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9 监控成果过渡,确保战略落地
如图2-8所示,PMO 对项目的监控范围比项目团队的责任范围要大,项目经理和团队负责生产出符合要求的项目交付成果,他们的任务就完成了。但是PMO 需要对后续阶段继续进行监控,也就是要确保这个交付成果被正确地移交给正确的运营部门,而且这个部门能够按照计划正确使用交付成果,让其发挥预期价值。PMO 需要对项目成果所带来的效益进行持续检测,以确保战略成果能够固化在组织框架内。
图2-8 PMO 视角的项目生命周期
比如,根据组织战略,企业在本年度启动了一个管理信息系统建设项目,最终交付了一套符合需求、通过验收的信息系统。对于项目团队来说,他们的工作完成了,但是对于组织来说,这个战略举措并没有完成,只有把这套系统投入运行,并且真正发挥了作用,如缩短了项目周期、降低了项目成本、提高了过程资产的共享等,这个战略举措才算真正落地了。
把项目成果整合进组织已有的运营业务中,是PMO 战略职能的最后一个环节,也是最重要的一个环节。根据项目成果特征的不同,PMO 在整合过程中投入的力度也不同。有些项目,比较容易被组织现有运营体系所接受,PMO投入的力度相对小一些。还有一些项目,其所交付的成果在融入运营后,会较大幅度地改变人们固有的工作方式,接受起来难度比较大,这时,PMO 必须把这个过渡过程当作一个单独的变革项目来进行管理。可以根据项目成果的特征,把项目分成4类,PMO 在管理项目成果向运营过渡的过程中,采用的方式各不相同。
1.客户项目
客户项目指的是项目团队作为乙方,根据与甲方(客户)的合同来实施项目,项目最终的成果将交付给甲方,甲方通常在对成果进行验收、确认合格后,就会支付项目所有费用。甲方所支付的费用,就是乙方执行该项目的预期收入。在此类项目中,项目成果最终将被整合在甲方的运营框架中,整合的过程由甲方负责,乙方项目团队通常不负责,只是起支持和配合作用。对于此类项目,乙方的PMO 不会参与和监管项目成果向运营的转移过程。而对于甲方PMO 来说,责任就很重大,要对转移过程进行监控。只有成果被顺利融入运营框架并发挥预期作用,甲方当初启动该项目的战略意义才得以实现。
2.第一层变革
项目最终交付成果符合组织现有流程和程序执行方式,项目成果在融入组织现有运营框架后,其影响只是对现有流程进行了局部修改,如工程师在制图时从手动制图改为计算机辅助制图、对原有的生产线进行局部改造等。这些改变通常是可逆的,不会对现有流程进行大幅度修改,不会挑战相关人员的基本能力构成,不会对人们形成威胁,因此,接受起来相对容易。PMO对此类项目的后期运行,只保持正常的监控即可,不需要成立专门的变革团队。
3.第二层变革
这类项目的发起,通常是由于组织遇到了威胁其生存的危机,或者组织准备执行重大的战略变革。这类项目的交付成果将会重新定义组织开展工作的方法,或者引入新的工作概念。比如,一个公司的备品备件管理,原来采用的是人工管理方式,但是在竞争对手的影响下,该公司必须启用基于计算机的信息管理系统,否则其响应速度和可靠性都无法得到客户的认可,很可能被淘汰出局。另一个公司,原来是典型的实体店模式,但是在互联网浪潮的影响下,必须增加网店模式,并且更多地依赖网店模式。这类变更通常是不可逆的,会对人们的能力构成挑战,因此,这种项目的交付成果在转移到运营的过程中,接受度比较低,PMO 需要把成果转移过程作为一个单独的变革项目进行监管。通常不把过渡过程作为原项目的追加阶段进行管理,因为原项目的负责人和团队是流程改进方面的专家,而成果过渡阶段的负责人应该由流程运营的负责人担任。比如,网店系统的建设通常由IT 专家担任项目经理,而成果过渡阶段应该由网店运营的经理来负责。
4.第三层变革
这类项目的交付成果所要修改的不是企业运营的流程,而是企业的价值观和文化,不仅挑战人们的能力构成,更会对人们的行为、思想和情感产生影响。比如,一家本土企业,根据并购战略执行了一个并购项目,收购了一家境外企业。那么,在收购完成后,PMO 必须启动正式的变革项目,整合两家企业不同的价值观和文化,才能使并购的预期收益得以实现。
在以上每类变革中,接受者所面临的改变是不一样的。随着改变深度的增加,变革的困难随之增加,所需的时间也更长。PMO 需要识别各个项目所引起的变革程度,并采用合适的方式进行监管,以确保已经完成的交付成果可以真正发挥预期价值,从而保证组织战略的最终实现。关于变革的管理,读者可参考PMI 推出的《组织变革管理实践指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