封建的宗法关系。资产阶级甚至把人的自由、人的尊严、职业甚至家庭关系变成了一种金钱关系。“资产阶级除非对生产工具,从而对生产关系,从而对全部社会关系不断进行革命,否则就不能生存下去……一切固定的僵化的关系以及与之相适应的素被推崇的观念和见解都被消除了,一切新形成的关系等不到固定下来就陈旧了。一切等级的和固定的东西都烟消云散了……人们终于不得不以冷静的眼光来看待他们的社会地位,他们的相互关系。”《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34—35页。

资产阶级经济上的最新进展,必然会反映在社会的政治和精神生活中,资产阶级由最初受压迫的阶级,发展到与封建贵族相抗衡的势力,再到取得独占的政治统治地位。在精神生活领域,资产阶级的意识形态成为占统治地位的思想。

世界历史的开创。资本主义开拓了世界市场,“过去那种地方的和民族的自给自足和闭关自守状态,被各民族的各方面的相互往来和各方面的相互依赖所代替了。物质生产如此,精神生产也是如此”《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35页。。世界市场的建立和国际交往的扩大,打破了民族的局限性和狭隘眼界。这就使人们有可能通过对不同国家、不同民族的社会历史的比较研究,揭示社会历史发展的一般规律。

总之,马克思主义的创立并不是马克思和恩格斯主观想象的产物,而是由于时代的发展,首先是社会经济的发展,为它提供了客观的依据。

(二)阶级斗争的新特点

在阶级社会中,无论是哲学,还是经济学以及其他的社会科学总是有阶级性的。马克思主义的产生,也有其阶级基础。

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之间始终存在着阶级利益的对立和斗争。资产阶级产生和发展的每一个阶段和每一步进展,也必然伴随着无产阶级的发展。到了19世纪30年代,英、法等国在同封建势力斗争中取得了决定性的胜利,当资产阶级上升为统治阶级以后,它和无产阶级的矛盾就上升为主要矛盾。无产阶级通过长期斗争实践,在觉悟水平和组织程度上不断提高,日益发展成为独立的和自觉的阶级。19世纪30—40年代,无产阶级同资产阶级的斗争日益尖锐。在欧洲先后爆发了三大工人运动,即里昂工人起义、英国工人的“宪章运动”、德国的西里西亚工人起义。阶级斗争的历史进程表明,当资产阶级和封建地主争夺政权的斗争尚未结束的时候,无产阶级已经作为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历史舞台,无产阶级在运动中提出了自己独立的政治要求,发出了消灭私有制的呼声,建立了自己独立的政党,开展了大规模的群众性斗争。恩格斯在《反杜林论》中指出:“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之间的阶级斗争一方面随着大工业的发展,另一方面随着资产阶级新近取得政治统治的发展,在欧洲最先进的国家的历史中上升到了重要地位。事实日益令人信服的证明,资产阶级经济学关于资本和劳动的利益一致、关于自由竞争必将带来普遍和谐和人民的普遍福利的学说完全是撒谎。所有这些事实都再也不能置之不理了。”《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9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28—29页。这些事实充分说明,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的斗争已达到前所未有的水平,工业无产阶级已成为历史发展的伟大动力。

当然,在这一历史时期,无产阶级在实践上还不可避免地带有一定的自发性,特别是在理论上还没有达到与其历史使命相适应的水平。这就迫切需要应用科学方法,对无产阶级在长期斗争实践中所积累的丰富经验进行总结,形成科学的理论,用以武装无产阶级,指导他们的解放斗争。

马克思、恩格斯从无产阶级立场出发,通过参加现实斗争和艰苦的理论探索,系统地总结了无产阶级革命实践的经验教训,批判地吸取了人类认识史上的优秀成果,创立了作为无产阶级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理论,揭示了人类历史发展的一般规律和资本主义制度的本质,论证了无产阶级的历史地位和历史使命,阐明了实现无产阶级和全人类解放的途径和方法。总之,国际无产阶级斗争的实践,需要有科学的理论做指导,而科学的理论也只有以无产阶级斗争的实践经验为基础才能形成。马克思主义是适应时代需要而产生的无产阶级的理论形态。马克思指出:“哲学把无产阶级当做自己的物质武器,同样,无产阶级也把哲学当做自己的精神武器。”《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17页。

(三)自然科学发展的新成果

近代自然科学大体上可分为两个时期。

从16世纪到18世纪上半叶为前期,这一时期自然科学的主要特点是对实验材料的经验分析,即经验自然科学阶段。

近代前期的自然科学的发展的主要的成果,最集中地体现在牛顿的经典力学。牛顿从理论上总结了前人和同时代人的科学成果,系统地阐发了力学三定律和万有引力定律,第一次实现了以力学为中心的自然科学体系的大综合。但是这一时期自然科学从总体上说还处于搜集经验材料阶段。

从15世纪下半叶开始,随着自然科学的发展,人们把自然界划分为各个部分,把各种自然过程和自然对象分成一定门类,对有机体的内部按其多种多样的解剖形态进行研究。“这种做法也给我们留下一种习惯:把各种自然物和自然过程孤立起来,撇开宏大的总的联系去进行考察。因此,就不是从运动的状态,而是从静止的状态去考察;不是把它们看做本质上变化的东西,而是看成是固定不变的东西;不是从活的状态,而是从死的状态去考察。这种考察方式被培根和洛克从自然科学中移植到哲学以后,就造成了最近几个世纪所特有的局限性,即形而上学的思维方式。”《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9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24页。

近代前期自然科学发展的这种历史局限性,使得形而上学自然观盛极一时。尽管它的产生有其重大的历史根据,但终究不能适应自然科学的进一步发展的要求。

18世纪下半叶到19世纪上半叶,是近代自然科学的后期,这一时期自然科学的显著特点是对实验材料的理论综合,自然科学进到理论自然科学阶段。代表这一时期自然科学最高成就的,是被恩格斯誉为“三大发现”的细胞学说、能量守恒和转化定律、达尔文的生物进化论。自然科学的新成就,日益深刻地显示出自然界的辩证性质,在提高整个社会的理论思维水平,破除传统形而上学观念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恩格斯指出,“由于这三大发现和自然科学的其它巨大进步,我们现在不仅能够指出自然界中各个领域内的过程之间的联系,而且总的说来也能指出各个领域之间的联系了,这样,我们就能够依靠经验自然科学本身所提供的事实,以近乎系统的形式描绘出一幅自然界的辩证图景。”《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300页。同时,自然科学通过转化为直接生产力,推动社会经济发展和社会生活的深刻变化,日益充分地显示出社会历史发展的物质根源和辩证的性质,有力地打破社会历史观上的唯心主义,这就为发现社会发展的真正规律提供了可能。

(四)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来源

一种新的思想的产生,都是对前人思想的继承和发展。近代自然科学发展的同时,哲学、社会科学也取得了许多新的突破,出现了从不同方面反映现实社会矛盾的新思潮。其中主要有:资产阶级的古典经济学,英法空想社会主义学说和德国古典哲学。尽管这些思潮不可避免带有历史的局限性,但是,其中也包含着合理的成分。马克思主义是对古典经济学、空想社会主义和德国古典哲学批判继承的结果。

1.古典经济学的理论贡献

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直接理论来源是古典经济学。古典经济学是代表新兴资产阶级利益的经济学理论,它产生于17世纪中叶,完成于19世纪初的英国和法国,其代表人物是英国的威廉·配第、大卫·李嘉图和布阿吉尔贝尔、西斯蒙第。其中,最具有代表性的人物是英国的亚当·斯密和法国重农学派的创始人魁奈。

古典经济学表达了资本主义手工业发展到工业革命初期资产阶级的愿望和要求。马克思说:“古典派如亚当·斯密和李嘉图,他们代表着一个还在同封建社会的残余进行斗争、力图清洗经济关系上的封建残污、扩大生产力、使工商业具有新的规模的资产阶级。”《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615页。古典经济学理论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对资本主义做了较为客观的研究,虽然有其局限性,但是也有巨大的理论贡献。主要表现在:

第一,它奠定了劳动价值的基础。劳动价值论不仅具有经济学而且具有哲学意义,它是以经济学形式对劳动作为主体的创造能力的肯定。配第最早提出了“土地是财富之母,而劳动则为财富之父”的观点。作为劳动价值论的奠基者,斯密提出了“劳动是衡量一切商品交换价值的真实尺度”的思想。

第二,古典经济学家比较深入地探讨了分工问题。古典经济学家对工场手工业时期的分工问题进行了考察。斯密认为,分工的程度同时就是劳动生产力增进程度的标志,也是社会进步程度的标志。同时,分工和交换还是人们相互关系的纽带。斯密讲的分工,主要指工场手工业内部的分工,此外,他还谈到了农业和工业的分工,甚至触及到了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的分工等。

第三,古典经济学家对资本主义社会的阶级结构和对立状况进行了经济上的分析。重农学派的魁奈把社会划分为三个阶级,即生产阶级,包括农场主和农业工人;土地所有者阶级;不生产阶级。斯密认为,地租、工资和利润为生的三大社会集团,构成文明社会三个主要的和基本的阶级。李嘉图则明确地将雇佣工人看作是一个特殊的阶级,他还通过分析工资和利润的对立,利润和地租的对立来说明资本主义社会各个阶级对立的经济根源。

第四,古典经济学在地租、利润和利息等具体形式上研究剩余价值,在一定意义上揭示了剩余价值的起源。它第一次研究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和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内部联系,初步探讨了资本主义经济的运动规律。

2.空想社会主义的理论贡献

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社会主义的直接理论来源是批判的空想社会主义。产生于19世纪上半叶的空想社会主义,其主要代表人物是法国的圣西门、傅立叶和英国的欧文。空想社会主义学说是18世纪法国启蒙学者理性原则的继续和发展。在《共产党宣言》和《社会主义由空想到科学的发展》等著作中,马克思恩格斯对空想社会主义的理论贡献做出了经典的概括和说明。他们的理论贡献主要表现为:

第一,论证人类社会的历史是一个由低级到高级的发展过程,资本主义社会只是发展过程中的一个阶段,必将为新的社会制度所代替。圣西门把人类历史分为五种社会形式:原始社会、奴隶制社会、神学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和未来的“实业制度”,即社会主义社会,并认为这是一个由低级向高级发展的过程,其中每一个新的社会制度都是以往历史发展的必然结果,因而是有规律可循的。傅立叶把历史过程分为童年、成年、衰落、凋谢四个大的阶段,三十二个时期,并预言未来的历史发展将上升为“协调制度”,即社会主义制度。这种设想虽然是不合理的,但他们首先说明了资本主义社会的暂时性,必定为社会主义所代替。

第二,空想社会主义者触及到了社会存在和发展的物质基础问题,试图用社会经济状况来说明政治制度。他们深刻的批判了资本主义私有制。认为资本主义是万恶之源。欧文指出,私有制造成了道德沦丧、贫富悬殊、人与人之间的对立,它不仅使富人成为丧失理性的衣冠禽兽,而且还是劳动阶级日益贫困的根源。圣西门提出了“政治是关于生产的科学”的观点。他认为历史进步的合乎规律的趋势应是日益广泛地组织物质生产和改善社会关系,它将导致人类更加广泛的协作,随着历史的发展,政治对人的统治将变为对物的管理和对生产过程的领导。

第三,空想社会主义看到阶级斗争在历史发展中的作用。他们认为15世纪以来西欧的历史,是两个利益对立的阶级之间的斗争。与资产阶级思想家不同,他们认为法国的革命不仅是资产阶级和封建贵族之间的斗争,而且也是“无财产者”同封建贵族、资产阶级之间的阶级斗争。空想社会主义者虽然不是以无产阶级利益的代表出现的,但是,他们同情和关心无产阶级的命运。

第四,空想社会主义者在对未来社会的预测中,也提出不少合理的思想。圣西门认为,每个人的全部才能都应该获得自由发展,每个人都应该从事劳动,不允许有特权,任何人对人的剥削都应由人对自然的开发所代替。傅立叶认为,劳动不仅是财富的源泉,而且也是人们真正的生活需要,但在资本主义社会,劳动被沾染了一种令人厌恶的气息,未来的社会制度必须保证按照人的愿望自由地选择劳动。欧文也认为,资本主义工业中劳动分工的畸形发展使工人失去劳动的兴趣,只有把生产资料作为共同的财产,才能造福所有的人。未来社会应当建立在财产公有的基础上,人人劳动,没有阶级,没有剥削,各取所需。

3.德国古典哲学的理论贡献

德国古典哲学是作为德国资产阶级革命思想先导出现的哲学思想。其代表人物康德、费希特、谢林、黑格尔和费尔巴哈。其中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关系最为密切的是黑格尔和费尔巴哈。马克思恩格斯继承了黑格尔哲学“合理内核”——辩证法,批判地继承了费尔巴哈哲学的“基本内核”——唯物主义。

德国古典哲学在哲学思想上的历史贡献主要是:

第一,它把思维和存在、主体和客体的关系作为最重要的哲学问题来研究。从康德到黑格尔都在唯心主义基础上对这一问题做出不同的回答,并使这一问题的研究日益深化。费尔巴哈则从人本学唯物主义立场出发,批判了上述哲学家特别是黑格尔的唯心主义,恢复了唯物主义的权威,无疑对科学地解决哲学基本问题具有重要的意义。

第二,德国古典哲学的最大成就,是在唯心主义的基础上全面而深刻地研究了辩证的发展观,从世界观的高度用辩证法代替了形而上学。恩格斯认为:“黑格尔第一次——这是他的伟大功绩——把整个自然的、历史的和精神的世界描写为一个过程,即把它描写为处在不断的运动、变化、转变和发展中,并企图揭示这种运动和发展的内在联系。”《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9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26页。

第三,德国古典哲学,特别是黑格尔哲学的另一个重要贡献,是在历史观上提出不少深刻的、有价值的思想。黑格尔的历史哲学形式是唯心的,内容却是现实的。他把社会历史看作一个发展的、有内在联系的过程,并提出了“世界历史”的思想。他反对把社会历史看作只是无数偶然现象的堆砌,认为社会历史的发展是有规律的,并力图去揭示这些规律。他不满意用人的思想、意见来说明历史的观点,认为在历史人物动机背后还有应当加以探究的动力。当然,黑格尔只是提出了认识历史规律的任务,而没有也不可能完成这个任务。但是他所提出的上述思想无疑是深刻的。黑格尔的这个划时代的历史观是新的唯物主义观点的直接的理论前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