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信息处理案例教程(Windows 7+Office 2010)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1.1.2 计算机系统的组成

现在,计算机已发展成为一个庞大的家族,其中的每个成员,尽管在规模、性能、结构和应用等方面存在着很大的差别,但是其基本结构是相同的。计算机系统包括硬件系统和软件系统两大部分。硬件系统由中央处理器、内存储器、外存储器和输入/输出设备组成。软件系统分为两大类,即计算机系统软件和应用软件。

计算机通过执行程序而运行,工作状态下,软、硬件协同工作,两者缺一不可。计算机系统的组成框架如图1-5所示。

图1-5 计算机的组成框架

1.硬件系统

硬件系统是构成计算机的物理装置,是指计算机中看得见、摸得着的有形实体。说到计算机的硬件系统,不能不提到美籍匈牙利科学家冯·诺依曼。从20世纪初,物理学和电子学科学家们就在争论制造可以进行数值计算的机器应该采用什么样的结构。人们被十进制这个人类习惯的计数方法所困扰,那时以研制模拟计算机的呼声更为响亮和有力。20世纪30年代中期,冯·诺依曼大胆提出,抛弃十进制,采用二进制作为数字计算机的数制基础,提出了存储程序概念,其主要内容为:数字计算机内部采用二进制存储和处理数据;人们事先将解决问题的程序存储到计算机内部;启动后计算机按照程序指令自动执行。从ENIAC到当前最先进的计算机都遵循该存储程序概念,所以冯·诺依曼是当之无愧的数字计算机之父。

根据冯·诺依曼提出的概念,计算机必须具有以下功能。

① 能够传送需要的程序和数据。

② 必须具有记忆程序、数据、中间结果及最终结果的能力。

③ 能够完成各种算术、逻辑运算和数据传送等数据加工处理的能力。

④ 能够根据需要控制程序走向,并能根据指令控制机器的各部件协调运作。

⑤ 能够按照要求将处理结果输出给用户。

为了完成上述功能,计算机必须具备五大基本组成部件,即输入数据和程序的输入设备、记忆程序和数据的存储器、完成数据加工处理的运算器、控制程序执行的控制器、输出处理结果的输出设备。

硬件是计算机运行的物质基础,计算机的性能如运算速度、存储容量、计算和可靠性等,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硬件的配置。

仅有硬件而没有任何软件支持的计算机称为裸机。裸机只能运行用机器语言编写的程序,使用起来很不方便,效率也低,所以早期只有少数专业人员才能使用计算机。

计算机的硬件系统由主机和外部设备组成,主机由中央处理器(CPU)和内存储器构成,外部设备由输入设备(如键盘、鼠标等)、外存储器(如光盘、硬盘、U 盘等)和输出设备(如显示器、打印机等)组成。计算机硬件结构如图1-6所示。

图1-6 计算机硬件系统的组成

微机与传统的计算机没有本质的区别,也是由运算器、控制器、存储器、输入和输出设备等部件组成。不同之处在于微机把运算器和控制器集成在一片芯片上,称之为中央处理器(CPU)。下面以微机为例说明计算机中各部分的作用。

(1)中央处理器

中央处理器(CPU)由控制器和运算器两部分组成。其中,运算器负责对数据进行算术和逻辑运算,控制器负责对程序所执行的指令进行分析和协调。中央处理器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计算机的基本性能,如平时所说的Pentium 4、Pentium 5等都是指中央处理器。CPU外形如图1-7所示。

近20多年中,CPU的技术水平飞速提高,在速度、功耗、体积和性价比方面平均每18个月就有一数量级的提高。最具代表性的产品是美国Intel公司的微处理器系列,先后有4004、4040、8080、8085、8086、8088、80286、80386、80486、Pentium(奔腾)、Pentium Ⅱ、Pentium Ⅲ、Pentium 4、Core(酷睿)、Core 2等系列产品,功能越来越强,工作速度越来越快,内部结构越来越复杂,每个微处理器包含的半导体电路元件也从两千多个发展到上亿个,如Core 2双核处理器在143mm2的硅核芯片上集成了超过2.91亿个晶体管。

图1-7 CPU外形图

① CPU字长。CPU内部各寄存器之间一次能够传递的数据位,即在单位时间内(同一时间)能一次处理的二进制数的位数。CPU 内部有一系列用于暂时存放数据或指令的存储单元,称为寄存器。各个寄存器之间通过内部数据总线来传递数据,每条内部数据总线只能传递1个数据单元。该指标反映出CPU内部运算的速度和效率。

② 位宽。CPU通过外部数据总线与外部设备之间一次能够传递的数据单元。

x位CPU。通常用CPU字长和位宽来称呼CPU。例如,80286 CPU的字长和位宽都是 16位,则称为 16位 CPU;80386核查的字长是 32位,位宽是 16位,所以称为准 32位CPU;Pentium系列的CPU字长是32位,位宽是64位,称为超32位CPU。

④ CPU前端总线(FSB)。CPU外频也就是CPU总线频率,是由主板为CPU提供的基准时钟频率。正常情况下CPU总线频率和内存总线频率相同,所以当CPU外频提高后,与内存之间的交换速度也相应得到了提高,对提高计算机整体运行速度影响较大。早期的CPU前端总线与外频是一样的,但现在采用了特殊技术,使前端总线能够在一个时钟周期内完成2次甚至4次数据传输,因此相当于将前端总线频率提高了几倍。如Pentium 4的前端总线频率为800MHz(200MHz×4),外频实为200MHz,而最新的 CPU 前端总线可达1.2GHz (300MHz×4),外频实为300MHz。

⑤ CPU主频。CPU主频也叫工作频率,是CPU内核(整数和浮点运算器)电路的实际运行频率,所以也叫做CPU内频。从理论上讲,在主板上针对某CPU设置的工作频率应当与其标定的频率一致。但在实际使用过程中,允许用户为CPU设置的工作频率与CPU标定的频率不一致,这就是通常讲的超频使用。从486DX2开始,基本上所有的CPU主频都等于外频乘倍频系数。倍频系数与CPU的型号有关,如果不能准确地设置CPU的主频,就有可能导致CPU工作不稳定或不正常。

(2)存储器

存储器(Memory)具有记忆功能,是计算机用来存储信息的“仓库”。所谓“信息”是指计算机系统所要处理的数据和程序。程序是一组指令的集合。存储器可分为两大类:内存储器和外存储器。

CPU 和内存储器构成计算机主机。外存储器通过专门的输入/输出接口与主机相连。外存与其他的输入输出设备统称外部设备,如硬盘驱动器、软盘驱动器、打印机、键盘等都属外部设备。

现代计算机中内存普遍采取半导体元件,按其工作方式的不同,可分为动态随机存取器(DRAM)、静态随机存储器(SRAM)和只读存储器(ROM),DRAM和SRAM都叫随机存储器(RAM)。对存储器存入信息的操作称为写入(Write),从存储器取出信息的操作称为读出(Read)。执行读出操作后,原来存放的信息并不改变,只有执行了写入操作,写入的信息才会取代原来的内容。随机存储器允许按任意指定地址的存储单元随机读出或写入数据,通常用来存储用户输入的程序和数据等。由于数据是通过电信号写入存储器的,因此在计算机断电后, RAM中的信息就会随之丢失。DRAM和SRAM断电后信息都会丢失,不同的是,DRAM存储的信息需要不断刷新,而SRAM存储的信息不需要刷新。ROM中的信息只可读出而不能写入,通常用来存放固定不变的程序。计算机断电后,ROM中的信息保持不变,重新接通电源后,信息依然可被读出。内存条外形如图1-8所示,其特点是存取速度快,可与CPU处理速度相匹配,但价格较贵,能存储的信息量较少。

为了便于对存储器内存放的信息进行管理,整个内存被划分成许多存储单元,每个存储单元都有一个编号,此编号称为地址(Address)。通常计算机按字节编址,地址与存储单元一一对应,是存储单元的唯一标志。存储单元的地址、存储单元和存储单元的内容是3个不同的概念。地址相当于旅馆的房间编号,存储单元相当于旅馆的房间,存储单元的内容相当于房间中的旅客。在存储器中,CPU对存储器的读写操作都是通过地址来进行的。

外存储器简称外存,又称辅助存储器,主要用于保存暂时不用但又需长期保留的程序或数据,如软盘、硬盘(见图1-9)、DVD盘(见图1-10)等。存放在外存中的程序必须调入内存才能运行,外存的存取速度相对来说较慢,但外存价格比较便宜,可保存的信息量大。常用的外存有磁盘、磁带、光盘等。

图1-8 内存条

图1-9 硬盘

图1-10 DVD盘

目前使用最多的外存储器是磁表面存储器和光存储器两大类。磁表面存储器将磁性材料沉积在盘片基体上形成记录介质,在磁头与记录介质的相对运动中存取信息。现代计算机系统中使用的磁表面存储器有磁盘和磁带两种。常见的硬盘即是磁盘的一种,硬盘结构如图1-11所示。

图1-11 硬盘内部结构

用于计算机系统的光存储器主要是光盘(Optical Disk),现在通常称为CD(Compact Disk)。光盘用光学方式读写信息,存储的信息量比磁盘存储器的大得多,因此受到广大用户的青睐。

所有外部的存储介质(磁盘或磁带)都必须通过机电装置才能存取信息,这些机电装置称为“驱动器”,如常用的软盘驱动器、硬盘驱动器和光盘驱动器等。目前外存储器的容量不断增大,已从GB级扩展到TB级,还有海量存储器等。

(3)输入设备

输入设备是将外界的各种信息(如程序、数据、命令等)送入到计算机内部的设备。常用的输入设备有键盘(见图1-12)、鼠标(见图1-13)、扫描仪、条形码读入器等。

图1-12 键盘

图1-13 鼠标

(4)输出设备

输出设备是将计算机处理后的信息以人们能够识别的形式(如文字、图形、数值、声音等)进行显示和输出的设备。常用的输出设备有显示器(见图1-14和图1-15)、打印机、绘图仪等。

图1-14 阴极射线管显示器

图1-15 液晶显示器

由于输入/输出设备大多是机电装置,有机械传动或物理移位等动作过程,相对而言,输入/输出设备是计算机系统中运转速度最慢的部件。

2.计算机的基本工作原理

(1)计算机的指令系统

指令是能被计算机识别并执行的二进制代码,规定了计算机能完成的某一种操作。

一条计算机指令通常由两部分组成(见图1-16)。

图1-16 计算机指令

① 操作码。用于指明该指令要完成的操作,如存数、取数等。操作码的位数决定了一个机器指令的条数。当使用定长度操作码格式时,若操作码位数为n,则指令条数可有2n条。

② 操作数。用于指示操作对象的内容或者所在的单元格地址。操作数在大多数情况下是地址码,地址码有0~3位。从地址码得到的仅是数据所在的地址,可以是源操作数的存放地址,也可以是操作结果的存放地址。

(2)计算机的工作原理

计算机的工作过程实际上是快速地执行指令的过程。计算机工作时,有两种信息在流动,一种是数据流,另一种是控制流。

数据流是指原始数据、中间结果、最终结果、源程序等。控制流是由控制器对指令进行分析、解释后向各部件发出的控制命令,用于指挥各部件协调工作。

下面,以指令的执行过程来讲解计算机的基本工作原理。计算机的指令执行过程分为以下几个步骤。

① 取指令。从内存储器中取出指令送到指令寄存器。

② 分析指令。对指令寄存器中存放的指令进行分析,由译码器对操作码进行译码,将指令的操作码转换成相应的控制电信号,并由地址码确定操作数的地址。

③ 执行指令。由操作控制线路发出一系列完成该操作所需的控制信息,以完成该指令所需的操作。

④ 为执行下一条指令作准备。形成下一条指令的地址,然后指令计数器指向该地址,最后由控制单元将执行结果写入内存。

完成一条指令的执行过程叫做一个“机器周期”,如图1-17所示。

图1-17 指令的执行过程

计算机在运行时,CPU 从内存读取一条指令到 CPU 内分析并执行,完成后,再从内存读取下一条指令。如此往复,便是程序的执行过程。

总之,计算机的工作就是自动连续地执行一系列指令,而程序开发人员的工作就是编程,然后通过运行程序使计算机工作。

3.软件系统

软件是计算机的灵魂,没有软件的计算机就如同没有磁带的录音机和没有录像带的录像机一样。使用不同的软件,计算机可以完成许许多多不同的工作。可以说,软件的安装使计算机具有了非凡的灵活性和通用性,也因此决定了计算机的任何动作都离不开由人安排的指令。人们针对某一需要而为计算机编制的指令序列称为程序。程序连同有关的说明资料称为软件。配上软件的计算机才成为完整的计算机系统。

随着计算机应用的不断发展,计算机软件在不断积累和完善的过程中,形成了极为宝贵的资源,在用户和计算机之间架起了桥梁,为用户的操作带来了极大的方便。

软件开发是个艰苦的脑力劳动过程,目前,软件生产的自动化水平还很低,所以许多国家投入大量人力从事软件开发工作。正是有了内容丰富、种类繁多的软件,使用户面对的不仅是一台由元器件组成的机器,而是包含许多软件的抽象的逻辑计算机(称之为虚拟机),这样,人们可以采用更加灵活、方便、有效的方式使用计算机。从这个意义上说,软件是用户与计算机的接口。

在计算机系统中,硬件和软件之间并没有一条明确的分界线。一般来说,任何一个由软件完成的操作也可以直接由硬件来实现,而任何一个由硬件执行的指令也能够用软件来完成。硬件和软件有一定的等价性,如图像的解压,以前的低档微机用硬件来完成,而现在的高档微机则用软件来实现。

软件和硬件之间的界线是经常变化的。使用时,要从价格、速度、可靠性等多种因素综合考虑,来确定哪些功能用硬件适合实现,哪些功能由软件适合实现。

计算机软件由程序和有关的文档组成。程序是指令序列的符号表示,文档是软件开发过程中建立的技术资料。程序是软件的主体,一般保存在存储介质(如硬盘、光盘等)中,以便在计算机上使用。文档对于使用和维护软件尤其重要,随着软件产品发布的文档主要是使用手册,其中包含该软件产品的功能介绍、运行环境要求、安装方法、操作说明和错误信息说明等内容。某个软件要求的运行环境是指其运行至少应具有的硬件和其他软件的配置,也就是说,在计算机系统层次结构中,运行环境是该软件的下层(内层)至少应具有的配置(包括对硬件的设备和指标要求、软件的版本要求等)。计算机软件按用途可分为系统软件和应用软件,其组成如图1-18所示。

图1-18 软件系统的组成

(1)系统软件

系统软件是管理、监控和维护计算机资源,扩大计算机的功能、提高计算机的工作效率、方便用户使用的计算机软件。系统软件是计算机正常运行所不可缺少的,一般由计算机生产厂家或专门的软件开发公司研制,出厂时写入ROM芯片或存入磁盘(供用户选购)。任何用户都要用到系统软件,其他程序都要在系统软件的支持下才能运行。

① 操作系统。操作系统是由指挥与管理计算机系统运行的程序模板和数据结构组成的一种大型软件系统,是最重要的系统软件。其功能是管理计算机的硬件资源和软件资源,为用户提供高效、周到的服务。操作系统与硬件关系密切,是建立在“裸机”上的第一层软件,其他软件绝大多数是在操作系统的控制下运行的,人们也是在操作系统的支持下使用计算机的。可以说,操作系统是硬件与软件的接口。

常用的操作系统有DOS、Windows、UNIX Linux和OS/2。下面简单介绍这些操作系统的发展过程和功能特点。

● DOS操作系统。DOS操作系统最初是为IBM PC而开发的,因此该系统对硬件平台的要求很低。即使是 DOS 6.22这样的高版本,在640KB 内存、60MB 硬盘、80286微处理器的环境下,也能正常运行。DOS 操作系统是单用户、单任务、字符界面的16位操作系统,因此,其对内存的管理仅局限于640KB的范围内。DOS有3种不同的品牌,即 Microsoft 公司的 MS-DOS、IBM 公司的 PC-DOS 和 Novell 公司的DR-DOS。这3种DOS系统既相互兼容,又互有区别。

● Windows操作系统。Windows操作系统是微软(Microsoft)公司在1985年11月发布的第一代窗口式多任务系统,由此使个人计算机进入了所谓的图形用户界面时代。在1995年,微软公司推出了 Windows 95操作系统;在1998年,微软公司又推出了Windows 95的改进版Windows 98操作系统。该系统的一个最大特点就是集成了微软公司的 Internet 浏览器技术,使得访问 Internet 资源就像访问本地硬盘一样方便,从而更好地满足了人们越来越强烈的上网需求。Windows 95、Windows 98操作系统都是单用户、多任务的32位操作系统。

在2000年到来之际,微软公司又推出了Windows 2000版本。该版本不仅吸取了Windows 98和Windows NT的许多精华之处,而且是Windows 98和Windows NT的更新换代产品。此后, Windows 不再有单用户和网络版之分,使用户能够在同一操作系统中,使用相同的、友好的界面处理不同的事务。Windows 2000是一种多用户、多任务的操作系统。

之后,微软公司又推出了Windows XP。该系统以Windows 2000的源代码为基础,继续保持其安全性、可靠性的优点。

2006年年底,微软公司推出Windows Vista,但由于该版本对硬件要求更高及用户使用习惯的原因,没有得到用户普遍的接受。2009年10月,微软公司又推出Windows 7,Windows 7是目前操作系统中的主流。

● UNIX操作系统。UNIX最早由Ken Thompson和Dennis Ritchie等人于1969年在AT&T的贝尔实验室开发出来,由于UNIX具有技术成熟、结构简练、可靠性高、可移植性好、可操作性强、网络功能强、伸缩性突出和开放性好等特色,可满足各行各业的实际需要,特别能满足企业重要业务的需要,已经成为主要的工作站平台和重要的企业操作平台。它主要安装在巨型计算机、大型机上作为网络操作系统使用,也可用于个人计算机和嵌入式系统。经过长期的发展和完善,UNIX已成长为一种主流的操作系统技术和基于这种技术的产品家族。常见版本包括:

AIX:这是一个由IBM公司主持研究的UNIX操作系统版本,它与SVR4兼容。主要是针对IBM的计算机硬件环境对UNIX系统进行了优化和增强。

HP-UX:是HP公司的UNIX系统版本,该系统是基于UNIX System V第2版开发的。它主要运行在HP的计算机和工作站上。

Solaris:原来称为Sun OS,是Sun公司基于UNIX System V的第2版并结合BSD 4.3开发的。Solaris 2.4上开发了许多图形用户界面的系统工具和应用程序,它主要应用在Sun的计算机和工作站上。

Linux:是 PC 上运行的一款类 UNIX 版本,该系统由芬兰的赫尔辛基大学计算机专业的学生Linus Torvalds的天才创意而来,借助于开源软件的发展机制成长起来。它发布后有许多操作系统爱好者对它进行了补充、修改和增强,目前已成为 PC 上一种十分流行的操作系统版本。

● OS/2操作系统。OS/2系统正是为 PS/2系列机而开发的一款新型多任务操作系统。OS/2克服了640KB主存的限制,具有多任务功能。1987年 IBM公司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推出了PS/2(Personal System/2)个人计算机。该系列计算机突破了现行个人计算机的体系,采用了与其他总线互不兼容的微通道总线MCA,并且IBM还自行设计了该系统的大部分零部件,以防止其他公司的仿制。

OS/2的特点是采用图形界面,其本身是一种32位操作系统,不仅可以处理32位OS/2系统的应用软件,也可以运行16位DOS系统和Windows软件。OS/2系统通常要求在4MB内存和100MB硬盘或更高的硬件环境下运行。硬件越高档,则系统运行就越加稳定。

② 语言处理系统。随着技术的发展,计算机经历了由低级向高级发展的历程,不同风格的计算机语言不断出现,逐步形成了计算机语言体系。用计算机解决问题时,人们必须首先将解决该问题的方法和步骤按一定规则和序列用计算机语言描述出来,形成程序,计算机才可以按设定的步骤自动执行。

语言处理系统包括机器语言、汇编语言和高级语言。这些语言处理程序除个别常驻在ROM中可独立运行外,都必须在操作系统支持下运行。

● 机器语言。计算机中的数据都是用二进制数表示的,机器指令也是由一串“0”和“1”组成的不同二进制代码表示。机器语言是直接用机器指令作为语句与计算机交换信息的语言。

不同的机器,指令的编码不同,含有的指令条数也不同。指令的格式和含义是设计者规定的,一旦定案后,硬件逻辑电路就严格根据这些规定来设计和制造,而制造出的机器也只能识别这种二进制信息。

用机器语言编写的程序,计算机能识别,可直接运行,但程序容易出错。

● 汇编语言。汇编语言是由一组与机器指令一一对应的符号指令和简单语法组成的。汇编语言是一种符号语言,其将难以记忆和辨认的二进制指令码用有意义的英文单词(或缩写)作为辅助记忆符号,使之比机器语言前进了一大步。例如“ADD A, B”表示将A与B相加后存入B中,且能与机器指令01001001直接对应。但汇编语言与机器语言的一一对应仍需紧密依赖硬件,程序的可移植性差。

用汇编语言编写的程序称为汇编语言源程序。经汇编程序翻译后得到的机器语言程序称为目标程序。由于计算机只能识别二进制编码的机器语言,因此无法直接执行用汇编语言编写的程序。汇编语言源程序要由一种“翻译”程序来将其翻译为机器语言程序,这种翻译程序称为编译程序。汇编程序是系统软件的一部分。

● 高级语言。高级语言比较接近日常用语,对机器依赖性低,是适用于各种机器的计算机语言。用机器语言或汇编语言编程,因与计算机硬件直接相关,编程困难且通用性差,因此人们迫切需要与具体的计算机指令无关、表达方式更接近于被描述的问题、更易被人们掌握和书写的语言,于是,高级语言应运而生。

用高级语言编写的程序称为高级语言源程序,经语言处理程序翻译后得到的机器语言程序称为目标程序。计算机无法直接执行用高级语言编写的程序,高级语言程序必须翻译成机器语言程序才能执行。高级语言程序的翻译方式有两种:一种是编译方式,另一种是解释方式。相应的语言处理系统分别称为编译程序和解释程序。

在解释方式下,不生成目标程序,而是对源程序执行的动态顺序进行逐句分析,边翻译边执行,直至程序结束。在编译方式下,源程序的执行分成两个阶段:编译阶段和运行阶段。通常,经过编译后生成的目标代码尚不能直接在操作系统下运行,还需经由连接为程序分配内存后才能生成真正的可执行程序。

高级语言不再面向机器而是面向解决问题的过程以及现实世界的对象。大多数高级语言采用编译方式处理,因为该方式执行速度快,而且一旦编译完成后,目标程序可以脱离编译程序而独立存在,所以能被反复使用。面向过程的高级语言种类很多,比较流行的有BASIC、Pascal和C语言等。某些适合于初学者的程序,如BASIC语言及许多数据库语言则采用解释方式。

1980年左右开始提出的“面向对象(Object-Oriented)”概念是相对于“面向过程”的一次革命。专家预测,面向对象的程序设计思想将成为今后程序设计语言发展的主流。如 C++、Java、Visual Basic、Visual C等都是面向对象的程序设计语言。“面向对象”不仅作为一种语言,而且作为一种方法贯穿于软件设计的各个阶段。

③ 数据库管理系统。数据库是将具有相互关联的数据以一定的组织方式存储起来,形成的相关系列数据的集合。数据库管理系统就是在具体计算机上实现数据库技术的系统软件。计算机在信息管理领域中日益广泛深入的应用,产生和发展了数据库技术,随之出现了各种数据库管理系统(Data Base Management System,DBMS)。

DBMS 是计算机实现数据库技术的系统软件,是用户和数据库之间的接口,是帮助用户建立、管理、维护和使用数据库进行数据管理的一种软件系统。

目前已有不少商品化的数据库管理系统软件,例如,Oracle、Visual FoxPro等都是在不同的系统中获得广泛应用的数据库管理系统。

④ 服务程序。现代计算机系统提供多种服务程序,这些程序作为面向用户的软件,可供用户共享,方便用户使用计算机和管理人员维护管理计算机。

常用的服务程序有编辑程序、连接装配程序、测试程序、诊断程序、调试程序等。

● 编辑程序(Editor):该程序使用户通过简单的操作就可以建立、修改程序或其他文件,并提供方便的编辑条件。

● 连接装配程序(Linker):该程序可以把几个独立的目标程序连接成一个目标程序,且需要与系统提供的库程序相连接,才能得到一个可执行程序。

● 测试程序(Checking Program):该程序能检查出程序中的某些错误,方便用户进行排除。

● 诊断程序(Diagnostic Program):该程序能方便用户维护计算机,检测计算机硬件故障并对其定位。

● 调试程序(Debug):该程序能帮助用户在源程序执行状态下检查错误,并提供在程序中设置断点、单步跟踪等方法。

(2)应用软件

应用软件是为了解决计算机各类问题而编写的程序,它是在硬件和系统软件的支持下,面向具体问题和具体用户的软件,分为应用软件包与用户程序。

① 应用软件包。应用软件包是为实现某种特殊功能而精心设计开发的结构严密的独立系统,是一套满足许多同类应用的用户所需要的软件。通常是由专业软件人员精心设计的,为广大用户提供的方便、易学、易用的应用程序,帮助用户完成相应的工作。目前常用的软件包有字处理软件、表处理软件、会计电算化软件、绘图软件、运筹学软件包等。如 Microsoft 公司生产的Office 2010应用软件包,包含Word 2010(文字处理)、Excel 2010(电子表格)、PowerPoint 2010(演示文稿)等软件,实现了办公自动化。

② 用户程序。用户程序是用户为了解决特定的具体问题而开发的软件。充分利用计算机系统的已有软件,同时在应用软件包的支持下可以更加方便、有效地研制用户专用程序。如各种票务管理系统、人事管理系统和财务管理系统等。

系统软件和应用软件之间并不存在明显的界限。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各种各样的应用软件有了许多共同之处,把这些共同的部分抽取出来,形成一个通用软件,就成为了系统软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