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部分 院史篇
绪论
西安交通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坐落于世界历史文化名城西安南郊大雁塔西侧,占地面积148019.33㎡、总建筑面积34万平方米(348994.25㎡),业务面积为20万平方米(205155.78㎡),为国家卫生计生委管的大型综合性三级甲等医院,是全国首批暨陕西省首家“三级甲等医院”、全国首批“百佳医院”。这所享有“国际盛誉、国内一流、西北领先”的璀璨“杏林明珠”,置身西北、沧桑砥砺、风雨兼程、团结勤奋、严谨创新,成就了医疗、教学、科研、康复、预防保健等方面的腾飞与辉煌,促使“一附院”从无到有,从小到大,在西北这片沃土中生根、发芽、开花、结果,茁壮成长为医学领域的一棵参天大树。截至2016年末,医院共有职工4372人,其中双聘院士2名,千人计划学者1名,自主培养青年长江学者1名,“杰青”获得者2名,教育部新世纪人才4名,青年拔尖人才4名,教育部创新团队1个,高级职称专业技术人员526名,现有教育部国家重点学科1个,教育部国家重点培育学科1个,国家卫生计生委(原卫生部)国家临床重点建设专科14个,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十二五”重点培育专科1个,省医学重点学科5个,省优势医疗专科7个,陕西省医疗质量控制中心11个,为未来的发展奠定了良好基础。
值此一附院迁建60周年之际,我们重走抗战迁徙之路,接续京陕两源,远溯先贤筚路蓝缕创业之艰,近述新学传承开拓进取之功,不觉感慨万千。在此,谨梳理一附院的历史源流、文化传统、发展思路、发展概貌、主要成就、未来展望于兹,并借此与同仁共勉。
一
清泉有故源,嘉禾有旧根。西安交通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以下简称“一附院”)植根于13朝古都西安的沃壤,有着丰厚的传统文化积淀。早在周秦汉唐时代,此地就有发达的医学事业。西周时期,医巫分离,已有食医、疾医、疡医、兽医的分科,和主持卫生防疫的职官;秦医独盛于列国,秦医和首创六气致病学说,晋景公有恙,也要到秦国请医缓往诊,致有“病入膏肓”的成语;中医药的标志《神农本草经》,我国第一部病因症候专著《诸病源候论》,我国最大的方剂书《四海类聚方》《千金方》,最早由唐朝颁布的药典《新修本草》,首创妇、儿科的《千金方》,集大成之作《外台秘要》,世界最早的骨伤科专著《仙授理伤续断方》均产生于汉唐长安。
无独有偶,我国现代最早的国立西医高等教育机构,即肇始于清光绪二十九年(1903)京师大学堂医学馆的北平大学医学院,也在吴祥凤院长的主持下,毅然迁移西安,并永远扎根于此。连接这段京陕两源历史的一位重要人物之一是原国立北京医学专门学校病理学教授、北平大学医学院院长、北平大学校长、西安临大——西北联大常委和一度兼代西安临大医学院院长和国立西北医学院院长的徐诵明教授。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他率北平大学西迁入陕,被任命为西安临时大学筹备委员会委员,随后又被任命为筹备委员会4名常委之一(临大、联大当时不设校长,由常委商决校务)。复在1938年3月8日,成立以徐诵明等17人为首的“准备迁移事务委员会”,在其带领下,于1938年3月16日由西安乘火车至宝鸡,然后徒步翻越秦岭,抵达汉中,形成战时我国高等教育的三大基地之一。他是我国著名病理学家和教育家,开创了我国病理学科,培养了我国第一批病理学人才。他在晚年受聘为西北大学北京校友会名誉会长,表明与西北联大后继院校的关系。2016年7月,西安交通大学颜虹副校长带队一行访问北京大学医学部,被主方称为“等了10年的访问”,并共同启动“重走迁徙路”活动,揭开了共续我国西医高等教育血脉和再启新篇的序幕。
抗战时期,学校提出“洵为国家百年教育至计”,“以在抗战时期战区内教授学生不应失教失学,并当训练各种专门人才,以应国家非常之需要”,“庶不使学生因数量之增加致素质之降落,影响学风殊失教育意义,总之战时教育,不应邃失平时教育模型。至于应付抗战与国防之特殊知识与技术,自当随时因势利导,以冀收标本兼顾、相得益彰之效”。正是在这样的思想指导下,西安临大——西北联大医学院的师生,唯有“以血肉体躯筑成堡垒,前赴后继,有死无退”,“救亡图存,高于一切,学术研究,岂有他途”。徐佐夏院长提出了“须有悲天悯人之心意,医人医国之抱负”和“立志、服务、求进步、负责任”的育人目标。侯宗濂院长提出了“大学非贩卖旧学问之市场,乃创造新知识之泉源”和“力求赶上世界新潮流”,以达“世界知名”的办学思想。
抗战时期,医院师生冒着生命危险救死扶伤,在随时可能遭受敌机轰炸的教室或附属医院里学习和工作。他们不愿做亡国奴,千里迢迢,冒死越过封锁线,只为祖国的医学高等教育不致停辍,只为以一技之长报效祖国,在极其艰难困苦的战争环境里西迁,保存和传承了中国现代国立西医高等教育的薪火,开辟了西北医学高等教育的新纪元,使学校成为战时大后方五大国立医学院之一。并且,在病理学、西医皮肤性病学、药理学、儿科学、“针感生理学”开辟新领域,首倡防癌立法,开拓外科事业,在地方病防治、中西医结合诊疗等方面创造了一流成就,培养了姜泗长、韩启德、丛斌等一批医界领军者,传承和光大了先贤的伟大事业。
这种高度的文化自觉和使命感,在战争年代凝结成的救亡图存高于一切的爱国精神,立足西北放眼世界、以所学报效民族的精神,是医学院在抗日战争时期形成的重要精神财富,也是医学院师生在以后的岁月中自强不息,敢于拼搏和战胜千难万险的强大精神力量。这也正是今一附院一些特色学科形成的精神基础。
二
随着大西北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1956年9月,西安医学院迁建古城西安南郊,成立第一附属医院,从此开始了一个新的历史阶段。随着祖国日新月异的进步,60年来,一附院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新中国成立初期,根据党中央为国民提供基本卫生保障之计划纲要,一附院作为西北的一所重点医院奠基工程正式启动。在1956年9月8日正式开诊之初,只开设了4个病区和急诊室,共计202张病床,全院职工208人。在开诊初期条件艰苦、设备简陋、交通和信息不畅的情况下,一附院职工积极奋进,艰苦创业,坚持社会主义办院方向,认真执行党的卫生工作方针政策,遵循为人民服务的办院宗旨,使医院医疗技术水平得以较快发展。
20世纪50年代,外科成功地进行了食道癌和肺结核肺叶切除手术,胰、胃、十二指肠三脏器切除手术,法鲁四联症手术,缩窄性心包炎、动脉导管未闭、二尖瓣狭窄分离、低温针麻下心内直视手术修补房缺、支气管移植吻合、第三脑室后部肿瘤及第四脑室肿瘤切除、脑下垂体切除、脊柱结核一次清除病灶及植骨术等;室间隔缺损修补及肺动脉狭窄手术、肝脏部分切除手术、双侧肺一期同时手术、肾部分切除手术、肾盂直接穿刺造影术等均获得成功;科学地界定了危害群众已久的“吐黄水病”为“克山病”;由陈向志教授等开展的低温下心内直视手术,迎来了“全国首届心血管会议”在西安隆重召开。
20世纪60年代,在国家遭受严重自然灾害的情况下,医院集中有关专业学科精英成立了重大手术多学科协作组,在低温下成功为一巨大肝癌患者行半肝切除术,此后,胃癌全胃切除及空肠代胃术、膀胱全切回肠乙状结肠代膀胱术、髋关节皮肤成形及低温下半盆切除术、阴道成形术、子宫全切术、鼓室成形术、心包穿刺及右心导管术等均获得成功。1963年,又成功开展了纵隔肿瘤摘除术、广泛子宫切除术、腹膜外剖腹产术、颈部廓清术、眼眶内容物切除术及二尖瓣狭窄直视交界分离术等。1964年,全院实行总住院医师制度及住院医师24小时负责制度,加强了临床医师培养工作,同年6月举办了建院以来首次大规模的病历展览,共抽调内、外、妇、儿、传染五个专业1200份病历进行评比,在全院掀起了狠抓“三基三严”、大练基本功的业务竞赛活动,促进了医疗技术的稳步提高,在陕西省和西北地区直至全国医疗卫生系统成为排头兵。医务工作者在“设备差、收入低、工作和生活困难重重”的情况下,取得了门诊接诊病人255万人次(2556747人次),入院患者11万人次(112303人次)的优异成绩。
“文革”期间,一附院仍在中西医结合治疗急腹症、宫颈癌、风心病等方面的研究取得新突破。1973年,成功地为一例右手五指离体8小时的患者进行了断指再植手术。正由于这些积累,在1978年召开的全国科学大会上,院心血管协作组的针麻体外循环心内直视手术和放射科主任钱治中教授的大骨节病X线学研究获得了全国科学大会奖。首例全喉切除及发声重建术,首例先天性心脏病原发孔未闭患者补片成形术,电起搏、电复律、电除颤术,断掌再植术及首例颈部咽动脉慢性蔓状血管瘤手术,中药麻醉在休克病人的应用及“三合一”新的神经阻滞术等居全国先进水平。
进入改革开放时期之后,医疗技术不断取得进步。同种异体(尸体)肾移植术、心脏瓣膜置换术、肩胛骨置换术、喉癌切除喉头重建术、右肺中心型肺癌行右肺上叶及右主支气管及隆突切除成形术、Ⅰ型糖尿病患者移植胰岛细胞术、脑血管架桥术、肝癌患者无血肝切除术、肌内栓塞治疗颈内动脉海绵窦瘘术、大剂量氨甲喋呤治疗晚期肿瘤等均获成功;中美专家合作,成功地进行了同种异体主动脉及主动脉瓣代替肺动脉瓣、狭窄的肺动脉并加宽右室流出道根治法鲁四联症等5例国际高难度心脏外科手术;男性输精管黏堵剂J3胶的临床研究获得卫生部科技进步奖。在此期间,医院床位由846张增加到974张,门诊473万人次(4739257人次),入院12万人次(125972人次),规模超过“文革”前,医疗技术水平亦有了较大幅度的提升。
20世纪90年代,医院启动了“科技兴院”工程。中、美专家携手成功地为11例心脏病患者实施了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手术,如多瓣置换术,二尖瓣、主动脉瓣置换加三尖瓣成形,瓣膜置换加冠状动脉架桥,升主动脉瘤切除,带瓣管道移植加冠状动脉再置入等;急性冠状动脉架桥术,中颅凹巨大脑膜瘤切除术,舌、颌、颈联合根治术,头面部巨大神经纤维瘤血管内介入,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国内首例在X线下用带气囊的双腔导管为一结节性肝硬化并原发性晚期巨块型肝癌行B超选择肝动脉、门静脉一次双栓术,膀胱全切后用小段回肠做可控制尿的再造膀胱,宫颈软组织浆细胞瘤行全子宫切除及自体卵巢移植术,占据颅腔幕上1/4空间的颅内巨大脑膜瘤全切术,肝硬化食道静脉结扎术,选择性面神经切断治疗面肌痉挛和颈静脉神经鞘膜瘤切除术等均获得成功。之后,人造血管右房到下腔静脉移植术,十二指肠乳头切开,食道癌梗阻的激光内镜疏通,内镜下直接止血,射频消融术,肝脏巨大肿瘤切除术,背阔肌皮瓣修复胸壁缺损及尿道下裂新术式,异体皮制作与保存及微粒皮的临床应用,血细胞分离及成分输血,白血病基因诊断,光量子治疗和仿生治疗,幕上肿瘤、幕下肿瘤、急性重型颅脑损伤、高血压脑出血、椎管占位疾患、脑积水、颅骨损伤修补、罕见的垂体周围脓肿并发垂体危象病人抢救、自体异基因混合骨髓移植、左侧内听道听神经瘤经迷路后肿瘤切除术等均获得成功;居国内先进水平的闭经3年促排卵成功妊娠并在一附院剖宫产喜获三胞胎;首例恶性淋巴瘤患者骨髓移植成功;国内首例应用激光为两例巨大听神经瘤施行全切术成功并仍保留听神经;Klippol-Feal综合征合并寰枢椎脱位颈髓损伤并不全瘫的患者施行了标准Broks术;还开展了角膜移植及视网膜脱离复位术,首例布加综合征下腔静脉再通和支架放置术,首例同种主动脉瓣替换动脉根部及双腔右心室矫正术、自体肺动脉置换主动脉根部同种肺动脉移植;首次在国内成功完成了应用国际上最新血小板抑制剂7例复杂冠心病PTCA术(其中3例置入了新型的冠状动脉内支架)等。支援苏丹医疗队成功完成苏丹第一例断指再植手术,苏丹电视台进行了专题报道。
21世纪以来,一附院进入不断提升质量的科学发展期。新技术IORT应用于临床,西北首例腹骶骨联合直肠癌根治术、右主支气管隆突成形术、产妇无痛分娩法、婴幼儿先天性心脏病外科治疗(年龄最小者为11个月)均获成功。泌尿外科纤维软式膀胱镜投入临床使用。全国第六例、全省第二例食道癌部分切除主动脉壁修补术,西北地区首例为肾透析患者移植人造血管行移植动静脉内瘘及应用疝环填充新技术无张力修补腹股沟疝手术成功;中、美两国专家合作开展冠状动脉架桥、BENTALL、左房黏液瘤切除等7例国际先进水平手术成功。
小儿法鲁四联症根治术,先心体外循环室间隔缺损合并重度肺动脉高压修补术及微创非体外循环下冠状动脉架桥,冠状动脉架桥合并二尖瓣替换术,采取自体桡动脉及乳内动脉作为桥通路使血管完全动脉化,及全国第三例冠状动脉旋磨术、国内第一例肝内胆管扩张后放置支架术、西北首例同种异体带血管骨移植治疗骨肿瘤手术均达国际先进水平。首例活体肾移植术、颅内动脉瘤切除术、关节镜下钬激光关节腔病变清理术及中美专家合作非体外循环自体乳动脉架桥术等在国内已处于先进水平。西北首例单胎试管婴儿及西北首例三胞胎试管婴儿先后在妇产科顺利降生,标志着一附院在生殖领域的研究取得了历史性突破。
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手术胸骨牵开器的研制及应用在第十二届全国发明展览会上荣获银奖;全国第二例陈旧性右主支气管横断端侧吻合术、西北首例减小体积肝脏背驮原位移植术、胰腺十二指肠肾脏联合移植术、全国首例腭咽成形并舌骨前移术、国内第七例胸腔巨大肿瘤摘除等均达国内先进水平。
全国首例“冠心病PTCA+支架术后再狭窄”后切割球囊成形加冠状动脉内β射线照射治疗术、全国第三例颅内支架结合微弹簧圈介入栓塞新技术及下肢深静脉血栓术均获成功;西北首例经腹膜后入路腹腔镜下肾上腺肿瘤切除术、采用直肠黏膜环状切除痔悬吊术(PPH)、经阴道无张力尿道中断悬吊术、外阴皮肤癌粒子植入术、下肢血管超声消融成形术、心脏三瓣膜同期替换手术、非血缘脐血移植术、颅内血管球囊扩展成形术、多极射频消融治疗腹部肿瘤成功,均居国内先进水平。肾移植科自1979年开展肾脏移植以来,2015年已成为全国第三家突破4000例的肾脏移植中心。
三
在一附院漫长的发展和文化积淀中,融入浓郁的传统地域文化,深受祖国周秦汉唐医药文化的熏陶;在抗战烽火的洗礼中,也传承了我国最早的国立西医高等教育文化。今一附院院徽中的大雁塔、西安古城墙、蛇杖、十字等元素,以及院训中的“精医”,即传承于陕籍中国古代八大名医之一孙思邈的《备急千金要方》第一卷《大医精诚》。其“精”,即要求医者要有精湛的医术,认为医道是“至精至微之事”,习医之人必须“博极医源,精勤不倦”;其“诚”,即要求医者要有高尚的品德修养,以“见彼苦恼,若己有之”感同身受地策发“大慈恻隐之心”,且不得“自逞俊快,邀射名誉”、“恃己所长,经略财物”。“精医”在此指精湛的医术和精深的医学知识:一方面寓意西安交通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的广大医护人员精研医道,医术精益求精,临床和科研一丝不苟,严谨求实,给广大患者带来健康和希望;另一方面也寓意一附院传承汉唐长安优秀医学传统文化的抱负。这种“精医”的精神,是在长期的医疗实践中和数代人的艰苦奋斗中逐渐形成的。1958年,一附院为改进医院作风,在全院实行了“五个二十四小时”制,即“门诊二十四小时开放;住院医师二十四小时负责制;护士二十四小时负责制;二十四小时办理出入院手续;食堂二十四小时开放”, 《光明日报》当时曾刊登了这一消息,并给予了较高的评价。1963年4月,医院制订了医生护士“三基三严”(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操作,严肃的态度,严格的要求,严密的方法)。这些精益求精的医疗作风和严格要求都是今天“精医”院训凝练和积累的精神基础。
“厚德”院训,即心胸宽广不以个人得失为主,重公轻私,以民族大义为重,谓之厚德。这一思想文化的形成源于抗战时期。当时学校要求“激扬民族精神”,“为国家民族杀敌”。正是在这样的思想指导下,医学院师生以“名城可陷,阵线可毁,而全民族抗战到底之共同意志,永不可夺”的精神,“以血肉体躯筑成堡垒,前赴后继,有死无退”,“救亡图存,高于一切,学术研究,岂有他途”。医学院的师生,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他们既有上战场的,也有在后方钻研学业,服务抗战的。西安临大医学院学生黄日骢在老家江苏嘉定,见报载吴淞口沪战爆发,以及同济大学和上海医学院合组救护队北上参战(因故未能实现),便立即赶到上海,到红十字会报名,参与义务施诊,服务月余。战区扩大后,又在一收容所卫生股参与诊疗活动。沪上学校开学后,他未接到西安临大开学通知,遂又与同济大学24位同学赴南京首都医院、军政部重伤医院,辗转汉口、徐州、洛阳服务。最后,才几经周折,到西安入学。汤泽光教授,在抗日战争时期,放弃赴港从医的邀请,携家带口,辗转经贵州往陕西,随中国红十字会在救亡前线上为抗日将士服务。曾由于伤兵身上的跳蚤将伤寒传染给他,重病月余,九死一生。张同和教授也参加了台儿庄会战,直到失守前两天才撤出战地医院。谢景奎教授在1937年10月日寇侵犯到津浦铁路桑园车站时,与齐鲁医院十几名医生、护士奔赴南京,参加组建中国红十字总会中央大学、齐鲁大学联合救护队,在安徽安庆工作1个月。南京沦陷后到达汉口,参加中国红十字总会救护总队第23医疗队。1938年1月至1940年3月,先后在延安边区医院、甘谷驿八路军第二兵站医院、延川禹居第二兵站医院四所工作,任医师、副队长。1940年4月先后在河南南召、湖北石花街、河南南阳后坡桥村、湖北均县工作,先后任医疗队长、第52中队长等。1945年5月湖北老河口沦陷后医疗队转移到陕南城固。1938年10月,万福恩教授率红十字会救护医疗队赴延安,在陕甘宁边区医院开展诊疗工作,为八路军和边区民众服务,毛泽东等接见,并题写“还我河山”和“为人民服务”相赠。在陕南办学时期,即便迁徙至秦巴山地之间的汉中盆地,仍然不能免除日本侵略者的破坏和伤害。在后方认真施教的教务长、抗敌后援会医学院负责人杨其昌教授和栾汝芹、陈德庥两位女生,在1940年5月20日日机对学院驻地的一次轰炸中不幸牺牲。其中,陈德庥同学是刚从四川北碚步行千里到校的,却被日寇的炸弹夺去了生命。然而,在敌机轰炸之后,整理废墟,立即恢复授课或实习教学。这种在战争年代凝结成的救亡图存高于一切的抗战爱国精神、千里迢迢步行赴学和以所学报效民族的精神,是最大的“德”,是最厚重的“德”,是在抗日战争时期形成的重要精神财富,也是在以后的岁月中自强不息,敢于拼搏和战胜千难万险的强大精神源泉。1949年7月,戈治理医师,以及学生宋爱兰、李秀林等组成四个暑期支前工作队出发,赴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一野战军第一、二、三野战医院服务,在兴平、武功一带参加前线救护工作。之后,又随大军西入甘肃,相继参加了咸阳反击战、扶眉战役、关山战役、兰州战役等。1951年2月,附设医院接收300余名志愿军将士。医学院派出内、外科医生参加抗美援朝手术队。在20世纪50年代至80年代的攻克三大地方病中,一附院院长谢景奎及其后的数十批医疗队,正是凭着这种精神,有的在病区安家,有的同志染病,有的长眠于病区,但硬是攻克了克山病、大骨节病,在揭示机制、用药、治疗标准方面取得了全国领先的一流成果,挽救了数万患者的生命。其中医院的“大骨节病X射线学研究”,于1978年获得全国科学大会奖。
在传承祖国传统中医文化方面,1954年10月即聘请著名中医黄竹斋、米伯让到医院工作,筹建中医科,10月14日中医科开诊,黄竹斋任中医科主任,同时与中华医学会西安分会举办两次主题为中国医学发展概况及有关伤寒的学术报告。之后,一附院在针刺麻醉方面一直走在全国前列。1965年4月,一附院成立了针麻小组,在针刺麻醉下共施行胃次全切、甲状腺瘤切除、巨大卵巢囊肿切除、食道镜检、椎板减压、肺叶切除等13例手术均获成功。1970年5月,全院开展了自采、自种、自制、自用中草药活动。一年共采中草药10000kg,自种中草药374种,建立了中草药加工厂,生产制剂134种,并开展新疗法15项。1974年底,胸外93.5%、普外30%的手术用针麻,神经科一年来做了70多例手术,全用针麻,并与学院生理教研室协作研究针麻原理。妇产科成立了医护结合的针麻小组,一年来做针麻手术371例。当年全院累计针麻下手术共达3124例。1978年,“针麻原理体外循环心内手术”和“中西医结合治疗急腹症”获得全国科学大会奖和全国医药卫生科技大会奖。
一附院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凝练成的“厚德、博爱、精医、卓越”的院训,涵盖了品德修养、医学精神、医疗技术和时代精神,是一附院办院思想和精神文化的体现。它寓意西安交通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广大医务人员志存高远,为祖国医学事业的发展,为实现自己的人生目标,为把西安交通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打造成在海内外有影响力的知名医院而不懈追求;同时,也寓意一附院传承最早的国立西医高等教育、奠基西北医学高等教育,保持区域医学中心的高远追求。
在继承医院传统文化的基础上,我们相继提出以下发展思路:“围绕国家卫生事业改革发展及公立医院改革的总体部署和要求,把满足人民群众对医疗卫生服务的需求作为工作出发点,坚持以凝聚人心,和谐共进为保障,以安全质量、技术创新为抓手,以增强学科实力、塑造学科品牌为主题,以百家优质医院创建、卫生部临床重点专科评审、‘院中院’建设为契机,不断加强人才培养、深化医院内涵建设、推进精细化管理、合理控制成本、关注民生待遇,不断提高医院综合实力和核心竞争力”。指导思想为:“按照《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印发〈全国医疗卫生服务体系规划纲要(2015-2020年)〉的通知》、学校《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总体方案》以及《西安交通大学医学十三五建设规划》要求,积极履行公立医院社会责任,认真落实国家各项政策,以人民群众的医疗服务需求为导向,以学科建设为重要抓手,按照‘对内精细管理促内涵提升,对外优质资源下沉履社会责任’的战略思路,凝心聚力、创新拼搏,不懈努力。”要从思想理念、战略规划、学科布局、医疗质量与安全、基本建设和环境改善、管理平台建设、人才队伍建设和医院文化建设等方面提高全员认识,加强基层组织,服务人民群众,全力推动医院各项工作深入开展。要深入开展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狠抓班子建设、学科发展、人才培养、技术创新、交流合作,贯彻落实新医改政策、推行科学管理、拓展外部协作、构建分级诊疗,带动医院各项工作进步。要不断强化能力建设、作风建设,致力于引领西部,建设世界一流大学附属医院和国家区域医学中心,努力实现发展梦,创造未来新辉煌。
四
大学之道在于有大师,医院之道在于有名医。溯源1937年以来暨迁建60年来,一附院名医辈出,历经传承,经历几代人的不懈努力,创造了医院的历史辉煌。
徐诵明(1890—1991)教授是中国病理学科的开山鼻祖,成立了中国第一个病理学教研室,翻译了较早的病理学专著,为国家培养了一大批著名的病理学家;西北医学院李佩琳(1901—1979)、毛鸿志(1901—1978)、马馥庭(1901—1984)、陈友浩教授,奠定了我国解剖学基础,在开拓西北病理学和医学教育方面卓有成就;蹇先器(1893—1945)教授是中国西医皮肤性病学科的奠基人之一;徐佐夏(1895—1971)教授为我国药理学高等教育的先驱,逐渐形成了以心血管药理学研究为特色的优势地位;尚天裕(1917—2002)教授创立中西医结合治疗骨折;洪式闾(1894—1955)教授开拓中国人体寄生虫学科;潘作新(1903—1983)教授是我国最早研究眼科病理学的学者之一;汪美先(1914—1996)教授最早开展中国人血型统计研究和在病原微生物单克隆抗体方面做出领先成就;颜守民教授开创我国儿科学,先后任国立西安临时大学医学院、国立西北联大医学院儿科教授,西北联大医学院附属医院院长;隋式棠(1912—2011)教授继承了颜守民的儿科学。
张同和(1902—1966)教授开拓我国外科事业,推动了西北神经外科的发展,培养了戈治理、陈向志、王树梓、周宪文等西北第一代外科专家。
谢景奎(1907—1988)教授在克山病等地方病研究方面,奠定了地方病防治的全国领先地位。
陈向志(1912—1992)教授是我国著名心血管专家和一附院心血管外科的创始人,推进了心胸外科持续发展。
周宪文(1917—1990)教授是一附院泌尿外科的奠基人之一。
戈治理(1919—2012)教授是我国神经外科的奠基人之一,创建的医院神经外科,是国内最早设立的神经外科专科之一。
王秉正(1919—2007)教授是新中国第一代医学女博士,著名妇产科专家。
钱致中(1920—2011)教授提出我国大骨节病X线分型标准,首创放射学X线大骨节病钱氏分类法。
刘绍诰(1921—2015)教授是一附院普通外科和肝胆外科创始人与奠基人。
杨鼎颐(1923-2014)教授是我国著名的心血管疾病专家,一附院心血管内科奠基人之一。
殷培璞(1924—2004)教授,在全国首创大骨节病临床检查法并推广使用。
侯宗濂教授在参加全国卫生工作会议期间,受到毛泽东主席的接见;陈向志教授在参加1962年全国英雄劳模大会期间受到毛泽东主席的接见;王秉正、钱致中、杨鼎颐、孟绍菁等一大批优秀医务工作者相继获得国家级和省级表彰;吕毅教授、施秉银教授获得“五一劳动奖章”等。
五
2016年3月,一附院在“中国医院竞争论坛”发布的《中国医院竞争力报告》中,进入中国百强医院排名名单,在2015中国医院竞争力·顶级医院100强排行榜中,居全国第51位。2014年度,复旦大学医院管理研究所发布的最佳医院排行榜,一附院居第59位。另外,在利用微信传播医院品牌排名中,一附院保持全国15强至20强。
1991年以来,医院先后被卫生部授予“救灾防病先进集体”,被卫生部暨陕西省卫生厅授予陕西省首家“三级甲等医院”,被陕西省委、省政府授予“创佳评差”最佳单位,被卫生部等授予“全国百佳医院”称号,被陕西省委、省政府授予“西安地区行风建设先进单位”称号;荣获陕西省“抗击非典先进集体”、陕西省委“防治非典工作先进基层党组织”称号;中华全国总工会授予医院医疗队抗震救灾重建家园“工人先锋号”称号,授予院工会“抗震救灾先进基层工会”荣誉称号;临床技能实验教学中心被评为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建设单位,肾脏移植团队荣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2014年,医院荣获陕西省职工职业道德建设标兵单位;2015年,荣获全国职工职业道德建设标兵单位。
1956年至2016年60年来,门诊人次累计3700万人次(37893250人次)、住院病人161万人次(1615610人次)。医院年门诊量由2010年127万人次上升至2016年241万人次,住院人次由6.8万上升到11.9万,手术人次由2.3万上升到3.8万人次,平均住院日由12.07天下降为8.38天。
“十二五”期间,医院通过陕西省等级医院复审,在国家优质医院创建工作中成绩优异。近5年来,创新性医疗技术相继应用于临床。成功开展了首例“下马式”肝脏离体切除手术、“狭窄胆道磁压榨疏通术”等。2015年医院成为全国第三家突破4000例的肾脏移植中心。医院在全国高等医学院校大学生临床技能竞赛中屡获佳绩,先后荣获二、三等奖,2015年荣获西北——西南分区赛一等奖、总决赛二等奖。医院临床技能实验教学中心现为“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再生医学与外科工程中心为陕西省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示范区。
近年来,一附院派遣医疗队援外、援疆、援藏,赴基层医疗机构开展对口支援。在实施精准扶贫方面,医院根据陕西省委、省政府“两联一包”扶贫要求及学校对口支援任务要求,先后承担了安康市平利县西河镇和云南省施甸县、陇川县的扶贫工作。医院在平利县提出“精准扶贫”战略思路,共投入资金、物资合计230余万元,开展医疗扶贫、教育扶贫、智力扶贫、新农村基础建设扶贫,按照“一村一法,一户一策”方略,面对三合村贫困家庭,以“授之以渔”思想,一对一入户“结对子”,选派骨干人员驻村,任第一党支部书记和驻村队员,切实帮助贫困家庭脱贫致富。
医院积极发挥优质医疗资源的延伸辐射作用,协作医院总数达137家,覆盖9个省、自治区(陕西、甘肃、宁夏、四川、山西、河南、海南、内蒙古、新疆)。通过协作网络,加强对基层医疗机构的人才培养和技术传授,实施双向转诊,对疑难危重症患者开通绿色通道,积极救治重症患者。在构建医联体,落实分级诊疗方面,成功组建交大一附院雁塔区医联体,承担区内4所二级医疗机构和12所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分级诊疗试点工作,服务覆盖120万常住人口,初步构建“小病在社区、大病进医院、康复回社区”的分级诊疗新格局。逐步推进试点全科医师模式,开展全科医师培训与进修,在二级和三级医院建立全科医师门诊,方便转诊患者优先就诊。至2015年底,一附院雁塔区医联体接诊患者21万人次(211696人次),较去年同期13万人次(139476人次)平均增长51.78%,专家坐诊616次,接诊病人3871人次。借助慢性病管理项目,推进医联体信息化建设,根据《陕西省常见疾病分级诊疗指南》,已将109种病种的转诊条件录入软件系统。世界卫生组织先后两次调研一附院雁塔区分级诊疗体系建设试点项目,国家卫生计生委及省市区领导多次来院督导检查分级诊疗工作,并给予了高度评价。
在重大医疗技术成就方面,医院加大资金投入,鼓励医疗技术创新。2015年,院级新医疗、新技术立项187项,覆盖55个科室。申报校级新医疗、新技术,立项124项。DCD供体移植工作名列全国前列,肺移植、肝移植、肾移植等四台手术同时进行,开建院以来同时开展三种不同器官移植手术的先河。引进国际专家作为学科带头人开展多项高难度手术,如心外科的心脏不停跳下冠脉搭桥、心脏不停跳下二尖瓣置换等,现已与国际技术水平接轨。由新生儿科、心外科、麻醉手术部共同救治西北地区体重最低早产宝宝(750g),成功实施床旁心脏手术。
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与成果奖获等方面,自1978年以来,一附院共获得全国科学大会奖、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等12项国家级成果奖,卫生部、陕西省政府省部级成果奖172项,连同卫生厅、中医局、省教委、西安市政府奖等共获428项获奖成果。荣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1项,并获教育部高等学校科学研究技术发明一等奖1项。
自1987年以来,一附院共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459项,总资助额达到15664.4万元。在国家攻关及横向协作重大项目方面,获得290项,达到2673.72万元人民币,另有138.08万美元,3万欧元。仅2012年至2016年5年间,即中标课题731项,项目资助金额超1.6亿元,其中国家“973”项目1项,国家“863”探索类和前期国家科技进步奖3项(参与2项),科技部“973”子课题3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237项,SCI论文收录1393篇。
六
抗战迁陕跨世纪,仁术丰碑满甲子。面向未来,我们的指导思想是: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十八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按照《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印发〈全国医疗卫生服务体系规划纲要(2015-2020年)〉的通知》、学校《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总体方案》以及《西安交通大学医学十三五建设规划》要求,积极履行公立医院社会责任,认真落实国家各项政策,以人民群众的医疗服务需求为导向,以学科建设为重要抓手,按照“对内精细管理促内涵提升,对外优质资源下沉履社会责任”的战略思路,凝心聚力、创新拼搏,不懈努力!
正如西安交通大学副校长、医学部主任颜虹教授所说:“力争把医学学科建成国家的西北医学中心,成为医学教育的核心基地、医学研究的关键平台、重大疾病诊疗与医疗救援的国家级中心、人口与健康领域的国家智库、‘一带一路’的健康促进中心”。
“十三五”期间,我们的目标是实施“一个中心、两个抓手、三个平台、四个提升、五个探索”战略规划,即:以学科建设为中心;以干部队伍和人才队伍建设为抓手;搭建医疗技术创新平台、科研平台、区域医疗协作平台;提升医疗服务水平、提升医院宏观管理和精细化管理水平、提升医院职工幸福指数、提升医院文化软实力;探索医院资本运营模式、探索互联网医疗新模式、探索高级医学人才培养新模式、探索后勤服务管理新模式、探索医院宣传新途径。不断提高医院的整体实力与核心竞争力,逐步把一附院建设成为全国疑难危重诊疗中心、标准制定与质量控制中心、临床技术研发中心、高级医学人才培养基地、规范化医师培训中心、大医疗集团和信息化建设与网络医院,争取在“十三五”末使医院的综合实力有较大进步。
在发展要求上,一是推进区域医疗集团建设,落实“两院四区”战略规划,探索区域医疗集团运行新模式,不断完善分院管理体系,医院本部和分院达到资源共享、协同发展。二是不断探索新型的医疗合作体系,深化落实医改政策,积极探索建立以医疗联合体与全科医师为基础的城市分级诊疗模式,不断拓展服务范围、提高服务质量,积极加强与省内外基层医院的协作,充分利用各种资源,构建深层次、均受益的交流与合作。三是大力推进数字化医院建设,充分应用信息技术改造医院管理流程、诊疗模式和保障方式。继续加强以电子病历为核心的信息化平台建设,不断完善综合信息管理服务平台功能,强化管理、医疗、科研、教学和后勤信息化建设,建立健全多院区信息化联合、共享运行模式,做好多院区信息化建设的顶层设计,积极探索互联网+医疗模式,启动网络医院建设,努力在互联网+的信息革命中拔得头筹。四是在医疗服务方面,要加强医疗质量管理,提升医疗服务水平,持续推进优质护理;在教育教学方面加大教学改革力度,加强教学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建立临床教学管理数据库;在科学研究方面,建立规范化的科研管理制度,搭建科研平台,促进临床研究;在后勤保障方面,积极做好基础建设工作,提升后勤服务保障能力,建立现代化物流管理体系;在文化建设方面,加强文化体系建设,强化医德医风建设,大力开展职业道德教育,营造医院大宣传氛围,推进人文医院建设。五是在学科建设方面,加强学科队伍建设,遴选学科带头人,凝聚学科力量,建立人才培养管理体系,打造结构合理、特色鲜明、专业扎实、素质优良的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团队,提升医院在国内和国际的竞争力和影响力,搭建学科建设信息管理平台,全面推进学科信息管理、学科规划管理、学科状态分析管理、学科评估管理和系统管理五个模块上线的进度和运行维护工作。六是凝练学科发展方向,结合临床医学实际,瞄准国家需求,以国家重点学科、国家临床重点为龙头,加大重点学科的带动和辐射作用,整合学科优势资源,发展优势方向与特色专长,鼓励跨学科研究,形成一批具有国内一流水平的临床医学学科群,在人才培养方面重视内部培养与开发、加大外部卓越人才的引进与建设力度、规范人力资源运营管理体系,保证三支队伍能力与素质有效提升。争取到“十三五”末,在全院医护人员的努力下,将一附院打造成真正的西部“领头羊”,成为国内一流的综合性医院,使一附院的作用发挥到极致,在某些专项领域能够在国际方面有所建树。
展望未来,任重道远。“一附院人”在近80年的创建史和60年的迁建史中,创造和传承了丰富的精神文化,我们身处一个既深感光荣又深感责任重大的历史关口,依托西安交通大学雄厚科研实力与国际影响,“一附院人”满怀跨越的勇气和腾飞的希冀,一定能够在实现建设世界一流高水平大学附属医院和国家区域医学中心的宏伟蓝图中,再创新的历史辉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