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节 生物
一、植被
延安市主要处于温带草原带(温带森林草原亚带)和暖温带落叶阔叶林带(暖温带耐寒落叶阔叶林亚带)两个植被带上,总体上植被较为丰富,但分布极不均匀,由南向北急剧递减。宝塔区以北植被稀少,灌木丛较多,稀树灌木丛草原占较大面积。草原植物主要有长芒草、大针茅、克氏针茅、硬原早熟禾、达乌里胡枝子、远志、百里香、委陵菜、柴胡等,乔木树种有杨、柳、榆、桦、杜梨、山桃、山杏、侧柏等。
宝塔区以南地区落叶阔叶林占主导地位,油松和侧柏是华北落叶阔叶林区的针叶林的主要成分。天然林是全国典型的天然次生林区,主要组成树种为辽东栎、山杨、白桦、油松和侧柏。呈小片状或团状分布的主要有麻栎、栓皮栎、白皮松、槲栎、白榆、大果榆、胡桃楸、漆树、丁香、杜梨、山荆子、山杏等。
人工林全市皆有分布,1999年实施大面积退耕还林工程后增长较快,北部地区尤为显著。
全市天然植被类型主要有暖温带落叶阔叶林、暖温带针叶林和暖温带灌丛群落。在暖温带落叶阔叶林类型中,辽东栎林广泛分布于子午岭和梁山林区海拔1100~1400米的阴坡、半阴坡,以小面积块状林分为主,在阴坡常与椴树、茶条槭混生,也可见白蜡树等,在阳坡常与耐旱的山杏、山榆、黄蔷薇、狼牙刺、柠条、荆条等混生;小叶杨林适生于沟谷、坡脚,在年降水量400~700毫米,年平均温度10℃~5℃的条件下,生长良好;山杨林主要分布于海拔1000~1500米的阴坡、半阴坡,一般以山岭中下部缓坡居多,常与油松、辽东栎混生;白桦林分布于海拔1000~1500米之间,大都在阴坡和坡度较平缓的地带;山杏群落广泛分布于海拔1000~1500米的黄土丘陵地带,阳坡、半阳坡居多,半阴坡亦有分布,混生树种有山桃、山楂、大果榆等;山桃群落主要分布于海拔1100~1500米地带,以阳坡、半阳坡为多,为小乔木状。混生的乔、灌木主要有山杏、狼牙刺、黄刺玫、北京丁香、柔毛绣线菊、多花栒子等。在暖温带针叶林中,油松林在桥山、桥北、黄龙山林区均有分布,一般于海拔800~1600米之间;侧柏林主要分布于子午岭、梁山的土石山地;华北落叶松林为引进树种,主要在桥山的建庄、黄龙山的大岭成片营造。在暖温带灌丛群落中,主要有文冠果、沙棘、柠条、酸枣、紫穗槐等。
人工植被多为刺槐、油松、侧柏、沙棘、柠条等树种,以纯林形式分布各地;分布零散,与农田交错分布,鲜有比较稳定的混交林;人工经济林如苹果、红枣、核桃、花椒等,多在农田或退耕地上栽植,在全市为区域化分布,形成具有地域特点的经济林基地。
延安市现有植被均为次生植被,可分为森林和森林灌丛草原两个基本类型。落叶阔叶林,是延安地区的地带性植被,目前虽然主要分布在南部和西部地区,但代表着当地植被演替的方向。辽东栎、山杨、白桦、油松和侧柏,是当地天然林的主要树种,由其组成的森林虽占一定面积,但地带性的相对稳定群落是辽东栎林和油松林。在自然演替过程中,最终都将发展为辽东栎林和油松林或者辽东栎和油松为共建种的针阔叶混交林,也叫松栎林。据森林资源调查资料及林业科技人员长期研究,延安地区的辽东栎林可由山杨林、白桦林、山杏林、山桃林演替而来,也可由虎榛子、榛子、荆条、酸枣、狼牙刺、黄蔷薇、二色胡枝子、酸刺等灌木群落发展而来,或者由灌木群落发展为辽东栎林。栓皮栎林和麻栎林也是延安地区的地带性植被类型,其演替程序与辽东栎林相似,不同的是其分布较少,适应性也没有辽东栎林广泛。山杨和白桦的根蘖能力很强,在森林破坏、火烧迹地或撂荒地上,其首先侵入,发展成为单优种群落,是优良的先锋树种,最终也将被辽东栎所演替。油松是目前延安地区生长最好,最适宜发展的针叶树种,也是相对稳定的群落之一,其可由灌木群落或杨、桦林演替而成,也常与辽东栎等栎类组成松栎林。侧柏林也是相对稳定的群落,其在延安地区及黄土高原的现状植被中,只分布在水土流失严重、土层瘠薄而干旱的山地、丘陵阳坡的中下部,尤以下部为主,竞争能力较弱,一旦植被恢复,生境条件改善,山杨等很易侵入成为山杨林,侧柏由于不耐荫蔽将逐渐淘汰,最终也将被辽东栎林所代替。
南部的林缘地带可常见一些罕见的灌木群落,如虎榛子、榛子、荆条、酸枣、马蹄针、文冠果、连翘等,都是森林破坏后出现的次生植被,或者是弃耕多年的撂荒地因外来树种入侵后形成的灌丛,如无外界干扰,这些群落中或多或少分布着散生乔木,如山杨、白桦、杜梨、辽东栎、山杏、山桃、侧柏、榆树、甘肃山楂、多花栒子等,若无干扰,这些乔木树种会逐渐占优势地位,由灌丛而演替到森林灌丛,最后成为森林群落。山杨等乔木利用其强大的根蘖特性侵入灌丛,有的地方已发展成为山杨—虎榛子群落、山杨—酸刺群落。
延安市除一些梁峁顶部、阳坡上部特别干旱的地方外,未见到单纯的草本群落,绝大部分混有灌木、半灌木,甚至少数乔木散生其间。即使是梁峁顶部、阳坡上部艾蒿、白羊草、黄菅草等组成的草本植物群落中,也有木本植物侵入。边缘常可见不少乔木幼苗和幼年植株,如酸枣、木本铁线莲、黑格兰等。其特点仍然是草本占优势—灌丛侵入—乔木侵入,最后发展成灌木和乔木群落,演替过程相当漫长。
二、植物
延安市植物组成有华北成分、蒙古成分、华中成分,欧洲—中亚成分、中国喜马拉雅成分以及在植物长期演化过程中形成的黄土高原特有成分,其基本组成是华北成分,华北区系植物占主导地位。天然分布和引进的种子植物1355种,隶属7纲65目212科665属,其中草本植物86科437属809种,乔灌木126科228属546种,双子叶植物占80%以上,优势科有菊科、禾本科、蔷薇科、豆科。已查明,野生乔木26科45属104种,灌木和木质藤本44科91属259种,引进乔灌木56科92属183种。
天然草类有羽茅、冰草、狗尾草、虎尾草、披碱草、画眉草、黄背草、白羊草、羊茅、白草、芦苇、麻叶荨麻(蝎子草)、巴天酸模、藜(灰条)、沙蓬(绵蓬)、大火草(野棉花)、白头翁、地丁草、委陵菜、野豌豆、牻牛儿苗、骆驼蓬、打碗花、地椒、玄参、角蒿、艾、大籽蒿(臭蒿)、黄花蒿、紫菀、飞廉、鹅绒藤、野菊、苣荬菜(苦菜)、乳苣(甜苣)、白射干(老鸹扇)、细叶鸢尾(梭牛牛)、马蔺(马莲)等。人工种植草有小冠花、草木樨、紫苜蓿、斜茎黄耆(沙打旺)、红豆草等。
乔木有银杏、白皮松、油松、侧柏、圆柏(刺柏)、山杨、小叶杨、毛白杨、旱柳、垂柳、白桦、鹅耳枥、辽东栎(杠树)、蒙古栎、旱榆、榆树(家榆)、刺榆、桑、山荆子(水楸子)、杜梨、洋槐、槐(中槐)、臭椿、漆树、槭树、栾树、椴树、白蜡,其中山杨、白桦、辽东栎较多,分布面积广。引进栽培有雪松、樟子松、水杉、杜松、银白杨、新疆杨、北京杨、加杨、蒙古栎、鹅掌楸、碧桃、东京樱花、紫叶李、龙爪槐、火炬树等。
灌木有筐柳(沙柳)、红皮柳、乌柳、虎榛子、延安小檗、扁核木(马茹)、山桃、黄蔷薇、水栒子、胡枝子、白刺花(狼牙刺)、柠条锦鸡儿、文冠果(木瓜)、酸枣、柽柳、胡颓子(菅子)、沙棘(酸刺)、互叶醉鱼草(白棘梢)、荆条、枸杞等。
果木有核桃、茅栗、桃、杏、山楂、花红(沙果)、苹果、山荆子、李、白梨、枣、葡萄、柿等。
野生药材植物有麻黄、山桃、槲寄生、北马兜铃、大黄、杜仲、紫荆、地榆、山杏、甘草、远志、马齿苋(胖娃娃草)、鹤草、白芷、柴胡、连翘、杠柳(北五加皮)、菟丝子、薄荷、黄芩、地黄、玄参、车前、沙参、党参、桔梗、牛蒡、茵陈蒿、红花、蒲公英、北千里光、防风、茜草、苍耳、苍术、菖蒲、半夏、知母、黄芪、夏枯草、穿龙薯蓣(穿地龙)等。
观赏植物有鸡冠花、紫茉莉、芍药、矮牡丹、紫斑牡丹、月季、合欢、凤仙花、蜀葵、紫丁香、夹竹桃、大丽花、菊花、马兰、大花马齿苋(太阳花)、仙人掌、仙人球、紫薇、月见草(夜来香)、牵牛花、虞美人、向日葵、海棠、文竹、吊兰、虎皮兰、冬青、美人蕉、玉簪、百合、玻璃翠、四季果、倒吊金钟、细叶百合(山丹丹)、一串红、满天星、萱草、绿萝、兰花、君子兰、水仙等。
三、动物
两栖类动物1目3科5种,为中华大蟾蜍(癞蛤蟆)、花背蟾蜍、北方狭口蛙(雨蛙)、中国林蛙(田鸡)、黑斑蛙(青蛙)。
爬行类动物3目5纲15种,为鳖(甲鱼)、无蹼壁虎、耳疣壁虎、丽斑麻蜥(蛇虎子)、密点麻蜥(蝎虎子)、黄脊游蛇、赤链蛇(红长虫)、团花锦蛇(花长虫)、白条锦蛇(麻蛇)、棕黑锦蛇、虎斑颈槽蛇(野鸡脖子)、乌梢蛇(乌蛇)、短尾蝮(七寸子)、中介蝮(七寸蛇)、菜花原矛头蝮(菜花烙铁头)。
鸟类18目40科172种,主要分布在林区、河谷地带,其数量随森林植被的变化由南到北递减,从居留特征分为留鸟、夏候鸟、旅鸟和冬候鸟4类,主要有小(水葫芦)、卷羽鹈鹕、普通鸬鹚(鱼鹰)、草鹭、苍鹭、大白鹭(白老鹳)、黑鹳(黑老鹳)、东方白鹳(老鹳)、赤麻鸭(黄鸭)、鸳鸯、黑鸢(老鹰)、大鵟(花豹)、普通鵟(土豹)、金雕(老雕)、赤腹鹰(鹰)、燕隼、红隼(红鹞子)、褐马鸡、石鸡(嘎嘎鸡)、鹌鹑(憨笨子)、环颈雉(野鸡)、灰鹤、大鸨、岩鸽(野鸽子)、灰斑鸠(野鸽子)、珠颈斑鸠(花斑鸠)、大杜鹃(布谷鸟)、东方中杜鹃、四声杜鹃、纵纹蝮小鸮(呲怪子)、长耳鸮(猫头鹰)、普通雕鸮(恨呼)、普通夜鹰、普通雨燕、戴胜(臭咕咕)、灰头啄木鸟、大斑啄木鸟、凤头百灵、家燕(燕子)、金腰燕、灰鹡鸰(点水雀)、白鹡鸰(水雀雀)、红尾伯劳、北掠鸟、灰掠鸟、松鸦、灰喜鹊(山喜鹊)、喜鹊(鸦雀)、大嘴乌鸦(老鸹)、北红尾鸲、东方大苇莺、沼泽山雀、银喉长尾山雀、棕头鸦雀、山噪鹛、麻雀(家雀)等。
哺乳类动物6目18科72种,主要有东北刺猬、大耳猬、达乌尔猬、麝鼹、长尾鼩鼹、山东小麝鼩、灰麝鼩、小纹背鼩鼱、短尾鼩、喜马拉雅水鼩(水老鼠)、伊氏鼠耳蝠、水鼠耳蝠、狭耳鼠耳蝠、大卫鼠耳蝠、东方伏翼(蝙蝠)、大棕蝠(蝙蝠)、中华山蝠、宽耳蝠、白腹管鼻蝠、褐长耳蝠、狼、赤狐(狐狸)、貉、豺、石貂、青鼬、黄鼬(黄鼠狼)、艾鼬(艾虎)、水獭、狗獾、花面狸、豹猫(野猫)、豹(金钱豹)、猞猁、野猪、原麝、西伯利亚狍(野羊)、岩松鼠、花鼠(毛格狸)、达乌尔黄鼠、大仓鼠、长尾仓鼠、甘肃仓鼠、小毛足鼠、中华鼢鼠(瞎豗)、沼泽田鼠、根田鼠、莫氏田鼠、鼹形田鼠、子午沙鼠、长爪沙鼠、黑线仓鼠、岢岚绒鼠、麝鼠、五趾跳鼠、三趾跳鼠、三趾心颅跳鼠、林跳鼠、巢鼠、小家鼠(老鼠)、大林姬鼠、褐家鼠(大老鼠)、黄胸鼠、中华姬鼠、黑线姬鼠、社鼠、白腹巨鼠(山老鼠)、达乌尔鼠兔、藏鼠兔、草兔(野兔)等。
昆虫1500余种,其中资源昆虫4种,为中华蜜蜂、意大利蜜蜂、家蚕和盐肤木倍蚜;药用昆虫14种,为大蜻蜓、螳螂、东亚蚱蜢、飞蝗、华北蝼蛄、蚱蝉、桑天牛、云斑天牛、棕色金龟、铜绿金龟、大黑鳃金龟、黄刺蛾、黄凤蝶和胡蜂。
四、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植物
野大豆,蝶形花科、大豆属,一年生草本植物。国家珍稀植物,国际红皮书保护。荚果狭长圆形,密生黄色长硬毛;常含3粒种子,种子长圆形、椭圆形或近球形或稍扁,褐色、黑褐色、黄色、绿色或黄黑色;花期6~7月,果期8~9月。野大豆具有适应性强,抗病,种子蛋白质含量高,固氮能力强等多种优良特点,也是较优良的家畜饲料;全草供药用,有补气血、强壮、利尿、平肝、敛汗的功效;种子含油可食。本种是大豆的野生祖先,是栽培大豆育种最理想的原材料。志丹、甘泉、富县、黄陵、黄龙均有分布,生于海拔500~1000米。
矮牡丹,芍药科、芍药属,牡丹的一个变种。国家三级保护植物。落叶灌木,高达2米,茎多分枝,枝短而粗壮。叶通常为二回三出复叶,有时枝顶的为3小叶;顶生小叶宽卵圆形或近圆形。花单生于枝端,大型,直径10~17厘米;花梗长4~6厘米;苞片5,长椭圆形,大小不等;萼片5,绿色,宽卵形,大小不等;花瓣为单瓣或重瓣,花淡粉红色,倒卵形,先端呈不规则的波状;花盘杯状,革质,紫红色,先端具数锐齿或裂片。蓇葖果长圆形。花期5月,果期6月。宝塔区生于海拔1000~1500米的山坡疏林下。
紫斑牡丹,芍药科、芍药属,牡丹的一个变种。国家三级保护植物。落叶灌木,高达2米。茎多分枝;枝短而粗壮。叶为二至三回羽状复叶,有时枝顶的为3小叶,顶生小叶较大,侧生小叶狭小,宽卵形、狭卵形或长圆状卵形,内面基部呈暗紫色卵形或狭长圆形的斑块,小叶不分裂或不相等的2~4浅裂;表面绿色,无毛,背面淡绿色;花单生于枝端,大型,直径10~17厘米;苞片5,长椭圆形;萼片5,绿色,宽卵形;花瓣为单瓣或重瓣,白色或粉红色,倒卵形,长5~8厘米,宽4~6厘米,先端呈不规则的波状;花盘杯状,革质,紫红色,先端具数锐齿或裂片。蓇葖果长圆形。花期5月,果期6月。见于黄龙、富县、甘泉、宝塔区等地,生于海拔1200~2500米的山坡或山谷林下、灌丛或沟岸。
胡桃楸,胡桃科、胡桃属,落叶乔木。国家三级保护植物。高20余米;枝扩展,树冠扁圆形;树皮灰色,浅纵裂。奇数羽状复叶。雄性柔荑花序下垂,雌花集为顶生的穗状花序。果实球状椭圆形,先端尖,密被腺状柔毛,果核长2.5~5厘米,表面具8纵棱,其中两条明显,各棱间具不规则的皱及凹穴,先端具硬尖头。花期5月,果期8~9月。种仁可食,含油量70%;木材反张力小,不翘不裂;树皮、叶及外果皮含鞣质。常生于湿润凉爽的沟谷两旁或山坡下部的落叶阔叶林中。耐寒性较强,第三纪古老的孑遗植物,是分布最北的胡桃属一个种,具有重要的科学价值。富县、黄龙等县生长在海拔860~1200米山坡及沟谷的杂木林中及路旁。
刺五加,五加科、五加属,落叶灌木,别名五加皮。国家三级保护植物。高1~6米;根茎结节状不规则圆柱形,表面灰褐色,有皱纹;上端有不定芽发育的细枝。根圆柱形,多分枝,常扭曲;表面灰褐色或黑褐色,粗糙、皮薄,剥落处呈灰黄色。质硬,断面黄白色,纤维性。有特异香气,味微辛、稍苦、涩。茎密生细长倒刺;掌状复叶互生,伞形花序顶生。浆果状核果近球形或卵形,干后具5棱,有宿存花柱。花期6~7月,果期7~9月。含刺五加甙和多糖等。根药用,具益气健脾、补肾安神功效。黄陵、黄龙、富县生于海拔1300~1700米山地林下及林缘。
金钱豹,又称豹、豹子,哺乳纲、食肉目猫科动物。国家一级保护动物。身长1米以上,体重50千克左右。全身颜色鲜亮,毛色棕黄,遍布黑色斑点和环纹,形成古钱状斑纹。常活动于丛林之间,善偷袭,以草食性动物为食。分布于黄陵、黄龙、宜川、富县等地次生林区。
原麝,又名香獐子,偶蹄目、鹿科食草动物。国家一级保护动物。体型较小,体长65~95厘米,体重8~12千克。被毛粗硬,毛曲折如波浪状。雌雄两性均无角。耳长直立,上部圆形。眼较大,吻端裸露。雄性上犬齿发达,长而尖,露出唇外,向下微曲。通体暗褐色。耳背、耳尖棕灰色,耳壳内面白色,下颌白色。颈下向后至肩有两条白纹。颈背、体背有4~5纵土黄色斑点,腰部及臀部两侧的斑点明显而密集,四肢外侧深棕色,尾浅棕色。一般雌雄独居生活,晨昏活动频繁,有相对固定的巡行、觅食路线。2010年12月,宜川县薛家坪林区首次发现。
褐马鸡,鸡形目、雉科。国家一级保护动物。高约60厘米,体长100~120厘米,体重约5千克,全身呈浓褐色,头和颈为灰黑色,头顶有似冠状的绒黑短羽,脸和两颊裸露无羽,呈艳红色,头侧连目有一对白色的角状羽簇伸出头后,翅短,不善飞,两腿粗壮,善奔跑。全身羽毛深褐色,头顶长着黑色的绒毛。嘴巴粉红,脸部鲜红,眼睛后面有一白色颈圈,两簇雪白的绒毛似犄角突出于脑后,故又名角鸡。尾巴蓬松上翘,像马尾,泛紫蓝色光亮;喙短而尖。分布于宜川、黄龙次生林区。
白鹳,鹳形目、鹳科。国家一级保护动物。大型涉禽,其腿、颈和喙细长。羽毛主要为白色,翅膀处具黑羽。胸部长具多毛的环状领,眼眶周围的皮肤为黑色。成鸟喙和腿为鲜红色。翅膀长且宽。分布于洛川、黄陵、富县、甘泉、志丹等地浅水区域。
黑鹳,鹳形目、鹳科。国家一级保护动物。大型涉禽,成鸟体长1~1.2米,嘴长而直鲜红色。上体包括翼羽呈黑褐色,下体余部纯白色,嘴、围眼裸区、腿及脚均朱红色。分布于洛川、黄陵、富县、甘泉、志丹等地湿地。
金雕,隼形目、鹰科。国家一级保护动物。成鸟翼展平均超过2米,体长可达1米,腿爪上为羽毛覆盖。一般生活于多山或丘陵地区,常见于山谷峭壁之巅,筑巢于山壁凸出处。以大中型鸟类和兽类为食。分布于黄龙、洛川、黄陵、富县、甘泉、志丹、吴起等地。
大鸨,鹤形目、鸨科。国家一级保护动物。大型地栖鸟类,翅长超过40厘米。嘴短,头长、基部宽大于高,翅大而圆。雄鸟头、颈及前胸灰色,其余下体栗棕色,密布宽阔的黑色横斑。雌雄鸟两翅覆羽均为白色,翅上形成大的白斑,飞翔时十分明显。栖息于半荒漠地带及农田草地,通常成群活动。善奔跑,既吃野草,又吃甲虫、蝗虫、毛虫等。分布于黄陵、宝塔、子长等县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