屈原文化版图考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何新文

屈平辞赋悬日月,楚乡千古为悲歌。屈原终没之后,楚国人民乃至后世历代各地爱戴敬仰屈原的人们,纷纷采用多种多样的方式来祭祀、纪念这位伟大的爱国主义诗人。而修建屈原祠庙、树立屈原碑石雕像,则是屈原生前活动范围所在地区人民特有的重要纪念方式之一。

在中国古代,建立宫庙祠堂祭祀祖宗或有贤能功德的圣者,是源远流长的文化传统与民间风俗。早在《诗经》中,就有“雍雍在宫,肃肃在庙”(《大雅·思齐》)、“于穆清庙,肃雍显相”(《周颂·清庙》)、“新庙奕奕,奚斯所作”(《鲁颂·閟宫》)等诗句,赞美那些肃穆清幽、壮观巍峨的宫庙建筑。爱国诗人屈原生死于斯的楚国,也是如此。据东汉王逸《楚辞章句》,屈原本人也在被放逐途中,因“见楚有先王之庙及公卿祠堂,图画天地山川神灵瑰玮谲诡”,而创作了《天问》这首传诵千古的奇诗。屈原自沉汨罗以后,楚人即“高其行义,玮其文采,以相传教”;“著造辞赋,拟则其仪表,祖式其模范,诵习其华藻”;与此同时,楚国乃至周边地区人民还先后兴建了许多屈原祠庙来祭吊屈原。据《后汉书·延笃传》记载,汉桓帝永康元年(167年),延笃的家乡汝州鲁山县(今河南鲁山县)已建立有屈原庙。因延笃“政用宽仁,忧恤民黎”,颇得“郡中欢爱”,故其卒于家后,“乡里图其形于屈原之庙”。晋王嘉《拾遗记》也说,屈原见斥赴渊之后,“楚人为之立祠,汉末犹在”。

屈原庙祠,是屈原亡魂的安顿之所,也是后人集中祭祀屈原的地方,它承载着修建者乃至历代人们对于这位伟大爱国诗人的感念、缅怀之情。大约自屈原自沉之际开始直至宋元明清时期,从屈原生前活动范围所在的长江、汉水、鄱阳湖、洞庭湖流域(大约相当于今天的湖北、湖南大部,安徽南部,江西北部及四川东部地区)逐渐向四周扩展,各地屈原庙、祠不断建立。在经历若干年之后,已有的祠庙因各种原因而逐渐地衰落和坍塌,继之而起的则是新的屈原庙祠的建立。

时至今日,历经两千多年的风雨,跨越大半个中国的广阔区域,绝大多数作为建筑实体的屈原祠庙都逐渐消失了。但是,这些曾经存在的后人凭吊屈原的精神圣地和文人墨客抒写屈原精神的媒介载体,却被记载在历代各类文献资料之中,它们的文化功能并没有失却。因此,对散落在各类文献中的屈原祠庙的信息,做一番调查、搜罗和梳理,是很有意义的。令人高兴的是,我们现在读到的龚红林、何轩伉俪所撰《屈原文化版图考》,就是这方面最新的研究成果。

红林方富于年,但她对于屈原和楚辞的研究已坚持有近二十载。2003年,未及“而立之年”的红林,出版了《三峡橘文化》一书,就对屈原作品和屈原文化有所论及。该书分上、中、下三编,上编阐释三峡橘文化生成与发展流变的历程,中编介绍三峡橘文化的资源,下编探讨三峡橘文化资源的开发和利用。作者在书中用两章的篇幅,论述了屈原《橘颂》与三峡橘文化的形成、屈原精神与三峡橘文化的关系。她认为屈原《橘颂》盛赞橘树“受命不迁”、“深固难徙”的品质,堪称楚人的楷模,在橘文化史上有着开创性的意义。可以说屈原是三峡橘文化的奠基者和开创者,三峡橘文化的核心精神就是屈原《橘颂》所赋予的人文精神。此后,她又陆续发表了一些研究屈原和楚辞的文章。2009年,红林考入湖北大学文学院攻读古代文学博士学位,而与我有了师生之缘。在考虑博士论文选题时,她还是想接续对于屈原的研究。三年读博期间,红林一边带着孩子,一边坚持读书和写作。她勤奋努力,孜孜以求,不仅以优异成绩完成了博士学业,而且还在《湖北大学学报》、《中国社会科学报》、《文艺报》、《船山学刊》、《云梦学刊》等刊物上发表了《屈原封号考论》、《屈原精神对中国作家的心灵铸造》、《“楚辞”辑注与屈原爱国精神的彰显》、《屈原作品在朝鲜半岛的接受与屈原精神域外文化凝聚力的探讨》、《从历代封崇看屈原精神软实力的生成》等多篇学术论文。红林所撰长达30余万字的博士学位论文《屈原精神传承接受的文化考察》,也顺利通过校外专家的匿名评审,得到答辩委员会的充分肯定和称赞,并获得了博士学位。博士毕业不久,2014年红林就出版了《屈原庙史料通考》一书,考察了历代各地屈原庙的文献记载情况、屈原庙官方封崇的历史,以及关于屈原庙宇的文学史料等,内容可谓丰富全面。在此基础上,今年红林夫妇又联袂出版了这部新著,对于红林而言,这也是她在学术之路上的又一次进步。

这本《屈原文化版图考》由《绪论》和十二章正文组成。主要内容在于理清和叙述两千年来国内各类纪念屈原的建筑或遗址,并编制了相关的图表,既有对于“屈原文化”概念的界定及对其特性的理论性解说,又有历代屈原庙祠修建时间、场所的具体性叙载,具有学术理论与服务社会实践相结合的价值和不少特点。

首先,是资料搜集齐备翔实,且叙述清晰、考辨细致。全书在《绪论》部分,分五个方面论述:(1)国内屈原文化资源整理与研究现状;(2)屈原文化的界定及其特性分析;(3)屈原文化遗迹最早可以上溯“秦末”;(4)屈原文化分布集中于洞庭湖、鄱阳湖流域海峡远至台湾;(5)屈原文化传承的时空版图。在此基础上,再用十章的篇幅,具体叙载了湖南、湖北、重庆、四川、江西、河南、河北、安徽、江苏、福建、台湾等省、市屈原祠庙等纪念性建筑的历史沿革。其中,叙述湖南省内现有屈原庙祠遗址,即举例有“汨罗屈子祠,溆浦县屈原庙,澧县三贤祠,桃江县凤凰庙,辰溪县乡贤祠遗址,黔阳三闾大夫庙,芷江县昭灵祠遗址,长沙市三闾大夫祠遗址、屈贾二先生祠、屈子祠,湘潭县三闾祠遗址,零陵县屈原庙遗址,祁阳县昭灵庙,道县三闾大夫祠,桂东县三闾大夫祠,岳阳县三闾故宅、三闾庙,湘阴县三闾祠,平江县三贤祠等,常德武陵区四贤祠,常德市澧县三贤祠,怀化市黔阳县三忠祠,溆浦县涉江楼”等二十五处之多;叙介湖北区域内现存屈原祠,有“秭归屈原镇屈原庙、秭归凤凰山屈原故里风景区屈原祠、秭归县归州镇万古寺村屈氏祠堂、武汉东湖听涛区行吟阁与屈原纪念馆、荆州市沙市区江渎宫、荆州市九龙渊屈原雕像、监利县荒湖区屈子祠、监利县黄歇口镇濯缨台、秭归新滩镇小青滩屈大夫庙、秭归水田坝凉风垭独醒亭、兴山县独清亭、兴山县北三闾大夫祠、武昌三闾大夫祠、通山县三闾大夫祠、监利县白螺镇屈原涉江处望郢亭”等十五处。

此外,还有重庆市忠县屈原塔、忠县屈原碑,四川广安岳池县齐福乡莲花屋基村“三闾遗风”匾额,江西省现存景德镇三闾庙(忠洁侯庙),安徽省池州东至荆桥现存“屈公祠”遗址,福建厦门金山区“屈子文化园”,佛昙镇“屈原岛”现建“忠烈亭”,台湾彰化宝部里屈家村“泰和宫”、洲美北投“屈原宫”,等等。凡所载叙,颇为详尽细致。书中对湖南常德“招屈亭”、河南南阳市“屈原庙”的考订辨别,尤其显示了细致深入的学术素养和考辨功夫。

其次,是文字与图表的结合。古今学者在研究屈原和楚辞的过程中,颇为注意图谱的形式。如姜亮夫先生编著的《楚辞书目五种》,第二部分“楚辞图谱提要”,就著录有宋人李公麟绘《九歌图》、《湘君湘夫人图》,明萧云从《离骚图》等古今楚辞图谱40种。而明陈洪绶绘《屈子行吟图》、清蒋骥《山带阁注楚辞》卷首所载《楚辞地图》五种(包括《楚辞地理总图》、《抽思、思美人路图》、《哀郢路图》、《涉江路图》、《渔父、怀沙路图》)等,更广为近现代楚辞研究者所知晓和征引。作者受前辈学者的启发和影响,也从历代史籍、方志文献以及今人记载或自身实地调查中,搜寻出十省四十九县(市)各类纪念屈原的建筑或遗址,制成了《全国屈原庙(祠)、纪念遗址一览表》、《全国屈原纪念建筑分布图》、《唐宋文人吟诵屈原图谱》及部分地区的屈原庙照片等多幅图表,为读者带来阅读上的便利和视觉上的美感。

再次,是理论与实践的结合。本书作者除在《绪论》部分专门阐述了对于“屈原文化”的理解及其特性、屈原文化版图与屈原精神传承等有关问题之外,还以文献、民俗、文物的三维考证方法,并利用现代新技术手段普查立档,对历代屈原祠庙建设及屈原文化资源进行了较为系统全面的“摸家底”工作;同时,本书作者还特别注重学术研究为屈原学术发展与地方经济文化建设提供有益参考的作用。她期望自己的屈原研究成果有可能实现“为湖南省屈原文化研究基地深度研究、保护、传承屈原文化提供科学依据;为培植发展洞庭湖流域、汉水流域、长江三峡地区全域旅游产业提供历史文化依据;为各地屈原文化旅游、政府文化产业建设、国际龙舟赛文化旅游工作策划、屈原文化资源保护开发利用提供决策借鉴”的研究目的。

当然,现在呈现在读者面前的这部著作也存在不足之处。比如,对于当代新建的纪念性屈原楼庙之类建筑的考述仍有所遗漏;对于各地屈原祠庙遗迹尚未一一配上实地摄制的图片。当然,这些问题并不影响此著在屈原研究尤其是实证研究方面的创新意义及其实际作用。

近几年来,红林在致力于屈原文化区域分布、屈原精神传承接受研究方面已经取得了不俗的成绩。目前,她还在主持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批准号15FZW005)研究,主持湖南理工学院规划教材《屈原研究》的编写,成果《“中国岳阳·诗祖屈原·国际诗歌之旅”品牌打造策略》获得了2016年湖南省委宣传部“湖湘智库研究优秀成果”的表彰。我们有理由相信,在日后的研究过程中,红林的学术之路必定会走得更稳更踏实。

2017年4月18日

(作者系中国屈原学会常务理事、全国赋学会副会长、湖北省屈原学会副会长、湖北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