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省脱贫攻坚中应关注和解决的几个问题
我省属经济欠发达省份,贫困面广、贫困人口多。去年全省有省级标准建档立卡贫困户105.7万户、316.7万贫困人口。经过各级脱贫攻坚,全省2016年顺利完成151.75万人脱贫,精准脱贫取得初步成效。但也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值得我们高度关注。
一、脱贫攻坚合力不足
有的市县尚未建立政府分管领导牵头的协调领导机构,承担产业脱贫任务的相关职能部门各自为政,工作缺乏统筹衔接;一些地方虽成立了领导机构,但仅限于通报情况等一般工作,未形成各部门共同参与、科学分工、系统完整的工作布局、规划和高效快捷的协作机制;一些部门参与脱贫攻坚积极性不高,大局意识不强,沟通不够,脱贫攻坚责任落得不实,扶贫政策、项目落地不及时;部分镇村书记没有将脱贫攻坚这一“书记工程”牢牢抓在手上,攻坚意识较差,与相关部门联络对接不到位;一些帮扶干部底子不清、办法不多、措施不实、工作漂浮,热衷向帮扶部门要钱要物,缺乏积极主动解决问题的勇气和能力,重“输血”轻“造血”;贫困劳动力技能培训率低,就业培训服务水平待提升。
二、资金支持力度不足
一是资金投入仍显不足。近几年,中省财政扶贫投入虽有较大幅度增加,但与繁重的脱贫攻坚任务对资金的需求相比,仍有较大差距。基层现有各种项目资金整合有难度,整合力度也不够大。二是一些项目资金计划安排与脱贫攻坚部署不同步。主要是中省专项扶贫资金下达时间较晚,使当年项目无法实施完毕,造成了资金滞留。三是资金使用规定与发展需求结合不紧。各贫困地区、贫困村发展需求不尽相同,一些资金使用上没有着力解决制约贫困地区发展的突出矛盾,未立足贫困地区发展愿望,资金使用比例及方向限制过严,不利于最大限度发挥扶贫资金作用。四是金融支持力度不够。金融扶贫程序多、限制大,政策性贷款落地实施进度缓慢。五是不同扶贫项目补助标准差异大。如产业到户补助资金每户最高1万元,而易地扶贫搬迁每户既享受建房补助7万元,又享受3万元产业扶持资金,有的贫困户反映强烈。
三、产业发展不够合理
归纳起来,一是产业引导不及时。一些地方对到底哪些产业适合当地发展研究不够,群众想干什么就扶持什么,资金“撒胡椒面”,缺乏培育地域特色规模产业的主动意识。二是产业类型待突破。受地理和自然环境等因素影响,存在优势产业同质化严重,特色产业规模小、品种杂、效益低等问题。三是产业培育不均衡。各地对地域性大产业有相对较大额度和较长时期的扶持政策,对于规模较小,但具有一定特色、当地群众也普遍接受的小产业,扶持政策缺乏。四是市场培育不重视。生产经营组织化程度较低,缺乏市场开拓能力;基于大数据时代的信息平台建设滞后,农产品产销更多地处于感性和盲目状态,销售难问题时有发生;对优势农产品品牌保护意识不强,优势品牌市场培育缺乏长远规划,专业协会力量薄弱。
四、风险防范机制不健全
相当一部分贫困户和帮扶干部产业项目选择比较盲目,有的只知跟风盲从,而欠考虑自身实际;有的只顾眼前效益,喜欢高投入、高收益、高风险项目;有的产业选择单一,只看当下,不考虑长远。这些使贫困户产业发展中的各种风险大大增加。一些县(区)尝试建立了产业发展风险金,但未形成完整的产业发展担保机制,灾害和市场风险防范体系还未建立,贫困户产业发展抗御风险能力弱。加上保障措施没有到位,农村因病、因学致贫返贫率高,石板房、土坯房等危房改造任务重,加大了贫困户脱贫难度。
五、贫困户脱贫主动性不足
部分贫困户长期积贫积弱,无资金、无技术,对通过产业发展等方式脱贫的参与感、体验感、获得感不足,缺乏脱贫信心;个别贫困户对脱贫攻坚政策、措施了解不够,理解还不全面,对脱贫攻坚政策期望值过高;一些贫困群众缺乏内生动力,甚至存在懒惰思想,有“等人送小康”的“等、靠、要”现象;特别是现行扶贫政策红利较大,有的贫困户已达到脱贫标准,但不愿摘“贫帽”、不想退出。对这部分人扶志难度大,扶业也吃力,精准脱贫工作成了政府唱独角戏。
六、形式主义有所抬头
少数贫困地区没有充分尊重和发动贫困户,没有因地制宜,盲目跟风,搞“一刀切”、包办代替;有的把产业扶贫停留在会议上、文件上,扶贫不精准,脱贫进度慢;有的瞻前顾后,资金整合不给力,疲于应付、曲意迎合检查,脱贫效果差;有的把正在干的当成已干成的,把预计产值、收入当成已有政绩,存在数据失实等现象;有的不尊重产业发展的客观规律,作风浮躁,急于求成等等。
2017年是我省追赶超越的重要一年,脱贫攻坚任务繁重、时间紧迫。解决好脱贫攻坚中存在的这些问题,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抓起:
(一)强化脱贫攻坚组织领导
各级政府负责人应切实负起抓脱贫攻坚的责任,亲任精准脱贫领导小组组长,设立办公室,充实人员,明确其精准脱贫调研、协调、督办职能。建立产业脱贫任务清单,明确各级政府及相关职能部门的职责任务,形成产业脱贫工作合力。选强配硬镇党委、村两委班子,充分发挥其主体、专责、主心骨作用,摒弃依赖思想,坚持在脱贫攻坚主战场识干部、用干部。支持、鼓励下派干部带着感情帮扶,让群众发自内心信任自己,认同、接受自己的思路和方式方法。加强对贫困户和帮扶干部农村产业政策、产业知识、技能的培训。完善产业脱贫考核评价体系,督促各级转变作风,深入扎实推动脱贫攻坚工作落到实处,带动贫困群众同步够格脱贫。
(二)增强贫困户脱贫内生动力
贫困群众是脱贫攻坚对象,也是脱贫致富主体力量。要强化对困难群众的宣传教育,通过进村入户访谈、典型事例宣传、政策激励调动等手段,教育引导贫困群众转变思想观念,克服“等、靠、要”懒惰思想,树立自力更生、勤劳致富理念。充分尊重贫困群众意愿,在项目选择、公共服务设施建设等问题上,引导而不强迫、帮助而不包办,最大限度调动其参与脱贫攻坚热情。
(三)科学培育产业项目
科学培育产业项目是产业脱贫的关键环节。一是长短结合。既要发展周期短、效益好、见效快的短期产业,又兼顾未来几年甚至十几年的发展,如核桃、中药材等,为长远持续脱贫打好基础。二是培育特色。因地制宜、因户制宜,精准定位产业项目,注重发展具有较强市场竞争力的区域优势特色产业,打造区域知名品牌。三是紧跟市场。深化农产品供给侧改革,立足市场需要,以销定产,着眼未来,加强市场监测、预警、引导和跟踪服务。四是合理布局。贫困村、贫困户产业发展规划纳入当地产业发展总体布局,让各种产业尽可能在最优区域发展,形成规模效应,发挥比较优势,以便管理、服务、加工和销售。掌握周边产业发展状况,避免同质化和不良竞争。五是风险防控。建议省脱贫攻坚领导小组会同省金融办、人民银行西安分行、保监会陕西监管局等部门,设立完善产业发展保险险种和保障基金,鼓励各大保险公司结合当地主导产业发展实际,进一步探索制定具体的保险操作规程,为贫困户稳定脱贫致富保驾护航。
(四)加大项目和资金支持力度
省上相关厅局对年度扶贫项目早规划、早部署,加大资金投入力度,加快切块资金和项目资金下拨步伐。特别是农业项目,防止错过季节,避免当年项目无法完成。县区对当年贫困村建设项目,先启动建设、再完善手续,确保项目建设不误时机。市县区财政必须列支专项资金,加大整合、捆绑上级和部门项目资金力度,按照轻重缓急,推进贫困村路、水、电、通讯、能源、环境等设施建设。改进项目管理办法,县区实行项目供给“清单制”、乡镇实行项目建设“通报制”、贫困村实行项目落地“销号制”。加大金融扶贫力度,扩大农村有效担保物范围,减少程序,降低门槛,使贫困群众产业发展能获得相应的资金支持。
(五)引导社会力量积极参与脱贫攻坚
产业扶贫一个重要的参与主体是企业、专业合作社等社会组织,它们一头连接市场、一头连接农户(专业大户),大都经过严酷的市场洗礼,适应市场、抗风险能力较强。要鼓励、引导有实力、有能力、有意愿的企业特别是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积极参与贫困村产业发展,和贫困户结成利益共同体,农户为其提供土地、劳动力等生产要素,政府提供资金(以扶持贫困户项目入股形式注入)、项目、政策、环境方面支持,金融机构为其提供融资环境和风险补偿,助其发展、壮大,以此实现各参与方双赢、多赢。市场主体的选择要区域统筹,村内带动的村级统筹,镇内跨村带动的镇级统筹,县内跨镇带动的县级统筹。搭建沟通交流平台,促进社会资源整合与精准植入。
市厅级领导干部培训班
组长:宫曦岭 省委政策研究室副主任
执笔:宫曦岭 省委政策研究室副主任
成员:阎东明 西安财经学院党委副书记 严波 中建国际(陕西)投资有限公司总经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