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仁之乱:日本战国时代的开端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众徒与国民

在永仁的南都斗乱中,一乘院、大乘院双方的“实际参战部队”是众徒。众徒这个词,原本和大众(寺僧集团)同义。然而,如前所述,随着寺院内部身份等级差异的产生,兴福寺内的众徒即大众,也随即不再是一个整体。镰仓中期,专事学问的僧侣在大众之中被称作“学侣”;与之相对,武装的下级僧侣被叫作“众徒”,以示区别。

到了镰仓末期,众徒当中的中层僧侣作为“六方”独立出来,相反,下层僧侣们组成“官符众徒(官务众徒)”这一武装集团。他们既是兴福寺的僧侣,又担任兴福寺领属庄园的庄官等职务。由于他们几乎与兴福寺内的佛事无关(仅仅负责筹措资金),实际上和武士别无二致,唯一的区别是剃了光头而已

这些众徒是兴福寺的军事警察,受学侣和六方指挥。但是,随着永仁的南都斗乱等寺内暴力冲突频发,众徒的发言权也日渐增强。

另外还有一个被称为“国民”的群体。国民指春日社白衣神人,与其余诸国的“国人(地方武士)”属于同一阶层。春日社是祭祀藤原氏氏神的神社,在中世与兴福寺是一体的。因此,国民也从属于兴福寺,作为兴福寺和春日社的暴力机构活动。由于众徒与国民二者特征类似,常被并称为“众徒、国民”。(但是国民的身份并非僧侣,与众徒不同,他们并不剃发。此外,相比众徒,国民于兴福寺的独立性更强。)他们或属于一乘院,或属于大乘院,被称作“坊人”。

这些大和国的武士们,都会参加每年九月十七日(现在是十二月十七日)举行的春日社若宫祭(御祭,详见第五章),一起在流镝马仪式中当差。最初是平田党、长川党及他国武士参加,十三世纪中叶到十四世纪初有长谷川党、乾协党和葛上党参加,镰仓末期至南北朝期间有散在党参加。补充一句,永仁的南都斗乱,就开始于永仁元年(1293)的御祭上,大乘院一方的武士混在流镝马队列中进入奈良,袭击了一乘院,一乘院方武士遂应战。

自从散在党参与御祭以后,渐渐就没有他国武士参加了,大和国武士独占了流镝马的差使。最终形成了以国民阶层为中心,长川、长谷川、平田、葛上、乾协、散在六党轮流与之搭配,担负御祭的流镝马职责的体制。

前人通过研究得出结论,认为兴福寺通过御祭将大和国内的武士组织起来。笔者并不否认这一理论,但除此之外,我认为流镝马这一差使也使众徒和国民之间的联系更加强化。与其说这是兴福寺对大和一国的控制得到加强的表现,倒不如说是“众徒、国民”团结了。下一节开始,我们就以他们的行动为中心,来看一看动乱中飘摇的大和国的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