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语体语法研究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二节 正式体内部“保守”、“开放”对立特征

冯胜利(2006a)概括了汉语书面语五个特征:汉语的口语和书面语之间有很大的差异、嵌偶单音词、书语词汇、合偶双音词、书面语句型。其中与句法有关的主要是书面语句型,冯文列举了300例书面语句型,其实这些书面语句型也就是文言格式。

贺阳(2008)专门讨论汉语中的欧化语法现象,认为欧化语法现象影响的主要是汉语书面语而不是口语。所以,贺文所讨论的那些欧化语法现象基本也是书面语格式。

我们感兴趣的是:文言格式、欧化格式都被看作书面语格式,但其来源不同,它们在汉语的书面正式体中的具体表现是统一的还是对立的,而这些又揭示了汉语书面正式语内部具有怎样的差异性。

一、两类文言格式在正式体中的适应性

1.“A+V(P)于+B”格式的语体适应性

我们发现冯胜利(2006a)列举的300例书面语句型中有1/10可归为“A+V(P)于+B”格式,“A”、“B”基本是名词性结构(少数谓词性结构),“V(P)于”是谓词性结构,“于”是书面格式的关键所在,将32个“V(P)于”列举如下:

出于、出入于、处于、次于、异于、从属于、得自于、得力于、发轫于、见托于、见之于、决定于、不利于、隶属于、起源于、切于、取信于、有别于、系于、仅限于、有赖于、有助于、囿于、在于、莫过于、工于、泥于、偏于、置身于、混同于、归之于、有待于

需要说明两点:格式中A有时可以不出现,B是必现的;“混同于”、“归之于”一般以被动式状态出现,完整格式是“NP将/把A混同于/归之于B”;“有待于”后面常跟谓词性宾语或小句宾语。

我们抽取五种书面语体(说明体、法规体、文艺体、学术体、新闻体)各20万字语料作为考察对象,考察“A+V(P)于+B”格式中各个具体格式在各种书面语体中的适应情况,调查结果见表2-1。

表2-1 “A+V(P)于+B”格式在不同语体中的分布情况

表2-1揭示了“A+V(P)于+B”格式在不同语体中出现的频次呈下面的序列:

学术体>新闻体/文艺体>说明体/法规体

“A+V(P)于+B”格式总体使用数量不高,而且比较集中于少数几个词(处于、在于、有助于、出于)组成的句子,一些词甚至没有出现用例(出入于、得自于、发轫于、见托于、切于、系于、工于、泥于、偏于、混同于),一些用例极少(归之于、取信于、隶属于、见之于、得力于),后者例如:

(1)“西奥夫”成立于1969年,隶属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新闻)

(2)接受社会监督,取信于民。(法规)

(3)面对如许的自由,厚重的山西商人却很少有随心所欲的放纵习气,而是加紧制订行业规范和经营守则,通过严格的自我约束,在无序中求得有序,因为他们明白,一切无序的行为至多得力于一时,不能立业于长久。(散文)

(4)同时要积极创造条件,使学生在日常的学习、生活、集体活动中能将形成的观点、信念见之于行动,特别对幼儿和小学生一定要抓好行为的训练。(学术)

(5)当然,我们不能因此而把山西商人败落的原因,全然归之于他们自身。(散文)

这些用法虽然只有个别用例,但分布在不同的语体中。另外,“从属于”句、“有别于”句、“莫过于”句的用例也很少。

有的用法比较集中于某种或某几种语体,其他语体基本没有用例。如“次于”句、“囿于”句只在新闻体中有用例,“决定于”句只在学术体中有用例,“有赖于”句只在学术体、法规体中有用例,看具体例句:

(6)短短10年,在美国中西部的犹他州,一个规模仅次于加州硅谷的“软件谷”悄然崛起,成为举世瞩目的全球第二大软件和计算机工程工业基地。(新闻)

(7)企业、地方和部门常常囿于局部利益,使企业技术改造走入“什么都自己干”和“填平补齐”这一笨拙低效之路……(新闻)

(8)竞争能力的强弱决定于科技成果优劣的比较,优点越突出,竞争力越强。(学术)

(9)注意的选择性、稳定性的发展有赖于训练以及自制力的发展。(学术)

(10)一项取得专利权的发明或者实用新型比前已经取得专利权的发明或者实用新型在技术上先进,其实施又有赖于前一发明或者实用新型的实施的……(法规)

例(6)中的“次于”句用法较为特别,A没有成为V(P)的主语,而是后置,成为以“V(P)于+B”为定语的中心语。

有的用法用例不多,但分布非常均匀,如“仅限于”句,我们共检索到14例,分布在五种不同的语体中,例如:

(11)本品仅限于不能进食的病人使用。对肾功能衰竭病人不宜使用。(说明)

(12)厨房里的教育,并不仅限于烹饪和洗碗做饭。文化和艺术因素在厨房里,也是非常集中和丰富的。(散文)

(13)社会保障不能仅限于全民单位职工,要完善社会保障体系,使其扩大到集体、私营和个体企业中去,覆盖所有员工,包括从农村转移出来的劳动力,充分体现社会保障的社会性原则。(新闻)

(14)申请人或者专利权人请求复审时,可以修改被驳回的专利申请或者被撤销的专利文件,但是修改应当仅限于驳回申请的决定或者撤销专利权的决定所涉及的部分。(法规)

(15)由于本章只考虑动语素和名语素的组合问题,而文本中因切分未登录词形成的碎片性质比较复杂,并不仅仅限于动语素和名语素两种……(学术)

例(15)值得注意,“仅限于”句在学术体中用例最多,用法也多样化一些,这里的“仅”采用重叠形式,变成“仅仅限于”。类似的还有“出于”句,在学术体、文艺体、法规体和新闻体中用例相近,只不过在说明体中用例较少;“置身于”句在说明体、文艺体和新闻体中用例也较少。

有的用法语体适应性强,但在不同语体中出现频率差异较大,如“处于”句在五种书面语体中都有用例,但在学术体(77例)、新闻体(41例)中用例明显多于说明体(12例)、文艺体(16例)和法规体(8例);再如“不利于”句情况类似,在学术体、新闻体中用例多,其他语体中用例极少或没有用例;再如“有待于”句也是在学术体中有较多用例,其他语体少用或不用。我们以“不利于”句、“有待于”句为例:

(16)改革就是要革去不利于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管理制度和管理办法,建立健全适应改革总体目标需要的法规体系。(新闻)

(17)当前,我国在独生子女的教育中,不少家长能重视孩子的智力发展,但对孩子要求不严,娇宠姑息或过度照顾保护等,这是不利于优良的个性品质的培养的。(学术)

(18)这个问题不解决,不仅不利于“扫黄”斗争的深入进行,而且会危及前一阶段“扫黄”的成果,甚至会使制黄、贩黄的浊流卷土重来。(法规)

(19)手抄本中,也颇有一生心血革干一编,书成而无力付印的,它们的价值固然有待于鉴定,但广为搜辑,使它免于遗佚,为功也很不小。(散文)

(20)中组部负责同志指出,应当看到,有些地方对党员学习活动的认识有待于进一步深化,行动比较迟缓,部署较慢,尚缺乏具体的指导和落实的措施。(新闻)

(21)这还是一个有待于探讨的问题,除专利成果已有专利法的原则管理办法外,其他尚无具体的立法根据。(学术)

2.“介词+NP+VP”格式的语体适应性

仅据一类“A+V(P)于+B”格式得出的结论恐怕说服力不够,我们再来考察其他的文言格式。同样,我们还发现冯胜利(2006)列举的300例句型中有近1/15可归为“介词+NP+VP”格式,NP是名词性结构(也有一些格式中NP有时是以谓词性短语的形式出现的,但性质是体词性的)。“VP”是谓词性结构或其他结构,将20个“介词+NP+VP”格式列举如下:

我们同样抽取五种书面语体(说明体、法规体、文艺体、学术体、新闻体)各50万字语料作为考察对象,考察“介词+NP+VP”格式中各个具体格式在各种书面语体中的适应情况,调查结果见表2-2。

表2-2 “介词+NP+VP”格式在不同语体中的分布情况

从表2-2中可得出以下结论:

“介词+NP+VP”格式在书面语的各种语体中出现频率非常低,说明所选语料典雅度都不高。有3/5的格式没有用例,它们是“以NP称之”、“以NP见胜”、“以NP为能”、“以NP与否”、“因NP之便”、“由NP着手”、“由NP可证”、“以NP喻之”、“以NP自况”、“以NP自命”、“以NP自许”、“以NP自任”、“自NP以降”。其他格式也只是出现了零星的用例。

但在不同语体中出现书面化的“介词+NP+VP”格式的情况是不同的,学术体最多,文艺体(主要是散文)、新闻体次之,说明体、法规体最少,呈以下序列:

学术体>文艺体/新闻体>说明体/法规体

这个序列与我们对“A+V(P)于+B”格式的考察结果相近,差距仅在于文艺体、新闻体出现数量上有些差异。

具体情况如下:从“介词+NP+VP”格式出现次数看,学术体最多(20例),但集中出现在“由NP可知”、“由NP可见”两种结构,例如:

(22)由上述分析可知,科技活动对于生产力的发展,不论是长远的影响、中期部署还是短期见效,都是紧密相关的。

(23)由此可见,学生学习的兴趣是极为重要的,教师要珍惜学生已有的兴趣,并要通过以下途径尽力培养学生对学习的兴趣。

(24)这种过程日益成为推动社会物质生产力发展的决定性因素。因此,衡量许可证技术的价值与价格也就要由此着眼

从我们检索到的语料来看,学术体中主要是“由NP可知”、“由NP可见”的用例,只有个别“由NP着眼”用例。这类结构中的NP往往是代词“此”,整个结构逐步固化和词汇化,也逐步成为学术体中的标记性语法成分。

从具体格式类型来看,文艺体最多(5种),分布范围相对较广,例如:

(25)董必武同志那一副短联,“三顾频烦天下计(杜甫诗),一番晤对古今情”,以含蓄见长

(26)这儿是桩头区,以玉兰、海棠、紫薇为多

(27)在山西最红火的年代,财富的中心并不在省会太原,而是在平遥、祁县和太谷,其中又以平遥为最

(28)其中以五世达赖喇嘛的灵塔最为壮观,共有五层楼高。整个塔身都用金皮包裹。

(29)听说,有一艘出土的战船,陈列在济南。由此可见,政府对梁山文物,是十分重视的。

艺术体(主要是散文)中运用各种格式的限制较少,更为自由,上面的例句中分别有“以NP见长”、“以NP为多”、“以NP为最”、“以NP最为壮观”、“由NP可见”,但这些结构并没有像学术体中那样成为文艺体典型的标识语(结构)。

而在新闻体和说明体中,只有个别格式用例,法规体中没有发现用例,例如:

(30)【不良反应】主要为胃肠反应,其中以恶心、腹泻、嗜酸粒细胞增多为多见;其它少见的不良反应尚有呕吐、头痛、白细胞减少等。(说明)

(31)由此可见,如果整个环境都缺碘,即使饮用了含碘量较高的水,对预防碘缺乏病也仅能起到10%以下的作用。因此,光靠改水是控制不住碘缺乏病的。(新闻)

(32)二战后,美国以“解放者”自居,要求法国有所回报,一个具体要求就是放宽对美国片的进口配额。(新闻)

从我们调查到的语料来看,新闻体、说明体、法规体中书面化的“介词+NP+VP”构式在使用数量上不如学术体,在使用范围上不如文艺体,只有个别结构的个别用例,“介词+NP+VP”格式在这些语体中并不是十分活跃。

二、两类欧化格式在正式体中的适应性

贺阳(2008)讨论了汉语中各种欧化结构在现代汉语中的使用情况,本书选取两种具有一定代表性的欧化结构作为考察对象:“N不定量之一”结构(与数量词有关),“定语+人称代词”结构(与代词有关)。这些格式在汉语中一般都有一定的使用基础,但在表义上、用法上或使用的数量上比原来有很大的突破。贺文主要讨论外语因素对此的影响,本书则认为这种格式的使用意味着一种突破或开放,在不同书面语体中的使用差异则反映了这些语体“开放性”的差异,我们的判断建立在综合考察的基础上。

1.“NP不定量之一”结构的语体适应性

“之一”在古汉语中本来表示分数(用法1),后引申为集合体的一个成员,前面是一个定量集合名词(用法2),在旧白话中开始偶尔出现在不定量名词后面(用法3),但极为罕见,只能算作萌芽。因在英语中“one of…”后面常接不定量名词,受此影响,五四前后的翻译作品中“NP不定量之一”结构大量出现,慢慢地,在汉语书面语中开始流行起来(贺阳,2008)。

“之一”的这几种用法都保留在汉语书面语中,但在不同的书面语中“之一”出现的频率有差异,各种用法出现的用例数量也有差异。我们调查的结果见表2-3。

表2-3 “之一”各种用法在不同语体中的分布情况

从表2-3中,我们得出以下规律:

我们尤其关注“X不定量之一”(用法3)的用例数量以及与用法1、用法2的变化。总量上,用法3介于用法2与用法1之间;新闻体、学术体用例不多,但比较集中于用法3,相对用法1、用法2优势明显;文艺体三种用法分布均匀,用法3略占优势;说明体数量有限,基本可不作考虑;法规体总量较多,但基本没有用法3。这与语体的“开放性”特征有关,法规体、说明体的“开放性”特征最弱,新闻体、学术体介于两者之间——基本合适,可以稍作调整:文艺体、学术体、新闻体的“开放性”高于“法规体”、“说明体”。具体如下:

在文艺体中,“X之一”的三种用法分布均匀,既有对古汉语用法的继承(用法1、用法2),也有对受欧化影响的句式的吸收(用法3)。例如:

(33)那银山公社的石庙村,就是阮氏三雄的故里,至今,这个坐落在芦花荡里的水乡中,还有三分之一姓阮的,他们都是那浪里白条的后代。(散文)

(34)玉泉在栖霞山和灵隐山之间的清涟寺内,因寺内有西湖及其附近三大名泉之一的玉泉,所以又称这座寺庙为玉泉寺。(散文)

(35)在水浒的众多英雄好汉中,李逵是我深为喜爱的人物之一。(散文)

例(33)是用法1,即分数用法,X一般是一个数词;例(34)是用法2,X作为定量集合名词主要是通过带有数词的名词短语实现的;例(35)是用法3,X表示一个不定量名词(短语)。

在新闻体、学术体中,“X之一”主要是用法3,即受欧化影响的句式居多,反映了这两种语体的“开放性”。例如:

(36)党和政府对祖国各民族人民的文化遗产极为重视,崖壁画被列为广西壮族自治区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之一,引起了区内外历史学家、考古学家、民族学家的极大注意。(新闻)

(37)环境统计作为环境管理服务的主要工具之一,本身就是一种环境管理活动。(学术)

上述例句分属不同语体,都是“X之一”格式的用法3,X表示不定量的名词(短语)。

在法规体中,基本没有用法3,以用法2占绝对优势,而且法规体中的用法2与其他语体略有不同,X的定量并不是通过一个带有数词的名词短语实现,而是要通过语境推导,例如:

(38)第二十七条 有下列情形之一的,遗产中的有关部分按照法定继承办理:(一)遗嘱继承人放弃继承或者受遗赠人放弃受遗赠的;(二)遗嘱继承人丧失继承权的;(三)遗嘱继承人、受遗赠人先于遗嘱人死亡的;(四)遗嘱无效部分所涉及的遗产;(五)遗嘱未处分的遗产。

(39)第二十八条 对有《商标法》第三十条第(1)、(2)、(3)项行为之一的,由工商行政管理机关责令商标注册人限期改正;拒不改正的,由商标注册人所在地工商行政管理机关报请商标局撤销其注册商标。

例(38)用“下列情形”来表示定量名词短语,下文中将具体情况再列举出来;例(39)类似,只不过定量的实现通过背景知识,需要注意的是,这里的“第(1)、(2)、(3)并不能简单理解为‘三项’行为”。

与“之一”有关的欧化格式还有“最…之一”格式,“最…之一”格式是汉语中原来没有的格式,受英语“one of+形容词最高级”结构影响产生,首先也是在翻译作品中流行,逐步扩展到整个汉语书面语中。虽然在现代汉语中“最…之一”格式已经广泛使用,但其规范性也一直受到质疑,我们认为“最…之一”格式使用有其现实基础,这也是它能够在汉语中流行的真正原因。但在不同的书面语体中,其出现频率有一定的差异:学术体、新闻体有3例,说明体有2例,法规体有1例,文艺体没有用例。“最…之一”格式可以看作“NP不定量之一”结构与“最X的NP”结构嵌套而成,在表义上也糅合了两个格式的特点,一方面要强调对象的独特之处,另一方面又要考虑表达的严密性。从这个意义上讲,新闻体、学术体更契合这种特点。例如:

(40)他从贝尔格莱德大学冶金技术学院毕业后,在贝尔格莱德“雷科尔德”工厂工作12年,历任见习工程师、工程师、总工程师、经理等职,1989年升任总经理,曾是贝尔格莱德经济界最年轻和最有成就的经理之一。(新闻)

(41)从这位大学生的过去情况中了解到,他从小学到中学,一直是班上学习最好的学生之一,又一直担任班干部,老师、同学乃至家长都很关注他,对他的评价和期望很高。(学术)

上面两个例子中去掉“最”或“之一”都是说得通的,但就会达不到作者所要达到的目的。“最…之一”格式一般出现在判断句的宾语部分,如果去掉“最”,对象的特点就不够鲜明,去掉“之一”就会显得过于武断,与这两种语体注重表达的客观性和严密性的特点不符。反过来,在文艺体甚至是说明体中,“最…之一”格式少见,而“最X的NP”结构则比较常见,例如:

(42)诗史堂上悬挂着陈毅同志的一副对联,就是杜甫的这两句诗:“新松恨不高千尺,恶竹皮须斩万竿”。陈毅同志认为这是杜甫最好的诗。(散文)

(43)相册Girls friend,能够收藏200张“4×6”好朋友的照片,能够记录重要的文字,能够用贴纸做成页签,定位朋友们的照片区域,是很好的相册,也是最好的馈赠礼品。(说明)

从表达严谨性的角度考虑,我们会给上例画线的结构后面加上一个“之一”,但我们调查显示,在这几种书面语体中不加“之一”的用法更为常见。

法规体中“最…之一”格式比较少见,但情况与上面几种语体不同,它并没有类似的“最X的NP”结构作为替代,而是很少使用以“最…之一”格式作宾语的判断句,我们只检索到一个例子:

(44)中国是世界上历史最悠久的国家之一。(法规)

这个例子也充分显示了“最…之一”格式的特点:对对象特点的高度评价,但对对象是否就是唯一没有绝对把握,采取了一个折中的表达方法。

2.“定语+人称代词”结构的语体适应性

“X的+代词”是一种较特殊的定中结构,虽然这种结构在现代汉语中已经广为使用,但存在一些争议,包括这种句法格式是不是合格的用法、兴起和发展的原因以及使用的语体条件,等等。有的学者认为这种格式是外来影响的结果,有的认为汉语中本来就有,贺阳(2008)证明了这种格式的发展和广泛使用并非直接来源于汉语的传统,而是外来的影响。赵元任(1968)就注意到这个问题,认为这类结构在书面上能见到,说话时听不到,意思是口语中不用,张凤琴、冯鸣(2004)也指出这种结构较多地使用于书面语言,并开始进入口语。张、冯文的观点反映了语法的变化,有一定的事实根据,下面几例都是口语对话的用例:

(45)志新:大哥,这落潮总有涨潮时,蛟龙总有上天时,哎,到那时候的我就不是现在的我了,当然你们也不信这个……(对话)

(46)圆圆:您没发现他看小晴的眼神特别么?估计是特别的爱早就给特别的她了……(对话)

一般认为,“X的+代词”结构中的X主要是描写性的定语,在当代汉语中出现了“VP的+代词”用法,但它的使用范围受限,魏志成(2007)指出,“VP的+代词”结构在报刊中的使用范围仅限于文学体裁,方梅(2007)认为,这种现象只见于叙事语篇,因为叙事语篇的铺陈过程就是前景与背景信息交替的过程,这种前景信息与背景信息的区分在叙事语体中比对话语体更重要。下面疑似几例反例:

(47)娜娜:我们可以把问题扩大一点儿来看,你们是否可以在工作中把完全真实的你还原在工作中,比如说现在和舞台上,当你面对媒体关注的时候,你是否会不顾一切地把自己原生态的王军、魏凯拿出来?(访谈)

(48)于大妈:谁呀?志新:那还用问么?就是大家伙儿无限敬仰无比爱戴的我……(《我爱我家》)

虽然上面两例都出现在对话语境中,但实际上是对话中的叙述,情况比较特殊。

“X的+代词”结构主要用于书面语,基本没有多大争议,我们关注这种受外语影响兴起和发展起来的用法在不同书面语中分布是否有差异,为此,我们调查了五种书面语各20万字的语料,结果见表2-4。

表2-4 “X的+代词”结构在不同语体中的分布情况

结果很清晰,“X的+代词”结构基本只适用于文艺体,其他书面语体中少见,例如:

(49)本来血气方刚、手脚灵便的他们,来学这般稚拙动作,看来更是牵强。(散文)

(50)惯于在夜里读书和写作的我,就极爱着那一扇窗,起起伏伏的蛙声,能让我的思绪飘浮,进入这样一个季节深处。(散文)

(51)在屋外等待妻子整整一夜的他(他在屋外等待妻子整整一夜),走了半晌工夫后,身体疲倦。(散文)

从上例可见,“X的+代词”结构仍然只在文艺语体中出现,五四前后如此,今天仍然如此,其他书面语体仍旧排斥这种结构。

三、两类格式在非正式体中的表现

上面两节我们主要考察了几类文言格式、欧化格式在五种书面语体中的使用情况,本节我们关注的是它们在非正式体中的使用情况。不论是文言格式还是欧化格式,都是典型的书面格式,从理论上讲,都不适应于口语体,实际情况是否如此呢?我们选择的语料是典型的口语语料——自然口语。

在20万字的自然口语语料中,我们检索到的“A+V(P)于+B”格式用例只有14例,刚好是法规体的一半,比其他书面语体的差距更大,且集中在“处于”(2例)、“出于”(2例)、“在于”(10例)三个词语上,例如:

(52)付成江:我觉得==现在很多那个特刊啊,都处于那种,自发状态

(53)M:[我发现排行榜上排的]东西吧=有时候儿∧根本就流行不开哈

W:嗯姆=∧有的我就怀疑它就是说=出于一种什么考虑并∧不好听,实际上[有的歌儿]

(54)C:由五道口要是骑车到清华=…五分钟吧。

D:问题在于=,五道口那儿好像∧没有放车的地儿

“在于”格式与相对应的口语格式“就是”、“有助于”格式与相对应的口语格式“帮助”在我们所检索的自然口语中出现的比例分别是10∶112、0∶4,下面是“就是”句和“帮助”句的例子:

(55)刘爽:散<布>出去的?

校长:嗯对。就是口碑比较好。

(56)A:她说你那一砸,我倒醒了。所以我往往是在她……就是说这个事业方面,我能做的我来帮助她。@

B:我觉得这个=这个也是一面之词,要不然咱们把他的爱人请到现场来给大家做一个..解说,怎么样?

另一种文言格式“介词+NP+VP”在口语语料中没有检索到用例(不等于说口语一定排斥该格式)。

再来看,上文所考察的几类欧化格式在自然口语中的使用情况:

我们在同等量的口语语料中检索到“NP不定量之一”结构用例2例,与说明体相同,多于法规体,但远低于其他几种书面语体,具体例句如下:

(57)刘爽:你不是股东之一?校长:对,[1驾1]校没有我的股东,[2没2]有我的股份,嗯。

(58)校长:[哎,]去申请你就跟着考试就完了。它是,是从∧体制上方,方面,考虑的,可能就是说,某,某些方面,原因之一也是说警察的是不是,这个范围好像,是不是太大了,管理的权限,过于大了,应该,驾校是个∧行业呀。它是,我们,驾校也是我们赶了个尾巴。就是,原来驾校是,∧分钱税也不交。

在我们的口语语料库中,没有检索到“定语+人称代词”格式的用例(不等于说口语一定排斥该格式)。

综合两大类书面格式在自然口语中的使用情况,可以很明显地看出“正式—非正式”语体的显著差别:书面正式体正是通过包括文言格式、欧化格式这样的语法手段拉开与非正式体之间的距离。

四、“保守”与“开放”:正式体内部差异

如果说,典型口语、书面语的差别可概括为“非正式—正式”的差异,那么正式体内部的主要差异是什么?冯胜利(2006b)认为书面语最显著的特征是“典雅”,与之相对的是“俚俗”极的口语,构成一个特征的连续统。但我们的调查显示,大多数书面语体中文言格式的使用频率都不高,都难言“典雅”,“典雅性”很难区分这些正式的书面语。

对文言格式的继承与对欧化格式的吸收似乎是两个相反的方向,继承文言格式表现出语言的“保守性”,而吸收欧化格式或用法表现出语言的“开放性”,是相反相对的特征。但我们通过对五种书面正式体(学术体、新闻体、文艺体、法规体、说明体)中数种文言格式、欧化格式的综合考察发现,情况出乎意料,学术体、文艺体、新闻体不仅继承文言格式数量和类型较多,吸收欧化格式数量和类型也较多;而法规体、说明体不仅继承文言格式数量和类型较少,且吸收欧化格式数量和类型也较少。保持了较强的一致性而非相反相对性。如何解释这种现象?

其实,换一种思路来看,这种现象很好解释。现代的白话文和文言有巨大的差异,很多文体中基本不使用文言词汇(所谓雅词)和文言格式,对文言格式的继承甚至不如说是对文言格式的吸收,在这一点上与吸收外来用法道理其实是一样的。另外一点,欧化格式多数是在传统用法上的用法变化或使用频率变化,在这一点上跟文言格式又有一定的关联和一致性。这也是它们都被看作书面语格式的重要原因。

根据以上分析,我们认为书面正式体内部有“保守性”与“开放性”的对比特征。开放型的语体对各种语体外元素(包括文言因素)具有较强的接受能力,保持一种开放的态度,这些语体如学术体、文艺体、新闻体;而保守型语体固守本语体的固有的语言要素,保持相对封闭的态势,如公文语体、说明语体、法规语体等。

值得注意的是,公文语体、法规语体的保守性表现为两面性:一个方面是不善于吸收一些新词语、新用法,一般直到这些用法经过沉淀,成为语言有机部分而不是修辞现象时,才会使用;另一方面,是对过去用法的一些保留,包括一些古语词或格式的使用,如“际此”、“欣悉”、“值此”、“兹因”、“无以XX”、“以X为由”等,特别是固守一些在其他语体中很少见的用法。例如:

(59)经承运人证明,旅客的人身伤亡或者行李的灭失、损坏是由于旅客本人的故意造成的,或者旅客的人身伤亡是由于旅客本人健康状况造成的,承运人不负赔偿责任。(法规)

(60)第一百九十一条同一船舶所有人的船舶之间进行的救助,救助方获得救助款项的权利适用本章规定。(法规)

保守性在法规中常表现为对固有用法的坚持,如例(59)中“故意”的名词用法、例(60)中“适用”的动词用法。但法规体中保留的这些用法与上文所讲的文言格式还不是一回事,只能理解为“保守性”,不能理解为“开放性”,原因在于,它所继承的用法在其他语体中都已不再使用,只能算作“独体”(only style)的语言现象。

从“保守”、“开放”的角度描绘书面语内部差异有一定的现实意义。目前口语特别是网络语言中产生了大量的新用法或旧用法新用,这些用法会逐步向口语甚至书面语渗透,哪些用法能够进入书面语,能进入哪些书面语,又有哪些书面语对这些用法排斥,其实都是其“保守性”或“开放性”特征的表现。甚至在语言规范方面也要考虑书面语体的这组差异特征。

文言格式和欧化格式都是书面语格式,但其来源不同,前者主要是对古汉语的继承,后者主要是从其他语言中吸收,从表面上看,两者似乎有显著的差异。但我们的研究结果显示,文言格式、欧化格式在现代汉语的几种正式体中的出现频率却基本保持两种一致性:都高于在非正式体中的出现频率;文言格式出现频率高的语体,欧化格式的出现频率也高,反之亦然。这反映出书面正式体一方面与非正式体的差异性与对立,另一方面其内部也具有差异:“保守”与“开放”。我们还发现,文言格式、欧化格式在现代汉语书面语的各种语体中使用频率都不高,真正符合冯胜利(2006b)提出的“典雅”特征的语体较少。在现代汉语特别是当代汉语发展、变化迅速的情况下,“典雅”、“俗白”可能并不能很好地区分书面语内部的差异,至少不是唯一的差异表现。

归结起来,“开放”指的是该种语体的包容性强,除了具有本语体的特色外,对其他语言或其他语体的语言要素也有很强的容忍性;而“保守”一方面指对其他语体的语言要素具有排他性,另一方面指对传统用法的继承。

需要说明的是,“开放”不仅是一些正式体如“文艺体”的特征,与“保守”构成正式体内部的特征差异,从某种意义上说,“保守”与“开放”也是正式体与非正式体的对立差异,非正式体一般普遍缺乏稳定性,可以广泛吸收其他语体的语言手段和表达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