丝绸之路辞典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新疆】

◎西域都护府

政区名。西汉神爵二年(前60)置,治乌垒城(今新疆轮台东野云沟附近)。辖玉门关、阳关以西,天山南北,西包乌孙、大宛、葱岭等西域诸国。王莽天凤三年(16)后西域不通,都护府亦废。东汉时曾两度复置西域都护府,并移治龟兹它乾城(今新疆新和西南大望库木旧城)。后凉吕光也曾一度置大都护,治所在高昌。都护府的设置,对巩固中原地区与狭义的西域在政治、经济、文化上的关系,发展西域地区的经济,保护东西商路畅通,都有积极作用。

◎蒲类

县名。原为西域蒲类国,唐贞观(627—649)年间置县,属庭州。故址在今新疆奇台南。

◎渠犁

政区名。原为西域渠犁国,西汉时属西域都护。唐于此设渠犁都督府。在今新疆库尔勒西,孔雀河以东。

◎仑头

地名。原为西域小国,地当中亚交通要道。西汉太初(前104—前101)年间,贰师将军李广利第二次伐大宛,至此,攻数日,破城屠之。汉军“自此而西,平行至宛城”。后汉军于此屯田,有田卒数百人,以供给往返西域使者。

◎轮台

①城名。在今新疆轮台县东南。原为轮台国(一作仑头国)。西汉武帝开拓西域,为李广利所攻灭,于其地置使者校尉并屯田。武帝晚年颁《轮台罪己诏》中之轮台即此。后并于龟兹。②县名。唐贞观十四年(640)平高昌置,治今新疆米泉境,或以今乌鲁木齐市南乌拉泊古城与今昌吉县城东唐代破城子当之。隶庭州。贞元(785—804)中为吐蕃占领,遂废县。咸通七年(866),北庭回鹘仆固俊克西州、北庭、轮台、清镇等地。轮台归唐,后又废弃。

◎交河城

城名。自西汉至北魏,为西域车师前王国都城。故址犹存,在今新疆吐鲁番西北约5公里处,雅尔湖村之西。麴氏高昌时,置交河郡于此。唐灭高昌,改置交河县。8世纪末地入吐蕃,9世纪中叶又属回鹘。元末并入吐蕃,城废。

◎伊循城

城名。汉西域鄯善国(原楼兰国改名)之属城。汉昭帝元凤年间(前80—前75),汉遣傅介子刺杀匈奴所立楼兰王,另立新王,更其国名为鄯善,且置屯田都尉于此,以镇抚国境,扶持新王。中国典籍或称其地为伊修、七屯城、屯城、小鄯善等。今人多认为此城即今新疆若羌东北的米兰故城,也有认为是斯坦因所发现和命名的LK古城或LL古城。

◎员渠城

城名。汉西域焉耆国王都所在地。东去长安七千三百里,西南至西域都护府(治乌垒城)四百里,南至尉犁城(今新疆库尔勒东北)百里。故城在今新疆焉耆回族自治县县城。也有人认为在今新疆焉耆南十八里之黑格达。

◎赤谷城

城名。汉西域乌孙国王治城。其地东距长安城八千九百里,东至西域都护府(治乌垒城)一千七百二十一里。张骞出使西域曾至此城。地在今新疆特克斯河流域,或说在伊塞克湖东。

◎南城

城名。汉西域姑墨国王治城。其地东距长安八千一百五十里,东至西域都护府(治乌垒城)二千零二十一里。地当丝路北道。故址在今新疆阿克苏。

◎温宿城

城名。汉西域温宿国王治城。其地东距长安城八千三百五十里,东至西域都护府(治乌垒城)二千三百八十里。地当丝路北道,故址即今新疆乌什县城。

◎延城

城名。汉西域龟兹国王治城,其地东距长安城七千四百八十里,东至西域都护治所乌垒城三百五十里。地当丝路北道,故址即今新疆库车县城。

◎乌垒城

城名。汉西域都护府治地,丝绸之路北道上的城镇之一。故址在今新疆轮台县东的小野云沟附近。

◎尉犁城

城名。汉西域尉犁国王治城。地当丝路北道。其地东距长安城六千七百五十里,西至西域都护治所乌垒城三百里。故址在今新疆库尔勒以东。

◎危须城

城名。汉西域危须国王治城。其地东距长安城七千二百九十里,西至西域都护治所乌垒城五百里。故址在今新疆焉耆东北。

◎卢城

城名。汉西域无雷国王治城。其地东距长安城九千九百五十里,东北至西域都护府(治乌垒城)二千四百六十五里。故址在今新疆塔什库尔干。

◎疏勒城

城名。汉西域疏勒国王治城。其地东距长安九千三百五十里,东至西域都护府(治乌垒城)二千二百一十里。故址即今新疆喀什。为汉代丝绸之路南北二道经行地。

◎扜泥城

城名。汉西域楼兰国(后改名鄯善国)王都。其地东距阳关一千六百里,至长安城六千一百里,西北至西域都护府乌垒城一千七百八十里,是西汉魏晋时期丝绸之路上的重要城镇之一。故址在今新疆若羌。

◎扜弥城

城名。汉西域扜弥国王治城。其地东距长安九千二百八十里,东北至西域都护府(治乌垒城)三千五百五十三里。地当丝绸之路南道,故址在今新疆于田地区。

◎且末城

城名。汉西域且末国王治城,其地东距长安城六千八百二十里,西北至西域都护府(治乌垒城)二千二百五十八里。地当丝路南道。故址在今新疆且末。

◎精绝城

见“尼壤城”条。

◎卑品城

城名。汉西域戎卢国王治城。其地东距长安城八千三百里,东北至西域都护府(治乌垒城)二千八百五十八里。

◎扜零城

城名。汉西域小宛国王治城。其地东距长安七千二百一十里,西北至西域都护府(治乌垒城)二千五百十八里。

◎鞬都城

城名。汉西域渠勒国王治城。其地东距长安城九千九百五十里,东北至西域都护府三千八百五十二里。

◎西城

城名。汉西域于阗国王治城。其地东距长安城九千六百七十里,东北至西域都护府(治乌垒城)三千九百四十七里,是丝绸之路南道上的重要城镇,著名的于阗玉即从此沿着丝路东输西运。故址在今新疆和田西南阿拉勒巴格附近。

◎皮山城

城名。汉西域皮山国王治城。其地东距长安城一万零五十里,东北至西域都护府(治乌垒城)四千二百九十二里。地当丝路南道,故址在今新疆皮山。

◎乌秅城

城名。汉西域乌秅国王治城。其地东距长安九千九百五十里,东北至西域都护府(治乌垒城)四千八百九十二里。

◎单桓城

城名。汉西域单桓国王治城。其地东距长安城八千八百七十里。故址在今新疆乌鲁木齐西北。

◎高昌壁

城名。汉西域都护府属官戊己校尉、车师都尉治所。前凉时因之置高昌郡。故址即今新疆吐鲁番东南高昌故城。

◎鸟飞谷

地名。汉西域休循国王庭所在地。《汉书·西域传》记:其地“在葱岭西,去长安万二百一十里”。故址在今吉尔吉斯斯坦奥希一带。

◎衍敦谷

地名。汉西域捐毒国王庭所在地。其地南依葱岭,北接乌孙,西至休循国鸟飞谷二百六十里,东去长安九千八百六十里。故址在今新疆乌恰西。

◎呼犍谷

地名。汉西域西夜国王治所在地。其地距长安城一万零二百五十里,东北至西域都护府(治乌垒城)五千零四十六里。故址在今新疆叶城南。

◎蒲黎谷

地名。汉西域蒲黎国王治所在地。其地东距长安城九千五百五十里,东北至西域都护府(治乌垒城)五千三百九十六里。故址在今新疆叶城西南。

◎于娄谷

地名。汉西域乌贪訾离国王治驻地。其地东距长安城一万零三百三十三里。故址在今新疆玛纳斯东。

◎乾当国

地名。汉西域卑陆国王治驻地。其地东距长安城八千六百八十里,西南至西域都护治所乌垒城一千二百八十七里,故址在今新疆奇台西。

◎番渠类谷

地名。汉西域卑陆后国王治驻地。其地东距长安城八千七百一十里。故址在今新疆乌鲁木齐东北。

◎于大谷

地名。汉西域西且弥国王治驻地。其地东距长安城八千六百七十里,西南至西域都护治所乌垒城一千四百八十七里,故址在今新疆乌鲁木齐西。

◎兑虚谷

地名。汉西域东且弥国王治驻地。其地东距长安城八千二百五十里,西南至西域都护府治乌垒城一千五百八十七里。故址在今新疆乌鲁木齐一带。

◎丹渠谷

地名。汉西域劫国王治驻地。其地东距长安城八千五百七十里,西南至西域都护府治乌垒城一千四百八十七里。

◎车师柳谷

地名。汉西域狐胡国王治驻地。其地东距长安城八千二百里,西至西域都护府治乌垒城一千一百四十七里。故址在今新疆吐鲁番西北一带。

◎内咄谷

地名。汉西域郁立师国王治驻地。其地东距长安城八千八百三十里。故址在今新疆奇台西一带。

◎北庭

地名。东汉时因匈奴北单于庭在此得名。在今新疆吉木萨尔县北20公里处。唐置庭州与北庭都护府治于此。故城遗址至今尚存。

◎伊吾

地名。始称伊吾卢,在今新疆哈密西,为内地通往西域门户。东汉永平十六年(73),置宜禾都尉于此。永建六年(131)置伊吾司马,管理屯田。隋于此城东另筑城,即今哈密市。唐因之,置伊州伊吾郡及伊吾县,皆治此。

◎柳中

地名。在今新疆鄯善西南鲁克沁。西汉属车师前部地。东汉时为西域长史、戊己校尉治所。唐贞观中设柳中县,属高昌郡。

◎鲁陈

城名。又称鲁城、柳城、柳陈、鲁陈城、六种、鲁克沁等。在今新疆鄯善西南鲁克沁。东汉延光(122—125)中班勇为西域长史驻此,唐置柳中县,是丝绸之路必经的重要地区之一。

地名。原为西域古焉耆国。法显《佛国记》作彝,而《汉书》《晋书》《魏书》《旧唐书》《新唐书》等正史典籍均作焉耆。

◎海头

城名。魏晋西域长史驻地,在新疆罗布泊古楼兰废墟范围内。英国人斯坦因编号为LK城,后因日本人桔瑞超在故城址中发现了晋西域长史李柏文书明确写有“海头”二字,中国学者王国维遂定此城为西晋时期西域鄯善国之海头城。

◎高昌郡

郡名。汉之高昌壁,东晋咸和二年(327),前凉始设郡,为新疆实行郡县制度之始。北魏太平真君三年(442),北凉余部沮渠氏入据其地。北魏和平元年(460),为柔然所占,立阚伯周为高昌王,后历张氏、马氏、麴氏。唐贞观十四年(640)灭高昌,以其地置西昌州,后改名西州,辖高昌、交河、柳中、蒲昌、天山五县。9世纪40年代初,回鹘之一支西迁其地,称西州回鹘,或高昌回鹘,亦简称高昌,都高昌城。元代讹作火州,又作和州。13世纪初归属蒙古。明称土鲁番。其故址在今新疆吐鲁番东哈拉和卓堡西南。

◎田地

县名。东晋咸和二年(327),前凉张骏置,治柳中城(今新疆鄯善西南鲁克沁),属高昌郡,麴氏高昌时升为郡。

◎且末郡

郡名。隋置。原汉魏且末城,北魏后为吐谷浑所据。隋大业五年(609)灭吐谷浑,因置且末郡,领肃宁、伏戎二县。大业末,其地又陷吐谷浑,郡废。故址在今新疆且末县南。

◎鄯善郡

郡名。隋灭吐谷浑,因鄯善故城置,治今新疆若羌县城。

◎显武

县名。隋置,隶鄯善郡。地不详。

◎济远

县名。隋置,为鄯善郡属县。地不详。

◎肃宁

县名。隋置,为且末郡属县。地不详。

◎伏戎

县名。隋置,为且末郡属县。地不详。

◎双河府

唐羁縻府名。显庆二年(657)以西突厥摄舍提暾部置。故址在今新疆博尔塔拉河流域。约8世纪前期废。

◎大漠府

唐羁縻府名。显庆三年(658)以突厥葛逻禄炽俟部置,寄于北庭府界内,无州县户口,随地治畜牧。故址大致在今新疆福海一带。约8世纪前期废。

◎盐禄府

唐羁縻府名。贞观(627—649)中置。长安二年(702)隶属北庭都护府。故址在今新疆米泉附近。

◎伊州

州名。本隋伊吾郡,唐贞观四年(630)改为西伊州,两年后改为伊州,辖伊吾、柔远、纳职三县,治伊吾(今新疆哈密)。辖境相当今新疆哈密及伊吾、巴里坤等地,属陇右道。地当中西交通要冲,各族杂居。中唐后,隶伊、西、北庭节度使,广置营田,常为吐蕃所扰。宝应元年(762),地陷吐蕃。大中五年(851)为沙州人张义潮收复,迁沙州40户居此,隶沙州归义军节度使。北宋太平兴国六年(981)王延德使西域时,其地尚称伊州,州将陈氏自称自唐开元以来世守其地。

◎庭州

州名。唐贞观十四年(640)置,辖金满、蒲类、轮台三县,治金满(今新疆吉木萨尔)。辖境相当今新疆乌鲁木齐至吉木萨尔一带。汉代为车师后王庭。长安二年(702)置为北庭都护府,驻瀚海军,此后常以“北庭”名州,开元二十一年(733)又于州置北庭节度使,后改称伊、西、北庭节度使。贞元六年(790)吐蕃联合葛逻禄部攻陷本州。不久为回鹘所据。

◎温肃州

州名。汉属西域都护。唐以其地置州,又名于祝,隶龟兹都督府,治今新疆乌什一带。

◎演渡州

唐羁縻州名。贞观(627—649)中置,属河西内属诸胡十二州之一。位于达满州和遍城州之间,治今新疆阿克陶附近。贞元(785—805)中废。

◎遍城州

唐羁縻州名。贞观(627—649)中置,属河西内属诸胡十二州之一,治今新疆的英吉沙县城。贞元(785—805)中废。

◎达满州

唐羁縻州名。贞观(627—649)中置,属河西内属诸胡十二州之一,治今新疆喀什。贞元(785—805)中废。

◎蔚头州

唐羁縻州名。贞观(627—649)中置,属河西内属诸胡十二州之一,治今新疆巴楚东北。贞元(785—805)中废。

◎碛南州

唐羁縻州名。贞观(627—649)中以朱俱波郅支满城置。故址即今新疆叶城。贞元(785—805)中废。

◎和墨州

唐羁縻州名。亦作姑墨州。唐贞观(627—649)中置,治拨换城(一名威戎城),即今新疆阿克苏县城。贞元(785—805)中废。

◎乌垒州

唐羁縻州名。贞观(627—649)中置,属河西内属诸胡十二州之一。治今新疆轮台东北小野云沟附近。约贞元(785—805)中废。

◎耀建州

唐羁縻州名。贞观(627—649)中置,属河西内属诸胡十二州之一。故址在今新疆塔里木盆地西北边缘一带。贞元(785—805)中废。

◎纳职

县名。唐贞观四年(630)置,隶伊州。开元(713—741)中废之。故址在今新疆哈密西南60余公里的拉甫乔克村。

◎柔远

县名。唐贞观四年(630)置,取县东柔远故城为名,隶伊州。武则天神功初省入伊吾县。

◎金满

①县名。唐贞观十四年(640)于东汉金满城置,治今新疆吉木萨尔县北破城子,为庭州治。长安二年(702)后为北庭都护府治。宝应元年(762)改名后庭县。②城名。在今新疆吉木萨尔县北破城子。东汉属车师后部。或讹作“金蒲城”。永元三年(91)戊部侯亦治此,亦曰“侯城”或“戊部侯城”。③州名。在庭州境内,唐北庭都护府置下羁縻州。永徽五年(654)以处月氏部落置,隶于轮台县。龙朔二年(662)升为都督府。贞元六年(790)陷于吐蕃,旋即为回鹘所据。沙州归义军曹议金职衔中,有节度此州名。见莫高窟第55、98、100、108窟供养人题记。

◎尼壤城

城名。即西汉精绝城、精绝国治地。东汉至魏晋,精绝国先后为鄯善、于阗所灭,城因属之。至唐代,名尼壤城。唐玄奘自印度取经归唐,曾经过此城。据《大唐西域记》载:尼壤城,“周三四里,在大泽中。泽地热湿,难以履涉。芦草荒茂,无复途径,唯趣城路,仅得通行,故往来者莫不由此城焉。而瞿萨旦那(即于阗)以为东境之关防也”。其地今名尼雅故城,位于新疆民丰县北100多公里的塔克拉玛干沙漠中。

◎勃伽夷城

城名。《大唐西域记》称勃伽夷城,《新唐书·地理志》作勃野。位于于阗镇(今新疆和田南)西三百余里,约当今新疆皮山县东南装桂牙附近。

◎屈支城(Kuci)

城名。为古代西域城郭国龟兹首府。在汉通西域后归属西域都护府管辖。唐贞观二十二年(648),与于阗、疏勒、焉耆成为唐在西域所设置的“安西四镇”之一。位于古代横贯亚欧大陆的丝绸之路之天山南路上,地处要冲,成为印欧文化和汉文化交流融合的地方。故址即今新疆库车。

屈支(龟兹)古城遗址

◎郅支满城

城名。唐代丝绸之路南道重要城镇之一。《新唐书·地理志》记:从于阗(今新疆和田)西过苇关,经勃野“西北渡系馆河,六百二十里至郅支满城,一曰碛南州”。《中国历史地图集》以今新疆叶城县当之。

◎七屯城

城名。《新唐书·地理志》云:“自蒲昌海南岸,西经七屯城,汉伊修城也。”故址在今新疆若羌县东米兰。

◎媲摩城

城名。唐安西都护府于阗镇辖城,坎城守捉戍守处。唐玄奘自印度东归途经此,见城中有檀木所雕的立佛像等,并记此城在瞿萨旦那国(即于阗)王城东三百余里,又东穿行沙漠二百余里是尼壤城等。故址在今新疆策勒北沙漠中。

◎达德力城

城名。《新唐书·地理志》记:“自疏勒西南入剑末谷、青山岭、青岭、不忍岭,六百里至葱岭守捉,故羯盘陀国,开元中置守捉,安西极边之戍。有宁弥故城,一曰达德力城,曰汗弥国,曰拘弥城。”其地当在今新疆塔什库尔干塔吉克自治县境某处。

◎阿悉言城

城名。位于唐安西都护府属姑墨州(今新疆阿克苏)东六十里,俱毗罗城之西六十里,即今新疆阿克苏东六十里某处,为唐时丝路中道上的重要城镇之一。

◎小石城

城名。唐代丝路中道上的城镇之一。据《新唐书·地理志》记:其城东南距姑墨州治拨换城一百二十里,西北八十里至温肃州治大石城,当今新疆乌什东八十里某处。

◎俱毗罗城

城名。据《新唐书·地理志》记:“安西西出柘厥关,渡白马河,百八十里西入俱毗罗碛。经苦井,百二十里至俱毗罗城。又六十里至阿悉言城。”俱毗罗城是唐时取丝路中道前往中亚所历城镇之一,大致在今新疆阿克苏与拜城县交界处。

◎大石城

城名。又作于祝。唐温肃州治地,在今新疆乌什县治。

◎达干城

城名。不知何时所筑。据《新唐书·地理志》载:自济浊馆,“又经故达干城,百二十里至谒者馆”。可知达干城存在时间较早,地当隋唐时期丝绸之路中道,不过至中唐已经衰落而沦为“故城”。

◎据史德城

城名。地当唐丝绸之路中道。据《新唐书·地理志》载:此城位于谒者馆西南六十里。为尉头州治城。故址位于今新疆巴楚东。

◎达漫城

城名。唐丝绸之路中道重要城镇之一。《新唐书·地理志》记:此城在葭芦馆西,疏勒镇(今新疆喀什)东一百四十里处。

◎拨换城

城名。又称大拨换城或威戎城。本汉姑墨国,唐初属龟兹国。故址即今新疆阿克苏。地当唐丝路中道。

◎迦师城

城名。唐疏勒镇驻地。故址一说在今喀什市东北28公里处的哈洛依古城。一说即今伽师东南黑太沁尔古城。

◎弩支城

城名。贾耽《四夷路程》记:鄯善西行二百里至新城,亦谓之弩支城。《沙州都督府图经》记:“新城东去石城镇二百三十里,康艳典之居鄯善,先修此城,因名新城,汉(伯希和疑为‘胡’之讹)为弩支城。”故址在今新疆若羌与且末之间巴什仕里。

◎可汗浮图城

城名。原为麴氏高昌国属城,唐贞观十四年(640)灭高昌,遂因其地置庭州,即今新疆吉木萨尔县北护堡子古城。

◎弓月城

城名。原为西突厥贺鲁部所居。后归唐。唐永徽二年(651),曾命契苾何力为弓月道行军总管,率兵讨伐西突厥。永淳间(682—683),西突厥阿史那车薄帅十姓反,犯弓月城,安西副都护王方翼出兵抵御,并击却之。故址约在今新疆霍城西北。

◎莫贺城

城名。在今新疆阜康东。唐贞观二十三年(649)在此置瑶池都督府,不久改置沙钵镇。

◎坎城镇

镇名。《新唐书·地理志》云:此镇位于于阗镇(今新疆和田)东三百里处。为丝路中段南道所经之地。

◎石城镇

镇名。据《沙州都督府图经》记:“石城镇本汉楼兰国,汉更名鄯善国,隋置鄯善镇,贞观中康国大首领康艳典东来居此城,亦曰典合城,上元二年改为石城镇。”此处一直为丝绸之路南道上的重要城镇。故址在今新疆若羌。

◎播仙镇

镇名。《新唐书·地理志》云:唐高宗上元二年(675)改原且末城为播仙镇。此镇亦为丝绸之路南道重要城镇之一。故址在今新疆且末西南。

◎胡弩镇

镇名。《新唐书·地理志》云:此镇位于于阗镇(今新疆和田)南六百里。

◎吉良镇

镇名。《新唐书·地理志》云:此镇位于于阗镇(今新疆和田)西三百九十里。

◎固城镇

镇名。《新唐书·地理志》云:此镇位于于阗镇(今新疆和田)西二百里处。

◎巴尔楚克城

城名。哈拉汗突厥王朝修筑。位于今新疆巴楚县东南。

◎亦里把力

又名益离城、亦力把里、亦剌八里等。地名,也系国名。故址在今新疆伊宁市,是察合台汗国灭亡后其后裔所建的封建王国。初在别失八里,1418年迁都亦里把力,故以之为国号。后为瓦剌所并。

◎益离城

见“亦里把力”条。

◎别失八里

又名别石把、鱉思马、伯什巴里等。地名。故址在今新疆吉木萨尔北破城子。唐为庭州及北庭都护府治所,后属西州回鹘。元属蒙古,地入察合台汗国。“别失八里”为突厥语“五城”之意,是丝绸之路上的重镇之一。

◎阿力马力

又称阿里马、阿里麻里、阿力麻里等。古地名。即今新疆霍城县东13公里克干山南之阿尔泰古城,出土有基督教传教士墓碑及存有吐黑鲁克帖木儿的玛札等。亦有人认为在塔勒奇城北之绥定磨河旧城,或指塔勒奇山、克干山以南,汗腾格里山以北的广大地区。此处曾是察合台汗国领地的政治中心。是丝绸之路上的重要枢纽和与中亚交通的重要地区。

◎阿里麻里

见“阿力马力”条。

◎唆里迷

古城名和国名。见于汉、突厥、阿拉伯文献,初见于10世纪文书,一直到明初仍使用此名。地当在今新疆焉耆,为其别名之一。

◎哈密力

或作哈密、合迷思、渴密里、哈梅里等。地名。故汉伊吾、唐宋伊州地。元朝建立,封威武王(寻改肃王)忽纳失里于此。元代文献多称其地为哈密力,蒙古语为Khamil。汉文又有合迷思、渴密里、哈梅里等不同译写。

◎哈密

地名。在新疆东部哈密盆地。是丝绸之路新疆境内的咽喉地带,西域之门户。西汉属伊吾国,东汉置宜禾都尉于此,后为鲜卑、柔然所据。隋置伊吾郡,唐改称伊州,宋入回纥,元称哈密力,为畏吾尔所辖。明哈密忠顺王始曰哈密,永乐中置哈密卫于此。乾隆二十四年(1759)建置哈密厅。民国2年(1913)改称县,划属迪化道。为古丝绸之路出阳关、玉门关后的重要枢纽和必经之地。

◎五端城

城名。即今新疆和田。唐时于阗国有瞿萨旦那、屈丹、豁旦诸称。《元秘史》作“兀丹”,《元史》又作“斡端”。耶律楚材《西游录》作“五端”,又作“忽炭”。

◎斡端

见“五端城”条。

◎孛罗城

城名。见于《西使记》。《西游录》作“之不剌”,《元史·西北地附录》作“普剌”。据《史集》记,城当在今赛里木湖东或东南附近。

◎可失哈儿

城名。元代典籍对“喀什噶尔”的异译,即今新疆喀什地区。

◎昌八剌城

又作彰八里、昌八里、掺八里,皆一地之异称。城名。故址在今新疆昌吉一带,地当唐以后丝路之北道上。

◎彰八里

见“昌八剌城”条。

◎押儿牵

城名。汉莎车国、魏渠沙国地。元时译作押儿牵、鸭儿看、也里虔等。明作牙儿干,清称叶尔羌,光绪二十八年(1902)置莎车府,遂为府治。即今新疆莎车县城。

◎古塔巴

城名。元代称古塔巴,清代称呼图克拜,即今新疆呼图壁县城。

◎海押立

又作海牙里。地名。在今中国新疆伊宁市西、哈萨克斯坦境内的巴尔喀什湖以东某处。

◎不剌城

见“孛罗城”条。

◎必残

城名。见于《西域行程记》,《魏书》作“白棘城”“白力城”,《西域土地人物略》曰“北昌”。为唐蒲昌县。址在今新疆鄯善县治。

◎吐鲁番

县名。在新疆东部吐鲁番盆地。汉为车师前王庭,后置戊己二校尉,以其地形高敞,当时名高昌壁,其故垒有八城,多内地之人。前凉张骏置高昌郡于此,吕光、沮渠皆因之不改。北魏为高昌国,为柔然所据。后立阚伯周为高昌王,至鞠嘉凡历数代。唐平高昌置西州治此。贞元(785—805)中陷吐蕃。五代为回鹘所据,称西州回鹘。元太祖平其地,后分为柳城、火州、吐鲁番三部,设万户府监之。明初为火州地,又称和州、霍州,皆谐音,嗣称吐鲁番。乾隆(1736—1795)中内属,后置吐鲁番厅,民国2年(1913)改称为县。为古丝绸之路上的重要都会和门户。今尚存有高昌故城、交河故城、柏孜克里克千佛洞、吐峪沟石窟等文物古迹。

◎哈喇火州

又称哈剌火州、哈剌和州、哈剌火者等。地名。即汉魏以来的高昌城。明清之际迁至今吐鲁番东南哈喇和卓,又称火州。此后始称哈剌和卓、哈拉和卓等。参见“吐鲁番”条。

◎火州

见“哈喇火州”条。

◎新疆省

政区名。清光绪十年(1884)于所辖西域地区建省。1955年改设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建省以前,这一地区系古代西域之地,为丝绸之路必经的重要地区。

◎喀什噶尔道

政区名。清置,治疏勒府(今新疆喀什),民国初年废。

◎阿勒泰

政区名。初为清科布多参赞大臣辖地。光绪末年析置阿勒泰办事大臣,驻承化寺(今新疆阿勒泰),辖阿勒泰乌梁海、新土尔扈特、新和硕特三部地。辛亥革命后改为阿勒泰区域,设办事长官主持其政务,直隶于中央。1919年改为阿山道,并归新疆省。1954年改阿勒泰专区,今仍为阿勒泰地区,下辖阿勒泰市及青河、富蕴、福海、哈巴河、吉木乃、布尔津等六县。其中阿勒泰市是1984年由阿勒泰县改置,与地区并治一城。

◎阿勒泰县

县名。原名承化寺,清末民初改为承化县。1953年改为阿泰县。1954年改今名。1984年改市,隶于新疆阿勒泰地区。

◎伊犁府

府名。清光绪十四年(1888)置,隶属于伊塔道,治新疆霍城县水定镇。系清代与中亚的交通枢纽。辖境相当旧时“伊犁九城”全境。1913年废。

◎镇西府

府名。乾隆三十八年(1773)改镇西厅为府,领奇台、宜禾二县。1954年成立巴里坤哈萨克自治县。县境东南的松树塘为哈密通北疆的要道,是丝绸之路经过的重要地区。

◎库车直隶州

州名。古为龟兹国地。曾译作鸠兹、屈茨、归茨、屈支、丘慈等,即今新疆库车县。汉属西域都护府,唐贞观中置龟兹都护府,后又迁安西大都护府治之,是“安西四镇”之一。元为别失八里西境。乾隆二十三年(1758)改名库车,光绪十年(1884)置库车直隶州,1913年设库车县。地处天山南麓中段,是丝绸之路中道必经的重要地区和交通枢纽所在。

◎塔尔巴哈台

政区名。汉为匈奴右地,后鲜卑、高车、突厥等族先后游牧于此,明为土尔扈特部地。清乾隆二十九年(1764)筑城,名雅尔,后改称塔尔巴哈台,设参赞大臣专理游牧,即今新疆塔城地区。地处新疆与中亚的交通要道,是清代与中亚等地贸易的枢纽之一。

◎库尔喀喇乌苏

政区名。在今新疆乌苏县。乾隆二十八年(1763)筑庆绥城,乾隆四十八年(1783)筑新城,定名。光绪十二年(1886)置库尔喀喇乌苏直隶厅,1913年改置县,更今名。为丝绸之路天山以北路线必经的重要地区。

◎乌鲁木齐

城名。汉车师后王庭地,晋属铁勒,唐初统于安西大都护府,武后时改隶北庭大都护府,贞元(785—805)后地属吐蕃。南宋属西辽。元为回鹘五城。明正统(1436—1449)中为瓦剌也先所据。后和硕特及准噶尔先后游牧于此。乾隆二十年(1755)始称乌鲁木齐,筑土城;乾隆二十八年(1763)又筑新城于其北,为迪化。乾隆三十八年(1773)置迪化州,光绪十二年(1886)升为府。新疆建省后一直为新疆政治、经济中心,现在是新疆维吾尔自治区首府所在地。地当天山南北交通要道,是古丝绸之路天山北麓路线所经的重要地区。

◎迪化

见“乌鲁木齐”条。

◎昌吉城

市名。即今新疆昌吉回族自治州首府所在地。地处天山北部准噶尔盆地东南缘。晋属高车,北魏属柔然,北周、隋为西突厥地,唐代属庭州。元代为回鹘五城之一的昌八里城,又称彰八里、昌八剌、昌都剌等。明属蒙古卫拉特部的游牧地。清平准噶尔后,乾隆二十七年(1762)筑宁边城,乾隆四十二年(1777)设县,始名昌吉。1983年改设市。为丝绸之路天山北麓路段必经的重要地区。

◎阜康

地名。即今新疆阜康市。地处天山北麓准噶尔盆地东南缘。汉属郁立师国及车师后国,北周及隋属突厥,唐属庭州,为金满县的西部,西辽时期属别石把,元朝属别失八里尚书省。乾隆二十四年(1759)设阜康堡,1776年改设阜康县。县南有天池,为古今游览胜地。阜康,物阜民康之意。

◎奇台

县名。即今新疆奇台县。地处博格达山北麓,北为北塔山。汉车师后王国地,北魏属柔然,唐为金满县地,元属回鹘,明为卫拉特。乾隆二十四年(1759)建奇台堡,乾隆四十一年(1776)置奇台县,驻靖远城。光绪十五年(1889)迁治今奇台镇,又称古城。清初以来该地一直是北疆之贸易中心,有“金奇台”之称,也是东天山与阿尔泰山间古今东西交通要道。

◎精河

县名。即今新疆精河县。地处天山北坡与艾比湖之间。汉、魏为乌孙游牧地,晋属铁勒,隋唐属西突厥,元为曲儿只地,明为卫拉特牧地,属准噶尔。清乾隆二十二年(1757)始建安阜城于精河,光绪十四年(1888)置精河直隶厅。1913年改设县。一作晶河,因县内有晶河,故名。

◎乌苏

县名。即今新疆乌苏县。地处准噶尔盆地西南奎屯河流域。汉属匈奴西境,北周、隋属突厥,元为回鹘地,明后期属准噶尔。清乾隆二十七年(1762)置库尔喀喇乌苏办事大臣,次年筑庆绥城,乾隆四十八年(1783)筑新城,光绪十二年(1886)设库尔喀喇乌苏直隶厅。1913年设县。为天山以北丝绸之路必经的重要地区。

◎绥定

县名。在今新疆霍城县境。清平准噶尔,筑绥定城,光绪十四年(1888)设绥定县,为新疆省伊犁府治地。民国2年(1913)裁府留县,后又划归伊犁道。1965年改绥定县为水定县,次年与霍城县合并为新霍城县。为清代与中亚贸易往来的中心之一,丝绸之路上的交通要地。

◎叶城

县名。今新疆叶城县。地处塔里木盆地西南缘提孜那甫河流域。汉为莎车、子合国地,唐为沮渠、朱俱波地,明属叶尔羌。清光绪九年(1883)设县,属莎车府,因叶尔羌河而得名。地当丝绸之路南道必经之地,亦可由此入藏,是古今重要的交通枢纽之一。

◎叶尔羌

县名。今新疆莎车县境。地处塔克拉玛干沙漠西南缘叶尔羌河流域。又称鸦儿看、叶尔钦、叶尔奇木等。汉为莎车国地,后汉并于于阗,隋唐至宋仍复如此,南宋属西辽,元为宗王阿鲁忽封地,明为叶尔羌。清光绪二十四年(1898)筑新城,置莎车直隶州,光绪二十八年(1902)改为府。1913年改为县。为丝绸之路上之要地,清代为边境贸易中心。

◎英吉沙

县名。即今新疆英吉沙县。地处塔克拉玛干沙漠西南缘。西汉为依耐国地,东汉属莎车,曹魏至隋属疏勒国,唐为朱俱波地,元属可失哈尔。清乾隆二十四年(1759)定名英吉沙尔,光绪九年(1883)置英吉沙尔直隶厅。1913年改称英吉沙县。

◎玛纳斯县

县名。即今新疆玛纳斯县。地处准噶尔盆地南部玛纳斯河之东。原为乌孙地,北魏属高车,北周属突厥、铁勒诸族地,唐代隶北庭都护府,宋元为回鹘地,明属卫拉特。清乾隆二十八年(1763)设绥来堡,乾隆四十四年(1779)置绥来县。1953年改绥来县为玛纳斯县。为天山北部古丝绸之路必经的重要地区。

◎绥来

见“玛纳斯”条。

◎喀喇沙尔

政区名。汉为焉耆、危须、尉犁诸国地,唐置焉耆都护府,宋为西州回鹘地。乾隆二十二年(1757)平准噶尔,改此名,后改置焉耆府。今为新疆焉耆县。地处新疆中部天山南麓东段,是丝绸之路北道必经的重要地区。

◎旧土尔扈特西路旗

政区名。乾隆三十六年(1771),曾流徙于欧洲伏尔加河流域的土尔扈特部在其首领渥巴锡率领下回归祖国。次年,清朝将安置于今新疆精河一带游牧的部分土尔扈特部,置此旗以治之。

◎旧土尔扈特东路二旗

政区名。乾隆三十六年(1771),曾流徙于欧洲伏尔加河流域的土尔扈特部在首领渥巴锡的率领下回归祖国。次年,清朝在库尔喀拉乌苏境(今新疆乌苏)置此二旗,以安置部分土尔扈特部众游牧。

◎旧土尔扈特南路四旗

政区名。乾隆三十六年(1771),曾流徙于欧洲伏尔加河流域的土尔扈特部在其首领渥巴锡的率领下回归祖国。次年,清朝于喀喇沙尔以北的裕勒都斯草原置此四旗,以安置部分土尔扈特部众游牧。

◎和硕特中路三旗

政区名。乾隆三十六年(1771),原随土尔扈特部西迁的和硕特恭格部又随渥巴锡回归祖国。次年,清朝于喀喇沙尔(今新疆焉耆)以北的裕勒都斯草原置此三旗以处其部。

◎惠远城

城名。清代伊犁九城之一。在今新疆霍城县东南7公里,有新、旧二城。乾隆二十八年(1763)正月因驻军需要在伊犁河北岸筑城,乾隆三十年(1765)二月告竣,是为旧城。设景仁、宣闿、说泽、来安四门,城垣高一丈四尺,周九里,赐名惠远。为古丝绸之路天山以北路段上的重镇之一。后受河水侵蚀,又因同治十年(1871)沙俄侵占而废毁。光绪八年(1882)收回伊犁后,在原城址北十五里另筑新城,伊犁将军驻于此城,故亦称“伊犁大城”。光绪九年(1883)新疆建省以前一直是清朝新疆的首府所在地,建省后亦为地区中心,是清代中西方交通和贸易的枢纽之一。著名学者祁韵士、洪亮吉、徐松、林则徐等被流放伊犁时都曾居住于此。

◎惠远老城

见“惠远城”条。

◎瞻德城

城名。清代伊犁九城之一。在惠远城西北七十里,地名察罕乌苏,俗称清水河,在新疆绥定县西北。乾隆四十年(1775)筑城,垣高一丈三尺,周三里有余,有升瀛、延景、履平三门。为清代与中亚贸易往来的中心之一。

◎广仁城

城名。清代伊犁九城之一。在惠远城西北八十里,地名乌克尔博罗素克,俗称大芦草沟。乾隆四十二年(1777)筑城,垣高一丈三尺,周三里余,有朗辉、迎灏、溥惠三门。为清代与中亚贸易往来的中心之一。

◎熙春城

城名。清代伊犁九城之一。其地称为哈喇布拉克,在惠远城东八十里。乾隆四十五年(1780)建成,垣高一丈,周二里余,分三门:东门称觐思;西门称凝爽;南门称归极。为清代与中亚贸易往来的中心之一。

◎宁远城

城名。清代伊犁九城之一。在惠远城东南九十里。乾隆二十七年(1762)建城于固尔札地区,城垣一丈六尺,周四里余,分为景旭、环瀛、嘉会、归极四门。城外东北有“平定准噶尔勒铭”碑等。为清代与中亚贸易中心之一。

◎拱宸城

城名。清代伊犁九城之一。在惠远城西北一百二十里,地名霍尔果斯。乾隆四十五年(1780)建城,垣高一丈七尺,周三里余,有寅辉、遵乐、绥定三门。为清代以来与中亚交通贸易的重要地区。

◎惠宁城

城名。清代伊犁九城之一。在惠远城东北七十里,即今新疆伊宁县巴彦岱。乾隆三十五年(1770)筑,垣高一丈四尺,周六里余。东、南、西、北四门分别命名为昌汇、遵轨、兆丰、承枢。嘉庆十年(1805)因城内东部地面有泉水涌出,城址移向西面,而规模布局皆如既往。物产丰饶,多富商大贾,为清代北疆西部大都会之一。

◎绥定城

城名。清代新疆伊犁九城之一。在惠远城北三十里,即今新疆霍城驻地水定。乾隆二十七年(1762)筑,垣高一丈七尺,周四里余,有仁熙、利渠、义渠、宁汉四门。是清代天山以北与中亚各国贸易交往的重要都会之一。

◎疏附城

城名。古疏勒国地。元以后为喀什噶尔地。清代的喀什噶尔有汉、回两城,隔河相对。清设疏勒府治汉城。光绪八年(1882)置疏附县,治回城。“疏附”即维吾尔语“喀什旧城”之意。今仍为新疆疏附县治。

◎额敏城

又作业瞒城、叶密立、也迷里、叶密里城等。城名。因傍额敏河得名。《西域图志》作额敏城,即今新疆额敏县。

◎阿克苏

城名。意为“白水”。汉为姑墨国,《北史》作姑默,唐为姑墨州。贾耽《四夷路程》记:“拨换城,一曰威戎城,曰姑墨州。”清初定西域,称此城为阿克苏,寻设办事大臣驻治。光绪九年(1883)设温宿直隶州与阿克苏道,并修建新城为治所。光绪二十八年(1902)又升直隶州为府。民国2年(1913)又改置阿克苏县,今为新疆阿克苏市。

◎雅哈阿里克城

城名。位于新疆温宿县哈喇裕勒衮城东一百二十里处,今属新疆拜城县。

◎章固雅城

城名。《西域图志》记此城在固满南四十里。固满,《清史稿·地理志》作玛,即今新疆皮山县城,冯承钧《西域地名》认为城在皮山县治的东南。

◎塔喀克城

城名。《西域图志》记城在于阗境,今属新疆墨玉县。冯承钧《西域地名》认为此城“在和田县阔什拉什北二十五里,东傍和田河”。

◎波斯恰木城

城名。清因置驿,属叶城县。1921年析叶城置泽普县,此城改属泽普,或以为波斯恰木即今泽普县治。

◎皮雅勒玛城

城名。故址在今新疆皮山县东,作“皮牙勒马”。

◎达坂城

城名。在乌鲁木齐东南80公里处,古称“喀喇巴尔噶逊”。为从吐鲁番盆地穿越天山峡谷到达北疆各地的交通要塞。唐属西海县,隶于瑶池都督府。清乾隆二十七年(1762)筑城,名曰“嘉德城”。新疆建省后属乌鲁木齐县。地理形势异常险要,是南北疆交通咽喉,是古代丝绸之路经过的重要地区。

◎拜城

城名。在今新疆拜城县境,地处塔里木盆地北部南天山与却勒塔格之间。汉为姑墨国地,后并于龟兹;唐为龟兹都督府所属的姑墨州,唐末以后属西州回鹘;明代称为摆城。清乾隆年间置拜城军台,光绪十年(1884)置县。为丝绸之路中道所经的重要地区。境内渭干河峡谷悬崖下有克孜尔石窟等著名古迹。

◎阿速

又称阿克苏。地名。元察合台汗属地,即今新疆阿克苏市。汉姑墨国地,三国至北魏属龟兹,元代为别失八里西境。清光绪十年(1884)设温宿直隶州,1913年设阿克苏县。史籍先后称之为姑默、姑墨川、亟墨、拨换城、姑墨州、跋禄迦、末蛮等。地处天山南麓中段东西要道,是古丝绸之路中路必经的重要地区。

◎库陇勒

又称库尔勒。地名。在今新疆库尔勒市。汉为焉耆国地,后汉至隋因之。唐属焉耆都护府,元属别失八里,清代归焉耆办事大臣管辖。1930年设库尔勒设治局,1943年设县。1979年将焉耆县部分地区划出与库尔勒县合并,设为库尔勒市。其语意为地形轩敞,可供眺览之意。地处天山南麓东西交通干线上,是古丝绸之路中路必经的重要地区。

◎库尔勒

见“库陇勒”条。

◎喀什噶尔

又名疏勒、喀什、哈拉哈什等。地名。今新疆喀什市。其辖境本为汉代疏勒国地,隋末属西突厥,唐置沙都督府。南宋属西辽。明为哈实哈儿国,清代是西域南八城之一。地处丝绸之路南道、中道交会之处,是通往中亚、西亚、南亚的交通枢纽,为丝绸之路上古老而著名的都会之一。

◎哈拉哈什

见“喀什噶尔”条。

◎阿山道

见“阿勒泰”条。

◎克拉玛依

城市名。汉晋时为乌孙、悦般等游牧地。隋属铁勒。唐时为北庭都护府下设的盐泊州都督府辖地。北宋属西州回鹘。元为察合台后王封地。明属瓦剌。克拉玛依产石油,清光绪二十三年(1897)新疆商务总局即在此附近开采石油。1958年设克拉玛依市。此名系哈萨克语,意为“黑油”,得名于该地一座天然沥青丘——黑油山。今是新疆最大的工矿型城镇,市区包括乌禾尔、独山子、白碱滩等地。

◎石河子

城名。位于天山北麓中段玛纳斯河流域,是一座由军垦战士在戈壁滩上建起的新型城市,1976年正式设市。因其地多石,故名。地处丝绸之路天山北麓交通要道,是通往中亚等地的必经地区。

◎库车

县名。即今新疆库车。1913年降库车直隶州置,迄后因之。

◎沙湾

县名。即今新疆沙湾县。地处准噶尔盆地南缘。汉为乌孙国地,隋属西突厥,宋元为回鹘地,明属卫拉特,清为绥来县地。1915年从绥来县分设沙湾县,属新疆迪化道,后又改属塔城道。国民政府成立后属新疆省政府。1957年迁治三道河子。因河流多沙石而得名。

◎吉木萨尔

又作济木萨。县名。即今新疆吉木萨尔县,又称济木萨。地处准噶尔盆地东南部。历史上曾长期是北疆政治中心。汉代金蒲城、南北朝时突厥的可汗浮图城、唐朝金满城及宋辽时期的北庭(别失八里)、西辽时的别石把等都在境内。清乾隆年间筑恺安城,1776年设济木萨县丞,光绪二十年(1894)改名孚远,光绪二十八年(1902)设孚远县。1953年改今名。为丝绸之路上重要城镇之一。

◎济木萨

见“吉木萨尔”条。

◎巴里坤

县名。即今新疆巴里坤哈萨克自治县。地处天山北麓东部地区。汉为蒲类国地。唐属伊州。明属瓦剌。清属镇西府、镇西厅。1913年改为镇西县,1954年成立巴里坤哈萨克自治县,又有“巴尔库勒”“巴里库勒”等名称。西北有巴里坤湖,即古蒲类海。县境东南的松树塘为哈密通北疆的通道,有东汉西域都护任尚的纪功碑出土,为丝绸之路必经的重要地区。

◎木垒

县名。即今新疆木垒县。地处天山北坡木垒河畔。汉为蒲类国地。唐置蒲类县,属庭州。清乾隆年间设木垒河巡检,属奇台。1912年开始筑城,1917年设县佐,1928年设木垒河县,属迪化行政专区。1954年成立木垒哈萨克自治县。木垒是河湾之意,此地河流环抱,故名。地当丝绸之路由哈密经七角井至北疆的孔道,是古今中西交通线必经的重要地区。

◎呼图壁

县名。即今新疆呼图壁县。地处准噶尔盆地南缘呼图壁河流域。汉为乌贪訾离地,元代称古塔巴。乾隆二十九年(1764)筑景化城,设呼图壁巡检,光绪二十九年(1903)巡检改为县丞。1918年设呼图壁县,后曾一度改景化县。是天山北部丝绸之路必经的重要地区。

◎米泉

县名。即今新疆米泉县,原属乌鲁木齐。民国17年(1928)从迪化县分出设乾德县,为纪念杨增新之子杨应乾而得名,取“承天之德而生”之意。1953年改名为米泉,取其地泉多且盛产稻米之意。

◎塔城

县名。即今新疆塔城市。汉代为匈奴右地,北周、隋属突厥。明代先后为土尔扈特部、准噶尔游牧地。清乾隆二十九年(1764)于雅尔(在今塔城西,现属哈萨克斯坦共和国)筑肇丰城,为地区中心,乾隆三十一年(1766)改筑城于楚呼楚,名曰绥靖,改名为塔尔巴哈台。光绪十四年(1888)设塔尔巴哈台直隶厅,驻绥靖城。1913年改称塔城县。其地多獭,故名。其附近地区一直是历史上的牧区中心,是清代与中亚地区贸易往来的要地之一。

◎和静

县名。今新疆和静县境。地处新疆中部天山南麓。汉至隋为焉耆国地,唐属焉耆都护府,元属别失八里。乾隆三十八年(1773)蒙古土尔扈特部及和硕特部游牧于本境裕勒都斯盆地,归喀喇沙尔办事大臣管辖。1939年设和靖县。1965年改今名。由此可经天山谷地赴伊犁,也可直达南疆和乌鲁木齐,是古丝绸之路上的枢纽地区之一。

◎民丰

县名。即今新疆民丰县。地处塔里木盆地西南部。西汉属精绝国,西域都护辖之,东汉为鄯善所并,后属于阗。新疆建省后原属于阗县,1945年置民丰设治局,1947年改设县。为丝绸之路南道必经的重要地区。《大唐西域记》中的尼壤城就在县境北部,已被沙土掩埋,曾出土有东汉“司禾府印”印范。

◎尼勒克

县名。即今新疆尼勒克县。地处天山西部婆罗科努山与阿吾拉勒山之间的哈什河流域。汉至北魏属乌孙国地,隋代属西突厥,唐属北庭都护府,元为察合台汗国地。1938年设巩哈设治局,1939年改置巩哈县。1953年改为倪利克县,1954年改称尼勒克县。为北疆重要牧区。

◎塔什库尔干

县名。即今新疆塔什库尔干塔吉克自治县,在帕米尔高原上。汉为蒲犁、西夜诸国地,魏晋时隶属于疏勒,宋元属于阗,明属叶尔羌辖境的色勒库尔。新疆建省后初设色勒库尔粮食局。清光绪二十八年(1902)设蒲犁厅。1913年改称蒲犁县。1954年改设塔什库尔干塔吉克自治县。清代曾称色勒库尔、塞勒库尔等。本区为丝绸之路南道、中道交会的地区,今中巴公路即由此通过。塔什库尔干为石头城之意,因境内有汉代西域蒲犁国城和唐代西域渴槃陀国城,故名。

◎托克逊

又译作他古新、托逊、托克三等。县名。即今新疆托克逊县。地处吐鲁番盆地西部。汉属车师前王庭,明初为火州地。1936年设县。位于北疆至南疆的大道上,自古以来为哈密、吐鲁番盆地至塔里木盆地的交通要冲。今南疆铁路经本县北部进入阿拉沟,乌鲁木齐至南疆各地公路也由本县向西经库米什入焉耆盆地。

◎石头城

见“塔什库尔干”条。

◎独山子

城镇名。即今新疆克拉玛依市所属之独山子镇,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前新疆唯一产油炼油地,现仍有炼油厂。参见“克拉玛依”条。

◎蒲昌

县名。唐置,隶属于西州。故址在今新疆鄯善县境。

◎粟楼烽

地名。在唐西域温肃州治大石城西北三十里,即今新疆乌什县西北三十里处。

◎睢阳

地名。唐时自姑墨州拨换城(今新疆阿克苏)南至于阗镇(今新疆和田)所经之地。在今新疆和田北,塔里木河南的塔克拉玛干沙漠深处。

◎宝庄

地名。见于《王延德行记》,即唐蒲昌县。今新疆鄯善县治。

◎阿忒八失

地名。见于《元史·西北地附录》,冯承钧《西域地名》认为在今新疆赛里木湖之南某处。

◎回疆

地区名。清代对天山南路地区的统称。因维吾尔族集中居住在天山南路,而清代又称维吾尔族为“缠回”,故名。又称为回部。该地区是古今丝绸之路所经的主要地区之一,丝绸之路的南道、中道即由此经过。

◎东疆

地区名。系今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东部地区的简称。大致包括吐鲁番以东巴里坤、哈密及罗布泊区域。汉朝曾在吐鲁番、哈密及楼兰地区屯田,在高昌壁(今吐鲁番哈喇和卓)设戊己校尉,前凉张骏在吐鲁番盆地设高昌郡,此后高昌一直成为东疆的区域中心。隋朝在哈密设伊吾郡,唐朝设西州、伊州。唐末至北宋,本区属西州回鹘。南宋时属西辽。元世祖在高昌设镇北庭都护府,后又在哈喇火州设宣慰司。明时在哈密盆地设哈密卫,吐鲁番盆地则为察合台汗后裔所据。清初哈密、吐鲁番仍设郡王。新疆建省后均设府。这一区域为丝绸之路出阳关后三条干线必经之地,是丝绸之路上的交通枢纽地带。

◎南疆

地区名。系今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天山南部广大地区的简称,以天山山脊线为界划分。秦汉之际塔里木盆地周围有许多绿洲城郭之国,汉朝在乌垒城(今轮台策大雅附近)设西域都护府,代表中央政府管辖西域事务。魏晋时期设西域长史府,驻罗布泊西岸的海头(即楼兰古城)。唐朝统治西域的安西都护府曾治龟兹,统辖“安西四镇”。北宋属西州回鹘。南宋属西辽。元为察合台后王封地。明朝为察合台后裔吐鲁番王及和卓势力范围。清统一新疆后,称这一区域为回疆、回部、天山南路等。自古以来是丝绸之路南道及中道经过的重要地区。

◎北疆

地区名。系今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天山北部广大地区的简称,历来是游牧民族繁衍生息的处所。汉时东为匈奴右部,西为乌孙,后来鲜卑也游牧于此。北魏时柔然、乌孙、悦般、高车等尽有山北之地。北周时又有突厥、铁勒迁入。唐朝在此设州县,北庭都护府驻金满城(今吉木萨尔)。元时所设的别失八里行尚书省及以后所设的宣慰司和都元帅府治所也在今吉木萨尔。明时本区为瓦剌范围(即清朝所称之卫拉特)。清统一新疆后,设伊犁将军统辖天山南北及中亚。新疆建省后,乌鲁木齐成为省会,至今仍是新疆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这一地区是丝绸之路天山以北路线必经之处,是与中亚往来的交通要道。

◎奎屯

地名。即今新疆奎屯市。地处准噶尔盆地西南缘。汉为乌孙国地,后为诸游牧民族游牧地。1975年在奎屯垦区的基础上建立了奎屯市,为伊犁哈萨克自治州直辖市。因地处奎屯河南,故名。

◎博乐

地名。即今新疆博乐市,为博尔塔拉蒙古族自治州首府。地处博尔塔拉河下游北岸。1920年从精河县分设博乐县,属新疆省伊犁道,国民政府成立后直属新疆省政府。1985年设市,发展较快。

◎阿图什

地名。在今新疆阿图什县境,为克孜勒苏柯尔克孜自治州首府。地处天山南脉与前山(柯坪山)之间。1938年置阿图什设治局,1943年设县。1954年克孜勒苏柯尔克孜自治州成立后,即为州府驻地。为丝绸之路塔里木盆地南北两道交会之地。

◎承化寺

又名黄寺。地名。即今新疆阿勒泰市境,地处新疆北部。历史上为匈奴、蒙古等民族游牧地。清光绪三十二年(1906)于此设置阿尔泰办事大臣,是附近牧区的宗教中心。民国成立后改设阿尔泰办事长官,归中央直辖。1919年改称阿山道,治所仍在此,归新疆省管辖。1921年设承化县,1953年改称阿泰县,1954年改称阿勒泰县。因阿尔泰山在本县境内,故名。为草原丝绸之路经过的重要地区,2世纪以前是东西方商业贸易的交会地区。

◎辟展

又称皮禅。地名。即今新疆鄯善县境。汉为车师前国,唐置柳中县,宋属高昌,明属柳城。乾隆三十六年(1771)置辟展巡检,光绪二十九年(1903)改置鄯善县。为丝绸之路所经的重要地区。

◎伊宁

地名。包括今新疆伊宁市与伊宁县,地处天山以北伊犁河北岸。汉晋为乌孙国地,北周、隋属突厥,元属阿里麻里。明为绰罗斯部,后属准噶尔。乾隆二十七年(1762)于伊犁河北岸筑宁远城,为“伊犁九城”之一。光绪十四年(1888)设宁远县。1914年改称伊宁县,取伊犁和宁远首字为名。因城东有琉璃瓦金顶寺院,故旧称为金顶寺,是中亚交通及贸易的重要地区。

◎和田

古称于阗、和阗等。地名。即今新疆和田市。汉为于阗国,唐置毗沙都督府,南宋属西辽,清光绪九年(1883)设和阗直隶州。1913年改为和阗县,1959年简化汉字改为和田县,1983年设市。地处丝绸之路南道必经之地,是丝绸之路南道上的交通枢纽和重要都会。

◎车尔成

又作左末城、折摩驮那、播仙镇等。地名。或说即今新疆且末县城,或说位于且末县城与塔他浪之间某处。

◎玉古尔(Bugur)

地名。即为《西域图志》所载之布古尔,亦作玉古尔。汉为轮台地,《史记》作仑头,即今新疆之轮台县。

◎博尔塔拉

地名。位于今新疆博乐、精河、温泉等县境。博尔塔拉即蒙语“银白色的草原”之意。其范围东西长一千余里,南北宽二百余里,土地肥沃,水源充足,农牧业均比较发达。境内有博尔塔拉河东西横贯,流入艾比湖。今新疆博尔塔拉蒙古族自治州即因其地设置。

◎阿斯塔那

或作阿斯塔拉。地名。在今新疆吐鲁番东40公里处,再东即高昌故城遗址。在高昌王朝统治时期,这里曾是高昌城的重要墓葬区。近年在此发掘的数百座古墓葬,出土了大量的丝织品等珍贵文物,从实物资料的角度进而证明了高昌王朝统治时期高昌城中丝路贸易的发达及其经济的繁荣。

◎鲁克察克

地名。在今新疆吐鲁番东。汉为柳中地,宋以后讹为柳陈城。《元史》作鲁古尘,《清一统志》改为鲁克察克。

◎哈尔哈里克

又作哈尔噶里克、哈哈里克、哈喇噶里克等。地名。清置叶城县,驻治于此。今因之,其镇名改写作喀赫勒克。

◎塔什巴里克

又作塔什密里克。地名。清属疏附县,即今新疆疏附县西南一百五十里的塔什迷力克乡所在地。清代喀什噶尔道驻疏附,故县城又名喀什噶尔城。《新疆识略》记:塔什密里克在喀什噶尔城西南一百五十里,即此。

◎七角井

地名。在新疆鄯善县东北。北接镇西县界,西连奇台县界,为往来之交通要冲。

◎巴伦台

地名。位于和静县城北约50公里处,附近艾维尔沟有煤、铁、石灰石等,交通便利。

◎色勒库尔

清代对塔什库尔干地区的别称。参见“塔什库尔干”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