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楚泓水之战
这次战争发生在公元前638年,交战的双方是宋国(今河南商丘一带)和楚国(长江中游和汉水流域一带)。战争的发动者是宋国的国君宋襄公。
宋襄公在历史上以标榜“仁义”著称。他以“仁义”起家,也因“仁义”覆败。泓水之战就是他以“仁义”指挥战争遭到彻底失败的一次战例。
讲“仁义”的宋襄公
宋襄公的名字叫兹甫,是宋国国君桓公的嫡子,很早就被立为太子。公元前651年,宋桓公病得快死了,兹甫一再请求垂危的父亲把君位让给庶兄目夷。他说:“目夷年长,而且仁义,请您改立他为太子吧。”目夷听到了,当然不敢担当,也向宋桓公说:“兹甫连君位都要让出来,这是最大的仁义了,我哪里及得上他。况且,他本来就是太子,君位理应由他来继承。”第二年春天,宋桓公死了。兹甫又推让一番,然后当上了国君。
在剥削阶级的社会里,统治者争权夺利,你欺我诈, 尤其是为了争夺最高的权位,往往演出流血的惨剧。宋襄公居然一再推让君位,这在当时看来,是件“仁义”的事。因此,大家称他是个讲“仁义”的国君。宋襄公名利双收,尝到了讲“仁义”的甜头。
宋襄公认为目夷不肯接受君位,也很有“仁义”,就任用目夷做他的助手,帮助他治理国家。
宋襄公即位后的第八年(公元前643年),齐国国君齐桓公病死,他的五个儿子争夺君位,齐国发生内乱。太子昭逃到宋国,请求宋襄公做主。宋襄公觉得支持太子昭复国,是件“仁义”的事。他立刻会合了几国诸侯,共同出兵护送太子昭回齐国,帮他平定了内乱,立他为国君。太子昭就是齐孝公。
蟠虺纹豆(春秋后期)
齐国是东方的大国。齐桓公的时候,他曾多次召集诸侯,主持盟会。黄河流域的许多诸侯都奉他为头儿。他成为春秋时期第一个霸主。那时候,齐国的威望高到极点,霸主的地位也特别惹人眼红。现在,宋襄公平定了齐国的内乱,代它立了国君。这样,在无形中,宋国的地位就在齐国之上了。宋襄公自然“当仁不让”,准备出场当霸主了。
但是,霸主的头衔是不能自封的,须要取得一些诸侯的拥护才行。于是,宋襄公仿效齐桓公的做法,准备召集一些诸侯举行会议,借以抬高自己的声望。他恐怕大国诸侯不听他的号令,就约请几个小国诸侯来开会。但是,就连那些小国诸侯也没有按时到齐。滕国(今山东滕县西南)诸侯迟到了,国(今山东峄县东)诸侯干脆不到。会还没有开完,曹国(今山东定陶西北)诸侯又偷跑回国了。
这下子,宋襄公被激怒了。看来,“仁义”是不适用于对待小国诸侯的,还得诉诸武力。他把滕侯关押起来,把侯杀了祭睢水神,又出兵压服了曹国。
接着,宋襄公准备同大国打交道,以便确立他的霸主地位。
宋楚争霸
当时的大诸侯国,有齐、秦(今甘肃天水一带)、晋(今山西太原一带)、楚等。齐国自从发生内乱以后,国力已经衰弱下去。秦和晋,一个在西边,一个在西北,离中原还远,它们暂时并不妨碍宋襄公去称霸。只有楚国,才是宋襄公称霸的唯一对手。
楚国占有长江中游和汉水流域的广大地区,疆域很辽阔。黄河流域的各诸侯国一向瞧不起它,称它为“蛮子国”。这个“蛮子国”不断向北方扩张势力,同那里的各国经常发生冲突。那时候,楚成王在位(公元前671—前626年),国力很强大。鲁、陈(今河南开封一带)、蔡(今河南上蔡一带)、郑(今河南新郑一带)等中小诸侯国,都被迫同楚国订立了盟约,接受它的节制。
对于这样一个强敌,宋襄公打算采取笼络它的办法。他的如意算盘是:只要把楚国拉过来,那么,那些同楚国订立盟约的诸侯国自然也会随着一起过来了,他的霸主地位也就可以确定了。
几何纹短剑(春秋早期)
他把这步高招告诉了目夷。目夷却另有看法:第一,宋国称霸的条件还没有成熟,如果急于去称霸,恐怕会惹出祸事来;第二,楚成王野心很大,能力也很强,恐怕宋襄公斗不过他。宋襄公却认为目夷的顾虑太多,仍旧坚持自己的意见。拉拢楚国的方针就这样草草地决定了。
公元前639年春天,宋襄公约请楚成王、齐孝公在鹿上(今安徽阜南南)开了个小会。会上,宋襄公要求楚成王约请他的盟国出席下一次诸侯大会。高傲的楚成王居然答应了。
那年秋天,宋襄公带了目夷和其他一些文官兴高采烈地到盂(今河南睢县)地去大会诸侯。楚成王也带了一帮人如期到达。此外,郑、蔡等五国诸侯也都出席了会议。
宋襄公满以为这次会议既然是由他召开的,当然得由他来担任盟主。因此,他就大模大样地登上了盟主的座位。哪里料到,他还没有坐稳,楚成王一声号令,楚兵一拥而上,就把这位“盟主”从宝座上揪了下来。顷刻间,“盟主”变成囚犯。会场上秩序大乱。在混乱之中,目夷逃回本国,准备应付事变。
马犬纹短剑(春秋)
楚成王押着宋襄公,带领楚军一直打到宋国的都城商丘(今河南商丘)。幸亏目夷早做准备,楚军一时攻不破城。
楚军这次攻打宋国,本来是临时采取的措施。楚成王只是看到有机可乘,才用军事行动试探一下。现在,强攻的一手一时不易奏效,他就试用讹诈的一手。他向宋军说:“你们再不投降,我就要杀掉你们的国君了。”宋军回答说:“我们已另立国君。随你怎么办,我们决不投降。”
楚成王觉得在宋襄公身上已经榨不出什么油水,与其把他杀了,还不如卖个人情把他放了。这样,宋襄公才获得了自由。楚成王带着军队凯旋而回。
宋襄公泓水大败
碰了钉子的宋襄公怀着满腹委屈被目夷等一帮大臣迎回宋国。他越想越生气,楚成王如此不讲信义,这个仇非报不可。
但是,对标榜“仁义”的宋襄公来说,要报仇,总得找一个冠冕堂皇的理由才行。凑巧,公元前638年,郑国的国君去朝见楚成王。这给宋襄公带来了兴师问罪的“理由”。在宋襄公看来,郑国国君祖祖辈辈都受到周王的信任,而那个没出息的后代竟然不去朝见周王,却拜倒在“蛮子”的脚下,这简直是忘恩负义,有失体统。单凭这一点,他就有责任去惩罚郑国。何况,宋襄公十分清楚,郑国的兵力不强,打起仗来,宋国赢得胜利是十拿九稳的。郑是楚的盟国,把郑国打败了,好歹可以出一出这口窝囊气。
提不同意见的,还是那个目夷。他认为攻打郑国可能引起楚国出兵干涉,会闯出乱子,劝宋襄公忍耐一下。但是,宋襄公仍旧不听。那年夏天,他就出兵去攻打郑国。
郑国打不赢宋国,果然向楚国求援。楚成王立刻发兵,矛头直接指向宋国。宋襄公得到消息,急忙带领军队往回赶。宋军赶到泓水(故道在今河南柘县北)北岸,楚军也已到达泓水南岸了。
两军隔河相对,大战一触即发。
目夷对宋襄公说:“算了吧!楚强我弱,趁现在还没有打起来,同楚军讲和吧。”宋襄公不答应。
宋军列好了阵。楚军正在乱哄哄地渡河。
目夷对宋襄公说:“敌军多,我军少。趁他们刚渡河的时机,给他们来个迎头痛击,或许能够打败他们。”宋襄公还是不同意,他说:“不行,讲仁义的人不能趁别人困难的时候去攻打人家。”
过了一会儿,楚军全部渡过了河,但是还没有摆开阵势。
目夷又建议道:“趁他们还没有站稳脚跟,我们即刻发动进攻,还可以打赢。”宋襄公仍旧不同意,他说:“不行,讲仁义的人不去攻击不成阵势的队伍。”
不一会儿,楚军摆好了阵势,千军万马冲杀过来了。到了这个时候,宋襄公才下令还击,但是,已经迟了,宋军抵挡不住,一个个地倒了下去。宋襄公的卫队全部被楚军歼灭,宋襄公的大腿上也挨了一箭,受了重伤。在目夷等的拼死保护下,宋襄公狼狈地逃了回去。
泓水之战以宋襄公的彻底失败而告终。宋襄公争霸的“理想”由此破灭。
邗王是野戈(春秋)
回到宋国,大臣们都埋怨宋襄公丧失战机。宋襄公却理由十足地争辩说:“讲仁义的人不去伤害已经受伤的人,这叫作‘君子不重伤’;也不去捉拿头发已经花白的老人,这叫作‘不擒二毛’。我怎能忍心向没有摆好阵势的敌军发动进攻呢?”
宋襄公的伤势很重。泓水之战以后不到几个月,他就死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