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金融普惠的逻辑与路径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二、金融部门对“三农”的投入

从经济发展的角度看,金融资源的支持是经济发展的主动力,因此金融部门对农业的投资事关重大,但这却经常被人忽视。根据谁储蓄谁受益的原则,农村的金融储蓄理应投向农村,但改革开放三十多年的经济发展却呈现一个很不正常的金融运行规律,农村储蓄在大量流向城市,造成农村经济发展严重缺血,从本质上讲,这属于金融制度问题。

(一)涉农金融机构对农业的资产结构

在国内,农村金融资源的配置主要通过以银行为主导的金融机构来实现,我们首先从金融机构(以银行为主)的资产情况展开分析,描述目前银行的缺位情况。造成金融资源配置的二元化原因很复杂,如果想解决涉农融资缺口问题,这一金融制度的不足必须得到有效解决。

表1-1是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农村金融机构贷款总量变化。1979年贷款总量为454亿元,到2005年增长为53957亿元,2005年比1979年增长了100多倍。其中:农行贷款1979年为411亿元,2005年为27406亿元,2005年是1979年的60多倍;农发行1994年为2982亿元,2005年为7871亿元,增长了近2倍;农村信用社1979年为48亿元,2005年为18681亿元,2005年是1979年的300多倍。

表1-1 中国农村金融机构贷款结构及增长变化情况

数据来源:中国金融年鉴、中国农业银行年鉴和中国农业发展银行年鉴

(二)中国农村金融机构的乡镇企业贷款

农村金融机构乡镇企业贷款的总量规模增长非常快,2007年的贷款是1979年的200倍。其中农行1979年为30亿元,2005年为1727亿元,2005年是1979年的近60倍;农村信用社1979年为14亿元,2007年为4486亿元,2007年是1979年的320.4倍。但从增长率来看,总体呈下降趋势(见表1-2和图1-3)。

表1-2 中国农村金融机构乡镇企业贷款总体情况及其结构

数据来源:中国农业银行统计年鉴、中国金融年鉴

图1-3 农村金融机构乡镇企业贷款增长率曲线图(%)

从结构来看,农行乡镇企业贷款比重由1979年的68%下降为2005年的27%,而农村信用社的比重则由1979年的32%上升为2005年的73%。这组数据充分说明,农村信用社目前已经成为乡镇企业贷款的主要金融机构,农业银行对乡镇企业的贷款越来越少,见表1-2和图1-4。

图1-4 农村信用社和农行的乡镇企业贷款比重图(%)

(三)涉农金融机构对农业贷款总量

表1-3为农村金融机构农业贷款的总量变化表。1979年129亿元,2007年增长为13689亿元,2007年的是1979年的106倍。其中农行1979年为95亿元,2007年为1368亿元,2007年是1979年的近15倍;农村信用社1979年为33亿元,2007年为12321亿元,2007年是1979年的近400倍。

表1-3 中国农村金融机构农业贷款总量及结构

续表1-3

数据来源:中国金融年鉴

从结构来看,农行农业贷款比重由1979年的74%下降为2007年的10.0%,而农村信用社的比重则由1979年的25.9%上升为90%(见表1-3和图1-6)。这组数据充分说明,农村信用社目前已经成为农业贷款的主要金融机构,农业银行对农业贷款越来越少。

图1-6 农行和农村信用社农业贷款量占全国农业贷款总量的比重情况(%)

图1-5 农行、农村信用社和行社农业贷款增长率曲线图(%)

(四)农村金融资源的外流

现阶段中国农村经济发展和金融体制改革的突出问题是农业和农村以及县域资金外流问题。农村经济发展中的资金要素日益稀缺,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受到严重约束,县域金融萎缩。本节从农民、农村、县域三个层面研究分析金融渠道的农村资金净流出问题。

1.农村金融资源的流向

中国农村资金既包括货币资金,也包括实物资金。从资金流向看,既有资金流入,又有资金流出;从农村资金的供求主体来看,既包括农户、农村中小企业,也包括农村金融机构和农村政府机构等。随着农村商品经济和市场经济的发展以及城乡经济的融合,农村和城市间资金流动速度加快。农村资金的流入主体主要是农户、乡村企业、城市工商业。农村资金的来源主要是农村居民、农村经济组织和在农村的企业暂时闲置不用的货币资金、学校等事业单位来源于财政的集中拨付、分期使用的资金临时闲置以及中央银行对农村金融机构的再贷款等。尽管传统的民间借贷中直接融资比重较大,但间接融资仍是主要方式。就直接融资而言,农村资金主要流向农户和农村中小企业,解决农户的生活和生产资金以及企业的生产资金需要。在农村地区吸收资金的正规金融机构主要有中国农业银行、农村信用社和邮政储蓄机构网点。国有商业银行很少在农村地区发放小额贷款,大都将资金用在城市。农业银行在农村的资金投放也呈萎缩趋势。邮政储蓄机构的性质决定了它只吸收存款,资金大多转给人民银行,自己很少发放小额贷款。银行和邮政储蓄都导致了农村资金外流。农村信用社基本保证了资金在农村内部的循环。农村民间金融部门吸收的资金,主要提供给农民个人和农村私营经济部门,也属于农村内部的循环。

农村资金流向城市,农业支持工业发展,是政策导向的作用,也是工业化发展初期的客观需要,但农村资金过分外流,也客观上影响了农村经济的发展。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和国家统计局农村社会经济调查总队所著的历年《农村经济绿皮书》主要从金融渠道和财政渠道分析农村资金的整体流动情况。改革开放至今,国家财政预算用于农业的支出一直大于从农业中获取的税收收入,但由于对农村乡镇企业课征的税收远远大于对农业部门的财政净流入,因此对整个农村部门而言,财政资源仍然是净流出。

从农村到城市的财政净流出平均每年为1020.2亿元,这还不包括大量来自农村的预算外资金和各种名目繁多的乱收费项目,这些农村预算外收入有一部分实际上已流出农村地区,成为一种准财政性质的非正式渠道的农村资源流出。在金融渠道,由农村向城市的金融资源净流出也十分可观,平均每年金融资源净流出高达568.2亿元以上(见表1-4)。

表1-4 农村部门的资源流出

说明:1.依据之前的数据,财政支农列中是国家财政对农业的支出不仅仅是支农支出,2007年的数据就不再统计这一项,我觉得可以用“农林水事务支出”代替,数字上看是合理的;2.农村存款=农业存款+农户储蓄;3.农村贷款=农业贷款+乡镇企业贷款。

数据来源:乡企税收列来源于农业发展报告,其他数据来源于中国金融年鉴

《农村经济绿皮书》中指出,农村地区的资源净流出可能反映了投资资金从低回报部门向高回报部门的合理转移,也可能是财政金融系统存在扭曲现象所致,如此巨大的资源从农村部门流出,既表明了农村部门的贡献和重要性,又提示了保持农业和农村部门健康发展的必要性。1978—1996年间,农业资金通过金融渠道流出农村达7815亿元。由于缺乏农村民间金融的总体统计数据,因此本节主要考察农村信用社、农村邮政储蓄机构、中国农业银行等农村正规金融机构渠道的资金净流出问题。

2.农民储蓄的流出情况

从表1-5可以看出,1979—2007年间,我国农民通过农村信用社和邮政储蓄机构的资金净流出量高达37882亿元,其中通过农村信用社的资金净流出量高达20685亿元,通过邮政储蓄机构净流出17197亿元。这组数据充分说明,我国农民为农业和农村经济以及国民经济发展提供了巨额储蓄资金,而农民获得的贷款量相对极少。对于农民存款大于贷款这一现象,应该做全面的分析,一是要分析农民贷款需求满足程度,二是要分析农民层面资金净流出的主要去向。若净流出的资金能够主要用于乡镇企业等农村部门,则从地理经济概念上看是支援了农村经济发展。

表1-5 农民层面的资金净流出

数据来源:历年中国金融年鉴

3.农村层面的资金净流出分析

从区域经济发展的角度来看,农村区域内的金融资源理应在农村区域循环,但实际情况并非如此。为了揭示这种区域上的金融资源配置情况,本节着重分析二元金融情况下农村金融资源的配置问题。

我国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资金支持是我国农民的储蓄资金,但农村信用社和农村邮政储蓄机构成为我国农村资金外流的重要渠道。从表1-6、表1-7可以看出,2008年在农村资金需求缺口巨大、农民贷款远未得到满足的情况下,农民储蓄通过农村信用社渠道净流出32758.84亿元,其中50.2%的资金被农村信用社用于发放农村中小企业贷款和其他形式的贷款,近50%的资金通过各种渠道流出农村(农村信用社净流出资金中有一部分以存款准备金转为银行存款的形式流向中央银行,还有相当部分的农村资金被农村信用社通过购买国债和金融债等方式大量转移),其在现实中必然集中体现为农民“贷款难”问题和农村资金短缺问题。而农村邮政储蓄机构则以只存不贷的形式直接造成32638.05亿元农村资金的净流出,不但数额巨大,而且增长趋势明显,成为农村资金净流出的一个重要渠道,进一步加剧了农村资金要素的稀缺程度。

表1-6 农村信用社存贷款情况及其资金净流出分析

数据来源:历年中国金融年鉴

表1-7 农村信用社和邮政储蓄渠道的农村资金外流分析

数据来源:历年中国金融年鉴

4.县域金融资源外流

国有商业银行因其逐步撤并分支机构、上收信贷管理权限等改革措施,事实上造成了县域金融的快速萎缩,直接导致县域资金的大比例外流,其突出表现为一方面县域银行存款增加,资金实力在增强,而另一方面县域经济实际生产部门普遍出现难以从正规金融机构获得资金的问题,县域金融领域普遍存在“高存贷差”现象。县域金融萎缩必然导致县域内经济主体的金融需求无法得到有效满足,造成国民经济增长的不均衡发展。

在农村,一方面使得我国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调整受到严重的资金制约,另一方面导致农民负担问题加重,农民实际收入水平难以真正提高,影响农村市场发育,对县域经济发展和农村经济发展造成较大的不良影响。

从存款方面来看,县域资金出现了由农村信用社等合作金融机构向国有商业银行转移的现象,直接减少了支持县域经济结构调整的资金来源。其中,国有商业银行县支行吸收的存款通过上存二级准备金的形式集中到市级分行,再以同样的形式上存到省分行、总行。上存资金对县支行来说无风险,且利率较高,收益稳定。另外,农村信用社在存款上升、存贷款增幅不同比、法定准备金利率下调、新增亏损额变化不大以及人行再贷款资金注入增加的情况下,拆出资金比例明显上升。信用社把资金拆给国有商业银行是权衡风险与效益的选择。

邮政储蓄存款75%来自县域,其中直接来自农村地区的占34%。显然,邮政储蓄是县域资金和农村资金流出的主要渠道。邮政储蓄的资金需要一级一级往上划,即使把人民银行对农村信用社的再贷款看作是邮政储蓄的转化,那也只是转化了一部分,因为全国从县一级吸收的邮政储蓄存款远比再贷款金额大得多。巨大的利差诱使邮政储蓄采取不正当手段拉存款,农村储蓄加速向邮政储蓄部门转移。平均每年大约有3亿元的资金流出农村。面对具有利率优势、网络优势、机构优势、信誉优势及对其监管出现盲区的邮政储蓄,农村信用社与其争夺农村储蓄存款的能力明显削弱,农村资金外流进一步加剧。

虽然人民银行通过发放支农再贷款的形式,对农村信用社在资金上给予了贴补,但支农再贷款投放量和农村资金的流失量仍相差悬殊,无法满足农村日益增加的金融需求。

导致县域银行机构高存差、县域金融严重萎缩的原因可以归纳为货币传导机制畸形、以信贷权力上收为主要特征的银行改革和社会信用制度恶化等原因。四家国有商业银行基层分支机构一般仅在严格限制的规模内审批和发放消费性贷款、存单抵押贷款,由于信贷员管理上激励与惩罚机制不对等,信贷员慑于“贷款第一责任人”往往能不贷就不贷,同时银行系统内上存资金利差非常可观,基层分支机构就主要将存差资金上存上级行以获取利差,由此各地普遍出现严重的“慎贷”和“惜贷”情况,县域信贷投放力度明显不够,基层行对当地经济的信贷支持萎缩,基层分支机构仅仅成为上级行的“储蓄所”和县域储蓄的“抽水机”,“虹吸效应”突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