丝绸之路辞典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河南】

◎东京

都城名。唐显庆二年(657)以洛阳为东都,又称东京。天宝元年(742)定称东京。洛阳为历朝古都,丝绸之路另一起点。参见“洛阳”条。

◎洛阳

都城名。“洛”本作“雒”,三国魏改。故城有二:一在今河南洛阳市东白马寺东二里洛河北岸,原为周成王时周公营建的成周城,因位于雒水之北,战国时更名雒阳。周敬王为避王子朝之乱,迁都于此,加以扩建,春秋后期成为最繁华的都会之一。因地处天下之中,交通便利,而且左据成皋,右阻渑池,前有伊阙,背靠黄河,利于防守。东周以后,东汉、三国魏、西晋、北魏均建都于此,遂成为全国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也是世界最繁荣的都市之一。汉、魏故城南北长九里七十步,东西宽六里十步,故被称为“九六城”。北魏时,有三市:西面西阳门外有著名的洛阳大市,附近为商人和手工工人居住区;南面宣阳门外有四通市和外商聚居区;交易农产品和牲畜的小市在东面青阳门外。东汉时,有太学生3万余人。著名古迹有汉明帝所建的白马寺,是中国最早的佛寺。北魏所凿龙门石窟佛像,是中国伟大的艺术珍品。北魏全盛时,全城有佛寺500所,佛塔多不胜数,北魏末年,与故城毁于战火。隋以后废。一在今汉魏故城西十八里,即今洛阳市。隋大业初建,以为东都。隋唐洛阳故城据《新唐书·地理志》,周围约七十里,是仅次于长安的第二大都市。隋有东、南、北三市,唐增设西市,都是国际性市场。隋(炀帝)、武周、五代后唐均都于此;五代梁、晋、汉、周、北宋、金(宣宗以后)均以此为陪都。隋以后先后为河南郡、河南府、金昌府、河南路治所。今洛阳旧城系金哀宗时改筑,周长八里三百四十五步,仅当隋唐故城洛北、瀍西的一小部分,近年来对汉魏、隋唐故城遗址都作过考古勘查,并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河南尹

政区名。本秦三川郡,西汉高帝二年(前205)改名河南郡,治雒阳县(今洛阳市东北)。东汉建武十五年(39),因国都设立在此,改为河南尹。西晋再改为河南郡。北魏太和中迁都洛阳,又改为河南尹。北周改为洛州。隋初曾改称豫州、河南郡,寻又复洛州之名。唐开元元年(713)升洛州为河南府,五代迄宋因之。元时又为河南府路,明清复为河南府。其辖境大致相当今河南省黄河以南,原阳、中牟等县以西,孟津、汝阳等县以东,汝州、密县、新郑(登封除外)等市县以北地区。

◎弘农郡

郡名。西汉元鼎四年(前113)置。取弘大农桑之意。治所在今河南灵宝市北20公里处。辖境相当今河南黄河以南,宜阳以西的洛、伊、淅川等流域和陕西洛水、社川河上游、丹江流域。北魏时为避魏献文帝拓跋弘讳,改为恒农郡。北周复弘农旧名。隋初郡废,大业间又复置,义宁元年(617)改名凤林郡。唐初改为陕州。弘农是古代关中与中原地区的重要连接点,东西出入的必经之地。

◎弘农

县名。西汉元鼎三年(前114)于旧函谷关地置。治所在今河南灵宝市北20公里处。东汉灵帝曾名恒农,晋复旧。北魏献文帝为避讳又改恒农,北周复旧。隋大业中移今灵宝。唐神龙初又改恒农,开元中复旧。宋初改名常农,后又改名虢略。元省。其故治又历为弘农、恒农、凤林等郡及虢州治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