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面践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全力推进陕西人与自然和谐发展(代序)
生态兴则文明兴,生态衰则文明衰。党的十八大以来,生态环境建设受到前所未有的重视,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绿色发展”发展理念,解决人与自然和谐问题。习近平总书记在2018年5月召开的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大会上强调,生态文明建设是关系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根本大计。生态环境是关系党的使命宗旨的重大政治问题,也是关系民生的重大社会问题。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坚持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的方针,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生态环境,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让自然生态美景永驻人间,还自然以宁静、和谐、美丽。陕西省生态区位重要,是我国生态环境重点建设区域。陕北地区是黄土高原的核心区之一和黄河泥沙的主要来源地,陕南地区是国家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的主要水源地和陕西省“引汉济渭”调水工程的水源地,秦岭是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的重要水源涵养区和我国重要生态屏障。2015年2月习近平总书记来陕西视察时强调:“陕西省的生态环境保护,不仅关系自身的发展质量和可持续发展,而且关系全国生态环境大格局。”陕西省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不论对陕西还是全国的生态文明建设都具有重要意义。
第一,要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就要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是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生态文明建设最著名的科学论断之一。这一论断科学地阐述了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关系,突破了把保护生态与发展生产力对立起来的僵化思维,为生态环境的保护和改善提供了有力的理论支撑。2016年1月1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精神专题研讨班上讲话指出:“生态环境没有替代品,用之不觉,失之难存。我讲过,环境就是民生,青山就是美丽,蓝天也是幸福,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党的十九大将“必须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写进了报告。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要求我们加大生态系统保护力度,发展生态经济,推进绿色发展。
第二,要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就要重点解决损害群众健康的突出环境问题,深入实施大气、水、土壤污染防治三大行动计划,以此带动生态环境建设。陕西省针对关中地区大气污染严重问题,实施“治污降霾·保卫蓝天”行动计划,关中地区空气质量明显提高。针对陕北、渭北地区水土流失严重的问题,统筹推进“三北”防护林工程、退耕还林还草、天然林保护、小流域综合治理等生态治理工程,特别是陕北地区主动扩大退耕还林还草面积,提高了森林覆盖率。2016年延安市森林覆盖率达到46.35%,全省绿色版图向北推进了400多公里。生态环境改善,大幅度降低水土流失程度,延河的入黄泥沙,由原来每年的2.58亿吨减少到2016年的0.31亿吨,降幅达88%。针对水污染问题和南水北调中线水源地保护,陕西省对渭河、汉江等重要河流制定专门的法规进行治理,强化水污染防治,取得较好效果,汉江出陕断面的水质常年达到国家Ⅱ类标准,确保“一江清水供京津”。
第三,要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就要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动绿色发展。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推进绿色发展”。一是建立绿色发展的经济体系,从源头上推动经济实现绿色发展。陕西省通过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生态农业、高技术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等,经济结构不断优化。2016年第三产业占GDP比重比2011年提高7.4个百分点,旅游业总收入是2011年的2.9倍。二是合理引导和控制高耗能行业发展,淘汰高污染企业,降低能耗,发展绿色金融,壮大节能环保产业、清洁生产产业、清洁能源产业。2016年全省单位GDP能耗为0.626吨标准煤/万元,比2011年下降20.6%。三是推进清洁能源生产和消费革命。近年来陕西省积极发展水电、风电、太阳能电等可再生能源,增加清洁能源消费比例,构建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能源体系,不断调整能源生产消费结构,减少碳排放和大气污染。这些措施有效提升了经济质量,推动了绿色发展。四要推进资源全面节约和循环利用,实施国家节水行动,降低能耗、物耗,实现生产系统和生活系统循环。
第四,要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必须强化生态文明建设的制度保障。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只有实行最严格的制度、最严密的法治,才能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最可靠保障。党的十八大以来,生态文明制度体系加快形成,陆续出台《关于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意见》《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总体方案》《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水污染防治行动计划》等,我国生态环保改革制度的顶层设计初步完成。被誉为“史上最严”的新环保法从2015年1月开始实施,“公益诉讼”“按日计罚”“查封扣押”等撒手锏,成为沉重打击环境违法者的有力武器。党的十九大报告对“改革生态环境监管体制”做出了“三个统一”的重要部署,改革国有自然资源资产管理和自然生态监管机构,完善生态环境管理制度,统一行使全民所有自然资源资产所有者职责、所有国土空间用途管制和生态保护修复职责和监管城乡各类污染排放和行政执法职责。2016年1月中央开始实施中央环保督察制度。中央环保督察组代表党中央、国务院对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党委和政府及其有关部门开展环境保护督察,以中央专门机构的名义督察省级党委政府的环境治理工作,确保环保责任和压力自上而下层层传导,有力推动了生态环境建设。同时,要构建社会组织和公众有效参与生态环境建设的方式和途径。如向社会及时准确披露生态环境信息,建立咨询会议、协商会议、公众听证会、网络等公众参与平台和途径,积极发挥新闻媒体和民间组织的监督作用。
第五,要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必须有效运用市场机制推进生态环境建设。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随着生态资源的产权界定成本降低和市场机制的日趋完善,一些生态产权可以明晰界定,在生态环境建设中就能够有效发挥市场机制作用。一是界定生态产权。不断推进林权制度改革、明确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界定排污权和水权等,明晰生态产权。二是建立健全生态产权市场,实现生态产权公平合理交易和产权有效激励。三是健全生态产权保护制度,保证产权主体的权利、义务与责任的有机统一。四是按照“谁保护,谁受益”的原则对生态环境建设者合理补偿,提高生态建设者的积极性。2016年5月国务院办公厅出台《关于健全生态保护补偿机制的意见》提出,不断完善转移支付制度,探索建立多元化生态保护补偿机制,这些政策为健全生态保护补偿机制提供了基本遵循。在对生态建设者进行合理补偿的前提下,还要采取多种措施,逐步提高他们的自我发展的能力。另外,还要积极推进具有公信力、生态治理技术和经济实力的第三方参与生态治理,提高生态治理效果。
作为探究陕西生态文明建设的一项研究成果,本书坚持理论联系实际、坚持创新从实践中来的研究思路,比较充分地反映了陕西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建设成效,系统总结了近年来陕西省推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取得的成就和经验,提出了新思路、新建议,是社会各界研究陕西生态环境建设问题的有益借鉴和参考。本书稿的特点在于:一是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核心,从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坚持生态兴则文明兴、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坚持良好生态环境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坚持山水林田湖草是生命共同体、坚持用最严格制度最严密法治保护生态环境、坚持共谋全球生态文明建设等七个方面系统梳理了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核心要义和基本内容,奠定了全书的根本指导思想和总基调。二是以立足国情、省情,以省第十三次党代会确立的系统推进生态建设战略任务为主攻方向,对陕西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深入推进以“护山、治水、育林、养田、蓄湖”为主要内容的山水林田湖一体化治理,强力打好“减煤、控车、抑尘、治源、禁燃、增绿”组合拳,不断完善区域联防联控机制,切实搞好水生态重点工程和治污降霾等,做了深入探讨和研究。三是坚持问题导向,从理念到现实剖析深层矛盾与问题。理念上强调重视、遵循自然文明,充分认识和挖掘陕西自然生态的多重价值,解析陕西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重点难点。实践上全面总结了陕西生态文明建设所取得的重大成就和创新性经验,在总结陕西广泛而深入的生态实践基础上,提出了不少切实可行的对策建议。
本书是中共陕西省委党校和陕西省生态环境厅联合攻关项目《陕西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研究报告》的研究成果。课题组由中共陕西省委党校和陕西省生态环境厅有较强研究能力和相关研究基础的人员共同组成。陕西省生态环境厅高度重视此次课题项目攻关,厅领导亲自挂帅,抽调业务骨干全程参与,在国家环境保护基本制度、方针、政策和法规的梳理,陕西省环境保护的总体状况和具体实践案例的资料收集整理等方面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为课题的顺利完成和书稿的付梓提供了有力支撑。作为本项目的负责人之一,在此,我对陕西省生态环境厅给予项目的支持与帮助表示衷心的感谢。同时,课题组的各位撰稿人在项目研究和书稿撰写中付出了辛勤的劳动,我也向各位同志表示诚挚的敬意。
千淘万漉虽辛苦,吹尽狂沙始到金。愿本书的研究成果能为陕西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尽绵薄之力,贡献一份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