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章 曾凉粉
◎吴兴刚
曾经有个昆明老板,因为对家乡的小吃——曾凉粉的思念,曾驱车数百公里,满足自己舌尖欲望,平复自己躁动的心。
昆明老板的故事,只是耳闻,不知真相如何。不少市内外的客人慕名寻找曾凉粉,一饱口福后还不忘打包而去的情景倒是随时可见。
到底是什么原因让人对曾凉粉情有独钟?当地很多人都知道谜底,那就是其特制的糖醋。所谓糖醋,就是用安宁河畔的甘蔗尖、自制豆瓣酱等调料拌制发酵出的一种醋。当地许多人家都在做,然而做出来的味道就是没有曾凉粉的味道,所以也只能眼巴巴地看着曾凉粉门庭若市了。曾凉粉用的糖醋,酸中带甜,有股淡淡的豆香味,口感柔和,别具一格。
对于米易这个没有冬天的县份来说,凉粉是个365天都能食用的小吃。曾凉粉有豌豆凉粉、米凉粉、漏凉粉三种,除了豌豆凉粉是用豌豆为原料,其余两种的原料都是大米。做法大致相同,原始古朴、手工制作,豌豆或大米用农家井水泡透,用手推石磨磨成浆,再用炭火慢慢熬制成熟,搅匀,晾凉。成品凉粉白莹莹颤悠悠,灿如美玉,细如脂,看似柔嫩,实则筋韧,富于弹性。 食用时用专用刮丝器刮成丝或切成块,装入碗内,加入红油、大豆油、姜、蒜水、芝麻油、花椒油、白糖、糖醋、豆豉、芝麻末、花生末等拌匀即可。这样做出来的凉粉细嫩清爽,筋力绵软,明而不透,细而不断,看起来娇嫩欲滴,闻起来豆香扑鼻,吃起来滑润爽口,清凉解暑,清香味浓,回味无穷。
关于凉粉的起源,有人考证出最晚在宋朝,当时孟元老所著《东京梦华录》,称北宋时汴梁就有“细索凉粉”,确切时间似不可考,但曾凉粉的源头可是有板有眼。曾凉粉起始于20世纪40年代初期,当时的撒莲十分热闹,是川西南、滇西北的重要人流物资集散地,凉粉这种价廉物美的小吃在撒莲街上随处可见。那时,曾凉粉就开始崭露头角了,其技艺经过口传手教,不断改进,日益受到食客的青睐,即便在“文化大革命”中也没有间断,只不过由公开转为地下,据说,曾家就是靠卖凉粉,养育了几个孩子。
20世纪80年代,靠着在信用社贷款200元起家,曾凉粉在撒莲老街光明正大竖立了招牌。由于凉粉掌握的火候、配制的调料、熟练的刀功都比别人胜上一筹,吃起来又香又嫩又酸又甜又辣又滑溜,曾凉粉生意越来越好,慢慢地,成了远近闻名的一个品牌,收入也从起初的一天几角钱增加到一天几百元。
人们之所以喜欢食用凉粉,不仅是因其质优价廉、味道鲜美,还因为它含有丰富的营养,有“清热解毒,治痛疽疮肿初起,烫伤,跌外伤,并解热药及酒食诸毒”之功效,炎热时节,一碗凉粉下肚,全身凉爽,暑气全消。身体寒冷时吃凉粉,适量多加些辣椒,会令人热气升腾,寒意顿去。
偶然间,看到一则关于凉粉的趣事。清咸丰十年(1860年),英法联军炮轰大沽口,咸丰仓皇出逃避暑山庄。一天,他在湖边乘凉,听到宫外有人叫卖:“酸、咸、麻、辣、香,解暑赛冰凉,若要吃一碗,犹如进天堂。”于是,他换了身便服出宫,也要了一碗。吃完后,觉得凉爽可口,味道极佳,于是又添了一碗。吃完转身走时,卖凉粉的道:“客官您还没给我钱呢!”咸丰无银可拿,只好将身上马褂脱下,叫他第二天到避暑山庄门口换银子。次日,咸丰赏了他三百多两纹银,并留他在宫中做凉粉。直到一个月后,吃腻了凉粉的咸丰才放他出来。出宫后,他隐姓埋名,专心致志研究凉粉的做法。曾凉粉的创始人是否得此真传?有兴致者大可求证。曾凉粉的后人接过了父辈的手艺,每天在忙碌中,用最饱满的热情,去完成每一天的使命。现在,不只在撒莲老街上可以品尝曾凉粉,在县城、市区内都可以任性地、自由自在地慢慢品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