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学学术规范与方法论研究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3.1 选题的基本要求

从求学阶段的课程论文,到毕业论文特别是硕士论文和博士论文,再到政治学学术论文和专著的写作,以及进入工作阶段以后的科研项目申报,其中选题都是第一位的。在某种意义上,选择了一个好的题目甚至意味着成功了一半。而选题的关键,是寻找到适合研究者自身情况的有价值的“学术问题”,最好是本学科领域的学术问题。当然,我们也不应过于强调狭隘的学科边界,重要的是这个问题本身是一个值得研究的社会科学问题。当我们局限于某个狭隘的学科视野寻找不到有意思的学术问题时,做一些跨学科或去学科化的研究或思考,反而可能产生原生态的问题意识。有了这样的问题意识,再与具体的学科理论和研究逻辑作联结,就可以产生学科意义上的问题意识。

3.1.1 选题中的常见问题

在政治学研究中,不少学生和学者的选题存在如下问题:

一是重复选题。即研究者在没有新材料、新理论、新视角或新方法的准备下,选择研究一个学术界已经探讨得比较深入和系统的老问题。这样的选题既没有新意,也很难做出研究上的突破。这种研究容易变成老生常谈,同行和读者也较难对它产生兴趣。这是研究的第一大忌。如2016年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的《村民自治背景下的精英治理及其优化研究》,村民自治和乡村精英的研究,在三农学界、社会学界和基层政治研究中已经比较充分,除非研究者能够找到新的案例材料支撑新的研究结论,否则很难突破前人的研究。

二是选题过大过难,超出研究者的驾驭能力。在学术研究上,最见功力也最为可取的是“小题大做”。但有的政治学选题太大,涉及的资料和问题过于庞大,完成该研究需要的工作量过大,要么研究者很难驾驭,要么只能面面俱到、泛泛而谈。如2016年的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点项目《中国特色政治话语体系构建研究》就比较大,因为政治话语本身涉及的关键词、逻辑及表述都非常广泛,而政治话语体系构建涉及的问题也很多;因为选题比较大,研究的难度也就加大了,往往难以保质保量地及时完成。有的政治学选题虽然新颖,但是太难,或缺乏可操作性,或超出了研究者的学术能力。如2016年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拉美国家治理模式与绩效研究》和2016年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欧洲难民危机下的族群整合政策及其启示研究》,都是颇有学术价值的新颖选题。但要高质量地完成这类研究,研究者必须具备较强的外语交流能力,并能作长时间的实地观察,或至少能够通过官方途径获取足够的一手资料,否则,单纯地运用二手材料作研究,其研究质量是很难得到保证的。

三是盲目跟风,按传媒热点或学术热点来选题。一方面表现为,研究者没有清楚地评估自己的研究积累、学术专长和学术兴趣,完全受外在的学术潮流影响。这种选题取向就是缺乏学术自主性的表现。传媒中的热点问题可以说明这种问题的大众关注度,部分是有学术研究价值的,如“钉子户”抗争问题和群体性事件,等等。但做这类选题需要学术转化,而且这种选题并不适合某些学者。另一方面,根据学术热点如政治文明、协商民主、国家建构、国家治理现代化、“一带一路”、“大数据”等所做的不少选题,并未找到具体的研究视角和扎实的实证基础,仅仅因为学术界在热烈讨论,就选择这一领域的主题,结果是容易与前人的研究重复。而且短期之内热起来的题目往往缺乏深厚的学术积淀,泡沫的成分居多。

四是选题模糊笼统。要么将研究论题(topic)当作研究问题(question),要么并不清楚自己的研究目标和研究对象。研究者其实只是大致明确了自己的研究领域,有一个大致的思考方向,但缺乏明确的问题意识。这种选题并未完成,给人的印象是选题比较大。如题为“中国政治发展道路”、“中国政治体制改革”、“中国政治文明建设”、“中国国家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之类的研究,都属于此类。这些选题只是大致确定了一个研究范围,没有明确的研究问题和研究聚焦,仍需进一步细化和具体化,或明确相应的研究角度。

五是选择虚假问题。即选题偏离了政治事实和学术逻辑,将一个并不存在的虚假关系或伪问题设定为研究问题,或者完全颠倒了假设的因果关系或虚构了并不存在的政治机制。这种选题的出现往往说明研究者并不具备相应的学术基础和知识基础,或对政治现实缺乏最基本的了解,或者对相关资料缺乏最起码的收集和阅读。这类选题会将研究者引入歧途,至多具有“试错”的意义,而很难做出研究贡献。

3.1.2 选题原则与方法

总的来说,政治学选题应该坚持兴趣导向、学术价值、占有文献和切合实际相统一的原则,这一原则与社会科学其他学科的选题原则是基本一致的,但需要结合政治学学科和中外政治的实际状况作专业的锤炼。

其一,选题应坚持兴趣导向。从理想的学术研究状态看,选题应该是研究者在阅读、思考和调查中自然而然形成的问题,这种问题吸引着研究者进一步探究和解答。这就是选题应该坚持的兴趣原则,即研究者所选的问题应该是他真正从智识上感兴趣的问题。我们通常讲“兴趣是最好的老师”,选择一个真正感兴趣的问题,将会使后续的研究变得主动。否则,研究一个自己压根没有兴趣的问题,即使在学术上具有价值,也可能很难调动研究者的学术激情,从而使整个研究过程变得被动而疲惫。在国内政治学界的硕士和博士指导中,经常会出现学生没有自发形成感兴趣的问题而由导师命题的情况,甚至是直接参与导师的研究项目,将子项目作为自己的博士论文选题。部分学生通过努力也能完成研究,但也有部分学生一直难以找到兴奋点,最终达不到应有的研究质量。如有的学生只对政治哲学和政治思想领域的问题感兴趣,如果让他们选择一个需要实证调研的题目,他们只能勉为其难地去做。反之亦然。这就意味着,研究者应该持续关注并逐步积累自己的学术兴趣点,从这些兴趣点中,延伸出自己愿意进一步研究的学术问题。

其二,选题应具有学术价值和现实意义。所谓学术价值,是前人很少做或做得还不够的问题,或是切合政治实践的需要,具有重大现实意义。政治学不同于自然科学只是一个纯粹的发现过程,其研究背后往往有社会现实和政治现实的潜在推动。政治学意义上的好的“学术问题”,首先,它应该是一个真问题。所谓真问题,应该是研究者在阅读、思考和调查过程中触及的悖论或迷惑。而且这种悖论或迷惑可以与政治学的既有讨论关联起来。其次,它应该是中外政治特别是现实政治中的重大问题(如事关人类的生存状况和基本价值),至少是与重大问题相关联的子问题。再次,它最好是比较前沿的学术问题。好的“学术问题”,在于它能够激发学术想象力,对既有理论构成挑战,或具有对话的潜力以及对现实政治的解释力和观照空间。这就意味着,研究者应该保持对学术界的关注,对热点问题和前沿问题作整理和反思,若能找到自己可能有所贡献的对话点,那将是有潜力的选题。同时,也需要对中外政治现实保持关注,从政治现象的表象中挖掘出背后的学术问题,进而确立选题,这种选题将能很好地呼应现实政治的需要。例如,洪静在《韩国国会肢体冲突与民主转型研究》(2)一书中,围绕韩国国会中的肢体冲突与民主转型之间的关系展开研究,选题既具有现实性——因为韩国国会中的肢体冲突现象引人注目,又具有新意,关于民主转型和国会政治的相关研究都较少关注到肢体冲突这一视角,而且该选题能够将民主转型对韩国国会中肢体冲突的影响挖掘出来。这样的选题既具体,又具有一定的吸引力。

其三,选题之前应该充分地占有既有文献。政治学研习者在选题时,切忌仅仅“跟着感觉走”,首先应该充分搜集相关文献,进行广泛而深入的阅读和消化,对前人的相关研究有一个总体把握,明晰前人的研究贡献和不足,进而确立自己选题的方向和侧重。选题中的一个常见问题,正如前面所讲的就是重复选题。要避免重复选题,就要充分了解古今中外的相关研究,对于已经探讨清楚、没有深化空间的问题,则不必再做选题。同时,了解前人研究,挖掘其中的空白点和矛盾之处,从中找到选题的灵感。最后,梳理前人的研究,特别是将前人的研究理出一定的线索,可以对自己的研究做出清晰的定位。也就是说,学术的推进就像一棵树的成长,每一位真正有贡献的学者的研究都是学术之树的土壤。充分占有文献,还可以使自己的研究走在学术前沿,进而非常有利于学术的创新。

其四,选题应该契合研究者的实际情况。政治学研习者在选题时应该对自己的学术储备有清醒的认知,对自己研究方法的长短也要有一个客观的评估。即使对某些问题有兴趣,该问题也具有学术价值,但如果大大超出自己的能力范围,选题也应谨慎。在学术研究中,很多时候并不是从理想的角度出发选题,相反,从现实可行的角度做出选题倒是很多学者的共同特征。就算选择了一个好的题目,结果却无法拿到资料,或者无法运用合适的方法展开研究,那种选题也只能是一个“美丽的诱惑”。特别是就政治学学位论文的选题而言,由于只有2—4年的学业期限,硕士生和博士生不应选择那种明显难以完成的题目。这其中,尤其要注意材料的可及性。以笔者本人为例,我的博士论文决定做基层政治主要出于两方面考虑:一是对之前学术兴趣的反思;二是材料可及性。我曾经对政治思想很有兴趣,但后来发现自己很难有所贡献;后来对政治史感兴趣,但尝试之后发现自己没有史学功底,也很难做出过硬的东西。想来想去,还是基层政治有可能拿到丰富的材料,遂决定做基层政治方面的博士论文。

需要说明的是,上述选题的原则和方法仍是一般性的。考虑到政治学研究有不同的形式,因而在选题上还需要作进一步的推敲。就形式上看,政治学研究的选题大致可以分为:学术论文的选题、学位论文的选题、项目申报的选题三大类。这三类选题的要求是存在一定差异的。

先说学术论文的选题。致力于在学术同行中交流和在学术期刊上发表的论文,应选择那种具有学术价值的老问题做新研究,或选择比较前沿或热点的问题,而且要具有一定的深度和新意。这样比较容易形成对话点,也相对容易为学术杂志所接受。

相比之下,学位论文的选题虽然与学术论文的选题有大致相同的要求,但学位论文应凸显本学科的专业边界以及学术训练的规范性。因此,学位论文的选题最好选择本学科领域的主流问题,而且在具体研究中可以充分运用本学科方法的题目。同时,学位论文特别是政治学的博士论文往往有较长篇幅要求,因此选题时最好能选择那些比较有学术积累或能够获取丰富的一手材料的问题。由于学位论文是科学论文,学术性和学科性是其最重要的要求,因而可以与政治现实保持一定的距离,这就意味着学位论文的选题可以是纯学术性的,是一些比较冷门甚至边缘的学术问题。

就政治学科研项目的选题而言,其选题标准与学术论文和学位论文存在一定的差异。科研项目的选题虽然基于学者自身的申报和学界同行的评审,但无法回避基金提供方的取向。以我国主要的科研项目申报为例,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可以接受不少纯学术和纯学科的选题,但国家哲学社会科学基金的立项选题,绝大多数都是国家发展中的各大现实问题和重大问题。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和国家哲学社会科学基金,在我国的科研项目申报中具有风向标的意义。特别是近年来这两大项目的立项选题的特征已经基本稳定。以2016年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年度项目与青年项目中的政治学课题,以及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的政治学课题为例,可以看出我国科研项目选题的基本原则。科研课题的选择,首要是契合国家发展和学术发展中的重大问题、重要问题、前沿问题或热点问题,如2016年批准的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中,就有不少选题涉及边疆治理和公共治理;其次,该选题从表述上能给人一种耳目一新的感觉;其三,绝大多数选题的研究对象非常明确,且分析视角和研究视角都非常具体。

对于政治学研究者来说,需要结合不同的研究类型,确定不同性质的选题,并在选题表述上进行锤炼和推敲。

表3-1 2016年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年度项目和青年项目中的政治学课题(3)

表3-2 2016年度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各类项目中的政治学课题(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