奋斗的青春不迷茫:大学生心灵成长访谈50期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六讲 增强抗压能力,保持健康身心

“压力”一词对我们来说并不陌生,我们的生活中处处充满了压力。压力不仅仅是一个刺激或者一个反应,它也是我们用来评价和应对环境威胁和挑战的过程。莎士比亚曾说“压力是一把双刃剑”,正确对待压力会使自己得到成长与提升,相反,则身心俱疲。压力与健康有着密切的关系,二者是相互对立而统一的。利用合理的方法与技巧应对压力,就能唤起和发挥机体的潜能,增强抵御和抗病能力,避免发生生理与心理紊乱的问题。锻炼自己的抗压能力,保持良好心态,有利于人们正确认识并提升自己的能力,在学习和工作中取得更加优异的成果。

——本期嘉宾李雅静

主持人:大家好,今天的《杏苑心理访谈》我们邀请到了学校心理中心的心理咨询师李雅静老师,现在请李老师和大家打个招呼。

李老师:大家好,我是心理中心的李雅静老师。很高兴今天可以做客《杏苑心理访谈》,与同学们分享有关心理的小知识。

主持人:李老师,今天我们的主题是关于增强抗压能力的。身边的同学经常会有很多关于压力的问题,例如在日常生活中体验到压力的情况有多频繁,从未?很少?有时?还是经常?很多同学总是抱怨没有足够的时间做自己想做的事情,这就是生活中他们所面临的压力吗?

李老师:对于许多学生而言,当然也可能包括你在内,升入大学之后会面临新的人际关系的问题和更高的挑战要求,这些都会让人紧张。例如因为供我们读书,家里债台高筑,或者你喜欢的校园组织需要一名志愿者但你已经分身乏术,又或者置身于宿舍或者家庭冲突之中……这些都会使你感到紧张。担心重要的考试或演讲,遇到交通堵塞,上课或上班迟到,你的情绪会变得焦虑,甚至彻夜不眠……以上我们都称之为压力,因此压力不仅仅是一个刺激或者一个反应,它是我们用来评价和应对环境威胁和挑战的过程。想要真正弄明白自己的压力,就要从两个方面入手,第一点是外界的要求,第二点是自身的承受力。在压力之下我们如何去调节我们的行为,这是非常重要的。

主持人:这样说来,好像我也会遇到您说的这种感到压力大的情况呢,不过我发现我的一个朋友看上去好像没有这么多烦恼,这是为什么呢?李老师,您能跟我们说说影响我们每个人压力的因素有哪些吗?

李老师:这个问题问得很好,不同的人的压力感有很大差异,主要因素可以归结以下四个方面:

第一,经验。

当面对同一件事或情景时,经验影响人们对压力的感受。有这样一个有趣的实验,对两组跳伞者的压力状况进行调查,有过100次跳伞经验的人不但恐惧感小,而且会自觉地控制情绪;而无经验的人在整个跳伞过程中恐惧感强,并且越快要跳伞时越害怕。同样的道理,一帆风顺的人一旦遇到打击就会惊慌失措,不知如何应对;而人生坎坷的人,遭同样的打击却不会受到重大伤害。可见,增加经验能增强抵抗压力的能力。

第二,准备状态。

对即将面临的压力事件是否有心理准备也会影响人的压力感受。心理学家曾对两组接受手术的患者做实验:对其中一组在术前说明手术过程及后果,使患者对手术有了准备,对手术带来的痛苦视为正常现象并坦然接受;对另一组不做特别介绍,患者对手术一无所知,对术后痛苦过分担忧,对手术是否成功持怀疑态度,结果手术后有准备组比无准备组止痛药用得少,而且平均出院时间减短了。因此,有应付压力的准备也是减轻伤害的重要因素。

第三,环境。

一个人的压力也跟与之所处的小环境有直接关系,小环境主要指工作单位、学校及家庭。工作过度、角色不明确、支持不足、沟通不良等都会使人产生压力感,家庭的压力常常来自夫妻关系、子女教育、经济问题、家务劳动分配、邻里关系等。如果工作称心如意、家庭和睦美满,来自环境的压力必然就小,我们的心情则就会舒畅,身体健康。

第四,角色。

一个人的压力也跟他在生活中扮演的角色有很大关系。当一个人角色负荷太重或同时必须扮演多重角色,他人对他的期待值又非常高的时候,这些都可以造成一个人的压力。除此之外,当一个人角色模糊而不清楚自己的角色定位时,那份不安与焦虑也可能引起压力的产生。

主持人:原来是这样啊,我有时也会因为这些压力而感到身心俱疲,甚至会有冒冷汗、食欲不振、烦躁不安的表现,那么压力过大会影响健康吗?

李老师:压力与健康有着密切的关系,二者是相互对立统一的。我们生活在社会中,不能没有压力,也不能压力过大,超过负荷。压力只要适度,对一个人的发展是有好处的,而过大的压力是不利于人的健康的。当人们面临压力时会产生一系列身体上和心理上的反应。这些反应在一定程度上是机体主动适应环境变化的需要,它能唤起和发挥机体的潜能,增强抵御疾病的能力。但是如果压力过于强烈或持久,就可能导致生理、心理功能的紊乱。

主持人:原来压力对身体健康有这么大的影响力,那么如何增强我们的抗压能力呢?

李老师:保持健康的心态对我们来说很重要,我这里借用《抗压力:逆境重生法则》这本书的精华和大家分享应对压力的七个小妙招。

1.摆脱消极情绪的恶性循环。

在失败体验和困境降临时,可能会出现不安、恐惧、愤怒、忧虑等消极情绪,如果消极情绪反反复复,就会陷入恶性循环很难自拔,我们不要忽略或是压抑这些情绪,反而应该接受它们,首先是自我接纳,其次就是马上解决,解决的方式有四种,第一是运动,第二是呼吸,第三是音乐,第四是写作。

2.驯服无用的“思维定式犬”。

所谓思维定式是对过去的体验有所适应的信念价值观,以高压或者困难体验中产生的刺激为契机,思维定势能引发一系列感受和相关行为。可以通过“驱逐”“接纳”“训练”三个处理方式降服“思维定式犬”。

主持人:“思维定式犬”?这种说法好有趣,其实就是让大家摆脱原有的思维习惯去重新定义压力,并且习惯这种压力,这种方法我也要试试看。

李老师:你说得很对,你也可以查询一些相关的书籍去了解相关知识,希望你可以通过训练重新理解并学着去适应压力,我相信只要你认真学习了这种方法,并且认真训练,你一定会取得非常大的进步的。

主持人:谢谢李老师,如果真的有效果,我会让我的小伙伴也一起努力尝试,除了上面提到的两点方法之外,还有其他小技巧吗?

李老师:当然还有,我再给大家介绍几点:

3.科学培养“我能行”的自我效能感。

所谓自我效能感,就是指对自己实施某一目标和行为的成功率的信任度。我们可以通过三个途径提高效能感:“自我实际成功的体验”“自我鼓励”“营造氛围”,营造氛围就是积极转变心情,最好的办法就是庆祝。

4.发挥自我优势。

发挥自我优势的人工作能力强、满足度高、目标达成率也高,反复发挥优势,可以提高自信心,还可以保持活力,不易感觉到压力,心情低落时可以迅速恢复。

5.建立心灵后盾。

他人对自我幸福感极具重要,人与人的紧密关系是人生中知足感和幸福感的源泉。无论是家人、朋友、恩师等都是我们宝贵的后盾。建议同学们抽空将对自己重要的5个人列出来,当然我们也要去付出,让自己成为他人的心灵后盾,这是一个相互的关系。

6.常怀感恩之心。

感恩有利于提高我们的幸福感,中和消极情绪,促进身体健康,满怀感恩之心的人有利他主义精神,积极主动。当你常常怀着感恩之心,不知不觉就给了他人爱与包容,这时对他人的一些小错误、失望很容易就谅解和消除,同样,你也收获到了他人的感恩,从而建立你们之间良好的情感基础。这也是“情感银行账户”的一种运用,情感银行账户的概念由斯蒂芬提出,他用这个概念来描述一个人如何与另一个人发展信任和安全感。

7.俯瞰人生,从痛苦中汲取智慧。

只有正视突发问题,体验情感的波动,才能获得心灵上的成长。

主持人:谢谢李老师的分享,这些小建议听起来非常不错,可是做起来还是存在一些难度,我们应该怎样把上面的那些方法具体运用到生活中去呢?

李老师:在日常生活中,同学们还是要对自己有一定的了解,对自己有一个较为客观准确的定位,再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确立一个个的小目标,这些小目标可以帮助同学们把巨大的压力变小;其次,同学们要有自信,同学们都处在一个充满了潜力和希望的美好时期,要对自己有充足的信心,未来是属于你们的,要相信自己一定可以渡过眼前的难关,相信自己有能力战胜压力;如果有时候真的感到压力太大,都快透不过气了,那么同学们可以通过运动流汗的方式去发泄自己的压力,去操场跑跑步,跟同学打几场刺激的球赛,在挥汗如雨的同时把压力扔掉,当然,我校心理中心的宣泄室也欢迎大家。通过以上说的这些,再加上之前给大家建议的小技巧,相信你的抗压能力一定能提高不少。

如果以上建议还不能帮助你缓解一些压力,或者你很难做到以上建议内容,建议你可以预约一位我们心理健康教育指导中心的心理咨询师,和他面对面交流一下,相信可以帮助你更好地缓解眼下的压力。我也希望大家可以找到适合自己的减压方法和抗压技巧,祝福大家都有美好光明的未来。

主持人:好了,今天非常感谢李老师的分享,各位亲爱的同学们,你们懂得如何缓解生活中所面临的压力了吗?我们下期节目见。

/知识窗/

定势思维:就是按照积累的思维活动经验教训和已有的思维规律,在反复使用中所形成的比较稳定的、定型化了的思维路线、方式、程序、模式(在感性认识阶段也称作“刻板印象”)。

自我效能感:指个体对自己是否有能力完成某一行为所进行的推测与判断。班杜拉对自我效能感的定义是指人们对自身能否利用所拥有的技能去完成某项工作行为的自信程度。班杜拉认为除了结果期望外,还有一种效能期望。结果期望指的是人对自己的某种行为会导致某一结果的推测。如果人预测到某一特定行为将会导致特定的结果,那么这一行为就可能被激活和被选择。

利他主义精神:利他主义是伦理学的一种学说。一般泛指把社会利益放在第一位,为了社会利益而牺牲个人利益的生活态度和行为的原则。19世纪法国哲学家和伦理学家孔德首先把这个概念引进道德理论,并以它作为他的伦理学体系的基础。

情感银行账户:这个概念由斯蒂芬提出,用来比喻人与人之间的情感关系。在情感银行账户上的存款越多,信任感就会越强,相反,支出越多,信任感和人际安全感就会越弱。人与人每天之间的交往都可以看作是在情感银行账户上的储存和支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