榆林市国家级非遗项目研究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一、陕北二人场子

陕北秧歌是我国汉族民间舞蹈的主要流派之一,是一种自娱自乐的广场群众舞蹈,集歌、舞、戏、乐、诗为一体,起源于祭拜天地诸神,祈保风调雨顺的民间祭祀活动,经过长期的历史演变,逐渐发展成为现在这种以庆典和娱乐为主要目的群众文化活动。

“踢场子”是陕北秧歌的派生产物,兴起于明末清初。为了反抗封建礼教的压迫和婚姻制度的束缚,表达人们对爱情和幸福的追求,闹秧歌时一些有编才、会几下拳脚的艺人便根据新婚男女生活中的一些相互了解、挑逗调情、打闹嬉戏的情节,粗略地编创了一种即唱即说还夹有踢飞脚、放大叉等武功表演的“对对戏”。随着时代的发展,艺人们在继承前人“对对戏”表演形式的基础上,增强了舞蹈性和技巧性,逐步演化为一种只舞不歌,重点抒发内心情感的独具风采的民间舞蹈。

2002年,李增恒在绥德县政府门前广场表演二人场子

陕北踢场子的表演形式不外乎二人场子、三人场子和多人场子。

二人场子属一男一女表演。男角俗称“挎鼓子”,女角俗称“包头”。内容表现的是青年男女或新婚夫妇间嬉戏逗趣。过去反映的是夫妻间打闹争斗的情节。新中国成立后,将那种张扬夫权思想的“斗”,改革为青年男女间相互爱慕的“逗”。

三人场子属一男两女的表演形式,表现的是大小老婆争风吃醋的内容,情节风趣诙谐,具有强烈的讽刺色彩和一定的批判现实的精神。

多人场子,又称“群场子”。一般由四人、八人或十六人表演。这类场子是在二人场子的基础上发展形成的。表演时,强调动作整齐,画面统一,突出舞蹈表演的整体性。

李增恒与贺俊义表演丑角二人场子

绥德踢场子,主要分为北路场子、南路场子和蛮婆蛮汉(丑场子)三种流派。

北路场子主要流行于绥德县北区的韭园乡、薛家河镇、四十里铺镇、赵家砭乡。也称“文场子”“软场子”“稳路场子”。表演节奏十分流畅、快而不乱、慢而不断、动静相依,刚柔相济。代表人物有李增恒、吴继业、李桂枝。

南路场子流行于绥德南区崔家湾镇、定仙墕和薛家峁、白家硷乡。也称“武场子”“硬场子”“正路场子”。表演节奏铿锵有力,对比鲜明,形象生动,情态并茂。代表人物有贺俊义、苏树旺、苏桂堂。

蛮婆蛮汉场子,也称“丑场子”和“老人场子”,南北路均有。表演风格夸张滑稽、诙谐幽默、变化多端、妙趣横生、丑中见美、嬉而不俗,让人们在笑声中受到艺术的启迪和享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