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于右任先生,国家冠位为真诚的爱国者、孙中山先生的忠实追随者、著名的诗人和书法家。民间冠位还有教育学家、农业学家、新闻报人、布衣大官、国民党左派、亲民大儒等。于先生热爱祖国,热爱家乡,热心兴办公益事业。笔者是于右任故乡湾子杨村人,小时候常听家乡老人谈“于胡子”(因于右任修有胡须,当地人称其外号“于胡子”)的往事,也常到于右任当年创办的斗口村农事试验场(新中国成立后,改为斗口农场)的于家老宅花园、果园、坟园、坡梁去放羊、割草、玩耍,对农场的情况很熟悉。但对于右任只有个概念,只知是国民党中一位大官,新中国成立前被胁迫去了台湾,之前给家乡人办过不少好事。听村里老年人传说,于右任就生在我家斜对门杨家财东的偏院,现于老五所住的庄基上。后来上学参加工作,当有人谈起于右任时,自己总为家乡出了一个大人物而自豪,炫耀说于胡子是我兀(方言,意为“那”)人!
新中国成立后至改革开放前,人们很少提及于右任,知道和了解于右任情况的人不多,只有家乡人因物因事触景还常常提及,但也不敢深论。改革开放后,随着大陆同台湾关系的缓和,两岸文化艺术交往日渐频繁,书法界开始推崇于右任的书法墨宝,谈论于右任的人逐渐多起来。当年跟随过于右任的或和于右任有过交往的及一些历史学者开始回忆、叙述、挖掘、研究,出了许多有关于右任的书册,人们对于右任先生才有了一个较为全面系统的了解。
鄙人的家乡隶属泾阳管辖,离泾阳县城约二十五里路,而离三原县城较近,仅七八里路,所以家乡一带的人们,从古至今生活活动圈以三原县城为中心。于右任青少年时代,在三原县城上学应试。19世纪末其父在三原西关文昌巷购房居住,加之靖国军时期,总司令部设在三原,于右任又在三原领导靖国军策应北伐战争四年多,创办了民治学校等,在三原留存的故事比较多。三原跟随于右任干事的人也比较多,改革开放后,着手挖掘搜寻、整理叙写于右任事迹起步较早,宣传力度大,20世纪90年代在三原就筹建起了于右任纪念馆。
新中国成立后,于右任当年创办的斗口村农事试验场交由国家接管,于家老宅划归曹家村管辖。现时“斗口”还在,于家老宅的地方还在,斗口于现时只成了一个地域范围概念。在全国新农村建设大潮中,各地利用地域优势特点,创建打造特色村镇,带动地方经济社会事业发展,收效显著。曹家村新一届村两委会班子,看清了时势,认准了方向,抢抓机遇,在县、镇大力支持下,决定利用于右任这一得天独厚的资源,打造“右任故里文化名村”。春节期间,邀请省、市、县有关领导和于右任文化研究的专家学者及村上在外工作的相关人员,在村委会召开研讨会,就如何打造征求各方意见,提出了方案,搭建了班子机构。文化宣传是前提,文化挖掘搜寻任务落到鄙人和几位同人头上。这使鄙人处于两难境地,不弄吧,家乡的事情,家乡人的信任和期盼在那;弄吧,于右任是位大人物,关注、挖掘、研究的人很多,出的书册也不少,还有必要再弄吗?自己也知道,写大人物的东西,稍微不慎就会卷进一种无明的是非漩涡,很难自拔。为此犹豫了很长一段时间。后来想,于右任既是咱家乡人,先把情况弄清楚再说,就着手搜寻、翻阅于右任的有关书籍资料。自己手头仅有几本书,资料不全,社会上又很难找到。正在困惑之中,一位民间收藏家找上门要收藏鄙人所出的几部书,我顺便提起此事,后来到他家一次找到了十多本有关于右任的书册,对于右任才有了一个比较系统的了解认识。但各种书籍资料内容大同小异,于右任在故乡当地的事提及甚少,一些与家乡民间流传下来的东西还有较大出入。我受到启迪,要弄就重点弄这部分内容。目标明确后,我就深入家乡一带的农村,找老年人,于家的族人、亲戚,部下的后人,座谈了解,让其回忆祖辈流传下来的东西,有了一些收获,但大多都是一两句话,只能提供一点线索或梗概,具体时间和背景说不清。这又增加了写作难度,只能按旧时的时代背景、环境情况,结合于右任留存的文献、诗、典来表述,从逻辑关系上布局谋篇,合理贯通,达到拾遗补阙之目的。
大人物的东西没写过,家乡的事必须尽心做。鄙人愚钝,才疏学浅,只能尽力而为,不足之处,望多包涵!
徐民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