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简学:中国古代思想的探究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三、传世文献中的古圣王传说

那么,《举治王天下》的古圣王传说,与传世文献中记载的传说是什么关系?

首先,对禹的治水事业加以确认。作为太古的治水传说,最著名的是在尧的时代发生大洪水之际,尧命鲧(禹之父)治水但遭到失败,于是舜命禹治水,最终取得成功。该传说在《尚书》的《尧典》、《舜典》、《禹贡》、《大禹谟》(伪古文),《史记》的《五帝本纪》、《夏本纪》,《大戴礼记·五帝德》,《山海经·海内经》等传世文献中均有记载。以下来看《尚书》中的两个记载:

帝曰:“咨四岳,汤汤洪水方割。荡荡怀山襄陵,浩浩滔天,下民其咨。有能俾乂?”佥曰:“於,鲧哉。”帝曰:“吁,咈哉。方命圮族。”岳曰:“异哉。试可乃已。”帝曰:“往钦哉。”九载绩用弗成。(《尚书·尧典》)

此处,尧问应派谁治水,众人皆推荐“鲧”。尧命鲧治水,九年未果。

舜曰:“咨四岳。有能奋庸熙帝之载,使宅百揆亮采。惠畴。”佥曰:“伯禹作司空。”帝曰:“俞,咨禹。汝平水土,惟时懋哉。”(《尚书·舜典》)

以上引文中,尧禅位于舜后,帝舜求辅佐,众人皆推禹,舜命禹为司空,负责治水。

《尚书》中的传说为,在尧的时代由鲧治水失败,至舜的时代后,禹受舜之命治水而取得成功。

但在《孟子》中,该治水传说则稍有出入。以下先引用《滕文公上》篇的传说:

当尧之时,天下犹未平。洪水横流,泛滥于天下,草木畅茂,禽兽繁殖,五谷不登,禽兽偪人,兽蹄鸟迹之道,交于中国。尧独忧之,举舜而敷治焉。舜使益掌火,益烈山泽而焚之,禽兽逃匿。禹疏九河,瀹济漯而注诸海,决汝汉,排淮泗而注之江,然后中国可得而食也。当是时也,禹八年于外,三过其门而不入,虽欲耕得乎?(《孟子·滕文公上》)

据此可知,在尧的时代,天下犹未平,洪水横流。为此忧患不已的尧起用舜来治世。舜遂命禹治水,而禹专心治水八年。此处的系谱为尧—舜—禹,禹进行治水,是受命于当时帝尧的臣下舜。只是在该记述中,实施治水到底是在尧的时代还是在舜受到禅让之后,尚且不明。

接下来,需要注意的是同为《孟子·滕文公下》的如下记述:

当尧之时,水逆行,泛滥于中国,蛇龙居之,民无所定,下者为巢,上者为营窟。书曰“洚水警余”。洚水者,洪水也。使禹治之,禹掘地而注之海,驱蛇龙而放之菹。水由地中行,江淮河汉是也。(《孟子·滕文公下》)

据此可知,在尧的时代,发生大洪水,泛滥中国。因此尧命禹治水,禹掘地而治退洪水,形成了今日的江、淮、河、汉。在此,鲧与舜并未登场。治水是由尧直接下命令,由禹执行的。这该理解为《滕文公上》篇传说中的省略记述,还是反映了其他系统的传说?

在探讨这个问题之前,需要重新来看古圣王系谱在传世文献中是如何记载的。先就结论而言,在传世文献中,绝大多数记载为“尧舜”、“舜禹”、“尧舜禹”、“尧舜禹汤文武”等系谱、组合词。

其中最多的为“尧舜”。先来看《论语》中的例子:

子贡曰:“如有博施于民而能济众,何如?可谓仁乎?”子曰:“何事于仁,必也圣乎。尧舜其犹病诸。”(《论语·雍也》)

在回答子贡的问题时,孔子将“尧舜”作为伟大的圣人进行了彰显(3)

而且,在《尧曰》篇中,还有以尧—舜、尧—禹等君臣关系为前提的传说:

尧曰:“咨尔舜。天之历数在尔躬。允执其中。四海困穷,天禄永终。”舜亦以命禹。(《论语·尧曰》)

此处,尧训示舜,舜又命禹,可以确认“尧—舜”及“舜—禹”的君臣关系。

在《孟子》中,孟子常倡导“性善说”,来彰显“尧舜”。

滕文公为世子,将之楚,过宋而见孟子。孟子道性善,言必称尧舜。(《孟子·滕文公上》)

并显示了“尧—舜”、“舜—禹、皋陶”的君臣关系。

尧以不得舜为己忧,舜以不得禹、皋陶为己忧。(《孟子·滕文公上》)

以下引文记载了“尧舜”没后,天下大乱,以此彰显“尧舜”:

尧舜既没,圣人之道衰,暴君代作,壤宫室以为污池,民无所安息;弃田以为园囿,使民不得衣食;邪说暴行又作,园囿污地沛泽多,而禽兽至。及纣之身,天下又大乱。(《孟子·滕文公下》)

这种对圣王的彰显,在《荀子》中也可以看到:

权者重之,兵者劲之,名声者美之。夫尧舜者一天下也,不能加毫末于是矣。(《荀子·王制》)

此处,“尧舜”作为“一天下”的代表受到彰显。

在关于禅让的议论中,也有如下记载:

世俗之为说者曰:“尧舜擅(禅)让。”是不然。天子者,执位至尊,无敌于天下,夫有谁与让矣。(《荀子·正论》)

世俗一般认为,“尧舜”为禅让的王的典型,而《荀子》则对此种说法予以否定。不过,由此可知在当时一般的认识中对“尧舜”的彰显。

对于尧舜不能教化人民的世俗之说,《荀子》予以否定。其子朱、象未能被感化,并非尧舜的责任,乃是朱、象的责任。

世俗之为说者曰:“尧舜不能教化。”是何也?曰:“朱、象不化。”是不然也。尧舜,至天下之善教化者也,南面而听天下,生民之属莫不振动从服以化顺之。(《荀子·正论》)

在阐述性恶说时,尧舜也作为君臣登场。

尧问于舜曰:“人情何如?”舜对曰:“人情甚不美,又何问焉?”(《荀子·性恶》)

在此,尧就“人情”问于舜,舜答曰“人情甚不美”的故事,是为了引出“性恶说”。

另外,还说到得良师益友的重要性,作为其实践的典型举出了“尧舜禹汤”。

得贤师而事之,则所闻者尧舜禹汤之道也。(《荀子·性恶》)

此类“尧舜”的组合,在儒家文献以外也可得到确认。以下来看《墨子》及《韩非子》的例子。

故古者尧举舜于服泽之阳,授之政,天下平;禹举益于阴方之中,授之政,九州成。(《墨子·尚贤上》)

从《墨子》的这一处例子,可以见到“尧—舜”及“禹—益”的君臣关系。

《韩非子》中也有几处这样的例子。在《难势》篇中,论述了如果由“尧舜”操纵权势则天下治,由“桀纣”操纵则乱。

今以国位为车,以势为马,以号令为辔,以刑罚为鞭筴,使尧舜御之则天下治,桀纣御之则天下乱,则贤不肖相去远矣。(《韩非子·难势》)

在《显学》篇中,指出儒墨均彰显“尧舜”,何为正统学说无法判别的问题。

孔子、墨子俱道尧舜,而取舍不同,皆自谓真尧舜。尧舜不复生,将谁使定儒、墨之诚乎?(《韩非子·显学》)

另外,在《忠孝》篇中的例子则如下:

皆以尧舜之道为是而法之。是以有弑君,有曲于父。尧舜汤武,或反君臣之义,乱后世之教者也。尧为人君而君其臣,舜为人臣而臣其君,汤武为人臣而弑其主,刑其尸。而天下誉之。此天下所以至今不治者也。(《韩非子·忠孝》)

此处指出了天下虽尊“孝悌忠顺”之道,但无人能够察其实状并正确实行,如“尧舜”及“汤武”的非道。虽为否定的文意,但从中可以确认世间对于“尧舜”乃是伟大圣王的共同认识。

如上所示,“尧舜”是古圣王的固定组合语,而“舜禹”的组合语也相当多见。

子曰:“巍巍乎,舜禹之有天下也,而不与焉。”(《论语·泰伯》)

此为孔子彰显“舜禹”的资料,称赞其并未直接干预天下(天下自治)。

同样,《孟子》中也可见到舜禹的组合语。

孟子曰:“子路人告之以有过则喜。禹闻善言则拜。大舜有大焉:善与人同,舍己从人,乐取于人以为善。自耕稼陶渔,以至为帝,无非取于人者。取诸人以为善,是与人为善者也。故君子莫大乎与人为善。”(《孟子·公孙丑上》)

此处将子路及禹与舜作比较,在“善与人同”这一点上,对舜进行了高度评价。虽然舜得到更高彰显,但禹也得到一定的评价。

对舜禹的彰显,在《荀子》中也有如下记述:

一天下,财万物,长养人民,兼利天下,通达之属莫不从服,六说者立息,十二子者迁化,则圣人之得执者,舜禹是也。(《荀子·非十二子》)

在《非十二子》篇中,“舜禹”作为“圣人之得执者”得到了彰显。以下记载也彰显了“舜禹”:

如是,则舜禹还至,王业还起,功一天下,名配舜禹。(《荀子·王霸》)

即君主应不问亲疏贵贱,谋求有能之人。如此,则臣下也会不留恋职位,让与贤人并听从之。如此,则可以实现舜禹(4)的圣人功绩,王业也可兴起,功绩统一天下,得到与舜禹并肩的名声。在此,作为圣王的代表举出了“舜禹”之名。

在《强国》篇中,也可见到“舜禹”的组合语。依靠武力的政治受阻,依靠道德的政治得行。《荀子》认为,秦虽比汤王武王的威势还要强大,比舜禹的领土还要广大,但同时还抱有无数的忧患。

力术止,义术行,曷谓也?曰:秦之谓也。威强乎汤武,广大乎舜禹,然而忧患不可胜校也。(《荀子·强国》)

在《韩非子》中也可以看到舜和禹的组合语:

昔者舜使吏决鸿水,先令有功而舜杀之;禹朝诸侯会稽之上,防风之君后至而禹斩之。(《韩非子·饰邪》)

此处虽然是主张对先令而行者及后令而至者严厉处刑,但同时也举出了舜和禹行刑的故事。

以下也同样为舜和禹的组合语。举出了在古代舜和禹的仁义奏过功效的故事,但认为在当今的时代仁义不再奏效。《韩非子》认为时代改变,做法也会发生改变。

当舜之时,有苗不服,禹将伐之。舜曰:“不可。上德不厚而行武,非道也。”乃修教三年,执干戚舞,有苗乃服。(《韩非子·五蠧》)

如上所示,多见尧—舜、舜—禹的组合语。另外,也有的明确记述了“尧舜禹”、“尧舜禹汤文武”等圣王的系谱。

尧禅天下,虞舜受之,作为食器,斩山木而财之,削锯修之迹,流漆墨其上,输之于宫以为食器,诸侯以为益侈,国之不服者十三。舜禅天下而传之于禹,禹作为祭器,墨漆其外,而朱画其内,缦帛为茵,蒋席颇缘,觞酌有采,而樽俎有饰。此弥侈矣,而国之不服者三十三。(《韩非子·十过》)

首先为《韩非子》的例子。虽为批判性文意,但此处可以看到尧舜禹的圣王系谱。尧质朴俭约,而无不服之国。尧禅让天下于舜,舜即饰以食器,诸侯以为其变奢侈,因而不服之国十三。舜让天下于禹,禹制作新的祭器,益发奢侈,因此不服之国多及三十三。《韩非子》认为世界按尧舜禹的顺序发生劣化。

其次为《孟子》所谓的五百年周期说中所见的圣人系谱。

孟子曰:“由尧舜至于汤,五百有余岁。若禹、皋陶,则见而知之;若汤,则闻而知之。由汤至于文王,五百有余岁。若伊尹、莱朱,则见而知之;若文王,则闻而知之。由文王至于孔子,五百有余岁。若太公望、散宜生,则见而知之;若孔子,则闻而知之。由孔子而来至于今,百有余岁。去圣人之世,若此其未远也;近圣人之居,若此其甚也。然而无有乎尔,则亦无有乎尔。”(《孟子·尽心下》)

此处论述了尧舜禹汤文武孔子等圣人的系谱及其时间间隔。(5)

《荀子》也同样念及圣王系谱,对于“两帝四王”(6)的军事活动,提出了如下主张:

是以尧伐兜,舜伐有苗,禹伐共工,汤伐有夏,文王伐崇,武王伐纣。此两帝四王,皆以仁义之兵,行于天下也。(《荀子·议兵》)

作为“仁义之兵”行于天下的代表性事例,举出了尧舜禹汤文武的举兵。

而在道家文献中,更加入了黄帝,形成黄帝、尧、舜、禹、汤、文、武的圣王系谱。

世之所高,莫若黄帝,黄帝尚不能全德,而战涿鹿之野,流血百里。尧不慈,舜不孝,禹偏枯,汤放其主,武王伐纣,文王拘羑里。此六子者,世之所高也。孰论之,皆以利惑其真,而强反其情性。其行乃甚可羞也。(《庄子·盗跖》)

如上所示,《庄子》的特色是,未见于先秦儒家文献中的黄帝成为首位。《天下》篇也同样,提到黄帝、尧、舜、禹、汤、文、武的圣王系谱。

黄帝有咸池,尧有大章,舜有大韶,禹有大夏,汤有大濩,文王有辟雍之乐,武王、周公作武。古之丧礼,贵贱有仪,上下有等,天子棺椁七重,诸侯五重,大夫三重,士再重。今墨子独生不歌,死不服,桐棺三寸而无椁,以为法式。(《庄子·天下》)

以上确认了传世文献中的古圣王记载。以“尧舜”、“舜禹”、“尧舜禹”、“尧舜禹汤文武”等圣王的系谱为前提的记述占到绝大多数(7)。那么,是否还存在如《举治王天下》一般,尧和禹以直接的君臣关系进行问答的传说?以下将对近年来发现的其他新出土文献进行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