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舆情监测:理论与实践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信息监测篇

第三章 网络舆情信息源

互联网上的网站、论坛、博客和微博数量众多,形式多样,内容也丰富繁杂。根据网络舆情分析师工作对信息源的要求,参考在实践中积累的经验,可以将网站分为新闻网站、机构网站和主题网站三类;将微博和博客分为境内和境外两类;将论坛分为境内和境外两类,或分为综合论坛、新闻论坛、组织论坛和主题论坛四类。随着互联网特别是移动互联网的迅速发展,论坛、博客的重要性逐渐下降,新闻客户端、微博、微信、QQ群、人人网等社交网站、优酷等视频类网站这些新的信息源的重要性逐步上升。在日常工作中,要有意识地建立和搜集常用网站、微博、微信、论坛和博客地址列表,积极拓展和不断更新信息源,以适应互联网发展形势和工作需要。

第一节 网站

一、网站的分类与主要特点

根据不同的划分标准,网站可以分为:境内网站和境外网站;中文网站和外文网站;全国性网站和地方性网站;综合门户类网站和专业类网站等。根据网络舆情分析工作的实际情况和特点,我们可以将网站分为以下三类:新闻网站、机构网站和主题网站。

新闻网站指的是以传播新闻为主要功能的网站。主要分为两大类,一类是由通讯社、报纸、电台、电视台等传统新闻媒体主办的新闻网站,例如新华网、人民网、中国新闻网、中国广播网、央视网、中青在线、《经济参考报》、路透社、美国之音、俄罗斯卫星网、《华尔街日报》、美国有线电视新闻网等,这些网站能够依托自身的新闻资源,刊登本媒体采集制作的新闻,因此,这些网站上常常会出现独家新闻,其中部分网站同时也会转载其他媒体的新闻。另一类则是以新浪网、搜狐网、网易、腾讯网、和讯网为代表的商业门户类、财经类网站,这类商业网站自己采集制作的新闻较少,往往大量地转载、整理其他媒体的新闻。不少商业门户和财经类网站还设立多个频道,进行新闻策划,推出各种各样的网络新闻专题,并发表自己原创的评论。部分媒体还会在网络媒体基础上向传统媒体领域进行拓展。

机构网站指的是一些团体、组织、个人主办的网站,例如“中国红十字会”、“绿色和平”、“自然之友”、“中国民间保钓联合会”等。网站上有该团体、组织的宗旨、章程、架构等介绍,以及有关活动动态消息发布。同时,也会转载一些与该团体、组织所关心的主题相关的新闻。例如,“中国民间保钓联合会”除了不时发布活动的消息外,也会大量转载有关钓鱼岛的新闻。

主题网站指的是以某一个或一类主题、领域为主要内容的网站,这类网站主要刊登与网站主题相关的新闻、评论、论文等文章,并多附设论坛。例如:“爱思想”网站主要刊登法学、社会学等学术类文章;“价值中国”网站主要刊登与经济相关的各种评论;“四月青年”、“主人公网”等网站以左翼思潮为主题;“保钓行动委员会”等网站以反日保钓为主题;“中华复兴网”、“铁血网”等主要刊登中外关系、军事类信息;“中国农村研究网”等是以农村研究为主题的学术网站。

二、新闻门户网站纷纷推出新闻客户端抢占移动互联网“门票”

随着移动互联网的迅速发展,不管是新华社、《人民日报》等传统新闻媒体,还是新浪网、网易、腾讯网、搜狐网等商业门户网站,都在大力开发移动新闻客户端以吸引网民的关注。据比达咨询数据中心发布的监测数据显示,截至2014年12月底,中国智能手机用户规模达8.3亿。其中,各类新闻客户端用户在中国智能手机用户中的渗透率为59.6%,用户规模达4.95亿。比达咨询的数据显示,目前,在中国新闻客户端市场上,网易新闻、搜狐新闻、腾讯新闻、新浪新闻、凤凰新闻、今日头条、百度新闻和澎湃新闻等八款主流新闻客户端产品,占据了国内移动新闻客户端市场八成五以上的用户份额。在2014年第四季度,中国新闻客户端活跃用户渗透率方面,搜狐新闻以48.4%位居首位,腾讯新闻以41.7%次之,网易新闻以40.3%位居第三位。在活跃用户人均日均运行时长方面,搜狐新闻位居第一,人均日均运行时长达到了15.6分钟;网易新闻以13.8分钟次之;今日头条人均日均运行时长也有10.1分钟,排名第三。各类新闻客户端用户达4.95亿[N].福建日报,2015-02-25.

新闻客户端产品满足了用户的个性化需求,即信息可以由用户自己选择,这里主要有几种方式:一种是顶部的导航栏,用户可以选择展现前后位置,除了第一个系统推荐不能设置外,接下来顶部的导航栏可以按照用户自己的喜好设置顺序。另一种是订阅,自媒体以及传统媒体、新闻网站等都开始入驻到新闻客户端的平台中来,用户可以按照自己的喜好来订阅这些内容。例如,搜狐网称,目前搜狐新闻客户端的入驻媒体和自媒体总数超过6000家。这6000家,用户都可以自由订阅。

另外,各家移动新闻客户端正进入全面深度整合期,与自有微博、微信和视频平台等打通互联,构建全媒体发展战略;同时,深度挖掘用户个性化需求,打造自身特色实现差异化竞争。以腾讯新闻为例,它在移动互联网上做了大量探索。“新闻哥”是腾讯新闻推出的一个栏目,凭借一个虚拟的“新闻哥”形象,以幽默的方式将一天的新闻娓娓道来。“新闻哥”的运营方式体现出了两个特点:一是多种媒介相结合,包括文字、漫画、照片、视频等形式;二是具有拟人化的人格,形成了独特的个人魅力并和读者进行交互,从而吸引了大批忠实读者。网易则十分注重原创及独家内容的建设,吸引了大批优秀的媒体人与自媒体人。“真话频道”创办于2012年底,汇集了多名作者为其撰稿。创立至今,频道策划推出系列重磅独家稿件,在业内引起极大关注。目前,日均页面浏览量达100多万。传统网站的新闻客户端大战[N].光明日报,2014-08-06.

三、网站新闻跟帖评论是网络舆情的关注重点之一

作为一名网络舆情分析师,除了应该关注新闻网站刊登的新闻以外,还应该关注新闻网站发布的每条新闻后附设的网民跟帖评论。网络新闻跟帖评论是网民自行发布在网络媒体上,通常都是三言两语,评论简洁明了,具有很强的个体性和随意性,属于一种大众化的意见表达。另外,网络新闻跟帖评论的互动性是“多对多”“群发性”模式。在这种“多对多”的模式里,新闻网站为网民提供的是一个“话题”和互动平台,由网民们自行展开“多对多”的群发性互动。例如,网易、腾讯网等门户网站的每一条新闻跟帖评论后面都有“支持”、“顶”、“回复”等功能设置,让网民们可以很方便地与每一条新闻跟帖评论进行单独或多方“对话”,因而在一条网络新闻的跟帖评论中,就会出现个体独白、局部辩论、全局辩论等多种场景共存的局面。网络新闻跟帖评论的特点及功能[EB/OL].人民网,2011-12-07. http://media. people.com.cn/GB/22114/206896/236431/16532050.html.

这些网民跟帖评论常常能反映出网民对某一新闻的关注程度和具体意见。特别是在重大网络舆情事件或突发事件中,网络新闻后面的跟帖评论一般都很“火爆”,如果仔细阅读这些网民跟帖评论就会发现,它们大多内容重复、语调接近,甚至同一句话被不同网民反复发布,只有部分网民的跟帖评论是真知灼见,具有比较好的参考价值。作为一名网络舆情分析师,不仅需要了解和概括大多数网民的主流意见,也需要将其他网民的真知灼见进行搜集整理,供上级或者有关部门参考。例如,2015年3月10日,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部长尹蔚民在“两会”记者会上表示,全国养老金统筹方案力争今年出台。他还表示,要推出渐进式延迟退休,延长交费年限,相应缩短领取养老金年限。这条消息在门户网站刊出后,迅速引起网民高度关注。短短两个小时之内,就有1.2万余名网民参与跟帖讨论。部分网民对延迟退休表示支持,认为“在当前情况下,延迟退休是大势所趋”;部分网民质疑在当前就业压力巨大的形势下推行延迟退休政策的合理性;还有网民认为应区分职业、区域等采取“弹性退休”、“区别对待”。

第二节 论坛

论坛,全称为Bulletin Board System(电子公告板)或者Bulletin Board Service(公告板服务),是互联网上的一种电子信息服务系统。它提供一块公共电子白板,每个用户都可以在上面书写,可发布信息或提出看法。它是一种交互性强,内容丰富而及时的Internet电子信息服务系统,用户在BBS站点上可以获得各种信息服务、发布信息、进行讨论、聊天等。

经过30多年的快速发展,我国已经进入了社会的转型期,一方面,各种社会矛盾有进一步尖锐化的趋势,另一方面,现实中的民意诉求渠道目前尚处于不充分状态。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下,越来越多的民众将自己的诉求诉诸于网络,带来的一个结果是:网络群体性事件的频发。近年来,在社会上产生重大影响的一系列网络群体性事件,网络论坛往往是始作俑者,且在事件的后续发展过程中起到持续的推动作用。毫无疑问,网络论坛是网络群体性事件酝酿和产生的一个主要平台。

作为主要的信息源,论坛主要分为境内和境外两大类。

境内论坛由于网民参与程度较高,发帖的数量多,有价值的信息也会比较多,但是由于帖子的内容需要经过审查,极少出现过激、反动的内容,一般以维权类、反腐类的信息为主。境内比较活跃的论坛包括“天涯社区”、“猫扑社区”、“搜狐论坛”、“凤凰论坛”、“网易论坛”、“新浪论坛”、“凯迪社区”、“强国论坛”、“百度贴吧”、“大旗网”等。各大论坛社区又有其相对比较突出的热点。例如,天涯社区的热点舆情信息分布呈现出两极分化的特点:从长期静态来看,该论坛热门帖子以故事连载类和生活娱乐类帖子为主,但从短期动态来看,反腐维权与时政类帖子更受欢迎。而“凯迪网络”栏目长期和短期热门帖子对比则变化不太明显,都以时政类帖子为主,生活娱乐帖子也较多。

境外论坛网民参与程度相对比较低,发帖的数量也比较少,但是发布的内容常有过激、反动和特别敏感的内容;部分论坛甚至完全就是反动论坛。就网络舆情分析工作来说,比较重要的境外论坛包括“香港高登讨论区”等。

论坛也可参照前述网站划分标准分为:综合论坛、新闻论坛、机构论坛、主题论坛等。

综合论坛是指论坛板块覆盖社会方方面面,例如,“天涯社区”、“百度贴吧”、“猫扑社区”、“凯迪社区”等,这类论坛发帖量大、人气较旺、全国影响力较大,经常首发一些反映政府官员贪腐、执法不公等违法违纪行为,环境污染事件、食品安全问题、群体维权上访等反映社情民意信息。例如,“天涯社区”,注册用户超过9000万,每月覆盖用户超过2亿,其中“天涯杂谈”和“百姓声音”最值得关注。如,2010年“我爸是李刚”的官二代雷语事件最先在该论坛上发布,“我爸是李刚”因为造句迅速走红,成为年度最热门的流行语;2013年4月20日8时2分,四川省雅安市芦山县发生7.0级地震,12时27分,天涯社区公布“天涯救援信息首发与汇总平台”,14时,天涯社区紧急开辟“雅安专版”,时时汇总和发布震区动态及社会各界的寻人、救助信息,版块主帖数超过33万,回帖超过300万。还比如,南方报业下的“凯迪网络”“猫眼看人”子论坛连续6年获国内最热门论坛版块前两名,大量国内“意见领袖”经常在此首发各类可能造成全国性影响的原创帖文。

新闻论坛是指新闻网站附设的论坛,例如,“凤凰论坛”、“新浪论坛”、“新华网发展论坛”、“人民网强国论坛”等,这类论坛人气较旺,发帖量较大,影响力较大。例如,“人民网强国论坛”近年来每年“两会”都会推出“我有问题问总理”专题栏目,到2015年已经是连续第十年推出,这个栏目历年来都获得了境内网民的热切响应,已经成为人民网历年“两会”报道的品牌栏目之一。

机构论坛是指团体、群体、组织网站上开设的论坛,例如,网络左派的“左旋论坛”、“红色论坛”、“巍巍昆仑论坛”;艾滋病群体的“北京爱知行”、“中山大学性别教育论坛”;涉军群体的“军魂网论坛”、“北京自主择业干部论坛”;保钓群体的“世界华人保钓联盟”等。论坛内容多与该团体、群体、组织所关心的主题相关,主要活动、公告等也会在论坛上发布。与该团体、群体、组织相关的同类团体、群体、组织的有关活动也常会在该论坛上发布。

主题论坛是指以某一个或一类主题、领域为主要内容的论坛,可分为时事类、财经类、学术类、政治类、维权类等,如“铁血社区”、“搜房社区”、“东方财富网股吧”等。其特点和分类与前述主题网站大致相当。

在议题信息的讨论及传播过程中,不同类型的网络论坛呈现出不同的特征。首先,大型综合类论坛在议题讨论、传播过程中的“中心性”特征显著,实际上发挥了“信息中枢”的作用。其次,专业类论坛对特定议题的讨论参与度更高。最后,议题信息在性质类似的论坛中更易于传播。

尽管网络论坛是一个开放自由的舆论场所,人人都拥有“说话”的权利,但是少数用户拥有更高的“音量”,使得话语权呈现出一种不平衡的结构态势。尤其是主帖的发布者们,通常能获得更高的声望,所以这些用户更容易成为群体中的意见领袖,左右舆论的走向。因此,作为一名网络舆情分析师,在突发事件舆情分析中应该重点关注主帖的发布者,关注其中潜在的意见领袖,并适当发挥版主等管理人员的守门人作用,尽早发现不良的网络舆论。另外,大型论坛比如天涯社区的网络规模通常较大,网络密度小,但成员更容易获得高声望,其中一些成员的舆论观点甚至在现实世界中也常引发外界的关注和讨论;小型论坛社区的规模则较小,网络密度大,成员在群体内相对更活跃,具有更高的群体认同感。因此,网络舆情分析需要首先关注一些大型的综合性网络论坛,将此作为网络舆情的风向标,首先处理好这些论坛中的舆情管理工作,以防止次生性危机事件的发生。薛可,陈晞.网络论坛舆论传播的结构性要素剖析[J].新闻记者,2012(11).

第三节 博客

博客的正式名称为网络日志,又音译为部落格或部落阁等,是一种通常由个人管理、不定期张贴新的文章的网站。博客上的文章通常根据张贴时间,以倒序方式由新到旧排列。许多博客专注在特定的课题上提供评论或新闻,其他则被作为比较个人化的日记。一个典型的博客结合了文字、图像、其他博客或网站的链接及其他与主题相关的媒体,能够让读者以互动的方式留下意见,是许多博客的重要要素。大部分的博客内容以文字为主,仍有一些博客专注在艺术、摄影、视频、音乐、播客等各种主题。博客是社会媒体网络的一部分。自2002年起步,博客在中国已有十多年的历史。据《CNNIC第35次中国互联网统计报告》数据显示,截至2014年12月,我国博客用户规模为1.09亿,较2013年底增加2126万,增长率为24.2%。网民中的使用率为16.8%,比2013年底增长了2.6个百分点。CNNIC第35次调查报告:个人互联网应用状况[EB/OL].新浪网,http://tech.sina.com.cn/i/2015-02-03/doc-iawzunex9713411.shtml.

参照网站和论坛的分类,博客也可以分为境内博客和境外博客两类。境内比较活跃的博客包括“QQ空间”、“百度空间”、“网易博客”、“新浪博客”、“腾讯博客”等。境外比较活跃的博客包括“blogger”等。

博客是以个人为中心的传播方式,是表达作者观点和思想的工具。其内容发表与传统媒体相比门槛较低、约束较少,与微博等偏社交的媒体应用相比门槛又较高,内容较有深度。任何人都可以发表自己的博客,这就改变、打破了传统媒体层层严格把关的出版模式。博客的巨大空间使博客“把关人”——网络编辑可以不必像传统媒体那样严格压缩、删减稿件,多媒体、超文本和超链接技术的运用更使得受众可以不依赖于“把关人”而自由方便地阅览到丰富多彩的背景资料以及其他相关信息。可见,博客信息空间容量的急剧膨胀也就意味着“把关人”对信息的控制权、优先占有权被大大地削弱了。在思想表达上,博客实现了言论自由权,可以无需“把关人”的审查;在信息获取上,博客也实现了真相知情权,网民可以利用多节点的连通访问轻易绕开“把关人”设置的障碍来获取需要的信息。但博客舆情的传播具有两面性,其空间的高度开放给网民带来高度开放信息的同时,也使泥沙俱下、鱼目混珠的负面信息、黄色信息和破坏信息大量滋生并迅速蔓延开来。如果政府社会管理不力、网络平台缺乏社会责任、博客的自由放任,则必然导致博客舆情传播中信息把关的缺失。常松,方金友.博客舆情的群体属性与传播模式[J].江淮论坛,2013(6).

近年来,随着微博的日趋流行,博客的活跃度有所下降。不过,微博的低门槛造成了微博上内容的参差不齐,杂乱无章,在专业性上无法和博客相提并论。在微博平民化的同时,博客精英化的趋势非常明显。《CNNIC第35次中国互联网统计报告》在博客的分析中也认为,随着社交媒体和社交网络的兴起,博客的交互属性逐渐被替代。如今博客的创作者主要是精英人群,创造的内容也趋于专业化,博客的阅读者则主要把博客当成获取信息的渠道来源。CNNIC第35次调查报告:个人互联网应用状况[EB/OL].新浪网,http://tech. sina.com.cn/i/2015-02-03/doc-iawzunex9713411.shtml.近年来,百度和腾讯分别推出的“百度百家”和“腾讯大家”栏目在一定程度上可以看做是博客的升级版。总的来说,在未来的相当时间内,博客依然会受到众多专家学者和网上意见领袖的亲睐,许多有见解、有深度的分析和评论依然会来源于博客。博客依然是网络舆情的其中一个重要的信息源。

第四节 微博

一、微博的发展历程

微博,微型博客(MicroBlog)的简称,即一句话博客,是一种通过关注机制分享简短实时信息的广播式的社交网络平台。用户可以通过WEB、WAP、APP等各种客户端组建个人社区,以140字的文字更新信息,并实现即时分享。微博的关注机制分为可单向、可双向两种。

最早也是最著名的微博是美国的推特网(Twitter)。2006年3月,博客技术先驱blogger创始人埃文·威廉姆斯(Evan Williams)创建的新兴公司Obvious推出了大微博服务,即Twitter,在2007年5月,互联网上总共有111个类似Twitter的网站。然而,最值得注意的仍是Twitter。在国内方面,王兴于2007年5月创建了中国第一家带有微博色彩的社交网络饭否网,2009年8月门户网站新浪网推出“新浪微博”内测版,成为第一家提供微博服务的门户网站,微博正式进入中文上网主流人群视野。随着微博在网民中的日益火热,在微博中诞生的各种网络热词也迅速走红网络,微博效应逐渐形成。到2009年,微博这个全新的名词,以摧枯拉朽的姿态扫荡世界,打败奥巴马、甲流等名词,成为全世界最流行的词汇。伴随而来的,是一场微博世界人气的争夺战,大批量的名人被各大网站招揽,各路名人也以微博为平台,在网络世界里聚集人气,同样,新的传播工具也造就了无数的草根英雄,从默默无闻到新的话语传播者,往往只在一夜之间、寥寥数语。据《CNNIC第35次中国互联网统计报告》数据显示,截至2014年12月,我国微博用户规模为2.49亿,网民使用率为38.4%,其中,手机微博用户数为1.71亿,使用率为30.7%。CNNIC第35次调查报告:个人互联网应用状况[EB/OL].新浪网,http://tech. sina.com.cn/i/2015-02-03/doc-iawzunex9713411.shtml.微博成为中国网民上网的主要活动之一。

随着2009年新浪推出微博平台,腾讯、搜狐、网易等门户网站迅速跟进,相继推出了自己的微博平台。但是,随着近年来微博用户活跃度和用户数的不断下降,2014年10月27日,腾讯宣布,腾讯网络媒体事业群进行战略调整,将腾讯网与腾讯微博团队进行整合。不少业内人士认为,此次调整正式宣告了微博业务被腾讯战略放弃。2014年11月5日,网易微博页面提醒用户将迁移到轻博客LOFTER以保存原内容,这意味着原网易微博用户关系链的断裂,网易微博将正式关闭。随着腾讯微博和网易微博的衰落,新浪微博在境内微博中一家独大的趋势日趋明显。

境内微博网民参与程度较高,信息量巨大。随着主流微博网站内容审查监管机制的逐步完善和不断强化,过激、敏感、反动言论或文章的数量开始逐渐减少,但由于微博信息量总量大,仅新浪微博、腾讯微博用户日均发帖就达2.2亿条左右,境内微博仍存在较多有价值的信息,值得深入挖掘。

二、微博成为网络舆情分析工作的重要信息源

近年来,随着微博的迅猛发展,微博日益成为信息时代的主要传播渠道之一,成为舆情的始发地和引爆点,在公共事务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发挥的作用也越来越大。在这些公共事件中,一大批微博意见领袖随之浮现,受到网民广泛关注和支持。

通过与网站、论坛、博客进行比较,从而得出微博的特性,也就不难发现微博之所以在当下流行并开始影响各国政治、社会等各方面的原因:(1)碎片式的文字表达。微博源于博客,但与博客相比其具有的最显著不同点就是写作门槛低。尽管博客对字数或文笔没有任何要求和限制,但博客大都篇幅较长、叙事完整、评述到位,给普通的博客作者带来一定程度上的精神负担和压力。而微博最大的特点在于“微”。短短140字的限制可以让任何人都能蹦出几个字来,大量原创内容爆发性地产生。(2)多样化的发布渠道。微博的发布渠道广,操作简便,可以通过电脑上网、手机上网、利用客户端等操作。尤其是随着智能手机的普遍使用,手机成为了最便捷的微博发布渠道,而手机用户的基数很大,大大增加了微博的潜在用户。以Twitter为例,46%的Twitter活跃用户经常使用移动设备发布消息。(3)即时的信息发布。由于发布微博减少了网络媒体编辑、论坛版主层层把关审核等多个程序,因此在发生突发事件时利用手机等移动设备发布微博可以以最快的速度对外传播,实现信息的产生和发布准同步。如2010年9月发生的江西宜黄强拆事件中,《新世纪周刊》记者刘长、《凤凰周刊》记者邓飞通过微博现场直播了当地政府在机场拦截拟赴京接受记者采访的钟家姐妹,引发了微博传播中的转发狂潮,立即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4)开放式、全方位的传播方式。微博既包含了即时通讯工具的“点对点”传播方式,又包含了论坛、博客等的“点对面”传播方式,提供了一个既可以无限关注别人,又可以被别人无限关注的开放空间。与传统的SNS网站相比,微博更像一种“关注型对话”,这是一种更偏向于单向的关系。

正是由于这些特性,微博在网络舆情传播中的作用越来越大。中国传媒大学网络舆情研究所发布的《中国网络舆情指数年度报告》指出,2010年,微博发展成为继新闻、论坛之后的中国互联网第三大舆情源头;2011年,微博发展成长为中国最重要的网络舆论场,在聚合网络舆论方面发挥了巨大的作用。人民网舆情监测室发布的《2012年互联网舆情分析报告》表示,2012年微博继续升温,已经成为社会舆论的发动机。中国人民大学舆论研究所发布的《中国社会舆论年度报告(2012)》指出,微博成为舆情事件的第一大信息源,成为第一大舆论场。例如,“郭美美炫富门事件”、“7·23”动车事故等热点事件都是网民首先通过微博曝光后引起广泛关注。

下面以“7·23”动车事故为例,说明微博在事件发展中远远领先于传统媒体的传播效力。在2011年“7·23”动车事故中,随着网络信息平台的发展,以微博为代表的新媒体已经在及时性、群众参与度、传播速度和影响范围等方面超越了传统媒体,成为主导性媒体。特别是以微博为代表的新媒体因其简单易行、跨越时空的特点,在这次事故中成为最早发布事故现场状况的信息源,起到了推波助澜、引领舆论的作用。在微博平台上,事故相关信息得到了迅速传播。事故发生前7分钟,网友“Smm_苗”发出动车行驶缓慢的“预警”微博。事故发生4分钟后,乘客“袁小芜”发微博称动车紧急停车并停电,有两次强烈的撞击。事故发生13分钟后,网民“羊圈圈羊”发出求救微博,迅速转发10万次,两小时后该网友获救。而传统主流媒体则反应迟缓:事故发生5小时后,人民网、新华网仍无相关报道。中央电视台坚持以滚动字幕和官方口径进行播报,直至事发后第4天才有新闻主播评论,质疑事故中的人祸因素。7月24日,“7·23”事故未能登上《人民日报》、《经济日报》、《光明日报》与《解放军报》四大报的头条。

事故发生之后,通过微博的转帖呼吁,23日当晚温州有近1700多人参与献血。仅以新浪微博为例,截至2011年8月3日,“7·23”动车事故专题共有1000多万条微博记录。根据采集到的新浪微博数据显示:热门转帖数共646条,转发超过10万次的共12条、占1.8%;大部分热帖转发次数在1万—5万次。由于长久以来由政府主导舆论方向的模式,传统媒体信息来源与内容基本统一,对于重大事件的自我边缘化导致其公信力下降。“7·23”事故显示出民众对政府的不信任、对传统媒体的疏远和对新媒体力量的正视。据北京艾利艾网络口碑咨询有限公司统计,截至2011年8月3日,网上关于主流媒体事后反应不力的新闻转载量共有50篇,论坛主帖1897条,博客文章967篇,微博1.5748万条。

随着微博的迅速崛起,其对公共政策的影响也越来越大。这在2011年初发生的“微博打拐”事件中就得到了良好的体现。纵观“微博打拐”事件发展经过,大致可分为以下四个阶段。第一阶段:2011年1月25日,中国社科院农村发展研究所教授于建嵘在微博发起“随手拍照解救乞讨儿童”活动;第二阶段:微博网民迅速跟进掀起网络舆论关注声势。截至2011年2月14日,新浪微博平台上发出的“打拐”话题已经累计超过90万条,各地网友上传乞讨儿童照片超过3000张。各大网络媒体纷纷跟进,跟踪事态进展,发表评论文章,形成重要网络舆情事件。第三阶段:公安部门积极回应,成功解救多名儿童。截至2011年2月8日,有被拐卖儿童6个被顺利解救。第四阶段:人大、政协代表提案,中央政府高度重视责成相关部门解决。在2011年召开的“两会”上,多名代表提交了关于关注流浪儿童的提案。3月8日,十一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召开记者会,民政部副部长窦玉沛表示,温总理已责成民政部对流浪儿童救助问题要抓紧研究、提出意见,并且要向国务院作专题汇报。至此,一场由民间发起的打击拐卖儿童活动已经成功上升至“解决流浪儿童救助问题”,成为相关部门亟待解决的公共政策问题。“微博打拐”最终从网络舆情事件转变为政府决策问题,并得到有效解决,这其中既有于建嵘作为意见领袖的个人影响力因素,也有“解救乞讨儿童”这一话题本身的张力。但最为重要的则是借助微博的神奇力量。正如于建嵘接受访谈时表示:“这次‘微博打拐’,网友们起到了非常大的作用,如果没有微博,互动性不可能这样高。”

不过,微博在舆情传播中同样存在着比较明显的缺陷。首先,微博舆情无法完整反映民意,而且其强大的互动性使得粉丝们更容易受到所关注的“意见领袖”的影响。这也使得以某“意见领袖”为中心的粉丝群中占据上风的意见,往往不一定是群内成员“理性讨论”的结果,而更可能是对“意见领袖”意见趋同后的结果。当这些所谓“意见领袖”的观点不那么客观公正时,就会直接导致所产生的舆论与现实情况存在一定偏差。另外,网络推手的出现使得网络民意客观真实反映民众意见显得更为困难,从而可能对政府公共政策的制定和实施产生误导。此外,作为新媒体的微博也成为了网络谣言滋生的新领地。由于微博发布和转发的便捷,微博上谣言散播的速度呈几何级增长。如2010年12月6日,大量微博转发有关武侠小说大师金庸去世的消息,事后证明这是一条假新闻。此外,由于微博有字数限制,微博上的博文往往短小精悍,这就给了网络“标题党”发挥的空间。在微博上,任何一句吸引眼球但又未经任何证实的话语,都有可能通过微博与网络媒体及传统媒体的互动,更广泛地传播开来,从而误导网络舆情。

从2013年6月开始,微博的发展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随着微信的分流和政府加大微博整治力度,微博用户有所流失,热度有所下降。从2013年6月30日到2014年6月30日,网民中微博使用率下降了11.1个百分点。一些“大V”触犯法律被处置,其警示作用使网民微博言论趋于谨慎克制。但在2014年马航失联、东莞扫黄、山东招远血案等突发事件和热门议题中,微博在信息传播、意见表达上仍然展现出微信无法比拟的强大功能。人民网舆情监测室.2014年中国互联网舆情分析报告[R].人民网,2014-12-31. http://yuqing.people.com.cn/GB/392071/392072/index.html.新浪微博发布的数据也显示了微博的强大生命力。截至2014年四季度末,微博月活跃用户数达到1.76亿,全年净增4700万,为推出以来的最高纪录。微博年用户增长量创新高[EB/OL].新华网,2015-03-11. http://news.xinhuanet. com/ttgg/2015-03/11/c_1114605664.htm.

可以这么说,在未来的相当时间内,微博依然是众多重大事件、突发事件和热点事件的最早信息源头和主要传播途径,也依然是网络舆情分析工作的重要信息源。

第五节 微信

微信是腾讯公司于2011年1月21日推出的一个为智能终端提供即时通讯服务的免费应用程序,它支持跨通信运营商、跨操作系统平台通过网络快速发送免费语音短信、视频、图片和文字。微信提供公众平台、朋友圈、消息推送等功能,用户可以通过“摇一摇”、“搜索号码”、“附近的人”、扫二维码等方式添加好友和关注公众平台,同时将内容分享给好友以及将用户看到的精彩内容分享到微信朋友圈。截至2014年6月,微信注册用户量已经突破8亿,是亚洲地区最大用户群体的移动即时通讯软件。在2015年羊年春节,微信红包成为一大主角,腾讯公司公布的数据显示,除夕至初五共6天,微信红包收发总量为32.7亿次,除夕当日收发总数为10.1亿次;微信个人红包春节期间收发峰值出现在19日00∶00—00∶02,峰值达到每分钟165万个红包被拆开。伴随微信的普及,越来越多的人选择用微信来发送贺年信息,除夕当天微信收发信息总量为143亿次,微信朋友圈消息总量2.6亿次。从中可见微信巨大的影响力。

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研究表明,微信用户对微信的使用大多停留在聊天等社交沟通上,占比分别为86.1%和34.6%。由于微信的朋友圈传播,借助腾讯QQ的强关系链,传播具有很高的到达率与转发率,传播速度快,效果明显。微信可以对不同用户群体进行后台细分,从而提高传播的针对性与可控性,提升传播的精准度与效果。另外,在媒体环境下,随着媒体融合的不断深入,内容融合、网络融合、终端融合的趋势明显,舆论平台的交融,舆论传播格局日趋复杂,传播途径与效果大不相同,微信等新社交媒体对社会舆论格局具有不可忽视的杠杆效应。意见领袖会将微信舆论场的信息传播至微博等其他舆论平台。微信的朋友圈间更易获得及时的信息资讯,垃圾信息较少,熟人圈传播具有信息互动快捷,可信度、到达率、转发率高等特点。黄艳,张琛.微信环境下的舆情管理[J].青年记者,2014(3月上).

随着微信的普及,微信对网络舆情的影响也日渐增强。人民网舆情监测室认为,微信展示了用户强社会关系和社交媒体话题多元化的魅力,在亲友、同学、同事和同好者之间迅速流行。微信传播的内容,有很多属心灵鸡汤、养生秘方、晒孩子照片、秀个人生活,但涉及敏感议题、政治类不实传言和偏激议论的数量,不比前些年的微博少。所以微信舆论场,特别是微信公众账号和跨微信群的传播,成为互联网治理的新目标。人民网舆情监测室.2014年中国互联网舆情分析报告[R].人民网,2014-12-31. http://yuqing.people.com.cn/GB/392071/392072/index.html。有学者也认为,虽然微信与微博相比,表面上还缺少微博用户粉丝众多的鲜明媒体属性,而更多地表现出人际私密交往的特征,每一个用户在微信上表面都是平等的,很难分清哪一个是大V、中V和小V,但是,微信庞大的用户量和依托手机等移动媒体与用户的紧密黏合性,以及其事实上已经形成,只不过被技术手段隐藏了的媒体属性,使得其潜在影响力不容忽视。不仅如此,微信在舆论上的影响有更加深入的特点,其舆论影响更多表现为潜舆论和深层次情感层面,因而其舆论影响力不容小视。种种迹象表明,被视为“信息传递私密,但社会动员功能更强”,用户数量也更为庞大的微信,将成为舆论引导和舆情监测的新“阵地”。陆高峰.微信将成为舆情监测的新阵地[J].青年记者,2014(2月下).

第六节 其他信息源

随着互联网的发展,网络舆情分析工作也出现了一些新的信息源,虽然这些信息源相对网站、论坛、博客、微博、微信来说,出“料”的情况暂时还较少,重要性较低,但是一些重要的信息往往在这些信息源率先出现。这些信息源包括QQ群、语音平台工具、社交网站、视频类网站等。

QQ群是腾讯公司推出的多人聊天交流服务,群主在创建群以后,可以邀请朋友或者有共同兴趣爱好的人到一个群里面聊天。在群内除了聊天,腾讯还提供了群空间服务。在群空间中,用户可以使用群BBS、相册、共享文件等多种方式进行交流。

QQ群随QQ而存在,是QQ的附属物。QQ群成为一个由有共同兴趣和目标的群体组成的小型社区,而各个QQ群之间的天然联系,使其成为一个特殊的传播网络。QQ群的传播特点很鲜明:其一,即时与便捷相结合。QQ群在信息聚合与传播方面有着其他传播方式无可比拟的快捷性;其二,实名与匿名相结合。群内成员,多半都是彼此熟识的。比如同学群、兴趣爱好群等。而相对于群外其他网络成员,则是匿名的;其三,多渠道与多模式传播相结合。在QQ群传播中,人际传播、组织传播、群体传播等多种方式相结合,达到了群员互动的最佳效果;其四,多功能性。除了群聊功能,群员还可以通过群论坛交流,使用相册、群空间分享各种文字、图片、视频等多媒体信息。徐静.QQ群传播的负效应及解决对策[J].青年记者,2009(6月中).

近年来,国内的一些重要网络舆情事件的信息传播里面都有QQ群的身影,一些敏感群体即通过QQ群进行组织串联活动。例如,“保钓反日”群体就建立了多个QQ群进行沟通交流。薄熙来事件中,一些“挺薄”人士也建立了很多QQ群,进行串联,组织“挺薄”活动。2011年8月14日,辽宁大连发生民众抗议对二甲苯(化工业简写PX)化学工程项目的抗议运动。日本媒体报道大约一万两千人参与了示威,该事件促使大连市委和政府于当天作出将福佳大化PX项目立即停产并搬迁的决定。在8月14日抗议活动发生之前,国内各大论坛及QQ群就纷纷出现号召市民于8月14日前往人民广场进行散步的消息。另外,部分犯罪分子还通过组建QQ群来联络,预谋策划不法行为,网络诈骗、传销等成为利用QQ群犯罪的主要表现。2008年初,震惊全国的“带头大哥”王秀杰就是通过QQ群敛财的。他开设收费QQ群14个,进行收费证券投资咨询活动,最终被公安机关抓获。

语音平台工具提供清晰流畅的高音质语音服务,是语音聊天、游戏语音、公会语音、网络K歌、多人语聊、团队聊天的最佳选择。目前,国内最流行的语音平台工具是腾讯公司的QT语音和多玩公司的YY语音。其中,QT语音是由腾讯公司2010年开发完成的支持多人语音交流的团队语音通信工具,主要面向需团队协作的游戏用户,也适用于需多人语音沟通的办公和家庭用户。自上线以来已经突破了同时在线10万人。YY语音最早用于魔兽玩家的团队语音指挥通话,2009年初YY娱乐用户已经形成了可以和游戏用户抗衡的用户群,时至今日,YY语音已经成为集合团队语音、好友聊天、视频功能、频道K歌、视频直播、YY群聊天、应用游戏、在线影视等功能为一体的综合型即时通讯软件。在“反淘宝事件”中,YY语音更是名声大震。2011年10月,伴随着淘宝商城新规则的发布,暴涨的入驻费用彻底惹恼了淘宝商城中的中小卖家,从10月11号开始,借助YY语音频道,中小卖家发起了反淘宝联盟,通过YY语音号召现在在淘宝商城或感兴趣的人参与逼迫商城大卖家下架的活动。其中,11日晚9点,近7000名淘宝小卖家结集YY语音,有组织性地对韩都衣舍、欧莎、七格格、优衣库等淘宝商城大卖家实施“拍商品、给差评、拒付款”的恶意操作行为。上述四家店铺多数商品被迫下架。

社交网站已经成为现代人必不可少的一种交往平台,通过一个好的社交网站,网民可以实现在线分享图片、生活经验、开心趣事、在线交友、在线解答生活难题,甚至可以实现在线求职,解决自己工作的燃眉之急。国内最主要的社交网站是开心网与人人网,国外最主要的社交网站是脸谱网(Facebook)。开心网由北京开心人信息技术有限公司创办于2008年3月,是国内第一家以办公室白领用户群体为主的社交网站。开心网为广大用户提供包括日记、相册、动态记录、转帖、社交游戏在内的丰富易用的社交工具,使其与家人、朋友、同学、同事在轻松互动中保持更加紧密的联系。截至2012年4月底,网站注册用户已突破1.3亿,发展成为当时国内较为领先和具影响力的社交网站。人人网刚建立的时候一个最重要的特点是限制具有特定大学IP地址或者大学电子邮箱的用户注册,这样就保证了注册用户绝大多数都是在校大学生。用户注册之后可以粘贴自己的照片、撰写日志、签写留言等。该网站鼓励大学生用户实名注册,上传真实照片,让大学生在网络上体验到现实生活的乐趣。但在发展后期,这种模式已经不适应人人网的发展和网络环境,人人网做出了转型,社会上所有人都可以来到人人网,从而跨出了校园内部这个范围。在近年境内的网络舆情事件中,开心网和人人网等社交网站的作用也越来越大。例如,在玉树地震和微博打拐期间,很多大学生通过人人网及时加入讨论,贡献了自己的力量。不过,在多数时候形成积极影响的同时,社交网站有时候也会成为散布不良舆论的工具。例如,在2011年3月日本发生大地震后,人人网与微博等平台几乎同时发布中国将受到核电站泄漏物的辐射,要多购买食盐的消息。不少人在人人网上看到这个信息,不自觉地加入了抢盐的风潮。

脸谱网作为全球最大的社交网站,拥有超过10亿的用户。众多人士和组织都在上面开设了账号。追踪这些人士和组织,能够发现不少有用的信息,对我们做好舆情分析工作将有一定帮助。在席卷中东和北非的动荡中,以脸谱网为代表的社交媒体更是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传播信息和催化剂的作用,同步、放大和加速了街头革命。

例如,在埃及动荡中,谷歌公司北非和中东市场主管古奈姆在“脸谱网”建立“我们都是哈利德·萨伊德”网页,纪念被警察打死的年轻人萨伊德。该网页迅速传播,获得大量网民响应,数天内追随者接近100万。埃及抗议活动的网络平台由此形成。在突尼斯,“脸网谱”在抗议活动发生之前就是民众发泄不满的平台。当突尼斯国家电视台将卖菜青年自焚事件引发的抗议活动称为“孤立事件”时,“推特网”、“脸谱网”上有关抗议活动的大量信息和视频却揭示了截然相反的事实,全国范围的抗议活动由此启动,进而引导更多人走上街头。正是由于社交网站的重要作用,许多人甚至将发生在突尼斯和埃及的革命称为“推特革命”或“脸谱革命”。

视频类网站目前出“料”的情况虽然暂时不多,但是随着视频的日益流行,视频类信息在舆情分析工作中的重要性将日益增加。近年来,部分网民热衷于在优酷、土豆等网站上发布一些追踪热点事件,通过恶搞针砭时政的视频,这些视频都具有相当的舆情分析价值。例如,2010年3月1日,一部名为《楼市春晚》的视频在网易房产论坛出现并迅速走红,视频以央视虎年春晚画面为素材,对台词、歌词等进行改编,对“高房价”与“囤地”等现象进行绝妙的嘲讽,迅速在网络上引爆,《中国青年报》更发表评论,建议“两会”代表委员也该去看看《楼市春晚》。

另外,随着网络宣传在宣传战线中重要性的提升,部分网民和机构也会把宣传党和政府的“好声音”放在视频网站上,网上舆论的反应同样值得网络舆情分析师留意。例如,《领导人是怎样炼成的》这条视频最初在2013年10月14日12时06分上传,截至15日中午,视频受到众多网民好评,两天内播放100多万次。在网民发表的400多条评论中,多数认为视频生动、有趣,没有刻板严肃,是“跟得上时代的宣传片”。在这条被网友认为“尺度很大”的5分多钟视频中,习近平主席以卡通形象出现,以他的晋升之路为例介绍了中国领导人的选拔过程,并与英美等国领导人的产生机制进行对比。这既是中国的干部选拔制度首次通过讲故事形式介绍,也是中国的国家领导人首次以动漫卡通人物的形象出现在公众面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