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年赵匡胤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三节 不爱书本爱刀枪

抓周

眼看着小匡胤就要满周岁了,赵弘殷的心里却越来越惶恐难安。他恐惧什么呢?原来他记起长子夭折的事。长子匡济正是满周岁后不久去世的,小香孩也要满周岁了,他会顺利度过这道关卡吗?

其实,赵弘殷如此担忧孩子的健康也有道理,乱世征伐,男儿征战沙场,自当立功建业,尤其像他们这样的武将世家,都希望把家学武功早早地传授给下一代,让他们支撑起家业,可是自己已经快三十岁了,屡屡征战在外,危险重重,好不容易添了个男丁,要是再次出现意外,他们赵家岂不是要面临无后的危险?所以,在匡胤的成长问题上,他比杜夫人更加谨慎、顾虑更多。

杜夫人却显得比较放松,这天她对赵弘殷说:“将军,香孩的周岁快到了,我想为他准备抓周的物品。”

抓周是在小孩满周岁那一天所做的一种游戏。让小孩坐在桌子边或者床上,在他面前摆放着一些不同种类的物品让小孩伸手抓,人们认为根据小孩第一次抓住的物品,便可推测小孩将来会在哪一方面有出息。如果小孩第一次抓到的是书本,那么这个小孩以后就是读书的料,长大了会考取功名;如果第一次抓到的是算盘,那么这个小孩长大了会是个做生意的好手。当然,抓周不见得次次灵验,而且具有很大的偶然性,但当时的人们十分相信这件事,上至达官贵人下至平民百姓都热衷于此,要是自己家的孩子满周岁了,他们便会很积极地准备各式各样的东西让孩子抓。

抓周风俗兴起于魏晋南北朝,它做为小孩周岁时举行的一种预测宝宝前途和性情的仪式,是人生中第一个生日的庆祝方式

赵弘殷听了夫人的话,却沉闷地说:“我看不给香孩抓周也罢……”他的长子匡济就是在抓周后不久夭折的。

杜夫人看看丈夫,知道他又为香孩的健康成长忧心,不免摇起头来,随后语气坚定地说:“将军,你太多虑了,所谓生死有命,富贵在天,与抓周有什么关系?再说了,香孩从出生到现在经历了好几次磨难,不都安全走过来了吗?你若总是这么疑虑,说不定会真的影响孩子成长呢?”

赵弘殷历来佩服夫人的决断果敢,这次见她这么坚定地要为儿子抓周,仔细想想,觉得也不见得真会再次出现厄运,于是同意了夫人的意见,派家人赶紧准备抓周用的各色物品。

匡胤周岁的日子终于来到了。这天,赵府上下喜气洋洋,家人们进进出出忙碌不停,一个年轻的丫鬟怀抱小匡胤从内室来到客厅。匡胤虎头虎脑,脸色红润饱满,一双黑亮的大眼睛不停地巡视着四处,似乎在寻找自己喜欢的东西。客厅里,赵弘殷夫妇已经坐在桌子边,桌子上摆放着吃的、玩的、用的……时下流行的东西几乎应有尽有。当然,赵弘殷没忘摆上书本,在他内心深处,希望孩子能够读书习文。他虽是武将,但是连年戎马生涯让他深切体会到战争的危险,他想要是儿子将来不做武将做文官,一样会有大出息。

从赵弘殷这个看似简单的想法中可以看到他身为勇猛的武将却能认识到知识的作用,这在那个武人横行的年代确实不易。受他的言传身教,赵匡胤与弟弟赵匡义两人,从小就接触了不少书籍,他们还深切认识到书籍的作用。赵匡胤少时虽不爱读书,但他长大后经常抽空读书学习,行军作战也不忘带上书本,可以说赵弘殷对书籍和文化的强烈渴望为他的两个儿子日后的成功奠定了最初的思想基础。

再看抓周现场,小匡胤在众人簇拥下端坐桌边,他望着眼前这么多东西,似乎毫无兴趣,他什么也没有抓,而是扭动身体朝后面张望。赵弘殷拍拍一本书,提醒小匡胤去抓书,小匡胤伸出小手却又缩回来了,他双手乱舞,嘴里呀呀叫着。杜夫人看了多时,奇怪地说:“这个孩子到底想要什么?”

身边的丫鬟小翠说:“夫人,小公子喜欢墙上的宝剑呢!”

赵弘殷夫妇有些吃惊地抬头望去,可不,小匡胤正手舞足蹈地盯墙上的宝剑呢!这柄剑可是赵弘殷征战沙场的必带之物,曾经斩杀过许多敌人。

赵弘殷皱皱眉,吩咐家人将剑取过来,放在了抓周的桌子上。这下,小匡胤可兴奋了,摇晃着小手扑到剑上,抓住剑鞘就要往外拽。尽管他力气太小,并没有能抽出宝剑,不过满脸的喜悦之情足以显示他对于宝剑的渴望。抓周场面顿时活跃起来,家人们纷纷上前祝贺,有的说:“恭喜将军夫人,小公子将来肯定会成为统帅千军万马的大将军。”有的说:“小公子一定会武功盖世。”

听到家人祝贺的赵弘殷勉强笑了笑,看着杜夫人似乎等她说什么。杜夫人自然明白丈夫的心意,她说:“将军征战沙场,刀剑不曾离身,小香孩喜欢宝剑也很正常。再说了,男孩子喜欢舞刀弄枪,说明身体强壮,将军应该高兴才对。”

赵弘殷想想觉得有理,于是抱过小匡胤说:“对,只要健康长大,你愿意抓什么都行。”

小匡胤在父亲的怀里咯咯笑起来,似乎在告诉父亲:放心吧,我的身体强壮着呢!

抓周结束后,赵府恢复了往日的安宁,府内上上下下一起为着小匡胤的健康成长而努力。随着后唐政策趋于稳定,中原经济得以恢复,都城洛阳呈现繁华盛景,小匡胤一家度过了几年美好的时光。

可是,乱世毕竟是乱世,即便在五代中最安宁的岁月里依然征伐不断——就在这时,赵弘殷接到军令,命他北上协助河东节度使石敬瑭抗击契丹。不知道这次出征会给他带来哪些命运转机,又给他尚在幼年的儿子匡胤带来什么影响呢?

玩烧火棍

匡胤三岁这年,父亲赵弘殷再次领命出征北上抗击契丹。临行前,他对杜夫人说:“香孩已经三岁了,我看他健壮威武,活泼好动,身子结实着呢!我为他想好了一个名字,你听听如何?”

杜夫人半是欣喜半是担忧地说:“将军请讲。”她欣喜的是孩子就要有正式的学名了,担忧的是丈夫远征前为儿子取名似乎有什么不好的预兆。

赵弘殷说:“就叫赵匡胤吧!既含匡世之意,又有绵泽后代的意思。”看来,他确实为出征做了些不测的打算。

杜夫人听了,眼睛里已经有泪花闪烁了,她轻声说:“将军,匡胤这个名字好,我想儿子一定不会辜负你的期望。”说着,她亲自取下墙上宝剑交给丈夫说:“将军只管放心出征杀敌,家里的事我会处理妥当。”

就这样,赵弘殷辞别妻儿离家出征,杜夫人则带着匡胤回到洛阳府第生活。三岁的匡胤个头较高,脸庞红润,浓眉大眼,一看就是个聪慧机灵的孩子。他喜欢各种兵器,不管刀枪剑戟见了就想拿一拿,只是真正的兵器都比较沉重,小小年纪的他哪里搬得动?不过他有他的办法——小匡胤搬不动真兵器就玩木棍、木刀、木枪,为此,杜夫人特意让人给他打制了一套木头兵器。这下小匡胤可高兴了,每天在院子里舞刀弄枪,玩得不亦乐乎。

小匡胤不仅喜欢玩母亲为他打制的木头兵器,还喜欢自己发明制作一些木头兵器,他经常在院子里转来转去,看到木棍就捡起来耍弄一番,好像这是一件趁手的兵器一样。很快,小匡胤积攒了许多木棍“兵器”,长的、短的、粗的、细的,各式各样非常多。一天,他逛到后院厨房里,一眼看到家人们用的烧火棍,上去就抓起来玩。烧火棍不粗不细、不长不短,匡胤玩得特别顺手,他一会儿嘿哈着冲杀,一会儿别在背后像个威武的将军一样走来走去,真是开心极了。

就在匡胤自得其乐地玩烧火棍时,前院里可闹翻了天。原来大家半天没有看到匡胤的身影,不知道他去了哪里,全都在焦急地寻找。杜夫人这几天身体不适,听说匡胤不见了,强撑着身体来到院中,亲自指挥家人寻找匡胤。她派男仆去府外大街上找寻,派女仆在院子里逐个房间仔细搜索。大家分头行动,很快就搜遍了府前整条大街和前院里的角角落落,却没有发现匡胤的踪影。

杜夫人心急如焚,喊过小翠说:“你问一问,今天大家都在什么时候见过少爷?”

小翠领命查询家人,大家把最后见到匡胤的时间一一上报清楚,小翠向杜夫人禀报说:“夫人,大家都有很长时间没有看见少爷了。我觉得少爷喜欢刀枪,会不会跑到将军收藏盔甲兵器的后院去了?”

赵弘殷行军作战的用具大多已经带走,但他平时练习用的一些兵器依然放在家里,杜夫人为了妥善保管这些兵器,就在后院专门腾出一房间收藏。

杜夫人听了小翠的话,忙说:“快,去后院看看。”

众人簇拥着杜夫人快速赶往后院,他们转过门廊,一眼看见了正在厨房前玩烧火棍的匡胤,只见他手舞烧火棍,威风凛凛,仿佛一员身临战场的将军。杜夫人又喜又怨,几步走到匡胤面前,望着他满脸满手的黑灰,不禁笑出声来,指着他的脸说:“瞧瞧,你这个黑脸将军。”众人听了,也都哈哈大笑。

小匡胤莫名地看着母亲和家人,不知道他们笑什么。他突然一把拽过小翠说:“跟我玩,跟我玩木棍。”

平日里,小翠照料匡胤的时间最多,她性情温和善良,所以匡胤十分喜欢她。小翠一面拿过匡胤的烧火棍,一面对他说:“公子,这是烧火用的木棍,你要是想玩,我让他们给你做一根干净的,比这还要好玩呢。”

小匡胤高兴地拍着手说:“我现在就要,现在就要。”

杜夫人看着淘气的儿子,笑着说:“小翠,你带他去做吧!”

小匡胤有了新的烧火棍后,很得意地玩了好久。这天,他正在院子里和小翠玩木棍,就听门外一阵喧哗,人语马嘶好不热闹。小匡胤拖着木棍向外跑,小翠一把抓住他说:“公子不要乱跑!”说着就要把他带进房内。

还没等他们转回房内,大门已经打开,赵弘殷带着手下几名武将大踏步走进院子。小匡胤看见父亲,立即飞迎上去。赵弘殷看见儿子就要弯身去抱,可是他身穿甲胄,行动不便,于是半弓着腰说:“匡胤,想父亲了吧?你在家玩什么呢?”

小匡胤竖起木棍说:“父亲,我的棍子可厉害了,能打败敌人。”

《宋太祖点检像》,赵匡胤擅长棍术,创立的“腾蛇棒”有36路棍法,被称为棍术的开山鼻祖,人称其“一条杆棒等身齐,打四百军州都姓赵”

赵弘殷拿过小匡胤的木棍,掂了掂说:“不错,很有力气嘛!”父子俩边说边走进房内。此时,杜夫人听说丈夫安全归来,喜盈盈地迎出来,命令家人准备茶水饭菜给丈夫接风洗尘。

一家人团聚分外激动,他们围坐桌边互诉分别以来的思念之情以及各种经历。当赵弘殷听说小匡胤跑到厨房玩烧火棍时忍俊不禁,看着匡胤说:“怎么,想当伙夫?”

小匡胤眨着眼睛认真地说:“父亲,我不当伙夫,我要当大将军!”

赵弘殷笑着说:“有志气。”

杜夫人听着他们父子说话,望着丈夫略显疲惫的面容问:“将军,怎么这么快就回来了?战事很顺利?”

赵弘殷听夫人这么问,叹口气说:“别提了,我们还没有到前线,石大人畏惧契丹势力,竟然要以屈辱条件与契丹议和。消息传到都城,陛下震怒,责令石大人全线出击,石大人轻率出兵差点被俘,多亏我们骑兵奋力拼杀才把他救回来。可是石大人吓得再也不敢与契丹交战,于是,他又想出新的办法与契丹议和,陛下就下令让我们暂时回洛阳待命。”

石大人指的是石敬瑭,他既是后唐皇帝李嗣源的女婿,又是李嗣源夺取皇权的功臣,还担负着抵御契丹南下的重任。从赵弘殷的谈论中可以看出石敬瑭十分惧怕契丹,他不是积极想办法抵御驱逐契丹,而是千方百计巴结契丹,企图以议和的方式与契丹相处。后来,就是这个石敬瑭以“儿皇帝”的身份勾结契丹篡夺帝位,开创了历史上最为屈辱的后晋王朝,受到后世唾骂。

杜夫人听了丈夫喟叹,安慰说:“将军能平安回来就好。你看匡胤都能玩刀弄棒了,你在家正好教教他。”

小匡胤听到父母谈论自己,突然歪着脑袋说:“父亲,我要骑马,我要射箭,我要和你一块去杀敌人。”

赵弘殷夫妇对视一眼,心说:“匡胤人虽小却有股志气,将来也是位征战沙场的好儿郎。”赵弘殷俯身拉着匡胤的手说:“你还小,不忙学武,父亲觉得你应该先读读书,也为将来打点基础。”

匡胤迷惑地看着父亲,幼小的他还不知道什么是读书呢!

不知道匡胤是不是接受父母的安排读书学习?在他读书的岁月中又出现了哪些有趣和催人奋进的故事呢?

后晋高祖石敬瑭,初以骁勇善战发迹,继因廉政而闻名。在战乱频繁之际,他借重契丹援助得以问鼎,建立后晋王朝。由于割让燕云十六州,甘当“儿皇帝”以换取契丹对自己的支持,并将北方百姓置于契丹铁蹄之下,因此民心尽失

在洛阳夹马营,赵匡胤度过了自己美好的童年时光,这段时期正值五代中的后唐,天子李嗣源也算是位清明的君主,匡胤一家的生活比较安稳。转眼间,匡胤已经七岁了,他日日与军营中的孩子们玩耍嬉闹,显露出超群的勇气和智慧,成为孩子们当中的“骑兵大元帅”。父母看到匡胤崇尚武功,为了不让他惹事,督促他读书习文,可是匡胤在诵读诗书的过程中发现了一大疑问,于是就有了一段他追问先贤、不爱读书的故事。

后来,匡胤有幸拜辛文悦为师,不但从老师那里学到了知识,还提高了武艺本领,使他受益匪浅。匡胤十分敬佩辛文悦,也勇于承担责任,一次几个同学戏弄老师,他挺身而出,显示出超乎年龄的稳重。

世事风云变幻,当赵匡胤在夹马营无忧无虑地玩耍、习武,快乐地成长时,后晋取代了后唐。在这一轮朝代更迭中,匡胤一家从洛阳搬迁到汴京开封。但是当他听说后晋勾结契丹、割地卖国的事情后,断然拒绝东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