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虽然30,但仍17
有自知之明,是一个人聪明的起点
有个男生,各方面条件都还好,就是人长得有些丑。自从大学毕业,就没交过女朋友。周围的亲朋好友给他介绍对象,每回不是对方看不上他,就是他没看上对方。好不容易有个女生相中了他,别人就建议他先处处看,他的反应就像是有人要把他这朵鲜花硬插在牛粪上,故意侮辱他似的。
他以为自己条件优越,常在人前自诩帅哥,在择偶上开出远高于自身水准的要求,非白富美不娶。令旁人听了哭笑不得,却又不好意思一巴掌打醒他:你自己长什么样,心里没点儿数吗?
我曾在一个电视选秀节目中看到一名参加海选的选手,唱得鬼哭狼嚎,引得在场观众哄堂大笑。评委问他:谁叫你来参加海选的?选手回答:我朋友建议我来的。评委说:他不是你朋友,真正的朋友是不会叫你来出丑的。
这两件事让我意识到,其实大多数人并没有想象中那样了解自己。就像有些人看不见自己长得丑,有些人听不出自己五音不全。我们可能对自身有着各种各样的误读。
我自己也有类似的经历,有一年我要离开家乡去外地出差半年。我的好朋友来送别,临行的时候她给我一个忠告:以后在外面,你不要太自我了。我听了很惊讶,第一次被好友直言不讳地提醒缺点,我才意识到原来我是那样的人,而此前我竟全然未觉。
有时候我们会高估自己,觉得自己中上之姿、冰雪聪明、人品极佳。
有时候我们又会低估自己,觉得自己平庸无为、面目可憎、一无是处。
一个人聪明的起点,是有自知之明。对自身有正确和客观的评估,在这个基础之上,才能正确看待世界,并在各种选择中做出正确的决定。
那么,我们要怎样认识自己呢?可以试试以下几种方法:
·做一个表格,列出自己平时有哪些兴趣爱好,最喜欢做什么,最喜欢看什么书,最喜欢哪些知名人物,最喜欢说什么话。
·列出自己最不喜欢的事、人物、行为。
·总结一下自己哪些方面常被别人表扬?别人通常会如何表扬你?在哪些方面你常被别人批评?别人通常是怎样批评你的?
·审视一下自己身边的朋友,看看都是些怎样的人。物以类聚,人以群分,我们和要好的朋友之间一定有很多共同和相似之处。
·原生家庭的影响让我们和父母之间可能存在很多相似之处。总结一下你父母的优缺点,思考自己该如何避开同样的缺点。
·也总结一下我们的敌人和对手。因为有句话说得好,看一个人的底牌,就看他的朋友;看一个人的身价,就看他的敌人。我们的敌人都是些什么人,某种程度上,我们就会是什么人。
·参考一下你面试或相亲的成功率,以及对方对你的评价。
·参考别人给你介绍过的那些相亲对象的水准。也许你觉得Ta配不上你,但在介绍人眼中,你们是可以配到一块儿的。
·直接问熟悉的朋友自己是个怎样的人。做这样的调查,可能不一定准确。因为问一个懒惰的朋友,他大概会觉得你很勤劳。问一个比较笨的朋友,他会觉得你很聪明。所以,应该尽量选择问那些和自己相对持平的,或者比自己稍微优秀的人,看看你在他们眼中有哪些优点与不足。
·每个没有借过钱的人都有一种误会,觉得自己人缘很好。这到底是不是真的,你只要向周围的朋友借一次钱就知道了。金钱不仅是对双方友谊的考验,更是对自己身价的考验。能从别人那里借到多少钱,某种程度上取决于别人对你人品、信用、价值、能力的综合评估。
·以旁观者的视角来看自己,如果你是一个女孩,你可以设想一下:假如自己是一个男人,愿不愿意娶你这样的女人,为什么?假如你是个员工,可以设想一下:如果自己是一个公司的老板,愿不愿意招你这样的员工,为什么?
自从我在网络上写作以来,经常会遇到网友向我咨询感情方面的问题,明明是个人选择的问题,却通过三言两语的描述,来让陌生人帮自己判断。这样的本末倒置,其实是因为太不了解自己。
只有了解自己,我们才能知道,什么对我们来说是最重要的。找到了你最珍视的东西,以此延伸,我们就能知道哪条路最适合自己,需要找什么样的工作,找什么样的人结婚,自己可以努力到什么程度,有哪些弱点和短板。然后才能找到自己找不到好工作,或赚不到钱的原因。
人生三重境界——见自己,见天地,见众生。
你的人生,不应该被别人的批评影响
混迹网络这么多年,忽然发现有的人的报复心实在是太强了。有些人,你明明没有对他做过什么,但不知道为什么,他们就深深地恨上了你。
比如有一天,我在整理电子邮箱里的私信。因为我的邮箱里每天都会收到十几封、几十封信,所以我常常来不及回复,之后一忙就忘了。因此每隔一段时间,我的邮箱里就会积累下成千上万封未读的信,所以有空我就去清理一下。在清理过程中,觉得有必要回复的就顺便回复一下。
其中有一个网友,他第一封私信写得诚恳有礼,说他就职于一家互联网公司,常常看我的文章,希望得到我的联系方式。我就回复了,向他表示感谢,附上联系方式。结果,他再回信过来的时候,却把我骂了一顿:你这么久才回,你这样做有意思吗?我看了之后,连忙道歉:邮箱我不一定每天都看,回复迟了,不好意思,打扰了!
这件事写出来,不是为了指责那个网友。我只是觉得,过于敏感的性格,可能在现实生活中常常会不开心,因为太需要维护自己的自尊,太容易对别人的行为进行过度解读,也太在意别人对自己的看法,很容易导致草木皆兵。因此,也不难理解,对于这样的人来说,对方的没回信或晚回信,也会使他们觉得受到了某种怠慢和侮辱,从而引发愤怒和不快的情绪。
其实这是没有必要的,我也在知乎或公众号里给别人发过消息,别人没回的情况时常发生,但我觉得很正常。
别人没回复,可能只是他的个人原因——太忙或者私信太多。我们没必要多心,脑补别人是不是有意针对自己。因为对方未必有心力去衡量陌生人值不值得认真对待。就算对方确实是有意针对你,故意用这样的态度来让你难受,那你更要表现出不在意,不能让对方得逞。
有一个网友复仇心更重,有一天我在想法中和别人谈论人畜无害的话题,结果他跑来质问我:怎么哪儿哪儿都能看到你,你能不能离我远一点儿?
这个网友我压根就不认识,从来没有和他交流过。不知道他哪儿来的恨意。我没有回复他。另一个网友实在看不下去了,就帮我回了句:你怎么这样,人家哪里招你了。
他说:我就是看她不顺眼,她就是一个写手,她写的故事都是编的。我以后不仅看到她一次“踩”她一次,而且我还要发动我的大学同学一起来“踩”她(赞、踩:论坛上网友对作者文章的一种或赞同或反对的投票方式)。
这叫我哭笑不得,且不说他有没有必要因为自己毫无依据的判断来仇恨我——我也不担心他是否能发动大学同学一起来“踩”我——我只是有些替他的前途担心,一个大学生把所有热情用来关注、抨击网上那些看不顺眼的陌生人,肯定是用错地方了。
大家的时间用在哪里,是能看得见的。网上有个段子:你是砍柴(学习)的,我是放羊(写作)的。你不好好砍柴(学习),一天到晚盯着我放羊(写作)是不是出了什么纰漏。我的羊是吃饱了(我的文章写好了),你的柴呢?
所以那位网友号召同学一起来“踩”我的打击方式效率太低了,你“踩”我的次数再多也拦不住愿意赞我的人。报复我最好的办法是努力学习、赚钱,要是能有一天把网站买下来,对我的文章进行限流,不管发表什么,都只有我自己一个人看到,我才会怕。
不过,一个人的事业能做到那种程度,其眼界和境界早就大不相同,绝对不会惦记着这种鸡毛蒜皮的事。反过来说,喜欢因为鸡毛蒜皮的事和陌生人在网上“大打出手”的人,事业根本不会做到那种程度。
前几天谈到原谅这个话题。我回复网友:我小时候,也常被一些同学欺负、排挤。当时非常难过。但是,长大以后,她们会如何看待这些事,心里会不会有一点儿愧疚,我一点儿也不关心,我的人生需要自己努力,不会因为别人对自己的态度、想法而受到影响。
这种事时过境迁也就算了。不是原谅了,不是看开了,不是放过别人了,而是学会了用自己的方式表达。有时候恨一个人,未尝不是件好事,如果使用得当,它会给你带来能量。有个网友说:高中的时候,人丑,家贫,还不会打扮,向班草告白被他当众拒绝和羞辱。后来她憋着一口气,努力考上名牌大学,毕业后又进了大公司,收入颇丰,学会了化妆和服饰穿搭,逐渐蜕变成一个大美女。后来一次同学聚会上,她看到班草已沦为肠肥脑满的凡夫俗子,想想自己身边每个追求者都比他强上十倍,就觉得很爽!
所以,真正让你云淡风轻的释怀方式,不是你用尽全力去恨他、骂他、打他,去与他互相侮辱和伤害,去和他纠缠。而是你头也不回地大步向前走,有朝一日不经意间回首:你已在云端,他还在地上。
你不可能一直对,也不可能一直错
很多年前,在我们老家,进口柠檬一个卖8元,在一个肉包才5毛钱的年代,这是很贵的价格了。有一天我奢侈了一把,买了一个柠檬。我像吃桔子那样把它剥了皮,但当我把好不容易剥好的一瓣柠檬放入口中后,那强烈的酸涩感把我刺激得面容扭曲。天啊,这么漂亮的水果居然这么难吃,我有一种上当受骗的感觉,当场将手中剩下的柠檬扔进了垃圾桶。
前几年,第一次买牛油果,我在水果店挑选的时候,以为那些看上去绿绿的,捏上去硬梆梆的牛油果是好的,而那些看起来发黑发蔫,捏上去软软的牛油果是坏的。于是我买了好几个绿色的、硬梆梆的牛油果,回家用削皮刀削了半天,当我满怀期待地咬了一口后,心里顿时大失所望:这是什么玩意儿啊,还没地瓜好吃!
一个人对事物的判断能力,会受到自身知识、经验和视野的局限。倘若只以自己的角度去理解世间万物,就会产生无数荒谬的误会与偏见。就如从前的我,曾误会柠檬、牛油果都是超级难吃的水果。实质上,不是它们难吃,而是我缺乏对它们的了解,没有掌握正确的食用方法。
值得庆幸的是,我并没有停留在自己刻板的印象中。当我学会了如何正确享用一只柠檬——原来它应该被切成漂亮的薄片,泡进水里。当初令我反感的强烈的酸涩味,竟成了它的优点,它能化腐朽为神奇,让一杯平淡无奇的白开水瞬间变得清新、灵动。后来,我也知道了只有等牛油果的外皮变黑、捏起来有点儿软时,才意味着它已经成熟,可供食用了。
写到这里,我突然想起我之前的一个室友。她从小就讨厌番茄的味道,任何用番茄烹饪的菜肴,她从来不吃。直到有一天,我在宿舍里将自己洗净的番茄切成片,再撒上了很多白砂糖——生番茄鲜红艳丽,白砂糖似雪,看起来十分可口。她在我的建议下,抱着试试看的态度尝了一片,从此一发不可收拾——那天以后,我们宿舍里每天都弥漫着生番茄的味道。而她每每将盛着番茄拌白糖的盘子,穿过床帘伸出来,建议大家也来几片。从极度厌恶到疯狂喜爱,她好像要把过去十几年没吃的番茄都补回来似的。而我们这些原本不嫌弃番茄的人,后来也无奈地摇摇头,谁能这样天天吃番茄呢。
有时候,我们觉得不喜欢或者厌恶的事物,也许只是我们对它还不够了解。在简单的水果世界里,我们尚且会被自己的感观经验所蒙蔽,更何况是错综复杂的人际关系。我们观察、触摸、品尝,尚不能正确认识一种水果,凭什么就能通过一面之缘、道听途说、网络媒体的文字描述,轻易断定自己足以了解和判断一件事、一个人呢?
我曾在一个网络节目中听到这样一个故事:古时候有个聋子,看别人放鞭炮,看了半天觉得非常不可思议:好好的纸卷,怎么说散就散了呢。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一个人的感观被屏蔽后,无论他的观察多仔细,都是没有用的。即使功能健全的人,不聋、不哑、不瞎,也常常会觉得别人的言行不可思议,也会发表诸如此类的话:既然没有粥喝,为什么不食肉糜?这源于见识的肤浅和狭窄。这也是为什么人要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因为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养成客观正确的判断能力,以及更广阔的见识。
人生是一场罗生门,一个人的成熟在于他开始知道自己的认知有局限,知道自己看到的、所学的,只不过是冰山一角,应该不断地更新自己所掌握的知识,始终保持自我否定与自我怀疑的能力,随时颠覆自己固有的观念。因为他清楚地知道世界是瞬息万变的,人和人是不同的。就像我们都知道西瓜是圆的,但它并不是宇宙真理,因为一些国家已经能种植出方形的西瓜。
时间有可能改变一切。所以有一天,当有人对我们说苹果是黑色的,即使这种说法与我们的认知和经验背道而驰。我们应该尽量保持敬畏与谦逊,先去思考与求证,而不是不假思索地骂道:你这是胡说八道。
如果一个人总是做这样武断的认定,觉得自己的经验永远是对的——西瓜只能是圆的,成熟的苹果一定是红的。就像一个人主动捂住自己的眼睛和耳朵,那是对无知和愚昧的执着。
虽然30,但仍17
当我决定做自己的微信公众号时,身边有很多人对我说:现在做太迟了,公众号的红利时代已经过去了,很难做起来了。更有人对我说,还是给纸质媒体投稿吧,还稳定一些。
这两年,我身边有很多优秀的纸质媒体作者开通了自己的微信公众号,只有极少部分人一炮而红,大多数人试着更新一段时间后,发现关注人数增长缓慢,就慢慢放弃了。
我也经历过阅读量只有100、80的阶段,经历过每天更新一篇文章,但一个月后阅读量不增反降的阶段。我之所以还在坚持,是因为我一直相信写作对于我是件有意义的事,无须在意那些外在的因素,也从没计划着要把自己的公众号做成“大号”。我只知道我在文档里打下一个字,就有一个字的收获。哪怕某天公众号这个载体消失了,我也绝不会徒劳无功。
在写作这件事上,我得到的最大收获不在物质上,而在精神上。我通过写作思考过的每一个问题,不仅帮助了我的读者,也让我自己的人生豁然开朗。
其实我不是第一次遭遇这种劝退。很久以前,当我第一次宣布要以写作为职业时,也有很多人告诉我:这是不可能的,这个世界上有多少人能靠写作为生呢?而你又比别人多多少天赋呢?
选择一条不被众人看好的路,注定要承受更多的阻挠、打击。但我并没有听从周围人的建议。如果我拥有一种比别人更独特的性格,那就是比较我行我素,不太容易受外界的影响。现在,我非常庆幸自己有这样的个性,这让我的人生受益匪浅。
前一段时间,我看到多地收费站被撤,那些面临下岗的收费站工作人员跑去向政府抗议,其中有一个女人愤怒地说:我已经36岁了,把青春都献给了这份工作,我现在什么也不会,也学不了东西……
想当初,收费站也是份让很多人羡慕的旱涝保收的工作。我妈妈也幻想过这样安排我的人生,让我去念某个专业,以便毕业后可以凭关系进入某个对口单位,去干一份不用费脑子也能干的工作。
很多人在做一个决定的时候,首先考虑的是外界,而不是自身情况。他们不问自己更擅长什么、喜欢什么,而是反复地去研究外在因素,现在经济不景气,就业率不高,哪个单位更稳定,就想去哪个单位。
其实人生最稳定的因素不是在哪个行业,也不是在哪个单位,而是个人的能力和素养。有的人会问:那我该去做自己喜欢的文字工作呢,还是去做公务员?如果你建议他去做文字工作,他会说:可是文案的收入普遍不高啊。如果你建议他去做公务员,他又会说:可是我的性格不适合做公务员。
随波逐流的结果,是把自己推到进退两难的境地。
其实不管做什么工作都有做得好的和做得差的。如果一定要选择,应该先分析自己的爱好和擅长的东西,再去选择趋势好的行业。
还有人喜欢问:我今年30了,我很想去学××。但是这个年龄去学是不是太晚了?这其实是一种自我设限,你不是真的不能做,而是你在想象你不能做。而这种想象却限制了太多人。人生才走过小半场,这么早就宣布放弃,剩下的人生还有什么快乐可言呢?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时区——有的人20岁就当上了CEO,有的人50岁才能当上。奥巴马55岁时就已经卸任美国总统了,而特朗普70岁才当上总统。
人生不以早晚论成败,为什么要去限制自己的可能性呢?大多数人在三十立业,但并不意味着你四十岁立业就太晚。人均收入和你无关,人均寿命也与你无关。你能赚多少钱,能活多少岁,从来不是由宏观因素所决定的。
全国人均工资三千多,并不意味着你整天躺在床上不去上班也能拿到这么多的工资,只有努力奋斗,你拿到的工资才可能超过这个数字。还有,全国人均年龄是七十多,谁要跟你说,你这个年龄还折腾啥,大多数人都……你不妨回他一句:大多数人都在七十多岁死去,所以你活过这个岁数就不再活下去了吗?
太多人喜欢问别人自己该怎么活,却没有人问自己该什么时候死。既然每个人的寿数都不同,那什么年龄才能学什么、干什么,为什么要千篇一律地向别人看齐呢?
那些大多数人的指标,对于个体而言毫无意义。我们没必要用大多数人的收入界定自己的收入,就像没必要用大多数人的寿命来限定自己的寿命一样。
整天说着国民经济即将崩溃的人,先崩溃的一定是他们自己的经济。活到30岁就把自己当废物看待,肯定不是国家的责任。不要拿外部环境当借口,环境再差也有人过得很好。查理·芒格说:宏观是我们必须接受的,微观是我们能有所作为的。接受自己无法改变的,去做自己能够改变的,这才是生活之道。
日本有个90岁的老奶奶依然每天精心打扮自己,她说:我90岁了,喜欢别人夸我漂亮。还有一个老奶奶,60岁了才开始学习编程,81岁时在苹果公司的ios系统上成功上线了一款游戏的APP。
如果人生一定要寻求参照和榜样,为什么不参考那些活得更精彩的人生呢?
你做过爱自己的事情吗?
在一次讲座上,张小娴对台下的所有观众提了一个问题:这一年快要过去了,你都做了什么来证明你爱自己?台下一个40岁左右的女性站了起来,微笑着说:我今年离婚了。
在大多数人看来,离婚是一种不幸。可对于这位女性朋友来说,离开一个不合适的人,鼓起勇气走向新生活,正是她用来爱自己的方式。
这个故事让我动容。很多时候,一个人对自己的好,其实是不能被外界理解的。生活中常常有这种事发生,小到你妈妈逼你多吃青菜、少吃肉,大到周遭的人认为你需要一份稳定工作,以及应该按部就班地找个年貌相当的人结婚生子……这些世俗觉得好的生活方式,其实并不一定适用于每一个个体。
在这种情况下,就会存在三种人:一种是真的适应这种标准化生活的人,他们能按图索骥地过上世俗所谓的美满生活;第二种是并不适应这种生活的人,但是因为现实的压力,被迫遵照这种标准去生活。表面上看,他各方面都不错,但他内心不快乐,他会常常感到困惑,不知道是这种生活方式出了错,还是自己太不知足;第三种人也不适合这样的生活,但他进行了反抗,然后被周遭的人视为叛逆或异类,他也许会在反抗中获得幸福,也许会败得很惨。
我想说的是,如果某些生活方式让你觉得不快乐,你的感觉很可能是对的。即使所有人都在说:你该知足啦,别瞎折腾了。你也应该保留质疑的能力。这种能力,就是当所有人都说香菜美味,不喜欢香菜的你也有果断拒绝的能力。
很多人不会因为“大多数人喜欢吃香菜,但我不喜欢”而怀疑自己的味蕾。但是我们真的很容易因为身边的朋友都结婚了,而为自己还没有找对象感到不安;很容易因为别人年薪超过五百万,自己月薪不到一万而认定自己是人生的失败者;还会因为大家都生了二胎,开始想自己不生会不会错过什么。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习惯于用别人的生活来界定自己的幸福和成败。很少有人能认真坐下来,去考虑自己的主观感受,问问自己想要怎样的生活。
本来你单身一人,觉得自由自在、了无牵挂也没什么不好。一旦你身边的人都认为你的单身是亟待解决的问题,慢慢地你也会觉得自己有问题。你开始为此感到痛苦,不是因为你渴望找个人相处,而是别人认为你很孤独。其实你的痛苦不是事实带来的,而是观念带来的。
还有别人的年薪五百万,那可是人家起早贪黑、马不停蹄地工作换来的,而你明明喜欢过懒散的生活,赚的钱也足够自给自足。但是你想到你们收入上的悬殊差距,就忍不住怀疑自己活着的意义。
看到别人纷纷生二胎,你考虑到别人在这世上拥有的事物又比你多了一件,而不管自己有多少能力去享受这份拥有,不去想自己是不是真心喜欢孩子、有没有时间带孩子,只是觉得不能输。
有多少人不敢直面自己内心的真实需要,因为观念而选择了痛苦地活。
别人都认为你这份工作好,旱涝保收。哪怕你做得度日如年、生不如死,也得继续做下去,不然别人就会说你傻。
人人都有一个家庭,哪怕你的婚姻已经名存实亡,夫妻二人天天吵得鸡飞狗跳,你也不能离婚,不然别人会觉得你很不幸。
……
这种活法已经本末倒置了,这么辛苦地生活只是为了让别人觉得你好,有限的生命全在为别人而活。
有一些读者喜欢问我一些关于人生选择的问题,比如您觉得我是该考研还是去工作啊?您觉得这两个追求者我是选A还是选B呢?
每当面对这种问题,我都会想:你的人生为什么要让一个完全不了解你的人去做决定呢?只有自己才真正了解自己。所以,每次我都会建议他们抛硬币。
很多人喜欢让别人替自己做决定,是因为他们对世界和自身缺乏认识,没有勇气与那些已有的观念抗衡。
事实上,各种形式的生活方式是没有对错之分的。如果一定要有,那评判的标准也不是你拥有了多少,以及别人认为你过得好不好,而是你心里到底快不快乐。一个快乐的农民和一个患抑郁症的明星,谁的人生更好呢?在我看来,当然是前者。
至于怎样才能活得更快乐,这个只能自己问自己,别人的经验无法帮到你。人生只有一次,每个人都应该多尝试和体验,找到适合自己的生活,按照自己的真实感受去选择,才是爱自己的最好方式。
在这个忙碌而琐碎的世界上,我们都需要停下来问自己这样一个问题:你都做了什么来证明你爱自己?
有些岁月,只能靠你自己熬过
我经常被人问:如何提升写作能力?我对提问的人说,这个问题就好像一个人在问:我该如何才能中彩票?至少你要先买张彩票啊!
提升写作能力的前提是你要写出来。所以我对提这种问题的朋友的回答是:你先写100篇文章再说。
但这并不是说只要你写完100篇文章,就一定能成为作家,能赚到钱。先写100篇文章对一个写作者来说是一个必要的初级门槛,它可以拦住那些想要在写作这个职业上投机取巧的人。
会有很大一部分人觉得:妈呀,居然要先写这么多,那我还是算了……然而,在漫漫写作之路上,写100篇文章真的不过是个小目标。我看了一下我在网络上发表的文章,有将近1000篇。前几天看电影《老炮儿》的编剧接受采访,他说,自己写这个电影的剧本之前已经写过600万字的剧本了。
有些职业真的没有捷径。可能你在写这100篇、1000篇,甚至600万字的过程中,既不能得到任何报酬,也没有人为你喝彩,还完全看不到成功的希望……熬出来的只是少数,大多数早就知难而退了。
所以,我判断一个人适不适合走这条路,并不取决于他一开始的水平如何、天赋够不够高,而在于他能承受多少次失败,他愿意给自己多少蛰伏的时间。连作家贾平凹在写作初期也被退稿过一百多次。很多人只看到贼吃肉,却没看到贼挨打。
在你决定要写作之前,不妨先问问自己。你能够忍受贫穷和寂寞吗?你能接受付出大于回报吗?你愿意花大把的时间去写没有报酬的文字吗?
因此,对于那些怀着靠写作一夜成名、发大财的想法的人,我都是采取劝退的态度。
写作能力一定要靠日久天长的积累,就像再优秀的拳击手,也必须一拳一拳地练习挨打。我曾经看过一个著名拳击教练的采访,那个拳击教练说,一个优秀的拳击手每次去挑选其他拳击手的时候,不是先看对方的技术动作,而是考虑自己能够否扛得住对方的击打。因为一个拳击手要想成为拳击冠军,首先必须要经得起打。有的人技术好,但这种人只有在占绝对优势的时候才能取胜。可是,你怎么能保证你永远占优势呢?再说,即使你占着优势,但是偶尔被人家偷袭得手也是有可能的吧?如果抗击打能力太差,你打人家十拳,人家每次都站起来了,人家打你一拳,你就趴下了,你说最后的胜利属于谁?
这个拳击教练还有一个理由:技术动作是可以训练的,而抗击打能力很多时候与一个人的心理素质、身体素质以及个人意志密切相关。所以,他愿意从一开始就挑选那些抗击打能力强的选手加以训练,这样容易出成绩。
其实很多行业也是一样,一个生意人能不能取得最后的成功,不取决于他某次赚到大钱时的表现,而在于他面对困境和失败时的态度——他是否能在破产、身败名裂之后,仍然百折不挠,保持追求成功的斗志与激情。
不是困难和挫折能带来成功,而是成功的路上没有人能避开所有的困难和挫折,成功也许充满偶然,但一定与每个人面对困难和挫折的态度密切相关。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就像在一个擂台上进行拳击比赛,有些人怕挨打,直接就躺下了;有些人虽然一开始占尽优势,却在被打倒后一蹶不振;有些人虽然常常处于下风,但是却能后发制人。只有那些被打趴下,仍然会一次次努力站起来的人,才是生活的强者。
在人生的拳击台上,靠的不仅仅是运气、天赋,还有韧性、坚持、毅力。一个优秀的拳击手之所以优秀,不是因为他总能打倒对手,而是因为他在被打倒,甚至被打得半死不活后,仍能咬牙站起来、全力以赴地战斗下去。
你必须要熬过那看不到希望,甚至被人喝倒彩的时光,才能够成为最后的赢家。
在乏味的工作中发现存在的意义
我初一那年暑假去茶叶厂当“童工”(茶叶厂是一个亲戚开的,所以也可以说是去帮忙)。整个暑假没有休一天假,可怜我辛辛苦苦赚的工资,在自己手里还没捂热,就被我妈骗走了,她说:我先帮你保管着!
第二年,我好了伤疤忘了疼,又去那个茶叶厂当童工。整个暑假又一天也没有休息,可怜我辛辛苦苦赚的血汗钱,在自己手里还没捂热,又被我妈骗走了,她说:我帮你保管!
第三年,我好了伤疤忘了疼……
茶叶厂的工作枯燥乏味,就是负责将茶叶里的梗捡干净。比如每捡光一斤茶叶的梗,就可以获得一块钱。每个人每次领五斤茶叶,挑干净交差后会得到一张票据,然后再去领五斤继续捡。
和我一起工作的,是与我年纪相仿的孩子,以及一些家庭主妇、老年人。大家表面上云淡风轻,实则暗中较量,互相打探对方当天捡了多少斤,这个月一共捡了多少。就是这样一个工作,我每天早早地站在工厂门口等待开门,以便第一时间冲进去干活,而下班会坚持工作到负责锁门的人一催再催才肯走。
那时候,我十三四岁,并没有人要求我去工作,我家也没穷到需要我这个未成年人去赚钱的地步。是什么让一个孩子对这样一份无聊的工作乐此不疲?
我想了一下,大概是因为它第一次让我体验到,仅凭一个人的努力就能够完全控制一件事的成败与走向。只要我每天上工,就一定能获得票据。只要我加快速度,就可以打败其他人。它带给我的乐趣,不只是钱,还有成就感。
所以一份工作最大的无趣,并不在于它是否重复、是否单调、是否繁重,而是在于你心里无比确定,无论你付出怎样的努力,结果都会是一样的——它既改变不了别人,也改变不了自己,你所做的一切都毫无意义。当一个人如此看待自己所从事的工作时,那份工作必然是无趣的。
我有个同学告诉我,她的老师曾对她说:如果你不能选择自己喜欢的工作,那就去喜欢自己的选择。我非常认同这句话,因为我知道,即使理想的工作也有它无趣的部分,一份无趣的工作也必定有它闪光的地方,这个世界上,很多人是没有工作选择权的,但是他们可以选择对待自己工作的态度。这很重要。
工作的快乐有很多种,不是只有从事理想的工作才有快乐。喜欢工作的过程是一种,喜欢工作的结果是一种,喜欢工作的意义也是一种。比如你可能不喜欢销售但却喜欢通过销售赚来的钱;比如你不喜欢脏活、累活,但却喜欢做志愿者的自豪感……
那么我们如何通过一份枯燥乏味的工作,获得乐趣呢?
·在无聊的工作中找到一点儿竞争感。
有时候,我会独自走很远的路,走到疲累的时候,我会在心里给自己找点儿乐趣。我对自己说:我一定要超过前面那个穿绿衣服的女人。等我超过她的时候,我会有种成就感。
然后,我马上找到下一个目标:我要超过前面那个穿黄衣服的男人,等我超过他的时候,我又感觉到一种快乐……在我一次一次超越的过程中,我不知不觉就抵达了目的地。如果我一开始就想着目的地,想到它那么远,心理压力会让我觉得寂寞难熬。
面对工作也是这样。我开始做自己的微信公众号时,目标只是为了让自己的关注数量超过一个朋友,如今我已做到。如果我一开始就想着要做成关注人数过百万的公众号,可能早就放弃了。
所以,面对无聊难熬的工作,要给它找一点儿游戏的竞争感,让工作的过程感觉像是在升级打怪,通过小小的胜利来获得乐趣。
·赋予工作更高级的意义。
工作是一种信仰,只有相信自己的工作很有意义、很有价值,在面对各种困难、挫折的时候,我们才会不假思索地坚持下去。
比如我吧,我偶尔也会怀疑自己写作的意义。呕心沥血地写,辛辛苦苦地整理、校对、修改,但有时候出一本书赚的报酬还不如去肯德基做钟点工。
但是,每次我怀疑自己所做的一切是否有意义时,我就这么“忽悠”自己——我永远记得林清玄先生在厦大演讲时说过的一句话,他说:中国有一个伟大的文学传统,就是所有文学作品都是在安慰现实中遭遇痛苦的人。
所以,即使知道出书又辛苦又累,还难以发财,我还是心甘情愿地坚持着,因为我相信自己做的事是有价值的,即使我永远无法写出伟大的作品,我写的文章也不能令我功成名就,只要它曾激励和改变过一个人,让一个痛苦的人获得过安慰和快乐,我的工作就有意义。
·自己给自己设置奖惩措施。
有一次,我跟我的编辑讲:我已经心灰意懒,不想再写了。他说,不写完一篇就不能吃饭,直到写出来为止。我顿时觉得这是个好主意。
当我刚开始做自己的微信公众号时,有一段时间我给自己定了一个规矩:每个月收到网友多少钱的打赏,我下个月的午饭就吃多少钱。于是我每天中午吃粥还是吃肉就取决于公众号文章的更新频率和质量,以及各位读者的慷慨程度。
还有一段时间,我与文友约定,我们必须每天至少写1000字,谁没有做到,就付对方一百块钱。
还有一次,又有人问我:我写不出来怎么办?我告诉他:你不要在家里写,你得去咖啡馆写,你喝一杯几十块的咖啡,再吃一块几十块的蛋糕。你肯定不好意思一个字都没写就买单出来,那样你会对你消费的咖啡和甜品产生愧疚感。
同理,我最近给自己买了一台有些昂贵但超级好用的电脑。所以,什么也不用说,先把买电脑的钱写出来再说吧。
·将重要的事、喜欢的人和工作联系在一起。
对于我周围失恋的朋友,我常常这样安慰她们:你花那么多精力去讨好、挽回,用那么多时间去伤心,还不如化悲痛为力量,好好工作,让自己变得强大、美好,这样做比做那些无用功更有用,让他回来的概率也更高。
当然,我心里并不认为一个人不爱你,把工作做好了,他就一定会回心转意。但是我知道,相信我这套话的人,将来都不会后悔。
厌弃此刻的生活,那一定要好好工作。拥有强大的能力,才拥有人生的选择权,才能掌控自己的快乐。
我们要习惯这样的思维方式。虽然功利,但是有效。因为你要相信这个世界上百分之八十的烦恼都是通过努力就可以解决的。
·抛开完美主义,用自己的方式考核自己。
我曾经说过,我心情最好的时刻是当我写出新文章的时候。即使将它发到公众号上会“掉粉”,甚至被读者“吐槽”写得差,都不会影响我的心情。
因为我对自己的工作有自己的考核标准。一直以来,我都把对自己的考核标准设得很低,我一直觉得我只要写出来就是胜利!如果不是这样,我恐怕没办法坚持写到现在。我那个既难赚钱又难吸粉的公众号能一直保持更新,也是因为我这个很低的考核标准。
我知道现实中很多人在工作里也会遇到和我一样的状况,就是你尝试对工作付出巨大努力,却很长时间看不到成效和变化。明明尽力了,工作却不见起色,更没有人表扬你,给你升职加薪。这时候如何维持自己的热情和坚持?就是像我这样,为自己换一种考核方式。
我相信看不到的成就不一定是没有成就,看不到的变化不一定是没有变化。在文档里打出的每个字,都是自己的文字长城里堆积的一粒小沙子。写的字总会越来越多,自己总会越写越好。总有一天,会让那些急功近利,不愿做无用功,情愿站在原地什么也不做的人大吃一惊。
一步一步地坚持,一点一点地改变,任何工作都需要一点儿愚公移山的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