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开发
马铃薯产业
全市围绕打造“中国薯都”目标定位,按照“抓两头(种薯产业和精深加工)、带中间(标准化种植)”的工作思路,加快推进区域性良种基地和标准化核心示范区建设,实施主食化行动,马铃薯产业从种薯、种植、加工、外宣等环节得到长足发展。2017年,全市马铃薯产业总产值达到163亿元,实现农民人均产业纯收入1590元,占人均可支配收入的23.2%。
种植马铃薯19.95万公顷(其中,主食专用品种8.67万公顷),折粮总产量64.6万吨;建立标准化示范基地18.09万公顷。其中,企业建立核心示范基地8.01万公顷;推广“草膜三覆盖”种植333.33公顷,旱地马铃薯秸秆覆盖种植353.33公顷;实施中化集团定西马铃薯种植项目药肥一体化试验3.2公顷。形成陇薯、渭薯、武薯、青海薯、甘农薯和外引专用薯等六大品种系列,陇薯7号、10号、11号和庄薯3号、青薯系列、大西洋、夏波蒂、台湾红皮等优质新品种得到大面积示范推广。漳县、岷县和渭源县南部等南部高寒阴湿区,主要开展马铃薯主食品种种植及种薯扩繁;安定、通渭、陇西、临洮和渭源县北部等中北部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干旱半干旱区,主要开展高淀粉品种及其他主食专用品种高产栽培种植;洮河、渭河、漳河流域的谷川水区,主要开展优质菜用型和加工专用型马铃薯种植。安定区被农业部认定为“定西马铃薯”中国特色农产品优势区(第一批),陇西县入列全国绿色食品原料(马铃薯)标准化生产基地名录。
按照项目资金跟着贫困村、贫困户走的模式,瞄准建档立卡贫困户,集中安排农产品产地初加工、马铃薯脱毒种薯全覆盖工程、新型职业农民培训等项目及投放精准扶贫产业贷款,在有条件的贫困村建立标准化种植原料基地带动贫困户3600多户,户均收入两万元以上;建设加工原料基地带动9600多户贫困户种植一万公顷,户均收入1.5万元;主食加工企业建立专用品种标准化基地带动一万多户贫困户种植1666.67公顷;扶持贫困户新建马铃薯贮藏窖200多座,贮藏能力达到3000吨;引导贫困户加入马铃薯企业和合作社5.8万户,户均增收1800元;各类马铃薯交易市场吸纳贫困户季节性就业近6万人,发展贩运大户3200余户,带动6900多户贫困户从事马铃薯鲜薯销售经营;开展马铃薯种植保险10.37万公顷,投保农户19.83万户。其中,建档立卡户6.31万户;培训薯农3.5万人次,其中贫困户1.6万人次。定西市马铃薯产业扶贫被农业部、国扶办确定为全国三个产业扶贫典型案例之一。8月29日在定西召开第十二期全国产业扶贫现场观摩会。
全市种薯企业发展到32户。其中,省级龙头企业四户,脱毒种薯在市域内实现全覆盖,外销全省及内蒙古、贵州、河北、安徽、青海等10多个省区,原原种出口沙特阿拉伯、土耳其、埃及、俄罗斯等国家和地区。2017年,全市生产原原种10.06亿粒(其中主食专用品种4.01亿粒),建成原种扩繁基地4006.67公顷,一、二级种扩繁基地10.03万公顷,实施种薯扩繁“一分田”工程933.33公顷。定西市被农业部认定为全国第一批区域性马铃薯良种繁育基地。
全市万吨以上马铃薯加工龙头企业28户。其中国家级2户、省级16户,全国主食加工示范企业2户;马铃薯加工能力达到79万吨,其中精淀粉及其制品加工能力50万吨、变性淀粉15万吨、全粉及主食产品12万吨、高档休闲食品一万吨、生物质基材一万吨。全市马铃薯主食生产企业15户、生产线22条,产能达到12.57万吨。其中,全粉产能两万吨;争取中央财政投资500万元(占全省的一半),实施主食产业试点项目四个;马铃薯馒头、混合面粉、清真薯馕、无矾方便粉丝、挂面、清真烤饼等主食化产品已投放市场。甘肃巨鹏清真食品股份有限公司、定西市伊口香清真食品有限公司、定西市清吉淀粉制品有限公司,获马铃薯主食加工“十大企业”;清吉公司马铃薯鲜切面和巨鹏公司薯泥多彩饼,获马铃薯主食加工“十大主食”;巨鹏公司马铃薯多纳圈、薯菠拧巴获马铃薯主食加工“十大休闲食品”;巨鹏公司迷你清真烤馕、薯泥烤锅和伊口香公司马铃薯葱花饼,获马铃薯主食加工“十大特色小吃”;清吉公司尼沃巴获马铃薯主食加工“十大品牌”;清吉公司尼沃巴方便粉丝、清吉牌土豆粉,薯香园公司全粉酥性饼干、马铃薯冲调羹,沁园春公司土豆麦香挂面,乡草坊公司陇中薯香点心获全国“100土豆美食”。巨鹏公司清真薯馕、多纳圈、法式面包等主食产品出口中东、东南亚等地。
定西马铃薯综合交易中心一期工程建成并投入运营,完成投资3.3亿元;全市新建和改造乡镇马铃薯交易市场12个;甘肃巨鹏工贸有限公司和甘肃田禾源农产品有限公司的马铃薯冷藏库及信息系统建成运行;抢抓淘宝网“特色中国—甘肃馆定西分馆”建设机遇,在淘宝、天猫、京东、善融等大型网络零售平台开设马铃薯及其制品销售网店220多家,实现网络零售额2200多万元。全市建成各类贮藏窖(库)94.7万座,贮藏能力稳定突破355万吨,年鲜薯外销稳定在200万吨左右;从事马铃薯产业的农民专业合作社达到1012个,占合作社总数的10.6%,302个马铃薯合作社与56户龙头企业建立结对购销关系;从事马铃薯生产、购销的家庭农场达到65个,占家庭农场总数的15.2%。联合教育部学校规划建设发展中心启动“创新教育精准扶贫,创建农校对接扶贫产业链——定西马铃薯走进高校”行动。
依托市农科院、腾胜集团、圣大方舟公司、巨鹏公司组建成立马铃薯、马铃薯淀粉加工、马铃薯变性淀粉、马铃薯与特色果蔬速冻等四个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依托圣大方舟公司新组建成立甘肃省变性淀粉工艺与应用重点实验室,并推荐申报国家级变性淀粉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依托爱兰薯业等企业组建18家市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29项专利已被国家知识产权局受理审查, 11项专利已获得授权;13项科技成果经省科技厅组织的专家鉴定,均已达到国内领先或国际先进水平,八项科技成果获省、市科技进步奖或技术发明奖;制定14项企业标准,部分已上升为国家标准,形成47项原淀粉、38项变性淀粉共性和特性指标的标准化操作规程;全市建成渭源马铃薯种薯产业化国家级农业标准化示范区、安定区马铃薯种薯国家级农业标准化示范区。定西市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督管理站(定西市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督检测中心)通过省级检测资质评估颁证。
全市经省质监局批准发布定西市旱地马铃薯膜际垄作深播栽培技术等马铃薯种子、种苗、栽培、加工等地方标准15项,发展甘肃名牌产品企业六户,注册马铃薯品牌商标37个,现有国家原产地地理标志注册产品五个,马铃薯及其制品获国家绿色食品认证26个。“定西马铃薯”通过国家质检总局国家地理标志产品保护技术审查,“临洮马铃薯”成为农业部地理标志产品。
参加广西百色、贵州黔西南、河北平泉、湖北罗田、山西长治、江西赣州、陕西延安、重庆石柱、四川广元等地的十二期全国产业扶贫现场观摩会,定西作为全国三个重点发言单位进行大会交流发言;代表甘肃省组团参加第八届中国国际薯业博览会,10月13日举办集高端论坛、主食体验、马铃薯文化等为一体的2017中国·定西马铃薯大会。
中医药产业
全市中医药产业工作紧紧围绕省委、省政府建设国家中医药产业发展综合试验区的机遇,开展先行先试工作,按照《定西市中医药产业发展先行先试实施意见》和《2017年全市中医药产业发展工作要点》的要求,推进标准化种植、现代化仓储、市场化交易、精深化加工等产业发展重点工作。年内中药材种植面积达到10.30万公顷,占计划任务的103.04%,较上年10.01万公顷增加2920公顷,增幅2.92%。其中,当归2.29万公顷,党参2.97万公顷,黄(红)芪2.63万公顷,分别占总面积的22.21%、28.45%、25.53%。分县区情况是:安定0.13万公顷,通渭0.5万公顷,陇西2.47万公顷,渭源2.67万公顷,临洮1.05万公顷,漳县1万公顷,岷县2.47万公顷。全市完成种子种苗基地0.67万公顷,占计划0.4万公顷的166.33%。建成中药材标准化生产基地5.41万公顷,占计划5.33万公顷的101.38%。全市中药材总产量达到24.45万吨,较2016年23.17万吨增加1.28万吨,增幅5.5%,中药材种植业总产值达78.04亿元,较2016年76.39亿元增加1.65亿元,增幅2.2%。全市中药材加工企业发展到220户,较去年增加10户,实现工业总产值66亿元(其中,加工企业产值49亿元,农户饮片加工产值17亿元),工业增加值11.9亿元。纳入统计的全市70户重点中医药加工企业实现工业总产值41.4亿元,工业增加值7.3亿元,同比增幅分别为6.94%、2.55%。其中,34户规模以上中医药加工企业实现工业总产值36.9亿元,工业增加值6.37亿元,分别占70户重点企业的89.1%和87.3%。加快推进首阳、当归城、会川江能、渭水源等市场标准化配套设施建设,年内交易中药材85万吨,交易额170亿元,出口创汇119万元。通过网络外销各类中药材产品三亿元。
印发《定西市中药材标准制(修)定工作方案》,开展以当归、党参、黄芪、柴胡、黄芩、甘草、金银花等主栽中药材品种为主、其他特定药种为补充,内容涵盖种子种苗质量、种子种苗繁育技术、大田栽培技术、产地初加工、储藏等方面的31项中药材地方标准的制修订工作,12月初全部颁布实施。编制《定西市中药材标准汇编》。全市建立中药材农业标准化示范区五个。其中,岷县当归国家级农业综合标准化示范区建设项目已通过国标委组织的考核;陇西县黄芪标准化示范区、陇西县白条党参标准化示范区、陇西县黄芩黄芪标准化示范区、渭源县中药材基地农业标准化示范区等建设项目,全部通过省质监局组织的考核。市农科院开展当归、党参、黄芪、板蓝根四类中药材新品种选育及研究项目,开展田间试验35项,试验田面积5.7公顷。示范推广当归、熟地设施育苗、当归熟地留籽、党参活体植物搭架等先进适用技术三项。全市建设中药材种子种苗繁育基地6653公顷,占计划4000公顷的166.33%。其中,安定87公顷、通渭93公顷、陇西3333公顷、渭源933公顷、临洮729公顷、漳县226公顷、岷县1253公顷。投保中药材1.28万公顷,较上年增加4833公顷,增长60.42%。其中,党参5813公顷、当归5567公顷、黄芪1453公顷,参保农户五万多户(其中,企业、合作社25家、建档立卡贫困户1.9万多户)签单保费2510.95万元。其中,种植户自缴970.74万元,政府补贴1540.21万元。为种植农户和企业提供4亿元风险保障。
陇西一方生产50个品种的中药配方颗粒成品,成为全省首家具备配方颗粒生产能力和生产资质的中药制药企业,截至2017年底,中药配方颗粒生产实现产值3329.17万元。推动普尔康药业、中天药业、岷海药业、扶正药业等四户企业开展配方颗粒生产准备工作。协助陇西普尔康药业完成两个产品的转让事宜,帮助甘肃中天金丹药业开展生产地址变更及42个品种的划转工作。年销售收入5000万元以上中药大品种已发展到贞芪扶正系列、茜芷系列、海归胶囊系列,以及蒲地蓝消炎片等四个产品,年销售收入达到3.48亿元。取得药品生产许可及新版GMP证书的企业分别达到10户和19户,通过新版GMP认证企业累计达到70户,省级以上龙头企业发展到21户。年内规模以上中医药加工企业达到37户,年产值上亿元企业达到10户。其中,陇西一方年产值达到11.5亿元,成为全市中医药企业首家产值过10亿元企业。组织实施甘肃扶正药业益感茶保健品研发、天士力中天药业骨质消痛颗粒研发、甘肃岷海药业疆之源系列功能性食品研发等中药及健康食品研发项目三项。其中,疆之源系列功能性食品金谷祛湿颗粒已完成试生产。截至2017年底,全市有药品批号297个。其中,常年生产74个。有保健品批号4个。其中,常年生产2个。全市实施中医药产业项目37项,总投资74.05亿元,累计完成投资35.98亿元。其中,陇西一方制药有限公司精制饮片生产线建设项目,累计完成投资1.3亿元,项目建设已基本完工,正在进行生产车间的新版GMP认证;陇西保和堂药业有限责任公司中药材规模化生产建设项目,累计完成投资8563万元,项目一期已全面建成,并通过新版GMP认证;甘肃扬子江中药材研发有限公司首阳饮片加工基地项目,累计完成投资8.37亿元,完成“中药产品电子商务中心”“培训中心”等建筑主体工程及外部装修,完成32座GMP厂房的主体建设及部分阳光棚搭建。申报陇药产业项目11项,总投资16.28亿元,立项批复六项,扶持资金2280万元。全市谋划涉及中医药标准化种植、精深化加工、规范化仓储、市场化营销等全产业链各环节的“十三五”后三年重大、重点及招商引资项目110项,总投资达到349亿元。全市规划建设陇西中医药循环经济产业园、岷县中医药循环经济产业园、渭源县工业园等五个以中医药加工业为主的产业园,年内各园区入驻企业130户,组织实施各类中医药产业项目33项,建成15项,总投资73.8亿元,完成投资3.47亿元。
初步建成以陇西首阳中药材市场、岷县当归城市场、渭源渭水源中药材市场等五个专业市场为龙头,以产地集贸市场为补充,以各乡镇收购网点为延伸的中药材市场体系。推进陇西康美现代仓储物流及交易中心、江能集团岷归综合产业园等现代仓储物流项目建设。其中,康美现代仓储物流及交易中心标准化仓储建设项目,截至2017年底,完成投资4.47亿元,已完成交易大厅主体、仓库、商铺的基础设施建设。全市通过新版GSP认证企业达68户。甘肃中药材商品交易中心建设,取得省政府金融办的运营批示,基础设施建设全部完工。建立电子商务平台五个,在淘宝、天猫、京东等大型网络平台开设网店2373家,通过网络销售当归、党参、黄芪等地道药材饮片、大健康产品等。截至12月底,全市通过网络外销各类中药材产品达到三亿元。
渭源县被国家质监总局认定为国家级出口农产品质量安全示范区。渭源县华庆堂、德园堂两户企业向韩国出口党参、黄芪、柴胡等饮片60多吨,赚取外汇119万元。推荐9户企业的13个中医药产品申报甘肃名牌产品,四户中医药企业申报甘肃省企业质量信用A级评价。陇西县“全国中药材(黄芪、党参)产业知名品牌创建示范区”正式命名,品牌价值达到70.29亿元。以“岷县当归”农产品地理标志认证为契机,“岷县当归”生态原产地产品的申报认证于2017年10月通过国家质监总局组织的现场评审。“陇西黄芪”地理标志认证商标被国家工商总局认定为中国驰名商标。推动“陇西白条党参”“渭源白条党参”争创中国驰名商标,推进“陇西黄芩”和“陇西款冬花”的农产品地理标志保护产品认证登记,开展“陇西黄芪”和“陇西白条党参”的国际马德里商标注册。全市有中医药商标175件。其中,国家驰名商标3件,甘肃著名商标23件。
在陇西文峰、首阳中药材市场等九家中药材流通追溯体系建设试点单位安装完成台秤、无线扫码枪、PC机、标签打印机、查询终端、自动喷码枪、身份证识别器等仪器设备3329台套,建成数据中心两个。通过追溯体系的建设,对中药材种植、流通、生产、使用四环节全链条贯通追溯,搭建中药材流通可追溯体系运行平台,实现与甘肃省中药材流通追溯平台进行数据对接。建立中药材信息可追溯管理运行机制,实现对中药材种植、加工、流通、使用等环节的监管。强化全市中药材种植、加工、流通各环节的质量检测管理。支持天津天士力数字本草甘肃公司开展国家级检验检测中心认证,成为定西市首家国家级中药材检验检测中心。
巩固和加强与中科院兰州化物所、甘肃中医药大学、兰州大学药学院等科研院所在中医药领域的科技合作。调动发挥37家省、市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作用,鼓励支持这些工程技术中心与中医药企业对接,确定科研和技术创新课题并联合攻关,解决生产中的技术难题,在研新药四项,总投资1.52亿元。召开全市中药材产业科技创新大会,以龙头企业为核心组建成立定西市地道中药材种子种苗科技创新联盟、定西市中药配方颗粒产业开发联盟和定西市中药材精制饮片产业联盟。截至12月底,申请专利73件,授权专利28件。其中,发明专利10件,实用新型14件,外观设计4件。
市委、市政府制定并印发《关于加强中医药产业人才队伍建设的意见》《定西市中药产业人才培养三年行动计划》和《定西市中药产业人才培养三年行动计划实施方案》等文件,实施“百千万”人才引进培养计划,引导129名大学生进入定西市中医药企业服务,依托甘肃中医药大学定西校区培养中药专业人才151人,通过成人高考招收中药专业本土人才244人,定西工贸中专、岷县职业中专培养中药技能型人才145人。市食药监局组织药品生产企业、从业人员规范化培训班12期735人次,培训面达到80%以上。市农业局举办中药产业标准化种植及初加工技术培训班331期4579人次。参加在北京、福州举办的世界500强走进甘肃对接交流会及福州·定西东西部扶贫协作招商引资推介会。举办甘肃省建设国家中医药产业发展综合试验区启动大会暨2017甘肃中医药产业博览会和甘肃·定西融入“一带一路”对接南向通道建设发展研讨会中医药产业发展高层论坛。开展“引强入定”,借力外来资金发展中医药产业。市上主要领导多次带队赴天津、福建、陕西、河北、四川、武汉、南京、深圳、广东、香港等地进行招商引资,深入红日、步长、神威、珍宝岛、康美、一方、中国中药等知名制药企业,并初步达成合作意向。签约保和堂陇药产业一体化二期、神威中医药配方颗粒生产等八个总投资14.8亿元的合作项目。
畜草产业
以推进草牧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重点,以建设“中国西部草都”为核心,以优化供给、提质增效、农民增收为目标,培育产业新动能、打造发展新业态、推动标准化养殖,扶持新型经营主体、拓宽增收新渠道。
全市牛、羊、猪、鸡饲养量分别达64万头、545万只、280万头、2034万只,较上年分别增加9万头、45万只、20万头和34万只;出栏分别达20万头、238万只、150万头、1020万只,较上年分别增加5万头、18万只、10万头和20万只。全市肉蛋奶总产量达35万吨,同比增长6%;草牧业增加值达28亿元,同比增长7.7%;人均草牧业收入达2000元,较上年增加300元。
新建畜禽规模养殖场168家,占任务的168%,累计达2653家;家庭养殖场1041家,占任务的104%,累计达7217家;新培育家庭适度规模养殖户11574户,占任务的116%,累计达102030户;新建养殖专业村133个,占任务的133%,累计达775个;新建养殖专业合作社152家,占任务的152%,累计达1788家。畜禽规模化养殖比重达到48%,提高两个百分点。
年内全市畜禽市场交易稳定,活羊均价20.09元/千克,上涨9.8%,羊肉均价46.5元/千克,上涨7.2%。肉羊饲养由亏转盈,出栏羊净利润超过100元/只。育肥牛均价23.96元/千克,与上年持平,牛肉均价54.98元/千克,上涨1.5%。出栏牛净利润超过3000元/头。生猪价格在去年的大涨之后有所回落,活猪和猪肉价格分别为17.9元/千克、24.47元/千克,活猪出栏利润达到300元/头。禽蛋类价格整体呈先低后高趋势,三季度后鸡蛋价格上涨,当前均价10.65元/千克。
市政府印发《中国西部草都建设总体规划(2016—2030年)》,提出“三个三分之一”战略和“四个一千万”工程,举办加快西部草都发展论坛,组织召开建设中国“西部草都”加快草牧业发展推进大会。全市种植优质牧草12.37万公顷。其中,种植多年生牧草3.53万公顷,当年生牧草3.4万公顷,饲用青贮玉米5.43万公顷。建成优质饲草种植及牧草良种繁育基地30个,新培育家庭规模牧草种植户10018户。安定区、通渭县新列入全国粮改饲试点,两县共完成饲草种植4500公顷,收贮21.33万吨,超额完成工作任务。全市18户草加工生产企业20条加工生产线,生产各类商品牧草113万吨。养殖企业、专业合作社和养殖大户完成饲草窖贮微贮302.3万吨。其中,微贮40万吨。购置各类饲草加工机械499台(套),新建青贮窖池20.8万立方米。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率达80.48%。草品加工企业与蒙牛、伊利、新希望、中国马协、福建奶协等企业协会建立稳固供应关系,外销各类饲草产品50万吨。现有饲草配送中心(点)28个,收购加工饲草52.6万吨,配送30.7万吨。
落实财政专项资金200万元,重点对10家规模养殖场进行良种场建设补贴;依托项目建成投资1528万元的甘肃旺盛农牧科技有限公司肉羊良种创新基地和投资1000万元的临洮平长现代农牧科技公司湖羊良种场。年内改良站点14个,累计达到225个。冻配改良肉牛6.48万头,占任务的118%;杂交改良肉羊49.62万只,占任务的110%;引进良种肉牛2.43万头、良种母羊4.89万只,杂交授配母猪6.36万头,繁活仔猪69.87万头,推广良种鸡812.83万只。新创建定西市甲天下农业科技有限公司等七家省级畜禽养殖标准化示范场,定西育强牧业有限公司等12家部省级畜禽养殖示范场通过省市复检,安定区青峰养殖等14家家庭农场被认定为省级示范家庭农场,全市规模化畜禽养殖废弃物利用率达85.5%。
推行“市场+龙头+合作社+农户”订单经营模式,全市152户草牧企业及专业合作社订单种植饲草近4.67万公顷,占饲草种植总面积的38%。其中,订单种植苜蓿886.67公顷、饲用玉米2.31万公顷、燕麦7200公顷、甜高粱2333.33公顷,带动近10万农户种植饲草,亩收入超过1000元。推行“肉羊全产业链发展模式”,甘肃中天羊业股份有限公司与陇西佰盛联合社41家社员单位及2045户养殖户签订肉羊购销合作协议,以每千克高于市场价两元的价格收购育肥羊,年内收购肉羊10万只,加工销售各类羊肉制品200吨。通渭县鹿鹿山草业公司率先探索牧草产业“三变”模式,与种草农户签订协议,将332户种草户吸纳为股民,以饲草入股,享受分红,销售商品草4.3万吨。“黄河源”“中天羊肉”“陇原情”“足赤”“伊兰福润”“双鱼”“金岛”“秀峰”“岷县归芪参蜜”等已成为定西市草、肉、蜜产品代名词。“中天羊肉”上架10大系列140种产品畅销全国市场,获“甘肃名牌产品”和甘肃省著名商标,年销售额近千万元;“秀峰”牌畜产品获2017年甘肃省农产品博览会金奖;“伊兰福润”排酸羔羊肉日销量达到500千克;岷县归芪参蜜年产量280吨以上。年内全市新认证无公害农产品产地企业九户,核查换证三户,累计达到27户。
制订《畜禽养殖禁养区划定方案》和《禁养区畜禽养殖场关闭搬迁方案》,禁养区内确需关闭搬迁的38家养殖场,已全部完成关闭工作。省厅备案抽检的13家畜禽规模养殖场和市级备案的110家养殖场全部完成粪污无害化处理设施配套。新建通渭国梁牧业等有机肥加工生产线九条,累计达到17条。市局配合省农牧厅和市委、市政府对漳县珍稀水生动物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和岷县水生生物省级自然保护区专项督查五次,对督查中发现的问题责令整改。新建高产优质苜蓿示范基地1000公顷,完成草原围栏3333.33公顷,补播改良草地1333.33公顷。查处草原违法案件224起,移送司法机关9起,行政处罚43起。草原综合植被覆盖度达73.5%。
谋划中国西部草都建设总体规划项目40个,总投资103亿元;“十三五”后三年草牧项目170个,总投资210亿元。实施现代农业主导产业草食畜牧业发展、粮改饲、畜禽健康养殖、现代畜牧业全产业链、优质高产苜蓿、畜禽良种补贴等项目14个,总投资5.78亿元。其中,财政投资1.57亿元,完成投资近4.2亿元。全市“六个清单”中畜牧类项目30个。其中,投资500万元以上投资项目27个,总投资20.16亿元,完成当年投资9.52亿元。实施市列重点畜牧建设项目三个,全部完成当年投资和建设任务。其中,安贝源万头奶牛产业园区建设项目完成投资4.355亿元;天耀草业现代生态循环农业科技示范及产业深度融合项目完成当年投资2830万元;民祥牧草基地建设及草品加工生态循环利用项目完成当年投资6000万元。全市引进投资500万元以上的草牧企业23户,全部落户,总投资16.25亿元,已完成投资5.3亿元,临洮县引进草牧企业10户,总投资近10亿元,完成投资3.69亿元。市县财政支持草牧业发展专项资金达25415.3万元,首次突破两亿元大关。其中,市级1000万元,安定1850万元、通渭12004.9万元、陇西2430万元、临洮4074万元、渭源912.6万元、漳县1855.8万元、岷县1288万元。各县区组织养殖企业与银行金融部门对接,争取金融机构贷款,全市草牧企业争取各类信贷资金超过20亿元,带动民间资本投入超过10亿元。
市畜牧兽医局从市级财政草牧发展资金中列支100万元用于科技研究经费,对《优质裹包青贮饲草饲喂奶牛效果试验研究》《岷县黑裘皮羊种质资源调查》《半干旱区青饲玉米新品种引进筛选及示范推广》等十个草牧科技项目开展研究推广。陇西县成立牛羊建档立卡信息指挥中心,升级牛羊建档立卡信息管理系统,推出陇西畜牧通APP,向养殖户发布通知公告、市场信息、疫情形势等信息,养殖户享受专家点对点解答或预约赴场开展技术指导服务。全市举办各类养殖培训班192期次,培训新型草牧业经营主体领办人1100人,养殖技术人员1.2万名,发放各类宣传资料5万册(份)。市县畜牧部门成立畜牧养殖政策宣讲组,加大对养殖保险、产业贷款、扶持项目宣传,运用定西畜牧信息网、12316短彩平台、微信等媒介。全市开展政策宣讲128场次1.6万人次。
举办全市草牧行业安全生产推进会议。专项监督检查全市兽医实验室、屠宰企业、草产品加工企业、兽药饲料生产企业及乡镇兽医站的有毒易燃物品、涉氨制冷、液氮管理、粉尘防爆、火情隐患等。市县争取专项资金180万元完成基层动物防疫冷链体系建设,实现疫苗运输贮藏全程冷链。年内累计免疫各类动物2322.5万头(只、次),免疫密度达99%。监测高致病性禽流感等重大动物疫病病原3100份(次);监测口蹄疫、禽流感、小反刍兽疫奶牛结核等血清147019份;监测牛羊布病93730头(只)、奶牛布病结核7672头,无害化处理检出的243只布病阳性羊。设立119个检疫申报点,签订防疫责任书承诺书1750份、动物卫生监管责任书3000多份,监管率达到100%。对10家定点屠宰场开展驻场检疫,屠宰检疫各类动物19.54万头(只),检出染疫动物99头(只),全部进行无害化处理。抽检鸡蛋、肉品、生鲜乳和饲料10次311批、“瘦肉精”1500批,检测结果全部为阴性。对临洮县、渭源县特有鱼类国家级种质资源保护区和漳县、岷县水生生物自然保护区及岷县燕子河、沙金河、双燕河流域开展联合执法检查。重点督查渔业养殖生产者渔药使用及饲料投放情况,建立养殖生产记录、用药记录、销售记录,发放《告广大水产品经营者书》1000份。
推广“五个一批”产业扶贫模式,全市贫困村新建规模养殖场52个,规范养殖专业合作社50个,发展规模养殖户8500户,培育养殖专业村128个,培训贫困户10500户。扶持发展草牧产业作为主导产业的贫困户户数占全市贫困户户数的比重达到35%,贫困户从草牧产业中的收入占当年可支配收入的比重达到30%以上。全市脱贫攻坚财政扶贫资金用于发展草牧业的达2.82亿元涉及贫困户2.94万户。通渭县安排财政扶贫资金12004.91万元、陇西县2177.6万元,漳县1855.768万元、岷县1288万元、渭源县912.64万元,安定区、临洮县整合项目资金分别达5883.5万元、4074万元。全市72户龙头企业和926家农民专业合作社采取贷款分红、投母收羔、订单购羊、订单收草、吸纳务工等多种形式,带动贫困户1.3万户,户均增收3000元以上。安定区依托民祥、巨盆等牧草加工企业,采用租赁、订单等方式,在贫困村落实牧草种植7820公顷,与1512户贫困户签订牧草收购订单1300公顷,按青贮玉米每吨高于20元的价格收贮加工。甘肃中天羊业公司以每千克高于市场价2元的价格收购2045户贫困户的肉羊2.4万只。临洮县“六位一体”牛产业扶贫模式得到省委书记的高度肯定,已为3967户贫困户投放良种西门塔尔牛4200头。陇西县实施“5532”“5522”产业发展模式,带动2724户贫困户发展草牧业。岷县和漳县依托地域优势大力发展“甜蜜事业”,推行“示范场+贫困户”扶贫带动模式,依托中蜂养殖企业,兴建中蜂养殖示范基地,岷县发展贫困户中蜂养殖3036户,漳县820户,户均收入在5000元以上。
蔬菜产业
2017年,全市种植蔬菜4.43万公顷、同比增长8.04%,总产量97.22万吨、同比增长17.12%,产业总产值66.87亿元、同比增长2.9%;建立无公害标准化生产基地41处,总面积4.54万公顷;引进各类蔬菜新品种92个,筛选出适合定西种植的品种12个。
全市设施农业种植面积1.24万公顷。其中,以塑料大棚和日光温室为主的设施蔬菜面积达到1.16万公顷(其中,塑料大棚706.67公顷、日光温室1033.33公顷);新增香菇种植棚室143座、累计达到479座,新增草莓种植棚室92座、累计达到312座,漳县和渭源县新增羊肚菌栽培棚室75座。推广“草膜三覆盖”菜用马铃薯栽培面积333.33公顷;建设“设施农业+采摘+观光”11处。其中,安定区四处、陇西县两处、临洮县两处、渭源县一处、漳县一处、岷县一处。甘肃雪榕食用菌精准扶贫产业园项目一期计划总投资5.1亿元,占地13.84公顷,预计日产金针菇180吨,年内已完成投资3300万,生产车间、培养室等土建工程正在施工。
推进东西部产业扶贫协作。经榕、定两地多次对接,双方通力合作,“福州·定西东西扶贫协作”农业项目实施取得成效。阳光房种植试验项目在陇西建造120平方米阳光房53座,企业牵头、分散入户生产香菇,平均每座产鲜香菇2300千克、产值达两万元;临洮县采取“合作社+基地+贫困户”方式建设280平方米阳光房20座,第一茬秋延后西葫芦平均产量1000千克、收入1500元,第二茬种植的菠菜、小油菜长势良好,预计下年5月下旬定植第三茬番茄,整个栽培季可收获各类蔬菜3250千克、产值可达到1.2万元。菌草种植试验项目在安定、渭源两县区依托巨盆牧草有限责任公司、亿邦农牧农民专业合作社、黄金农牧农民专业合作社、渭宝草业开发有限责任公司等四家新型经营主体,按照“公司(合作社)+基地”的模式,推广种植菌草16公顷,安定区三个试验示范点平均亩产鲜草4642千克、渭源县莲峰孔家坪鲜草亩产量7260千克,送检的巨菌草样品粗蛋白含量达到11.8%,产草量高、适口性好。
年内落实各类中央和省级果蔬产业扶持资金1210万元。其中,中央财政农业生产发展资金扶持蔬菜产业项目资金950万元、中央财政农业生产发展资金和省级财政专项资金扶持苹果产业绿色发展项目资金110万元、省级果蔬贮藏库补助资金150万元。争取到芦笋新品种引进及标准化栽培试验、菌草作食用菌基料试验、中药材气调贮藏技术应用等科技项目资金51.5万元。
贯彻落实市委、市政府提出的“四跟进、四带动、四服务”产业扶贫模式,市县两级举办蔬菜种植、果树整形修剪等各类培训班60场次,培训农民13695人次,发放各类强农惠农和实用技术资料8500余份。在安定开展高毒农药在高原夏菜种植中应用的调查,下发《定西市农业局关于严格规范农药使用确保蔬菜产品质量安全的紧急通知》。开展蔬菜产业专题调研,形成《精细化实施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打造全省高原夏菜生产加工基地》的调研报告,在《调研参阅》第2期登载。
新兴产业
结合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重点产品和服务指导目录(2016版)》,依据定西资源和区位优势,确定生物医药、现代物流、文化旅游、新能源四大产业为定西市战略性新兴产业。
生物医药年内,开展中医药产业发展综合试验区先行先试,推动中药产业、中医事业、中医药学融合发展;举办2017甘肃中医药产业博览会;重点打造一批以聚信生物、金羚药业等为主的骨干企业。
文化旅游 加快建设全市91个文化旅游重点项目;临洮马家窑文化研究中心、通渭温泉小镇书画文化产业孵化基地项目纳入世行贷款项目,临洮县和漳县列为省级全域旅游示范区;2017年,实现文化产业增加值5.7亿元,增长19%;接待旅游人数658.6万人次,增长22.5%,实现旅游收入29.6亿元,增长27.3%。
现代物流建立全市“十三五”物流业重大项目储备库,谋划储备全市“十三五”期间重大物流项目21个,实施亿元以上物流项目达20个;构建县乡村农产品交易网络体系,谋划农产品冷链物流、多式联运转运等设施储备项目51个;争取到省级预算内资金770万元,贴息补助部分蔬菜冷链物流项目。
新能源 通过实施清洁供暖电能替代降低弃风率的基础上,国家能源局新增20万千瓦建设规模;国家安排市“十三五”第一批光伏扶贫电站建设规模227.191兆瓦,带动发展建档立卡贫困户3.6万户;兰州至定西天然气长输管线通气投运,兰州至临洮长输管线建成试运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