榆林市国家级非遗项目研究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三、传承:躬身沥血延续小曲薪火

榆林小曲在新中国成立初期受到高度重视,收集和展演工作渐次展开,在榆林城内聚起了很好的气场。但在“文革”期间榆林小曲被全面禁锢,历史问题导致榆林小曲学员年龄断代,这令王青遗憾不已。为此,王青投入大量精力组织学员学习榆林小曲,延续小曲薪火。

苏:我们知道榆林小曲有着不出城的传统,解放前城外人甚至不知道有榆林小曲的存在。这种局面直到新中国成立后才开始改变,请您谈谈榆林小曲的集成和展演工作具体是如何展开的?

王:榆林小曲在新中国成立后迎来了传承的春天。1956年以后,榆林小曲参加了多项陕西省和全国的民间音乐会演,我父亲、白葆金、胡英杰等老艺人和当时的青年小曲学员吴春兰等多次参加演出,受到了专家的好评。20世纪80年代开始,榆林小曲的收集整理工作开展起来。1981年,榆林地区群众艺术馆和榆林县文化馆为胡英杰老先生录制了他会唱的所有榆林小曲唱词,有50多首。多个榆林小曲集出版,收录、集成了榆林小曲的曲谱、唱词。到2015年,我参与了榆阳区出版的《榆阳文库·榆林小曲卷》的编纂工作,里面收集了27首器乐曲牌、28首基本的唱腔、77首传统选段、7首新编的唱段、器乐曲,对榆林小曲艺人也做了全面的介绍,这是目前较为全面的一个资料。

苏:现在榆林小曲的曲目保留情况怎么样?

王:清朝嘉庆年间,就有人编过《榆林清唱小曲》,失传了。榆林老一辈小曲艺人叶子丰有手抄的榆林小曲词本,现在由他的侄子,也是榆林小曲艺人叶万秀保存。榆林小曲大部分都在老一辈艺人的口里、心里,都是通过口传心授的方式一辈一辈留下来的,这是它难能可贵的地方。胡英杰先生一人就能唱50多首小曲。

曲牌也有失传的,比如曲牌《大开首》《小开首》《将军令》都没有人会了。还有些如《柳青娘》《小拜门》《唤姣娘》原来是有词的,现在没人会词了,只能作为曲牌名保留下来。应该说绝大多数榆林小曲的曲目、唱词还是都保留下来了,中国艺术研究院的乔建中教授说榆林小曲是目前唯一的一个明清俗曲的“活化石”,榆林小曲一直都是活着的。

苏:根据您掌握的资料,民国以来榆林小曲的师承情况如何?

王:历史上榆林小曲主要就是靠口传心授,一辈一辈传下来的。老一辈的艺人像我二爷爷王级三、胡福堂、张云庭、林懋森、冉继先、我父亲王子英、文子义、白葆金、胡英杰、李醒华这些老先生,都把他们一辈子会唱的小曲、会耍的乐器传给了儿子、徒弟,一点儿也不保留。新中国成立以后,20世纪50年代开始,为了准备省上、全国的会演,榆林县工人俱乐部举办了榆林小曲学习班,张云庭当教员,培养了40多名女学员,吴春兰、乔玉秀都是他教出来的。

20世纪60年代开始,榆林小曲成了毒草、“封资修”,老艺人们要向组织交代、检讨,我父亲、胡英杰等都受到了迫害。胡英杰老先生因为唱榆林小曲被批斗过多次,被逼下跪,“文革”以后才重新出来唱榆林小曲。所以六七十年代榆林小曲的传承没有办法公开进行。但是人们对小曲的喜爱没有消退,白天不敢唱就半夜唱,在家里、偏僻的地方偷偷唱,我父亲、林懋森、叶子丰、胡英杰、李醒华他们就在这样的环境下把小曲教给自己的儿子、徒弟们,千叮咛万嘱咐:“你悄悄地,不敢给人家说我给你教过小曲子。”没有这些人,榆林小曲保存不下来。现在的耍家、唱家里头,像我、林玉碧、叶万秀等都是跟这些老艺人学出来的。

1985年榆林县政协成立了榆林小曲研究小组和演唱队,新招收了10名女学员,不久又成立了榆林秦筝小组。榆林政协在田丰年巷招收学员,教了五六年,胡英杰担任教员,教出了新一辈学员。

苏:您觉得目前榆林小曲传承人的规模、年龄分布情况是比较良性的吗?

这是我最担忧的问题。榆林小曲有30年没人学,现在的小曲爱好者中最小的是45岁,最大的80多岁,大部分是50岁以上的。很多都是退休离岗的老年人,以前有点儿音乐的知识、爱好,离退休以后加入榆林小曲的演唱中来。尤其是耍乐器的,都是最近10来年我一个一个物色的,他们有一定的音乐基础,会一两件乐器,通过培训、磨合,慢慢培养出来乐器班子,这才能维持小曲的传唱,他们也都参加了北京、西安、南京的演出。现在这个班子能维持,但再过二三十年呢?要是再没有延续,就是个问题了。唱家里面,最小的45岁了,20到40岁没人学,这就断代了。我们这一代人,父辈里面会小曲的多,家里兄弟姐妹多,总会有一两个喜欢,所以都有传人。现在不同了,娃娃少了,只要不喜欢就失传了。

我们在榆林的中小学开展了榆林小曲进校园的活动,现在一共有200多名学生在学,但是中小学开展的只有唱小曲,乐器的学习还没有进入校园。我自己招了几个徒弟学乐器,他们只愿意学古筝和扬琴,对演唱榆林小曲又不太感兴趣。中小学里的学员,都属于刚刚接触榆林小曲,他们当中能有多少人将来喜欢榆林小曲,愿意投入学习、传承,这还都很难说。

从籍贯来说,以前唱小曲的只有榆林本城人,现在我们也有了榆林市其他县的学员,一般嗓子条件好,都会唱陕北民歌。从陕北民歌粗犷高亢的唱法到榆林小曲细腻婉转的唱法,需要一个过程,尤其是发音上还是有差距,总是带些口音。我们的要求是,唱榆林小曲必须用榆林城的方言,这是榆林小曲的特色,变了就不是榆林小曲了。

苏:2005年在您的努力下,榆林小曲研究会成立,您当时发起组建榆林小曲研究会的初衷也是为了培养学员、传承小曲吗?

王:对,主要就是为了传承榆林小曲,让这门艺术发扬光大。榆林小曲研究会的主要活动,一是以研究会的名义参加演出,扩大榆林小曲的影响。二是组织榆林小曲爱好者日常的活动。在老街一个院子里,每周二、四、六、日唱,最多时有200多听众。我们现在仍然保持着每周两场的日常活动,在排练中演唱,在演唱中提高。固定的活动时间让榆林小曲爱好者们形成了参加活动、观看活动的习惯。三是培养学员,培养了十几名学员。榆林小曲传习所成立后,也培训了十几名学员。学习榆林小曲的人多了,榆林小曲才有发展的可能,现在榆林小曲研究会已经成了榆林小曲的艺人之家、活动之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