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章 嘱咐
【名师导读】
抗日战士水生回到了阔别八年的家乡,与自己朝思暮想的妻子和女儿有了短暂的相聚。然后又得重新出发去参加战斗。深明大义的水生嫂,在家国之间,毅然选择了舍小家、顾大家,嘱咐水生好好打仗,并亲自划着冰床送丈夫上战场,期盼抗战胜利一家人团聚。
水生斜背着一件日本皮大衣,偷过了平汉路,天刚大亮。家乡的平原景色,八年不见,并不生疏。这正是腊月天气,从平地上望过去,一直望到放射红光的太阳那里,他深深地吸了一口气。把身子一挺,十几天行军的疲劳完全跑净,脚下轻飘飘的,眼有些晕,身子要飘起来。这八年,他走的多半是山路,他走过各式各样的山路:五台附近的高山,黄河两岸的陡山,延安和塞北的大土圪塔山。哪里有敌人就到哪里去,枪背在肩上,拿在手里八年了。
水生是一个好战士,现在已经是一个副教导员。可是不瞒人说,八年里他也常常想到家,特别是在休息时间,这种想念,很使一个战士苦恼。这样的时候,他就拿起书来或是到操场去,或是到菜园子里去,借游戏、劳动和学习,好把这些事情忘掉。
他也曾有过一种热望,能有个机会再打到平原上去,到家看看就好了。
现在机会来了。他请了假,绕道家里看一下。因为地理熟,一过铁路他就不再把敌人放在心上。他悠闲地走着,四面八方观看着,为的是饱看一下八年不见的平原风景。铁路旁边并排的炮楼,有的已经拆毁,破墙上洒落了一片鸟粪。铁路两旁的柳树黄了叶子,随着铁轨伸展到远远的北方。一列火车正从那里慢慢地滚过来,惨叫,吐着白雾。
一时,强烈的战斗要求和八年的战斗景象涌到心里来。他笑了一笑,想,现在应该把这些事情暂时的忘记,集中精神看一看家乡的风土人情吧。他信步走着,想享受享受一个人在特别兴奋时候的愉快心情。他看看麦地,又看看天,看看周围那像深蓝淡墨涂成的村庄图画。这里离他的家不过九十里路,一天的路程。今天晚上,就可以到家了。
不久,他觉得这种感情有些做作。心里面并不那么激动。幼小的时候,离开家半月十天,当黄昏的时候走近了自己的村庄,望见自己家里烟囱上冒起的袅袅的轻烟,心里就醉了。现在虽然对自己的家乡还是这样爱好、崇拜,但是那样的一种感情没有了。
经过的村庄街道都很熟悉。这些村庄经过八年战争,满身创伤,许多被敌人烧毁的房子,还没有重新盖起来。村边的炮楼全拆了,砖瓦还堆在那里,有的就近利用起来,垒了个厕所。在形式上,村庄没有发展,没有添新的庄院和房屋。许多高房,大的祠堂,全拆毁修了炮楼,幼时记忆里的几块大坟地,高大的杨树和柏树,也砍伐光了,坟墓曝露出来,显得特别荒凉。但是村庄的血液,人民的心却壮大发展了。一种平原上特有的勃勃生气,更是强烈扑人。
水生的家在白洋淀边上。太阳平西的时候,他走上了通到他家去的那条大堤,这里离他的村庄十五里路。
堤坡已经破坏,两岸成荫的柳树砍伐了,堤里面现在还满是水。水生从一条小道上穿过,地势一变化,使他不能正确地估计村庄的方向。
太阳落到西边远远的树林里去了,远处的村庄迅速地变化着颜色。水生望着树林的疏密,辨别自己的村庄。家近了,就要进家了!家对他不是吸引,却是一阵心烦意乱。他想起许多事。父亲确实的年岁忘记了,是不是还活着?父亲很早就是有痰喘的病。还有自己女人,正在青春,一别八年,分离时她肚子里正有一个小孩子。房子烧了吗?
不是什么悲喜交加的情绪,这是一种沉重的压迫,对战士的心的很大的消耗。他在心里驱逐这种思想感情,他走得很慢,他决定坐在这里,抽袋烟休息休息。
他坐下来打火抽烟,田野里没有一个人,风有些冷了,他打开大衣披在身上。他从积满泥水和腐草的水洼望过去,微微的可以看见白洋淀的边缘。
【名师点评】
情景交融,表现了水生压抑不住的激动之情,以及对即将到来的重逢的渴望和思念之情。
黄昏时候,他走到了自己的村边,他家就住在村边上。他看见房屋并没烧,街里很安静,这正是人们吃完晚饭,准备上门的时候了。
他在门口遇见了自己的女人。她正在那里悄悄地关闭那外面的梢门。水生亲热地叫了一声:
“你!”
女人一怔,睁开大眼睛,咧开嘴笑了笑,就转过身子去抽抽搭搭地哭了。水生看见她脚上那白布封鞋,就知道父亲准是不在了。两个人在那里站了一会。还是水生把门掩好说:“不要哭了,家去吧!”他在前面走,女人在后面跟,走到院里,女人紧走两步赶到前面,到屋里去点灯。水生在院里停了停。他听着女人忙乱地打火,灯光闪在窗户上了,女人喊:“进来吧!还做客吗?”
【名师点评】
女人的动作描写,先是“一怔”,接着“笑了笑”,又“哭了”,细致入微地展现了女人感情的变化,形象地刻画出人物的心理变化,真实自然。
女人正在叫唤着一个孩子。他走进屋里,女人从炕上拖起一个孩子来,含着两眼泪水笑着说:
“来,这就是你爹,一天价看见人家有爹,自己没爹,这不现在回来了。”说着已经不成声音。水生说:
“来!我抱抱。”
老婆把孩子送到他怀里,他接过来,八九岁的女孩子竟有这么重。那孩子从睡梦里醒来,好奇地看着这个生人,这个“八路”。女人转身拾掇着炕上的纺车线子等等东西。
水生抱了孩子一会,说:
“还睡去吧。”
女人安排着孩子睡下,盖上被子。孩子却圆睁着两眼,再也睡不着。水生在屋里转着,在那扑满灰尘的迎门橱上的大镜子里照看自己。
女人要端着灯到外间屋里去烧水做饭,望着水生说:
“从哪里回来?”
“远了,你不知道的地方。”
“今天走了多少里?”
“九十。”
“不累吗?还在地下溜达?”
水生靠在炕头上。外面起了风,风吹着院里那棵小槐树,月光射到窗纸上来。水生觉着这屋里是很暖和的,在黑影里问那孩子:
“你叫什么?”
“小平。”
“几岁了?”
女人在外边拉着风箱说:
“别告诉他,他不记得吗?”孩子回答说:
“八岁。”
“想我吗?”
“想你。想你,你不来。”孩子笑着说。女人在外边也笑了,说:
“真的!你也想过家吗?”
水生说:
“想过。”
“在什么时候?”
“闲着的时候。”
“什么时候闲着?……”
“打过仗以后,行军歇下来,开荒休息的时候。”
“你这几年不容易呀?”
【名师点评】
水生嫂一连串的追问,表现了她就是一个思念八年未归的丈夫的普通小女人,表现了她温柔多情的特点,为后文写她的深明大义做了有力的烘托。
“嗯,自然你们也不容易。”水生说。
“嗯?我容易,”她有些气忿地说着,把饭端上来,放在炕上。“爹是顶不容易的一个人,他不能看见你回来……”她坐在一边看着水生吃饭,看不见他吃饭的样子八年了。水生想起父亲,胡乱吃了一点,就放下了。
“怎么?”她笑着问,“不如你们那小米饭好吃?”
水生没答话。她拾掇了出去。
回来,插好了隔山门。院子里那挤在窝里的鸡们,有时转动扑腾。孩子睡着了,睡的是那么安静,那呼吸就像泉水在春天的阳光里冒起的小水泡,愉快地升起,又幸福地降落。女人爬到孩子身边去,她一直呆望着孩子的脸。她好像从来没有见过这个孩子,孩子好像是从别人家借来,好像不是她生出,不是她在那潮湿闷热的高粱地,在那残酷的“扫荡”里奔跑喘息,丢鞋甩袜抱养大的,她好像不曾在这孩子身上寄托了一切,并且在孩子的身上祝福了孩子的爹:“那走的远远的人,早一天胜利回来吧!一家团聚。”好像她并没有常常在深深的夜晚醒来,向着那不懂事的孩子,诉说着翻来覆去的题目:
【名师点评】
这一段连续用了“好像从来没有”“好像不是”“好像不曾”“好像她并没有”,写了女人梦幻般的心理感受,其实是她极度惊喜和幸福感觉之下的反应,真实自然,感人至深。
“你爹哩,他到哪里去了?打鬼子去了……他拿着大枪骑着大马……就要回来了,把宝贝放在马上……多好啊!”
现在,丈夫像从天上掉下来一样。她好像是想起了过去的一切,还编排那准备了好几年的话,要向现在已经坐到她身边的丈夫诉说了。
水生看着她。离别了八年,她好像并没有老多少。她今年二十九岁了,头发虽然乱些,可还是那么黑。脸孔苍白了一些,可是那两只眼睛里的光,还是那么强烈。
【思考探究】
对女人外貌进行描绘,看似没有什么变化,却独独写了女人的眼睛,有着强烈的光,表现了女人什么样的精神状态?
他望着她身上那自纺自织的棉衣和屋里的陈设。不论是人的身上,人的心里,都表现出是叫一种深藏的志气支撑,闯过了无数艰难的关口。
“还不睡吗?”过了一会,水生问。
“你困你睡吧,我睡不着。”女人慢慢地说。
“我也不困。”水生把大衣盖在身上,“我是有点冷。”女人看着他那日本皮大衣,笑着问:
“说真的,这八九年,你想起过我吗?”
“不是说过了吗?想过。”
“怎么想法?”她逼着问。
“临过平汉路的那天夜里,我宿在一家小店,小店里有个鱼贩子是咱们乡亲。我买了一包小鱼下饭,吃着那鱼,就想起了你。”
“胡说。还有吗?”
“没有了。你知道我是出门打仗去了,不是专门想你去了。”
“我们可常常想你,黑夜白日。”她支着身子坐起来,“你能猜一猜我们想你的那段苦情吗?”
“猜不出来。”水生笑了笑。
“我们想你,我们可没有想叫你回来。那时候,日本人就在咱村边。可是在黑夜,一觉醒了,我就想:你如果能像天上的星星,在我眼前晃一晃就好了。可是能够吗?”
【名师点评】
大段的对话描写,诉说着彼此的思念及突然相见的悲喜交加,使两人的形象更加有血有肉起来。他们不只是革命战士,也是平平常常的人民群众。
从窗户上那块小小的玻璃上结起来冰花,夜深了,大街的高房上有人高声广播:
“民兵自卫队注意!明天,鸡叫三遍集合。带好武器,和一天的干粮!”
那声音转动着,向四面八方有力地传送。在这样降落霜雪严寒的夜里,一只粗大的喇叭在热情地呼喊。
“他们要到哪里去?”水生照战争习惯,机警地直起身子来问。
“准是到胜芳。这两天,那里很紧!”女人一边细心听,一边小声地说。
“他们知道我们来了。”
“你们来了?你要上哪里去?”
“我们是调来保卫冀中平原,打退进攻的敌人的!”“你能在家住几天?”
“就是这一晚上。我是请假绕道来看望你。”
“为什么不早些说?”
“还没顾着啊!”
女人呆了。她低下头去,又无力地仄在炕上。过了好半天,她说:
“那么就赶快休息休息吧,明天我撑着冰床子去送你。”
【名师点评】
当知道水生是请假绕道来看望她,明天就走时,女人的动作描写和语言描写,表现了她复杂的情感与理智的冲突,最终还是理智战胜了情感,显示出水生嫂高尚的政治觉悟,深明大义的性格特点。
鸡叫三遍,女人就先起来给水生做了饭吃。这是一个大雾天,地上堆满了霜雪。女人把孩子叫醒,穿得暖暖的,背上冰床,锁了梢门,送丈夫上路。出了村,她要丈夫到爹的坟上去看看。水生说等以后回来再说,女人不肯。她说:
【思考探究】
丈夫临走前,为什么水生嫂一定要让丈夫看看爹的坟呢?
“你去看看,爹一辈子为了我们。八年,你只在家里待了一个晚上。爹叫你出去打仗了,是他一个老年人照顾了咱们全家。这是什么太平日子呀?整天价东逃西窜。因为你不在家,爹对我们娘俩,照顾的惟恐不到。只怕一差二错,对不起在外抗日的儿子。每逢夜里一有风声,他老人家就先在院里把我叫醒,说:水生家起来吧,给孩子穿上衣裳。不管是风里雨里,多么冷,多么热,他老人家背着孩子逃跑,累得痰喘咳嗽。是这个苦日子,遭难的日子,担惊受怕的日子,把他老人家累死。还有那年大饥荒……”
在河边,他们上了冰床。水生坐上去,抱着孩子,用大衣给她包好脚。女人站在床子后面,撑起了杆。女人是撑冰床的好手,她逗着孩子说:
“看你爹没出息,当了八年八路军,还得叫我撑冰床子送他!”她轻轻地跳上冰床子后尾,像一只雨后的蜻蜓爬上草叶。轻轻用杆子向后一点,冰床子前进了。大雾笼罩着水淀,只有眼前几丈远的冰道可以望见。河两岸残留的芦苇上的霜花飒飒飘落,人的衣服上立时变成银白色。她用一块长的黑布紧紧把头发包住,冰床像飞一样前进,好像离开了冰面行走。她的围巾的两头飘到后面去,风正从她的前面吹来。她连撑几杆,然后直起身子来向水生一笑。她的脸冻得通红,嘴里却冒着热气。小小的冰床像离开了强弩的箭,摧起的冰屑,在它前面打起团团的旋花。前面有一条窄窄的水沟,水在冰缝里汹汹地流,她只说了一声“小心”,两脚轻轻地一用劲,冰床就像受了惊的小蛇一样,抬起头来,窜过去了。
【名师点评】
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把女人跳上冰床子比作蜻蜓爬上草叶,形象生动地写出了水生嫂动作的轻快流畅和熟练。
水生警告她说:
“你慢一些,疯了?”
女人擦一擦脸上的冰雪和汗,笑着说:
“同志!我们送你到战场上去呀,你倒说慢一些!”
【名师点评】
女人送丈夫到队伍上去,撑着冰床在冰上飞行,是为了让丈夫快快地打走敌人,早日与家人团聚,真实地再现了水生嫂高尚无私的精神境界。
“擦破了鼻子就不闹了。”
“不会。这是从小玩熟了的东西。今天更不会。在这八年里面,你知道我用这床子,送过多少次八路军?”
冰床在霜雾里,在冰上飞行。
“你把我送到丁家坞,”水生说,“到那里,我就可以找到队伍了。”
女人没有言语。她呆望着丈夫。停了一会,才说:
“你给孩子再盖一盖,你看她的手露着。”她轻轻地喘了两口气。又说,“你知道,我现在心里很乱。八年我才见到你,你只在家里待了不到多半夜的工夫。我为什么撑得这么快?为什么着急把你送到战场上去?我是想,你快快去,快快打走了进攻我们的敌人,你才能再快快地回来,和我见面。
“你知道,我们,我们这些留在家里当媳妇的,最盼望胜利。我们在地洞里,在高粱地里等着这一天。这一天来了,我们那高兴,是不能和别人说的。
“进攻胜芳的敌人,是坐飞机来的;他们躲在后方,妻子团聚了八九年。他们来了,可把我们的幸福打破了,他们打破了我们的心。他们造的罪孽是多么重!一定要把他们完全消灭!”
冰床跑进水淀中央,这里是没有边际的冰场。太阳从冰面上升出来,冲开了雾,形成一条红色的胡同,扑到这里来,照在冰床上。女人说:
“爹活着的时候常说,水生出去是打开一条活路,打开了这条活路,我们就得活,不然我们就活不了。八年,他老人家焦愁死了。国民党反动派又要和日本一样,想来把我们活着的人完全逼死!
“你应该记着爹的话,向上长进,不要为别的事情分心,好好打仗。八年过去了,时间不算不长。只要你还在前方,我等你到死!”
在被大雾笼罩、杨柳树环绕的丁家坞村边,水生下了冰床。他望着呆呆站在冰上的女人说:
“你们也到村里去暖和暖和吧。”
女人忍着眼泪,笑着说:
“快去你的吧!我们不冷。记着,好好打仗,快回来,我们等着你的胜利消息。”
【名师点评】
女人的话,是对一个丈夫临行前的嘱咐,很普通,但却字字敲打在丈夫的心头。水生嫂爱丈夫,更爱自己的国家和家乡,她把对丈夫的爱和对祖国的爱融合在一起,把对丈夫的依恋化作对革命的执着。这些无不真切地表现了一个妻子对丈夫的忠贞和对未来的向往,充分展现了水生嫂的崇高灵魂。
一九四六年河间
【阅读鉴赏】
孙犁的小说一般都比较平淡,没有跌宕起伏的情节。这篇《嘱咐》也是如此,主要情节无非是描写一个离家八年的抗日战士回家宿了一夜,很快又和妻子告别。这篇小说主要以细腻的心理描写和生动的比喻取胜。前面说“想享受享受一个人在特别兴奋时候的愉快心情”,后面却说“心里面并不那么激动”,看似矛盾,其实刻画得细致入微,很有真实感。
【知识拓展】
丧鞋
丧鞋又称“孝鞋”,是生者为悼念死者而穿的鞋饰。在古代商周时代钦定的丧事“五服制”中规定丧鞋为“营履”,即用营草编成的草鞋,这反映了丧鞋古朴的原则。一般在民间,丧鞋是用粗白布蒙罩在日常穿着的鞋面上。若父母双亡,则用白布把整个鞋面蒙起来,俗称“封鞋”。父母双亲中健在一个,死者子女穿的孝鞋须用毛边粗白布蒙,其他亲属应用齐边白布。在守孝三年间,若鞋上所蒙白布脱落后,必须再制做一双白布丧鞋。丧鞋极少装饰,以素面为主。
【考题链接】
下面内容说法正确的是()
A.《山地回忆》写一个十六七岁的女孩,用自家仅有的一点“白布”给“我”做袜子的事。这双凝聚着军民鱼水深情的袜子,穿在“我”脚上整整三年,伴随着“我”到了抗战胜利,最后一直被我珍藏。
B.《采蒲台的苇》以抗战时期的白洋淀地区为背景,以质朴的笔触叙述了一个真实的军民抗日的故事。一次,敌人来搜查这个村,妇女们想了一个办法,把枪插在孩子的裤裆里,枪掩护过去了。敌人抓住一个四十多岁的男人,最后这个男人被杀死了。
C.《嘱咐》这篇文章中水生是位军人,三年了才回一次家,可不瞒人说,三年里他也常常想到家。他回到家只待一晚,就又要走了。
D.《香菊的母亲》这篇文章中,香菊的母亲是一个非常封建保守的女人。六岁时就被一个大她二十岁的男人娶做妻室,但她的丈夫却因为受到地主的压迫而变成了傻子。她深受封建思想的影响。