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工匠精神:人工智能挑战下如何成为稀缺人才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3、别输在AI起跑线上

人工智能时代的到来,带给我们的既有机遇也有挑战,这就要求我们对新技术的发展和影响要敏感。另外,只有不断学习,提高自我认知能力,才能对当下和未来的事物有较清晰的认识,并适时做出合适的选择。实际上,不断地学习,有意识提高自己的创新意识和能力,提升自己的适应能力和协作能力,是在为我们的未来铺路。按照智能社会的分工,创新劳动将占主导地位,它将会给人类的各方面带来巨大的改变。

如今,人工智能市场潜力巨大,与其被人工智能代替,还不如参与到人工智能的创造中来。掌握时代最新、最重要的科技,是我们未来的努力方向。我们不能预测未来,亦不能决定未来,但是可以凭借我们的努力改变未来。

与时代共舞,通过网络是最好的方式。集中式的结构是层级结构,而分散式的结构相比之下更加开放,网络式结构的无限活力为大家提供了一个自由创造的平台。比如,我们在使用谷歌的时候,往往通过搜索引擎获得答案。可是你有没有想过,每当我们输入一个查询词,不论点击一个链接或是在网上创建,都是在帮助谷歌训练并不断完善人工智能,在获得知识的同时,也在给公司创造价值。通过每天处理亿次查询,深度学习型人工智能得到了大幅提升。与此同时,科学家预言,未来所有产业都会在趋向分散式结构的道路上越走越远。

人工智能的到来,“认知的趋势”作为其本质将意义重大。在不久的将来,人工智能甚至可以作为商品交易。人工智能并不需要机器具备像人类一样的智能,只是作为帮手辅佐人类。如果尝试将人工智能运用在某一领域上,使用它的越多,它将越聪明,最终将进入一个良性循环。未来,人工智能将和人类并肩工作,倘若你能和机器默契配合,你的事业便有很大的成功概率。

人工智能可以通过整合大量信息,制作出一份份文件,应用在法律方面,其专业性并不亚于律师;人工智能通过精密计算,让人类在飞行中解放了自己的双手,由计算机来进行飞机的操作;在行驶途中,人工智能会以远超人类的刹车技术帮助你刹车,让你和你的汽车远离伤害。将来或许不需要医生诊断疾病,人工智能的诊断技术远比人工更划算、更高效。

科技发展日新月异,人工智能在以我们想象不到的速度进步。在这当中,人工智能数量和质量在以下三种技术元素的帮助下得以飞跃。

(1)神经元网络。它模拟大脑神经元网络的结构以及处理、记忆信息的方式,使计算机能够完成与人脑相同的信息处理功能。自20世纪50年代诞生这种方式,曾在几千个神经元中进行实验,最终没有得到进展,倘若把试验对象扩大到几万、几百万甚至是数亿量级的神经元,便能得到更准确、更可靠的数据,发展更深层次的算法,达到比之前更好的效果。

(2)图形处理器芯片。它通常用来做游戏芯片,用在AI领域,也具有很大的价值。用这样一个小小的芯片,可以让人工智同时进行多任务处理。过去,它的发展缓慢,随着时代的发展、科学的进步,变得越来越便宜的芯片中将蕴含着无穷的价值以及无限可能。

(3)大量的数据。长期处理和预测大量数据,不仅可以让人工智能得到训练,还能帮助人工智能变得更聪明,更加善解人意。

计算机、手机导航系统更新换代较快,如谷歌、百度等搜索引擎,能够猜测到你想要知道什么,只要输入两个字母,便能判断出你的需求,感受你的体验,预测你的想法,对你了解的程度之深好似超过了你的伴侣。这就是人工智能在后台进行的日常工作,这是你感觉不到却又真实存在的事。

我们要积极拥抱人工智能,充分认知自身职业的特点,做好职业规划与人工智能的匹配,积极运用人工智能提升自己的岗位价值。比如,成为机器人调配师或管理者,成为人工智能的个性化设计师和策划人,成为人工智能高端营销策划师等。

当今时代,产品和技术的生命周期日益变短,再加上激烈的市场竞争和极富个性化的用户需求,这对传统的生产制造和组织方式产生了巨大的冲击。显然,在这种形势下,传统的以精益求精为主导的工匠精神,已经很难顺应新时代的发展要求。在大数据时代,工匠精神也需要与时俱进。

“新工匠精神”除了需要融汇传统工匠精神中精益求精、精雕细琢、追求极致的基本内涵之外,还应该展现出新的特征,即创新、开放协作、又好又快。创新是核心,开放协作是辅助,又好又快是努力的目标,它们是相辅相成的。

“新工匠精神”的代表人物有乔布斯和马斯克等人,乔布斯推出的iMac、iPod、iPhone等划时代的产品,充分体现了“工匠精神+创新精神”。埃隆·马斯克被誉为“硅谷钢铁侠”,他是一位在硅谷乃至世界上都被人称赞的传奇创业者和企业家。他先后创办并主营多家涉及互联网、清洁能源、电动汽车、航天等领域并对人类产生影响的高科技公司。比如,生产特斯拉电动车,其无论是在质量、安全方面,还是在性能、用户体验等方面,目前都已经达到了世界上智能汽车行业的最高标准。特斯拉电动车已成为世界上最酷、最先进的电动车品牌,归功于马斯克对产品品质和细节等方面的极致追求。除了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马斯克的连续创业经历也完美诠释了“新工匠精神”的全部内涵。2014年,他宣布为了帮助其他企业研发先进的电动汽车,准备开放特斯拉的所有专利,这件事情引发了汽车行业的“开放源代码运动”。再如,由马斯克创办的太空探索技术公司,在可回收火箭的研发与测试过程中也充分体现了“新工匠精神”中创新、又好又快的理念。自2015年1月起,虽然“猎鹰9号”在进行地面和海上回收试验时屡次失败,但经过不断测试和创新,最终于2015年12月和2016年4月成功实现了在地面和海上回收火箭。

吴晓波在提及“新工匠精神”时说到,中国经济在过去10年呈现快速增长的趋势,使一大批中产阶级应势而生,这也带动了消费的升级。如今,企业为了更好的发展就需要靠服务、品质和新的技术革命去满足新中产阶级的需求,这使“新工匠精神”由传统的成本加规模的模式转变为产品驱动和积木式创新。

“新工匠精神”依托于产品和服务,它的核心就是新技艺、新审美和新链接。

创新主要有两种途径:超越式创新和颠覆式创新。举例来说,若干年前,3.0排量的汽车只能产生200匹的马力,但今天同样排量的汽车马力却是以前的两倍。再如,多年前,卧式吸尘器非常笨重,其重量达2kg多,但现在同样吸力的吸尘器不仅只有200g的重量,而且性能还特别好。这个过程就是超越式技术创新。开发出全新的产品,这属于颠覆式创新。比如,电动车颠覆了传统汽油车,智能手机颠覆了传统手机等。

未来消费者对品质和健康的追求将成为主流,推动产品结构更加高端化正是消费者需求从同质化向个性化的转变。正如我们前文所说,为了适应时代的发展,工匠精神也需要与时俱进。在“互联网+”时代,市场竞争的激烈化,用户需求的个性化,技术与产品的生命周期变短,这些变化都对传统的生产制造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因此人工智能时代需要“新工匠精神”。

那么如何塑造“新工匠精神”呢?

摒弃“打工思维”

“新工匠精神”有很多较为典型的事例,将其发掘出来并加以总结,对企业乃至全社会营造创新的氛围将有极大的作用,这不仅可以鼓励工匠和创客们发明创造,也能让他们切身体会到存在感和价值感。

以“新工匠精神”激励员工,替换旧有的“打工思维”。对于工匠来说,如果他们能做到对自己的产品负责,而且能因这个成果而感到自豪,有成就感,那么他们就会重视每个产品的细节,把粗制滥造视为耻辱。如果仅仅用“打工思维”对待自己的产品,那么他所做的一切不过是为了完成任务,他并没有将其视为自己的个人成果,自然难以全身心的投入。企业的真正生命力来自于员工的全身心投入。

“新工匠精神”是一项极其重要的文化,公司应该将它更好地利用,将其作为企业成长基因中的一项。通过各种方式,例如培训、加强管理、制度激励及岗位流动机制、开展特色活动等将“新工匠精神”渗透到每个员工内心深处。不仅如此,还可以举办相关的活动,比如评选“最美工匠”或者设立“工匠周”等,让每一位参与者都有强烈的荣辱感,让“新工匠精神”成为员工的主体意识和主流精神。

巨星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位于杭州市,他们一直将工匠精神作为重要的企业文化,现已跃居为亚洲最大的手工具企业之一。他们有一种新型产品“倍速螺丝刀”,在2015年的销量达到了一个亿。其奥妙在哪里呢?原来这款螺丝刀的手柄无论是正转还是反转,其输出都是一个方向,这样拧螺丝就不用反复调换用力的方向其效率是常规的4倍。此项细节设计让“倍速螺丝刀”在同类产品中脱颖而出,形成了一个巨大的闪光点。除了精细和考究之外,它的人性化设计也是无处不在:将多种规格的螺丝批头做在同一个螺丝刀上,速度快,使用还方便;通过纳米改良技术,工具把手在使用中不易打滑,也不会吸附灰尘。通过这些细节设计,更好地让消费者感受到产品背后的工匠精神,体会到制作者的情怀,也将其与一般流水线上批量操作生产的产品区别开来。

落实“新工匠精神”,需要制度保障

工匠文化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但更关键的是企业的制度能否让认真参与的工匠和创客们得到切实的尊重和保障,因此相关的激励制度和措施应有效落实。

工匠精神应依靠领导的重视、道德的宣讲和媒体宣传等,并与相应的规则制度相辅相成,这样才能得以顺利实现。比如,我们所熟知的日本和德国的工匠精神,它们并不是天然产生的,而是经过时间的磨砺而形成的,它们有一整套高品质、高标准的工匠制度,也有对违规者的严惩制度。

企业应根据自己的情况制定一整套完整的考核和奖罚制度,嘉奖将创新产品成功推向市场的员工,并持续鼓励他们根据客户评价,再及时改进和完善产品。在每个员工的价值观里注入追求完美的理念。

以德国为例,德国政府对于引导企业向专业、精密、高技术的方向发展投入了较大的精力。就行业协会而言,它们在制定各个企业排行榜时并不按照营业额大小进行排名,而是根据企业的创新标准、细分市场占有率等方面进行评估。这样一来,排名靠前以及获得奖项的往往不是规模最大的企业,而是在创新方面最活跃的企业。营造这样的文化氛围,能够更好地引导企业发展,保持“工匠精神”,不断积累、创新。

为新工匠提供活动场所

创客(Mak-er),指不以赢利为目标,把创意转变为现实的人。创客空间、实验室乃至车库等是工匠、创客们聚会活动的场所。他们可以根据兴趣共同开发有趣和富有意义的项目。

创客空间的意义和价值已经被一些企业率先发现。比如,通用电气和Local Motors共同打造的First Build就是一家基于社区和众包理念的“梦工厂”,它吸引了很多发明家、设计师、工程师、学生甚至普通人,大家在一起共同创作,将自己的想法变成现实中的产品。对于大部分传统公司来说,一个好的产品,从最初的想法到研发、设计,直到最终成为现实中的一项产品,整个过程至少需要一年以上的时间。但是在First Build,用“众包+协作”的模式,加之3D打印技术,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在通用电气搭建的“梦工厂”里,每个人都将变成“造物者”。

为新工匠提供工具

麻省理工学院的埃里克·冯·希普尔(Eric Von Hippel)教授提出了用户创新工具箱的理念。用户创新工具箱是一种帮助顾客完成创新活动的工具。它是一项允许用户参与到设计环节的一项新颖的产品。除此之外,它还提供了一个平台使用户能够反复实验并且及时反馈用户的设计理念。

在互联网普及的时代,发明和生产工具变得更加大众化,只要你有创意,可以通过科技手段将想法变成现实生活中的设计,进而再将设计转变为现实中的产品,通过互联网将产品卖到全世界。随着时代的发展,各类有助于创客创新的工具将越来越丰富。

打造新工匠品牌

对于企业来说,产品品牌推广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为了更好的发展,在塑造和宣传创新产品时,可以将新工匠和创客的个人品牌紧密结合起来,甚至可以将产品与产品经理的品牌、口碑紧密结合起来。这样既可以加强工匠和创客的责任感和成就感,又可以使产品更具情怀。众人皆知的褚时健、罗永浩,他们的工匠精神和产品情怀是促使人们去买褚橙、锤子手机的动力之一。当那些经由你双手打造出来的产品,你会对它们充满爱。

简单地坚持

每个人都想做点事,但总说不知道做什么,找不到自己感兴趣的事情,也不知道做什么更容易成功。这里提及著名的“卓越三环论”,即能力、兴趣和利益。“卓越三环论”告诉我们,只要能把这三者有机结合在一起,找到其中的交汇点,就可以实现卓越的事业和伟大的梦想。这似乎有些理想主义,但是,仍旧有很多人一直在寻找三者的交汇点,找到的人寥寥无几。因此,这也直接导致了许多人一辈子都停留于寻找而忘记了去采取真正的行动。其实,当我们思考这是否是感兴趣的事时,其实就包含了做事的动机了。

想做事,这是成功的第一阶段。但我们要学会克服人性中的一些弱点,比如懒惰、拖延,总是想以最小的付出得到最大的回报。冷静下来想想,假使你在做一件事,最先想到的是这件事可以为你带来什么利益,你就会机械地去完成某个任务,这对于提高个人能力是不利的。只有你真正投入到工作中,真心想要把事情做好,你才会不断地去探索,让自己进步。

真正的工匠之心首先需要思考的不是兴趣和利益,而是我能做什么,只有这样,才能专注于“把事情做好”。

第二阶段,我想把事情做好。出色的工匠是不允许自己和团队敷衍了事的,应当怀有一颗不断追求细致完美、精益求精的工匠之心。

那他们是怎么做到的呢?第一,他们知道,能够耐住寂寞,肯花时间去学习是拥有高超本领的必备素质。就像中国人常用“学三年帮三年,冷板凳准备坐十年”来形容工匠的坚持。在日本,著名的秋山木匠出师前必须修行满八年。这就是所谓的“一万小时定律”。第二,即使已经拥有了扎实的基本功,还要秉持学习的态度,不断地完善自己,同时改进工作方法,用心去理解消费者需要的产品和服务,尽自己最大的努力,不止步99%的品质,而是苛求99.999%的完美程度。追求卓越的品质,不刻意追求数量,这种重质量轻数量的观念一直是工匠所要秉持的。稻盛和夫曾说:“我的产品研发成功率100%,因为我们从来都不曾放弃。”创新是精通的副产品,要达到精通,唯有通过长期的学习和实践来培养。因此,要站在市场和客户的角度去思考,拥有持之以恒的决心,因为任何发明和创造都不能一蹴而就。

工匠创造产品,是秉持一颗苛求完美的心,不断督促自己精益求精,他们从不盲目地追求数量和市场份额,还经常自我反省。

第三个阶段,做事要凭良心。我们周围在不断出现“天价”“极品”“奢侈”这类字眼,很多产品名不副实,最终只能走向衰亡。

优秀的工匠对自己的产品和服务的成本、价值都很清楚,但他们总是很低调,从不吹嘘自己,也从不虚夸产品,还总是想办法降低成本来面对持续增长的成本压力,来满足更多消费者的需求。他们更不会以次充好,总是倾尽心力把最好的原材料用到产品中,为消费者的利益着想,为生态环境着想。

“北京同仁堂”属于全国中药行业的老字号。他们始终恪守“炮制虽繁必不敢省人工,品味虽贵必不敢减物力”的古训,树立“修合无人见,存心有天知”的自律意识,秉持着制药过程中的细致精神。其产品以“配方独特、选料上乘、工艺精湛、疗效显著”而享誉海内外。

所谓的“工匠之心”,就是脚踏实地做好产品,真正为消费者服务。在工作过程中,工匠可以享受工作带来的充实感,既可以在与产品互动的过程中享受成长与快乐,还可以享受服务被人接受并喜欢的满足与喜悦。他们秉持初心,去做长久的事。

如今,重视质量、追求完美的工匠精神被广泛推崇。但是每当我们提及工匠精神,不少人会拿国产产品与德国、日本的产品作对比,将产品存在差异的原因全部归于文化传统中工匠精神的缺失,这个说法有失公允。

回顾历史,日本和德国制造的产品也曾被贴上过“低端廉价”的标签,它们现如今所树立的高端品质形象离不开当时实施的“质量革命”“质量救国”“质量振兴”等战略,离不开先进技术的支持,离不开全面教育,它们的成功不是一蹴而就的,也要经过几十年甚至上百年的努力。

作为后进工业化国家,中国制造最初只能凭借“物美价廉”的优势进入国际市场,但在超高速的发展阶段中,市场上就开始充斥着假冒伪劣和低端产品,这是因为很多企业为了追求一时的经济效益而忽略了产品的品质与内涵。

随着高铁、核电、家电、手机等一系列高质量产品走出国门,国内的消费者也逐渐找回信心,中国制造也开始被人们所认同,其美誉度正在回升,这是令人感到欣慰的。现阶段,正值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契机,生产和制造模式发展也发生了重大变革,这些改变正好赋予了工匠精神新的理念和内涵。

正所谓“十年磨一剑”,任何事情都不可能一蹴而就,品牌的养成和质量的提升也是如此。要想培育工匠精神,使其与时俱进,就需要我们不断增强品牌意识,不断完善激励制度和社会文化环境,提升软实力,塑造“中国制造”的良好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