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体语文:自由与束缚的共生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六节 内外对接:名著与课堂教学
——以《尘埃落定》的阅读为例

课外阅读是课堂教学的补充延伸和有效拓展,它对丰富学生的知识、开拓学生的视野、培育学生的读写能力、从整体上优化语文教学都起着重要的作用。有计划地开展课外阅读可以激起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和强烈的探求知识的欲望,也有利于学习和巩固教师在课堂上所教的基础知识。要提高语文教学质量,在大力改进阅读教学的同时,应该坚持有计划地加强课外阅读指导,处理好课内阅读与课外阅读的关系,使课堂教学与课外阅读紧密联系起来。

做好课外阅读这篇文章的关键在于教给学生课外阅读的方法,使学生愿读、会读并且想读。但目前多数学生的课外阅读完全是按照自己的意愿进行的,课外阅读的随意性和盲目性较为普遍,娱乐性质多于学习性质,阅读跟着感觉走,因此很有必要开展导读工作,有目的、有计划地向学生推荐优秀图书。根据中学生的年龄、心理特点、认知水平和接受能力,为学生推荐中外名著与经典名人传记、散文、杂文、诗词等,把课外阅读与课内教学有机地结合起来,让二者相得益彰。

朱永新先生认为,学生的课外阅读,是走向精神成熟的起点,因此先要做一点垫底的工作。垫什么样的底,就会建什么样的楼。因此尽量要把底垫得结实一点。但我们学生课外阅读的时间不多,因此我们需要寻找一种俭省的方式。最俭省的垫底方式,是选读名著。名著之所以成为名著,是由众多名家认可,是经历了时间的考验。在我们的阅读没有办法做出更多选择的情况下,阅读名著还是不错的选择。

“立体语文”主张将课外阅读有机地纳入课堂教学的轨道,通过课堂讨论来指导课外阅读。我们应该最大限度地整合学校的阅读资源,充分利用学校图书馆开设阅读课,每学期每人阅读三本左右的文学名著。我们可以采取师生共读的形式,在共同阅读的同时师生共写随笔,阅读结束后在课堂上集体研讨。可供高中学生阅读的经典书目很多,《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就有一个推荐书目,我们可以借鉴,结合自己学校的具体情况,开列出书单。以下是师生共读《尘埃落定》后的讨论课实录:

语文课代表林舒华同学走上讲台宣布这一节课讨论《尘埃落定》读后感受,并且定下了规则:学习小组的每位同学都提出一到两个自己在阅读时没解决的疑问,先在小组内交流讨论15分钟,自行指定一位同学记录讨论结果。并且规定这次发言的同学不能是那些频频上讲台的同学,没上过讲台的同学要尽量代表本组的同学陈述他们的阅读体会。讨论结束,小组代表上讲台陈述本组的讨论结果。

15分钟后,课代表林舒华宣布小组讨论结束,全班讨论开始。各小组代表上讲台发言,先从第一小组开始。

第一小组的几位同学决定推举张帆同学上台发言。以下是张帆同学的发言:

作者阿来用一种原始的写作方式把奇特浪漫的西藏风情展现给了我们:透明而洁净的蓝天,赭红无垠的大地,广袤的西藏高原,藏式的传统官寨,梭磨河在寨角静静地淌过,青稞酒散发着悠久的醇香……小说从“傻子”的角度,把土司制度从繁荣昌盛到最终的土崩瓦解,麦其土司家族所经历的一切展现在世人面前:土司家族之间的钩心斗角,土司家族成员之间、土司和奴隶之间爱恨情仇的演绎,国民政府代表对土司的影响,红色汉人和白色汉人的战争等等。作者以饱含激情的笔墨,超然物外的审视目光,展示了浓郁的民族风情和土司制度的神秘浪漫。另外,我们小组还讨论了一个问题:为何以傻子的口吻来叙述这个故事?我们是这样看待这个问题的:傻子并不傻,他以独特的目光来看待发生在他周围的一切。别人认为他傻,其实只有他以一种超然的眼光在看土司之间为了权力的争斗,在看时代的发展。其实,从另外一方面来看,如果傻子不是一个被大家认同的傻家伙,我想他也逃不出和他哥哥互相残杀的命运。就因为他是傻子,他哥哥才能对他很好。因为他和他哥哥无须像前辈兄弟之间那样,为了未来的权力而互相防备。因为在众人眼里,一个“傻子”是不可能当上土司的。事实上,只有他才是未来的土司。在我们看来,一个政权最终如果落到了傻子手中,这个政权还会存在很长时间吗?傻子最终的死代表着土司制度的没落!

张帆说得并不是很流利,但是大家报以热烈的掌声。

随后,杨敏婷站了起来,我带领全班给以欢迎的掌声。这是一个极少主动发言的学生,或者从没主动站起来过,更别说走上讲台了。她开口说话了,但声音略微嫌小,其他同学示意她走到麦克风前面。

杨敏婷发言:我想要阐述的问题有两个:一个是小说为何要以仇人杀死傻子为结尾?作者以傻子为主人公的目的是要让傻子见证土司制度的瓦解。红色政权的进入,也就意味着土司制度的灭亡。土司制度灭亡了,傻子也就没有存在的意义了,但又必须让他合理地死去,所以作者就安排了这样一个结尾。

说到这,杨敏婷停顿了一下。然后又接着说:这只是我们小组讨论的意见,不知道大家同不同意。

韩威马上站起来反驳:那为何不让傻子死在轰击官寨的大炮下呢?这样岂不是更省事?

杨敏婷回答不上来,全班同学也没有人说话。这时候我插话了:红色汉人要推翻的应该只是奴隶主的统治和奴隶制度吧,不是要消灭人吧?

傅鸿暄也发问了:那为何要让仇人杀死两个土司继承人呢?

全班再一次沉默。我又一次插话:是不是要突出两个阶级的对立呢?或者,要如实地表现一种民族习惯?

杨敏婷接着陈述他们小组的阅读感受:书中出现了同名的两组女人,美女塔娜和侍女塔娜,侍女卓玛和草原上的卓玛。我想说说对两个塔娜的看法。美女塔娜虽有些放荡,但我们觉得她是一个追求自由的人。为了家族她可以牺牲自己,为了自由她可以放弃金钱,她对傻子还是有感情的。侍女塔娜虽然甘心为傻子奉献自己的身体,但是心里对傻子没有感情。美女塔娜逃走后,侍女塔娜得到了那些价值连城的珠宝,甚至是在危难的关头也不肯松手。文中写道:“为了这个,马夫的女儿早在那个房间里为自己储存了相当多的食物和水。她打珠宝的主意,已不是一两天了。”作者把人性的贪婪表现得淋漓尽致。

杨敏婷刚刚走下讲台,傅鸿暄就上台来了。这是个高高大大的男生,他非常直接地开始了他的陈述:我们小组也讨论了两个问题:一、小说为什么要用一个傻子来做主人公?二、土司制度本来就会完结,这是一种必然,那为什么作者还要安排土司们得梅毒呢?我们对第一个问题的理解是:在傻子的眼里,聪明人有很多可笑的地方;在聪明人(甚至是一般人)眼里,傻子的言行更是不可理解的。就是这一个矛盾,注定了傻子与周围环境的格格不入。傻子他只能是一个异类,所以通过傻子的眼睛来看一个制度的完结,才更客观,也更正确。我们对第二个问题的理解是:杀死人并不能使人真正地觉醒,只有让土司制度像他们的生殖器那样彻底腐烂才能真正地埋葬一个时代。就如书中所写的那样,事物腐烂的地方总能长出新东西来。

第三组发言的是李雄青同学:我觉得全书始终用“傻子”这一名字来称呼主人公具有讽刺意味。在权力、地位上耍手段的人就是所谓的聪明人。大少爷聪明反被聪明误,他由一个自信善战的将军变成了一个成日提心吊胆的颓废的人。而二少爷是一个单纯的人。他所处的那个环境是浑浊的。人们不理解他不同的行事方式,所以认为他傻。其实他以傻子的眼睛去看这个世界,却以聪明人的脑袋在思考问题。傻子这个名号给了他创作发挥的空间,所以他能促成奇迹的产生。

邹惠康上来说了三句话:我们讨论的是书名为何叫“尘埃落定”。我们认为:尘埃是旧东西和新东西碰撞的产物。社会的转型肯定是要产生大量的尘埃的,当一切都落定之后,也就意味着新生事物站住脚跟了。

梁惠君说:傻子为何前面傻后面聪明呢?人的成长是有一个过程的,而且这是傻子一种自我保护的措施,小说中就一再提到没有人会去在意一个傻子。

高锦凌说:侍女塔娜死了,象征着奴隶制的完结;美女塔娜没死,象征自由的胜利。傻子想做土司不过是希望能有权力把奴隶们变成自由人,他并不是为了金钱和权力。

最后课代表林舒华总结:我们这次讨论很多同学读得很仔细,我们应向他们学习,特别是张帆他们一组。希望在接下来的阅读中,同学们能更仔细、更深入。

●附 各小组讨论时的发言记录精摘:

梁高锋——一个貌似傻却是思想超越当时时代的不凡之人,注定有着不一样的处事方法。

张旭娟——他从来不会去计较身份等其他因素,他所做的一切都是发自内心的。

陈婵华——书名揭示了全文的起与落,落定之前必定会尘埃乱飞。

黄桂玲——无论是过去还是现在,人总是那么复杂多变,也总喜欢用那复杂的眼光看待事物问题,所以偶然出现的一个总是用善良单纯的脑袋思考问题、用简单的眼光看待事物的人便成了异类,成了人人笑话的“傻子”。

林舒华——这只是一个人的生长历程的本质:从一无所知、浑浑噩噩直到洞悉世事、大彻大悟。“傻子”就是如此。

张婉玲——他始终知道自己心里想要的!只有爱他的人才能伤他,这意味着他能接纳、宽容仇恨。

温金燕——傻子在“傻子”外衣的遮掩下成长,成长为一个忍耐、镇定的聪明的傻子。

何玲玲——傻子傻在单纯,傻在善良。

【教后感】这一堂《尘埃落定》阅读讨论课,也许有些同学因为对文本、对社会解读不深而产生一些不一定很正确的观点,但是我们不能否认学生在阅读思考之后所迸发出来的智慧的火花是那样地迷人。对学生的这次讨论,我感到很欣慰。我认为,课外阅读应该达到这样几个目的:首先,课外阅读是一次精神的洗礼过程,我们必须关注学生的阅读成长历程,使他们通过课外名著阅读形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其次,利用课堂时间让学生讨论课外阅读的收获,这是我们大家的一次精神会餐,是将课外阅读纳入课堂阅读视野的过程。再次,在课外名著阅读的过程中,我们必须指导学生从整体上把握文本,进而从立体上进行文本的阅读阐释,达到和作者精神沟通、交流的目的。在这一点上,张帆他们一组就做得很好。最后,指导学生进行长篇名著阅读,是立体课堂必须进行的一个过程,是阅读立体化的一个走向。立体阅读在形式上要实现多样化,通过多种手段达到阅读目的。阅读的内容包括片段摘抄、优秀短篇文章,我们的师生共读,是为最终走向独立阅读并阐释经典名著,为推动学生自主阅读经典名著营造氛围。当然,无论从哪一方面来看,学生虽然讨论不够深入,但是这毕竟是他们自己阅读之后的收获。从知识和能力层面来看,学生的收获颇丰;有了阅读的体验过程,就会产生跟文本对话的冲动,就会有自己的独特的思考,就会形成自己的价值观。我想,只要学生有收获,我们的阅读就是值得的,我们的阅读就是有价值的。

当然,在师生共读名著的过程中,我们不能抛弃传统阅读教学的优点。名著阅读交流除了在时间和组织方式上加以调控外,还要注重交流互动的层次,须引导学生从情节、语言等相对表面化的阅读层次,深入学生对于作品的情感体验及思想感受,这样才能有效地提高课外阅读的质量。另外,我们要指导学生学会评点,在评点的基础上走向思考。所谓“评”,就是评论,即写批注;“点”即圈点勾画。“批注评点式”阅读不仅可以使思想集中,可以加深对读物内容的理解,而且有助于读写结合,以读促写,加强思维训练。当“点”不足以表达自己的感受时,就会自然地使用起“评”来,写句评、段评、篇评,边读边评点,把自己读书的领悟和心得以及迸发出来的思想火花,及时地留在读物上。在评点的基础上要做好读书笔记,启发学生对学习心得进行归纳,把自己感触最深的体会写出来,借此巩固记忆,积累知识,加深对原书的理解,提高分析问题的能力。“批注评点式”阅读是学生形成良好阅读习惯的过程,更是在阅读过程中积累写作资料的过程,也是将课堂阅读向课外延伸的具体化的过程。

“师生共读”的具体操作办法在第六章“阅读:立体的行走姿态”中有较为具体的论述,详情请参阅第六章。


(1) 陆云鹏.摒弃功利化,让学生走向真正的语文[J].中学语文教学,2006(11).

(2) 钱梦龙.钱梦龙与导读艺术[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61.

(3) 顾黄初,李杏保.二十世纪后期中国语文教育论集[C].四川教育出版社,2000:973.

(4) 孙春成.语文立体化教学艺术[M].中国林业出版社,2004:27.

(5) 王荣生.听王荣生教授评课[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21.

(6) 王荣生.听王荣生教授评课[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16.

(7) 蔡伟.论教学形式系统[J].课程·教材·教法,2005(5).

(8) 熊大冶.语文课堂教学艺术[M].江西人民出版社,2005:8.

(9) 王晓春.语文课如何是好[M].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10:28.

(10) 卢杏琴:《最后的常春藤叶》的多元主题解读[J].语文月刊,2010(9).

(11) 孙绍振.《最后一片叶子》解读:词典语义与文本情景语义[J].语文学习,200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