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节 子长县
一、基本县情
子长县位于延安市北部,因纪念谢子长烈士而得名。地理位置为东经109°12′05″~110°02′14″,北纬36°59′41″~37°30′00″。北依横山,东接子洲、清涧,南连延川、宝塔,西邻安塞、靖边,东西长度74.3千米,南北长度55.9千米,南距延安市政府驻地95千米。地势由西北向东南倾斜,海拔930~1562米,平均1230米。总面积2393.4平方千米。属温带气候,年平均气温9.1℃,年平均降水量514.7毫米,无霜期175天。境内河流属黄河水系,有清涧河、无定河和秀延河三大水系,其中秀延河流域面积1405.1平方千米,年径流总量6393.98万立方米。
2010年,全县辖8镇、5乡,358个行政村,总人口216910人,其中县城人口10.5万人。
境内地下资源丰富,煤炭、石油、天然气、石灰石等矿产埋藏浅,储量大,极具开发价值。煤炭储量28.9亿吨,储藏量居全省第三位,为世界少有、理想的工业用煤,为全国稀有的44号、45号气煤。石油资源储量2.6亿吨,保有剩余可采石油1869.7万吨。油气田保有溶解气可采储量0.29亿立方米。黑色油页岩通过低温干馏工艺可制煤焦油,与天然石油混合可加工成品油。工业价值资源量可达12.6亿~15亿吨。油页岩将成为县域巨大的能源资源。
二、经济发展状况
1997年,子长县国内生产总值1.99亿元,人均1438元,低于全省平均3000元水平。第一、二、三产业比例为55.8∶23∶21.2,财政总收入2738万元,居全市第八位。农民人均产粮253公斤,纯收入655元。全县21个国有工业企业总资产为2.64亿元,负债2.3亿元,负债率87.3%。
2010年,全县国内生产总值达59.4亿元,是“十五”末的3.8倍,5年年均增长12.5%,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达到2.3万元,是“十五”末的3.6倍。地方财政收入8.4亿元,5年年均增长25%,是“十五”末的3.1倍。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9万元,增长17.8%,农民人均纯收入5050元,增长22.3%;固定资产投资51.9亿元,增长30.2%,5年累计160亿元,年均增速44.5%,是“十五”期间的6倍。
1997年,子长县基础设施非常落后,不能满足社会和经济发展要求。交通道路等级低,通行能力差,黑色路面仅占县乡道路的23%;全县208个自然村不通电;城市供水能力不能满足日益增长的生产、生活需求;城市框架不大,功能不够齐全。2001~2005年,实施项目带动战略,5年累计完成固定资产投资26.4亿元,是“九五”期间的4.8倍。相继开辟安定路、迎宾路商贸一条街和西门坪、暖水沟、二道街等小区,城区面积扩大到7.5平方千米,常住人口近10万人。实现通乡油路目标,全县公路通车里程达1787千米,行政村公路通车率100%,形成“两横四纵”路网框架。农电网改造基本完成,通电村100%。电话普及率32部/百人,农村电视覆盖率89%。改造延伸城区供水管网7.8千米,城区日供水能力达到5000立方米。集中供热工程投用,城区供热面积达20.7万平方米。2009年,开工建设瓦窑堡新区、康平桥、胡瑗纪念塔和迎宾广场。结合新农村建设,美化改造城区1.5万孔窑洞屋面,实施中山街仿古改造、城区山体和部分临街楼面、景观树点亮工程。综合治理秀延河道,建成集防洪、环保、景观为一体的水景工程,集历史文化、风土人情、民俗风貌为一体的瓦窑堡休闲长廊,集革命文化、人文自然、休闲娱乐为一体的龙虎山休闲公园。
2010年,全县程控电话发展到3.7万部、移动电话用户13.2万户,电话普及率59部/百人,国际互联网用户4288户。有线电视实现光缆联网,网络传输电视节目30套,用户1.8万户;农村电视覆盖率97.1%;数字电视实现整体转换,安装数字电视用户5000多台。县乡骨干道路全部建成,神延铁路、205省道横穿县境,建成以县城为中心,以子南路、子安路、子靖路、杨永路、子横路为骨干的放射状公路网,与安塞高速公路相接,建成各类农村公路1469千米,总里程突破2000千米,实现100%乡镇通油路、100%行政村通公路、85%行政村通水泥(油)路目标,创建为全省交通运输示范县。
二、社会事业
1997年,子长县教育基础设施非常落后,全县校舍面积10.53平方米,学生人均1.88平方米,城乡发展不均衡,城镇学校班额严重超编,许多班级学生达百人,严重影响教学质量。2002年,“普九”高标准通过省政府评估验收,荣获“基本普及九年义务教育”“扫除青壮年文盲县”称号。2005年,子长中学创建为省级重点高中。2006年,全县义务教育阶段公办学校实现免费入学,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通过省市验收。启动实施“蛋奶工程”,1.5万名中小学生受益。2010年,子长县在全市率先推行农村小学寄宿制,农村初小全部撤并布点就读,开设英语和计算机课程。初中实行数乡联办或九年一贯制形式,享受优质教育资源。中小学实现“两免一补”全覆盖,城区学校班额降至正常水平。
1997年,子长县缺乏文娱活动场所,文艺人才匮乏,传统文化挖掘不够,影响地方民间艺术的继承和发展。2003~2010年,县政府投资修建集亭廊、景观、跨河舞台为一体开元休闲娱乐广场,改造四路口文化广场,建成集多种文化元素为一体的龙虎山风景区及水景工程。投资近千万元修建总面积为4284平方米的文化艺术大厦。大力挖掘、传承优秀民间文化艺术,子长唢呐荣获中国民间文艺最高奖“山花奖”,唢呐手焦养亮获“吹歌大王”称号,子长唢呐走出国门,赴英国参加国际军乐节演出。收集整理民歌、小调、酒曲、剪纸等民间艺术作品,子长唢呐、道情等8个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列入省、市级保护名录。挖掘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开发钟山石窟、阳周古城、安定古城遗址等珍贵历史遗存,其中8处被纳入省级重点文物保护。维护保护中共中央机关旧址、毛泽东主席旧居、谢子长烈士纪念馆等革命历史遗迹,建立中国革命史教育基地。
1997年,子长县被国家科委确定为陕西省5个“星火西进示范县”之一。全县建立科技示范村60个,树立科技致富带头人1070个,普及优良品种、推广先进技术和设备实现农民增产和增收。2005年,引进法国利木赞、英国红格斯、西门塔尔等冷精颗粒改良品种配种黄牛技术;采用“W”疫苗、猪瘟疫苗、禽流感疫苗等免疫技术,推广牧草选育栽培、加工春贮和科学饲养技术;更新农业设备35种;引进土壤监测仪、分析仪,建立土壤化验室,实现对症种植和施肥。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43.1%。2007年,子长县获全国科技进步先进县称号;2009年,再次获全国科技进步先进县称号,被确定为全国和全省知识产权强县工程试点县。2010年,科技工作荣获“国家科技进步先进县”,科技贡献率达到49.8%。
2004年,全面启动农村新型合作医疗制度试点工作;被省委、省政府授予“计划生育综合服务县”称号。提高农村合疗补助标准,参合率达85%以上;全面推行城镇居民医疗保险,基本实现全民医保。创建省级计划生育优质服务先进县,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4.88‰。2008年6月,启动创建“平价医院”公立医院改革,强化政府投入和责任,实行药品集中采购、统一配送,药品价格平均降幅40%以上,患者门诊次均费用下降37.5%,仅药品集中采购一项,每年减轻患者费用800余元,住院病人月平均费用下降45%左右;医务人员的正常收入较改革前增加48%,有效缓解看病难、看病贵问题,被确定为卫生部联系点和全省医改试点。2009年,启动城镇医疗保险,建立大病救助体系,基本实现群众医疗保险全覆盖。2010年,人事分配制度改革全面完成,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经验在全省、全国推广。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参保9.16万人,1.8万名60岁以上农村老人享受基本养老金。
2004年,健全完善社会保障体系,落实“两个确保”“两个保证”和“城乡低保”,6420名城镇人口和6758名农村特困人口纳入低保范围。2006年,推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参合人数达14.66万人,报销医疗补助资金582万元。坚持“以人为本、为民解困”主题,发放救济粮款,帮助3200余户1万多特困人口和受灾群众渡过难关,被评为“全国民政工作先进县”。2010年,累计新增就业岗位4463个,招聘大学毕业生521人,输出劳务5.7万人次。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民人均纯收入大幅提高,分别是“十五”末的3.4倍和2.4倍。建成安居房2万多平方米,开工建设保障性住房558套,发放廉租房货币补贴385万元,改造危房2346户,1.17万困难群众喜迁新居。
2010年,入选第十届中国西部百强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