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行政组织沿革
中共榆阳区委党校行政组织围绕干部培训这个中心而产生,又随着培训任务的变化而变化,在发展中不断完善,在完善过程中不断发展。建校60多年间,领导体制经历了由校长负责制、校委会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的发展过程,机构设置与领导体制相适应,形成了教学科研、行政管理、后勤服务三大系统。
党校是榆阳区委培养党政领导干部的学校,是区委的一个工作部门,隶属于区委的直接领导。其教学与各项工作,依据区委及相关部门的部署和规划而组织实施。校长(主持日常工作副校长)直接对区委负责。
党校建校初期,实行校长负责制。重大问题由校长决策,校长直接对县委负责。1990年以前,榆林市委党校下设办公室一个机构,1992年,榆林市委党校实行校长领导下校务委员会负责制,成立校务委员会,设立办公室、教务处、后勤处。校务委员会由校长、两名副校长3人组成。2003年5月,增加两名校务委员。校务委员会决定并组织实施有关教学、校务及管理等方面的重要事项,制订教学规划及科、室的责任制度和工作细则。2008年,增设科研处。
1950年,面对解放初期榆林县干部队伍文化程度普遍低的状况,成立榆林县干部学校,主要是干部短期进修和业余学习文化知识,也有临时培训任务。随着榆林县干部队伍发展壮大,1956年10月,中共榆林县委报中共榆林地委批准,以榆林县干部学校为基础成立中共榆林县委党校。由时任榆林县委书记刘咸珠兼任校长,选派原团县委书记张继忠担任副校长,主持党校工作。选派吴汉涛、王明月、燕凤华担任党校理论教员。
1958年12月10日,横山县并入榆林县。1959年1月,由榆横并县后的书记处书记张子卿接替刘咸珠兼任党校校长。同时任命中共榆林县委委员焦培基任党校副校长。
1961年9月5日,榆横分县,张子卿回横山县,辞去榆林县委党校校长职务。12月,榆林县委书记处书记薛立亭兼任党校校长。同时免去焦培基党校副校长职务。王锐、王治华调入党校担任理论教员。1964年5月李向民任党校副校长。
1966年3月,在“四清”运动中,查出党校将单位集体收入500余元用于灶务补贴,定为集体贪污,薛立亭辞去党校校长。免去张继忠副校长职务,由副校长李向民主持工作。5月由县委书记刘咸珠兼任党校校长。
1967年1月底,群众“造反”组织夺榆林县委、县人委的权,榆林县委、县人委瘫痪,刘咸珠辞去党校校长职务。
1966—1970年,党校停办,处于有名无实状态。
1971年9月,中共榆林县委党校恢复开办。县委委员郝国钧任党校校长、温焕义任党校副校长。
1973年12月,校长郝国钧调离,温焕义任党校校长,任崇儒任党校副校长。
1974年10月,温焕义调回原籍工作,副校长任崇儒主持工作。
1976年6月,党校改建为五七干校,成立五七干校革命委员会。
县委书记屈宽海兼任五七干校革命委员会主任,任崇儒、刘高成任五七干校革命委员会副主任。
1977年12月,撤销五七干校,恢复中共榆林县委党校。县委书记屈宽海兼任党校校长,任崇儒、王慧垠任党校副校长,任崇儒主持工作。
1982年2月,屈宽海辞去党校校长职务。
1984年1月,任崇儒任党校校长。
1988年9月,榆林县撤县设市,中共榆林县委党校更名为中共榆林市委党校。
1990年5月,任崇儒调任榆林市文化局局长,榆林市委副书记李毓怀兼任党校校长,副校长王慧垠主持工作。
1991年10月,李辛悟任党校副校长。1992年2月,刘振让任党校副校长。
1996年5月,王慧垠、刘振让离岗,李毓怀辞去党校校长,此后榆林市委领导不再兼任党校校长。5月,柳争春任党校校长。9月,叶贺瑛任党校副校长。
2000年3月,张彦高任党校副校长。6月,榆林市撤市设区,中共榆林市委(县级)党校更名为中共榆林市榆阳区委党校。
2001年9月叶贺瑛离岗,2002年9月,李辛悟离岗。
2002年8月,牛莉芬任党校校务委员。
2003年5月,贺春艳调入党校担任校务委员。
2007年1月,任命张彦高为党校校长,任命闫凤生为党校副校长。
2009年10月,牛莉芬任党校副校长,张建忠任校务委员。
2012年6月,余王山、白成宝任党校副校长。
2012年6月,黄晓军、叶晔丽、魏爱章任党校校务委员。
中共榆林市榆阳区委党校,从1956年至今,在长达63年的时间里,两易校址,历经沧桑,由原来的几人到现在在编人员16人,离退休12人,协管员3人,雇用人员5人。党校单位虽小,却是榆阳区(市、县)干部教育的重要阵地,历经63年的风雨洗礼,人员进进出出不过百人,历年来紧跟形势,管理手段与时俱进,承担了榆阳区各个历史时期干部教育和培训历史重任,为榆阳区党的建设、大规模培训干部、大幅度提高干部素质做出了巨大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